核电厂辐射环境本底研究的具体情况
福清核电运行后的环境辐射水平调查

辐 镣畴 护
! ! l 曩捆啊里
福清核 电运行后 的环境辐 射水平调查
福 建省辐 射 环境 监督 站 王艳 飞
[ 摘 要] 主要 介 绍福 清核 电环 境 监测 方 案和 福清 核 电运 行 两年后 环境 本 底监测 的结 果 ,与运 行前 的环 境本 底进 行 比对 ,以判 断福 清核 电正 常 运行 两年 以 来对 周边 环境 的影 响 。结果 表 明 ,福 清核 电厂运 行 以来 ,辐射 环境 未受影 响 ,仍保 持 在运 行前 的
2 . 1 气溶胶 滤 膜样 品 监 测
气溶胶滤膜样 品选取三个常规监测站点的监测结果 , 取
样 频率 为 1 次/ 月, 每个 站 点有 2 0 个样品 , 取2 O 个样 品 的平
均值和偏差 ,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气 溶胶 滤膜 样 品监 测 结果
运 行 前 ,气 溶 胶 滤 膜 样 品 总 c 【的放 射 性 水 平 范 围 为 0 . 1 0—1 . 7 1 m l q ・ m ,总 1 3的 放 射 性 水 平 范 围 为 0 . 0 9 1 ~
罔 l O k a 环境 介 质 的 r l f / , "  ̄ . , I I 、 l 0 ,J + J 以评 价 稿清 卡 凌 l 1 运 行后 的 放 环 境 采样 对象 选取 的 具有 代表 性 的 溶胶 、 沉 降物 、 躲洲 内 容包括 总 【 1 、总 p 、 Y 卡 发 豢及 S 卜 9 0 水 及 土壤 等样 。
水平 。
[ 关 键 词] 福清核电
辐 射环 境 监测
本底 调查
辐射 环境
编建 位 于 中团东 南 t l /  ̄ f l 1 海 地 ,能 源资 源 匮乏 ,近 几年 绛 济 的 发展埘 能 源的 求 供 应求 之势 。核 电作 为新 能源 之 一 , 东部 沿海 发 腱迅 速 ,污 染小 、效率 高 ,作 为} f } 海 的 稍 建省 _ 彳 『 大然 的地理 优 势 、 橘清 饮 电 『 { 2 0 1 4年 l 1 门2 2 H l 1
昌江核电厂外环境γ辐射剂量率水平分析

昌江核电厂外环境γ辐射剂量率水平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昌江核电厂外环境γ辐射剂量率水平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现状分析中,发现了γ辐射剂量率水平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提出了防护措施和监测方法的改进建议。
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中,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可能的健康风险,并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结果。
未来研究将继续深入探讨γ辐射剂量率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长期影响,为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昌江核电厂外环境γ辐射剂量率水平的情况,为相关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昌江核电厂、外环境、γ辐射剂量率、水平、分析、影响因素、人体健康、防护措施、监测方法、结论、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昌江核电厂外环境γ辐射剂量率水平进行分析,以探讨该区域的辐射状况。
通过对该地区γ辐射剂量率水平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辐射状况。
本研究还将分析影响γ辐射剂量率水平的因素,探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因素,为今后相关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也将提出针对昌江核电厂外环境γ辐射剂量率水平的监测方法改进建议,以完善辐射监测体系,保障公众和环境的安全。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昌江核电厂外环境γ辐射剂量率水平的监测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公众健康与环境安全。
1.2 研究意义:核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核能的利用也会伴随着辐射环境影响的问题。
昌江核电厂外环境γ辐射剂量率水平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首先是为了了解核电厂周边环境的辐射水平,从而评估周边居民和环境的受影响程度,为制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昌江核电厂外环境γ辐射剂量率的水平现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提供参考,有利于推动核电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也是本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可以为居民和从业人员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其健康安全。
EPC模式下核电厂辐射环境本底调查监督管理

EPC模式下核电厂辐射环境本底调查监督管理摘要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要求,核电厂在装料运行前需获取厂址最近2年的辐射环境本底调查数据,因此,厂址辐射环境本底调查工作对核电厂申请装料许可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在总承包模式下核电厂环境辐射本底调查监督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核电厂;本底调查;监督管理0引言按照GB6249-2011《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要求:在核动力厂厂址首台机组首次装料前,营运单位必须完成环境本底辐射水平的调查,至少应获得最近两年的调查数据。
昌江核电厂是海南省的第一个核电项目,核电厂周围环境辐射本底调查是申请装料许可证阶段的保障条件之一,也是核电厂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1 本底调查的目的、重要性、调查内容、调查范围和质量保证1.1本底调查的目的和重要性调查目的:1)获得核电厂运行前环境中辐射水平和周围介质放射性水平,为评价核电厂在正常运行期间、事故及事故后对周围环境影响提供充分的本底数据;2)获得运行前环境中天然和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确定生物指示品种,为制定核电厂运行或事故期间环境监测方案及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本底调查的重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1)本底调查是核电厂申请装料许可证阶段的保障条件之一;2)在时间进度上,本底调查过程无法复制和重现;3)核电厂装料运行后,环境辐射本底将不复存在;4)本底调查是核电厂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1.2本底调查的内容和范围1.2.1 调查内容1)环境γ辐射水平:陆地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累积剂量;2)主要环境介质放射性核素浓度:监测环境介质包括陆地环境介质(大气、水、底泥、土壤、陆生动植物)、海洋环境介质(海水、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样品);3)收集厂址周围的放射性历史数据:现有的辐射或放射源应用情况。
1.2.2 调查范围1)陆地环境γ辐射:以核岛厂房为中心,半径50km;2)陆地环境介质:以核岛厂房为中心,半径20~30km(稻米取50km);大气:气溶胶、大气沉降物、空气中的H-3和C-14;水:地表水、地下水、降水、饮用水;底泥:河/塘底泥;土壤:陆地表层土;陆生动植物。
核电厂场内瞬时环境γ辐射水平分析与评价

核电厂场内瞬时环境γ辐射水平分析与评价发布时间:2023-07-21T07:12:23.332Z 来源:《科技潮》2023年14期作者:李黎[导读] 核电厂运行所产生的液态和气态物质是否会给周围公众及环境造成影响,这个问题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受到公众的重视。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 314300摘要:核电厂运行所产生的液态和气态物质是否会给周围公众及环境造成影响,这个问题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受到公众的重视。
通过开展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可以有效验证核电厂放射性物质排放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是否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影响,因此,环境监测结果成为间接反映核设施周围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的指标之一。
本文对核电厂自主开展的场内瞬时环境γ辐射监测情况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得到最终结论,即核电厂的运行对周边公众、环境基本无影响。
关键词:核电厂环境辐射1 前言核电厂运行所产生的液态和气态物质是否会给周围公众及环境造成影响,这个问题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受到公众的重视。
通过开展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可以有效验证核电厂放射性物质排放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是否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影响,因此,环境监测结果成为间接反映核设施周围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的指标之一。
考虑到惰性气体浸没外照射是核电厂周围居民可能受照的主要途径,因此环境监测的重点为核电厂厂界内外环境γ剂量率的监测,监测的方式主要有热释光累积剂量监测、瞬时环境剂量监测与固定点连续监测。
这些监测方式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评价核电厂气态流出物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本文重点统计和分析了某核电厂历年场内瞬时环境γ剂量率监测结果,期望通过环境γ辐射水平的变化趋势研究,得到核电厂是否对场内环境造成影响的结论。
2 运行前环境γ辐射水平本底调查状况2.1 本底调查的依据及目的根据《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GB6249-2011、《核电厂环境辐射监测规定》EJ/T1131-2001规定,在核电厂首台机组首次装料前,必须完成环境本底辐射水平的调查,并获得至少两年的调查数据。
核电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

核电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能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核能无疑是一种非常具有潜力和前途的能源形式。
然而,在人们对核电厂技术逐渐了解的同时,对于核电厂的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一、核电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1.辐射污染核电厂的运行会产生辐射,并会对周围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核电厂辐射污染既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环保领域研究的重点。
除了在建设核电厂之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外,还需要在日常运行中严格控制核电站的排放,以保证周围环境的安全。
2.水污染核电站对周围水体的占用和排放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环境的水质。
污染物一旦进入水体,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并严重影响到生物的生存繁殖。
另外,在核电站运行期间,废水的处理和排放也需要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3.噪音污染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都会产生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需要在建设前进行科学规划和评估,并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以减少噪音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二、核电厂防治对策研究1.环境影响评价建设任何工程都需要进行环境评估,核电站也不例外。
环境影响评价旨在较为准确地测定核电站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和保护措施,减少影响,保护环境。
2.废水处理核电站的废水处理也很重要。
废水必须经过科学的处理和监督,避免对水体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回收废水中的一些资源。
3.噪音控制噪音控制是建设核电站的重要问题之一。
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噪音管理政策和方案,尽量减少核电站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核电站建设中,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减噪技术,比如说声波隔离、隔音设备安装等。
4.辐射控制辐射控制是核电站较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核电站需要在日常运行中严格控制放射性物质的排放,以保证周围环境的安全。
同时,也需要采取一些辐射控制技术,比如说核电站内部的屏蔽,防护和隔离设备等。
总之,核电站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政府、企业、环保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日本核电站的辐射监测与环境保护实践

日本核电站的辐射监测与环境保护实践随着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核能事故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核电站的辐射监测与环境保护实践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日本核电站为例,探讨其辐射监测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实践情况。
一、辐射监测措施为了确保核电站周边环境的安全,日本核电站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辐射监测措施。
首先,核电站将布设多个辐射监测站点,覆盖核电站周边范围。
这些站点配备高精度的辐射检测设备,能够实时监测环境中的辐射水平。
其次,核电站还采用了定期的环境辐射监测方案。
这意味着核电站会定期对周边环境中的土壤、空气、水源等进行采样,然后进行实验室分析,以评估核电站运行对环境造成的辐射影响。
这一措施确保了核电站的运行情况能够及时、准确地被监测和记录。
另外,核电站还建立了完善的辐射报警系统。
该系统能够在辐射水平超过安全标准时发出警报,并立即采取措施来保护周边居民的安全。
这一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降低核电站事故带来的风险,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
二、环境保护实践除了辐射监测措施,日本核电站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以最大程度减少核能的负面影响。
首先,核电站推行了严格的辐射防护措施以保护核电站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工作人员在操作核电站设备时,必须佩戴适当的防护服和防护器具,以最大程度减少辐射对他们身体的损害。
其次,核电站还致力于减少核废料对环境的污染。
核废料是核电站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若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核电站在核废料的处理和储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包括科学合理的储存和处置方式,确保核废料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此外,核电站还投资于环境保护研究,致力于寻找更加高效、环保的核能技术。
这种技术的研发将有助于减少核电站对环境的影响,提高核能的利用效率和安全性。
三、日本核电站的挑战与未来展望尽管日本核电站在辐射监测与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与分析优化研究

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与分析优化研究核电厂作为发电行业中重要的一环,其辐射环境的监测和分析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以提高辐射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首先,核电厂辐射环境的监测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任务。
辐射环境监测主要包括空气中的辐射能量、土壤辐射以及水源辐射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环境中辐射水平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辐射异常情况,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辐射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然而,目前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监测设备的更新和维护不够及时,可能导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其次,监测网络覆盖不足,监测点的选取和布局不科学,可能导致监测结果的局限性。
此外,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更好地支撑核电厂环境管理和保护工作。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首先,建议核电厂加强对辐射监测设备的维护和更新,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精度。
其次,应该建立一个全面的监测网络,覆盖核电厂周边区域,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监测数据。
监测点的选择和布局应根据地理环境和环境敏感性进行科学规划,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此外,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也需要加强。
监测数据不仅要及时收集、存储和传输,还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利用。
可以借助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对辐射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和挖掘,以发现可能存在的辐射异常情况,并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还可以将监测数据与环境模型进行结合,进行辐射扩散和风险评估,为核电厂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核电厂应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公众的沟通与合作。
在辐射环境监测方面,应及时向公众发布监测结果和评估报告,保障信息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此外,应与环保部门、卫生部门等部门加强合作,共同研究辐射环境监测和保护的相关技术和政策,加强监管和管理。
综上所述,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和分析的优化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核电站中的辐射监测与环境保护

核电站中的辐射监测与环境保护核电站作为一种常见的能源发电方式,其辐射监测和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辐射监测的目的和方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核电站中的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辐射监测的目的和方法辐射监测主要是为了保障核电站的安全运行以及周边环境和人民的安全。
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预警辐射水平的异常变化,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和人们的健康。
辐射监测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实施:1. 定点监测:在核电站周边设置监测点,对环境中的辐射水平进行定期监测和采样分析,以了解辐射水平的长期趋势。
2. 移动监测:核电站可以配备移动式辐射监测设备,对核电站内外的各个区域进行不定期的辐射监测,以检测可能存在的辐射源和辐射泄漏。
3. 远程监测:通过远程传感器和数据传输技术,对核电站的运行和辐射水平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
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核电站的环境保护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任务。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辐射安全:核电站如果失控或发生事故,可能会导致辐射泄漏,造成周边环境和人民的辐射污染,因此环境保护是预防辐射事故发生的关键。
2. 生态保护:核电站建设和运行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环境保护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3. 节约资源:核能作为清洁能源,环境保护有助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需求,节约资源的同时减少污染排放。
三、核电站中的具体措施为了保护环境和人们的安全,核电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监测和保护辐射环境。
1. 辐射监测仪器:核电站配备了先进的辐射监测仪器,能够实时监测辐射水平,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以便采取紧急措施。
2. 安全防护设施:核电站建设中,会设置防护屏障、辐射屏蔽、防漏设施等,以最大程度减少辐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 废物处理:核电站会对产生的废物进行分类和处理,辐射废物会进行专门的封装和储存,以防止其对环境造成污染。
4. 应急预案:核电站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辐射事故,能够及时响应和应对,减少事故对环境和人们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电厂辐射环境本底研究的具体情况作者郑开想核电丁第一次进行装料运行前期一定要展开2年以上时间的辐身环境本底调查,获得核电厂咐近的本底检测的放射性枋含量的一些信息,这主要有海洋介质即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海水等)、γ辐射水平、陆地介质即陆上动植物、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空气,它成为核电厂装料工作前期辐射背景下的依据资料。
这份原始资料能够给核电厂后面进行的工作起到积极的影响与作用:核电厂进行工作的时候,以射环境本底调查数据为基础,针对核电厂咐近地区环境的具体情况展开发析;核电厂发生事故的情况下,以辐射环境本底调查数据为依据,对事故的发生的大小程度去进行分析;核电厂没有使用之后,以辐射环境本底调查数据作为借鉴对象,去分析核电厂退役治理的具体效果并且云进行评估核电厂退役后对环境所产生的作用。
并且,第一次装料前期环境影响报告书即是它的运行阶段与国家主管部分委托营运单位反应堆第一次进行装料许可证的重要因素即为核电厂辐射环境本底监测数据。
1 核电厂辐射环境本底研究的具体情况1. 1 本底调查依据的具体研安核电厂辐射环境本底监测数据的进行主要以“核动力厂辐射防护规定”(GB6249—2011)中9.1.1的规定:在第一次给核动力厂内的第一组设备装料使用之前,厂方必须将厂所在地的辐射水平进行基本调查,获取本地本年度、去年甚至前年的辐射相关数据。
在已有核电厂中增加机组之前,应该对近期(一年内)当地的辐射情况进行调查。
当然本规定中关于新厂首次装料的说明通常并无异议和疑问,毕竟在建厂之前当然有必要对周边环境的辐射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但是对于在原厂址上增设机组的环境调查要求,部分人颇有不解。
依据《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修订编制说明》中相关解释,可以发现《核电厂环境辐射监测规定》(NB/T20246—2013)中不仅要求对厂址所在地区内环境进行调查,而且还设定了具体的调查项目、范围和频次,并且提供了指导,帮助调研者选择合适的指示生物,同时给出了每月至少采样一次气溶胶和大气沉降的评测原则。
《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61—2001)中则给出较EJ / T 1131—2001版本规定更加细致的要求,不能设定了具体的检测的项目、范畴和平率,并补充了布设介质的原则,且对调查样本的收集、保存、监测手段、数据采集和处理、质量优化提升等进行了进一步说明,目前已被国内核电厂广为应用于环境本底监测。
《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GB12379—90)从原则上就本底检测的方法、样品和数据采集和处理、质量欧化提升做出了规定,要求本底监测地理范畴不应小于80 km,不同于其他标准大多要求的50 km,这一点不太被专家们认可,与实际状况也有一定差异,在现实中,多保证50km范畴,只有极少部分监测范围达到80km。
综合前文内各种标准,不难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黄金本地监测要求,以便更好地指导核电厂对其周边环境的辐射本本底开展监测研究。
不过其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分析。
1. 2调查特征和当前执行情况1. 2. 1 特征分析(1)监测周期至少为两年,周期较长。
(2)监测对象颇为复杂,不仅要检测空气(包括其中的气溶胶、3H及14C、沉降物、γ吸收剂量率)、各种水(包括地表/下水、饮用水、雨水)、泥土(包括河/海底泥等)、还要检测动物(家养禽畜和鱼类、海洋贝壳等软体生物)、植物(松针、海洋植物、藻类)等。
(3)项目多而且要求达到较高探测灵敏度水平如今需要监测的项目主要有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TLD 、α总、β总、238U 、226R、40a K 、3H (电解浓集)、90Sr 、γ核素(主要分析58Co 、60Co 、134Cs 、54Mn 几类,并对要检测气溶胶、空气沉降物和7Be 物质加测,海水、海洋指示生物样品加测110mAg ) 等。
(4)监测现场的采样以及后续实验分析工作量较大。
现场检测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通常每季度至少要监测300个点,连续两年内则必须完成至少完成2 400点位监测;每次监测单气溶胶必须收集310 000 m 以上样本,即便用大流量采样器也至少需连续采样7~8天,且每一直两天就需要换新的滤膜; 前天样品不下千个,采样难度较大,前期处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而且这些样本本身的还需要得到较高的检测要求,实验室呢分析要求比较严格,需要使用带来那个的专用仪器不不说,耗费的时间相极长。
1. 2. 2 实施现况考虑到对核电厂周边环境进行本底调查具备上述困难和特征,故此担任此工作的监测机构必须达到较高水平,只有极少一部分企业能够达到这一标准,承担全部工作。
不仅如此,承担此项共工作的机构还必须经由实验室检查认证之后,才可进行。
实施监测单位的主要责任是完成全部样本采集和实验室分析,并对全部数据结果负全责。
委托执行监测的机构在整个工作完成过程中,必须积极配合,同时辅以质量跟进。
(1)审查拟委托机构的资质审核:在正式委托之前应该提前搜集与核电厂相关的地理等资料。
例如厂址、人口分布、厂址地理黄精、社会和当地居民生活、消费习惯等与监测地点有关的全部资料(2)积极配合现场工作。
(3)跟进现场样本采集和实验室分析全过程的质量,建议在实践过程中,首次应该以会议形式双方工作人员见面,建立良好工作开端;工作过程中应该动态跟进,加强沟通,及时发现问题你,解决问题,同时保证完备的书面记录;最后结束时,要召开总结交流会,对仍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寻求解决方案,后续跟踪后汇总。
2 实践具体问题研究考虑到对于核电厂周边环境开展本地调查,覆盖地理位置非常广泛,需要完成极大工作量,且检测条件差异大、质量要求高、压力大、虽然已有大量既定标准支持监测实施,但是在具体监测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仍需不断讨论分析。
2. 1 监测项目方面讨论(1)有机氚和自由水氚监测现在与核电厂有关的本底调查通常要求监测自由水氚以及有机氚韩朗,可是目前在国内已经成文的标准和要求体系内并无相关标准,再加上国内具有此项监测技术的只有一到两家,故此难以实现计量认证,监测结果是否有效,且是否有助于全面分析周边环境本底结果,有待考察;另外,大多数监督和管控机构由于能力所限,也实现该县工作的监控。
故此,未来应该关注这方面问题,进一步展开专项研究,制定统一标准,利于项目实施。
(2)14C依据6249 2011GB 《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可知,就规定了水内14C 的含量最高标准,按理应该在本底调查应该监测这一数据,但是由于目前就本项监测,尚无确定的监测工作标准,实践中仍有一定难度。
据悉,国内已有多家机构在进行此项研究,国家环保单位也有意向编制标准,待新标准实施后必将有效解决现存问题。
(3)239 240Pu +监测底泥和土壤内239 240Pu +的水平的要求,出于辐射事故发生情况中环境污染的对比考虑,最早出现于《核电厂环境放射性本底调查技术规范》(NB/T 20139—2012)内,但是该监测项目主要是人工核素,且其来源多为暴露于大气环境的核试验以及戚耳诺贝历事故,故此开展环境本底调研工作中,见本项目纳入其中,有助于发现事故背景下,超铀核素已经污染的范畴以及达到的污染程度。
当然如果环境未被污染,在正常条件下,环境中本项数值必然较低,现今采用的监测方法和标准多以()11219.189GB -《土壤中钚的测定萃取色层法》或根据另一个国家标准文件()11219.289GB -《土壤中钚的测定离子交换法》规定,首选将物质放化实现富集,接着使用低本底α和β监测设备完成任务。
2. 2 航测是否能够适用于本底调查航测通常用于大范围内γ剂量率监测,然而核电厂开展的本底监测工作开展之前,通常已经使用便携式监测设备完成了50 km 范畴内数据监测,以及15-20 km 范畴内的TLD 监测,上述两种监测方法早已成熟,数据可靠性高。
虽说航测可以完成相关检测,但是多用于紧急事故对照监测结果,而且目前没有统一的监测标准,加上核电厂航空环境差异较大,与航测常用的事故状况中各监测参数均不相同,其实际参考意义尚待进一步商讨。
2. 3 关于工作大纲的讨论综前所述可知,针对核电厂的周边环境开展本底调查,覆盖地理范畴广泛、项目繁多、复杂、工作量极大,而且需要达到较高的质量标准,为了提高效率,更好的完成调查任务,建立科学的工作大纲,指导调查实施很有必要,考虑大具体工作的复杂性,本项工作的书面大纲不仅要说安排好监测任务、要求,说明每一项监测的范畴、方法、频率、布点、回收、实验研究;更要考虑到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案;尤其要注重监测现场的地理环境情况,充分了考虑实施监测的现实困难,合理安排设计监测实施方案和困难的克服办法。
通常需要考虑考虑的现实问题有:能够快速到达监测地点,若需要监测河底泥,是否容易获取河底泥,如果遇到纯粹鹅卵石河床,难以提取河底泥怎么办?是否有恰当的工具取样,例如在湖泊、河流中取河底泥,是否应该准备船只?在监测现场如何初步吹采集的样本?如果采集设备需要用电,应该如何解决?等等,都应该提前考虑,并计入大纲中。
2. 4 本底监测之后运行、监督监测之间的衔接为更好地实现本底监测和后期运行过程中的定期监测和监督监测相互衔接,建议在实施本底监测之前制定监测大纲时,便邀请相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一方面介绍本底监测计划和设施情况,使其充分参与其中,在该阶段就考虑后续运行和监督监测工作的切入,为后续工作做铺垫。
按照标准要求,本底调查中至少要持续至少 1 年的 γ 剂量率指标监测,过去后续运行监测需要不间断继续实施,故此,建议本地调查完成后,不拆除本设备,而是直接移交给运行监测部门,由其观测、记录数据、维护设备,不仅节省了时间、资金,还能顺利实现数据衔接,且后续对比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1]《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修订小组.《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国家标准修订编制说明[R].2007:9.[2]刘群,王瑞云,高小梅,等.DQ -2 型气载放射性碘采样器的研制[J].辐射防护,2002,22(3):153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