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马克思主义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的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以说明(D)A.时间的连续性B. 空间的三维性C.物质的客观性D. 时间的一维性3、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4、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明(D )A、整体是部分之和B、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C、整体决定部分D、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5、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是(B)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 D.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C)A、两点论B、均衡论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一点论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C)A.人的智力为自然界立法B.自然界是人的智力发展的现实基础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D.自然界的改变决定了认识能力的改变8、“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B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C.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D.真理本身具有阶级性9、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C )A、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D、有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用10、商品交换的原则是(C)A公平原则B平等原则C等价原则D赢利原则11、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C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 B.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C.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正比12、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C)A.《资本论》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共产党宣言》D.《反杜林论》13、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D )A、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B、着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迅速地索取自然资源C、反朴归真,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D、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D)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15、关于国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D )A.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B.国家不是永恒的,它只是一种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C.国家是阶级社会中才存在的阶级现象D.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1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1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1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C)A.实物性B.可知性C.客观实在性D.运动的绝对性19.“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以说明(D)A.时间的连续性B. 空间的三维性C.物质的客观性D. 时间的一维性20.哲学上的二元论是( D )A.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B.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C.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独立派别D.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世界本原的哲学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A.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2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A)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B.主要矛盾决定的C.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D.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23.矛盾斗争的基本形式是( C)A.教育和惩罚 B.民主和专政C.对抗和非对抗 D.同一性和斗争性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D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C.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5.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是(B)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 D.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2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A.16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潮B.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D.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2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28、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其中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联系是(D)A 事物的外部联系 B.事物的直接联系C 事物的主要联系 D.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9、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D)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30、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D )A.客观真理 B.客观事实C.客观规律D.社会实践3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复习题

选择题:(共214个)单选:共140个;多选:共74个绪论一、单项选择题(8个)1.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2.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C )C.德国古典哲学3. 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 C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4.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A.实现共产主义6.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D.与时俱进7.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榜首的是( A )A.马克思8.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是( D )D.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单项选择题(36个)1.哲学基本问题是( C )。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 C )的依据。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C.物质性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D.客观实在性5.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 D )。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B )。
B.时间的不可逆性7.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8.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D)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9.“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观点是( C )C.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10.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1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50年代C.19世纪60年代D.19世纪70年代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D.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4.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5.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
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
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8.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A.从一切事物和现象中概括出来的客观实在B.一切自然现象C.客观存在的物体D.一切社会事物9.“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10.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1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1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百色学院马原复习题

百色学院马原复习题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A. 哲学、政治学、经济学B. 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C.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D.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学说2.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C. 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D.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3.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A. 地理环境B. 人口因素C. 阶级斗争D. 生产方式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形而上学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以下因素决定:A.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 个别劳动时间C. 劳动强度D. 劳动熟练度三、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2. 阐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
四、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2. 论述在当代社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问题。
五、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案例,分析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并提出你的看法。
[案例材料]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C2. A3. D二、多项选择题1. A, B, C2. A三、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其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深刻揭示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
其革命性则体现在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2.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所导致的,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上,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
四、论述题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1(附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C 2.B 3.D 4.A 5.D 6.C7.B8.C9.C10.C11.B12.C13.B14.C15.A16.A17.D18.A19.B20.D21.B22.A23.C24.C25.D26.C27.C28.B29.A30.C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是:A、垄断资本主义时代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C、原始积累的资本主义时代D、后资本主义时代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文献是:A、《资本论》B、《共产党宣言》C、《德意志意识形态》D、《哲学的贫困》3、德国古典哲学中代表着辩证法思想的最高成果的学者是:A、亚当·斯密B、费尔巴哈C、黑格尔D、康德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剩余价值学说D、科学社会主义5、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A、革命性B、实践性C、科学性D、阶级性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致力于无产阶级专政。
D、致力于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7、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是在:A、美国爆发的B、英国爆发的C、德国爆发的D、法国爆发的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完全不相适应的矛盾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矛盾C、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D、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与生产力发展不足的矛盾9、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归宿是:A、马克思主义的哲学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D、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0、当今时代的主题是:A、社会主义革命B、反对恐怖主义C、民主化浪潮D、和平与发展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法国的阶级斗争理论B、德国古典哲学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2、最早奠定劳动价值论的学者是:A、亚当·斯密B、恩格斯C、马克思D、大卫·李嘉图3、马克思主义划分时代的具体标准有:A、根据生产方式B、根据阶级关系和地位C、根据世界主题的转化D、根据人们思想文化的主流思潮4、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三个代表人物有:A、傅立叶B、康德C、欧文D、圣西门5、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变革体现在那些方面:A、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C、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了起来D、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融为一体6、当代西方哲学虽然流派繁多,但主流思潮有:A、科学主义思潮B、人本主义思潮C、后现代主义思潮D、解构主义思潮7、以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内在统一的正确表述有:A、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B、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C、革命性优先于科学性D、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基础是实践8、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要特征有:A、联合与竞争B、发展与不平衡C、对话与对抗D、相对和平9、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无产阶级已经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的标志性运动有:A、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B、法国的巴黎公社起义C、德国的西里西亚工人起义D、俄国的十月革命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A、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C、每个人自由与全面的发展D、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三、判断说明题1、马克思主义是所有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含答案.1、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答案】C2、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答案】D3、资本主义地租是()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答案】B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答案】B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藉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答案】D6、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答案】B7、钱学森曾经说过:“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这说明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A.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B.个体在社会中的影响C.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贡献D.个体从社会获得的满足程度【答案】C8、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和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D.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答案】D9、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答案】A10、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A)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B.贮藏手段和价值尺度C.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D.价值尺度和世界货币【答案】A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答案】D12、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了明确规定和深刻阐述的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答案】C1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答案】D14、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A.社会历史现象的知识总汇B.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C.生产发展的理论D.经济关系的学说【答案】B1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答案】D16、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答案】D1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答案】C18、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答案】D19、实践是指()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答案】D20、“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答案】A2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答案】B22、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急剧膨胀,这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致使金融资本频繁发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 )。
A、它完成了对所有客观事物的认识B、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C、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答案: C2. 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C、《反杜林论》的出版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答案: D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B、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C、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答案: C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经济学C、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哲学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答案: C5.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
A、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被推翻B、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D、工人运动不需要理论指导答案:B6.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工人行动的兴起C、共产主义团体的出现D、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答案: A7.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政治经济学理论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阶级斗争学说答案: C8.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首要的观点是()。
A、矛盾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D、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答案: B9.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共214个)单选:共140个;多选:共74个绪论一、单项选择题(8个)1.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2.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C )C.德国古典哲学3. 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 C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4.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A.实现共产主义6.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D.与时俱进7.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榜首的是( A )A.马克思8.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是( D )D.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单项选择题(36个)1.哲学基本问题是( C )。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 C )的依据。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C.物质性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D.客观实在性5.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 D )。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B )。
B.时间的不可逆性7.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8.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D)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9.“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观点是( C )C.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10.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1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1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说明(B)。
B.物质决定意识13.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C)。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16.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
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D 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1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D D.斗争性和同一性18.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B B.矛盾分析法19.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D)D.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0.“盲人摸象”与“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A )。
A. 看问题要全面,反对以点代面、以偏概全21.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C)C.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22.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
这说明( D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3.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这说明(B)。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4、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B)B.掌握火候,适可而止25.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D.既克服又保留26.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27.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C ) C.永恒发展的观点28.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 B )。
B.实践29.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认为(C)C. 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30.“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B)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3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D ) D.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C ) C.对立统一规律34. 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C )C.否定之否定规律35.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B )。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3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D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二章单项选择题(28个)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A)。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2.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C )。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 D )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D )。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5.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
A.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6.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8.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A )。
A.积极能动的过程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由于它是 ( B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0. 概念、判断、推理是(A)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D)。
D.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12.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A)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3. 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B)。
B.经验论的错误14.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B)。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15. 真理是(C)。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6. 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 A )。
A.真理具有客观性17.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C)。
C.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18.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这说明(C)。
C. 真理具有相对性19. 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
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机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50年前受到教廷宣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
这说明(A)。
A. 谬误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为真理20. 对不可知论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D )。
D. 社会实践21.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C )。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22. 哲学上的“价值”是指(B)。
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23. 价值最突出的特性是(B)。
B.主体性24.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D)。
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25. 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 D )。
D.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26.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D)D.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27. 雷锋同志有一句名言:“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这句话体现了(C)D.人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个人价值28.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 D )。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24个)1.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 )。
A.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地理环境是( A )。
A.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3.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D.生产方式4.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5.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D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6.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B)。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7.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A.生产工具的状况8. 生产关系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C )。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9.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C )。
C. 社会基本矛盾10. 生产方式包括( C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11. 上层建筑系统有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B)。
B.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12.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A.社会意识形态13. 社会形态是(B)。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1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D )D.以人为本15.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C )。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16.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B)。
B.经济条件17.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
A.阶级斗争18.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D)。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19.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B ) B.组织路线20.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21.“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这句话的人生观道理是(D)。
D.奉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22.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这种观点是说( B )B.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24.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C )C.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第四章单项选择题(共30个)1.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是(B)B.资本原始积累2.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 D )D.人与自然的关系3.商品二因素是( B )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4.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 B.价值5.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是指( C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6.裁缝的劳动和木匠的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之下进行的劳动,他们的生产活动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等都是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