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2011年版)解析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小明在地铁施工现场发现:为防止扬尘对空气污染,有专门高压造雾除尘设备。
高压水流经除尘设备,形成数十米半径的均匀云雾覆盖到工地表面,达到非常理想的除尘效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现场看见的云雾是大量水蒸气聚集的效果B.除尘设备中水发生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C.云雾的消散是汽化现象,这个过程吸热D.夏天人造雾容易消散是因为水蒸气重新液化成小水珠2.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砖上搁一只比盆小点的篮子,篮子里装上熟食,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针对这个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吸热B.将该装置放在通风的地方,制冷效果更好C.篮子上罩着纱布袋是为了增大蒸发面积D.简易冰箱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一样,在工作时都有汽化和液化现象3.关于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体温计可以测量开水的温度B.使用停表测同学百米跑成绩前,先按复位钮清零C.裁切窗玻璃前,用分度值为厘米的卷尺测量窗户的宽度D.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不能测量任何物体的长度4.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B.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C.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盒D.用地膜覆盖农田5.用一支水银温度计测量放在24℃房间里的一盆热水的温度时,当温度计的水银上升经过“29℃”这一刻度时,温度计的读数表示的是()A.房间里的温度B.热水的温度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D.无法判断6.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A.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周围散开B.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C.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D.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7.从冰箱冷冻室拿出一块冻肉,表面还没有结霜,过一会看到其表面有一层霜,这层霜是()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C.冰箱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D.冻肉上的水凝固而成8.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物理知识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春季,农民伯伯用地膜覆盖农田育苗——降低液体温度减慢蒸发B.夏季,手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冰减少,手感到凉——熔化吸热C.秋季,东北街道的树枝上挂着一层霜——霜是非晶体D.冬季,戴着眼镜从室外走进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液化吸热9.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关于此图象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这是一种非晶体物质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C.此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D.物质熔化时间为10分钟10.“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味,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淞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一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青青园中,朝露待日晞”一一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11.如图所示,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干冰消失,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在这个现象中()A.干冰发生了汽化现象B.罐外壁所结的霜属于凝固现象C.干冰消失的过程要放热D.罐外壁的霜在形成时会放热12.亲爱的同学,学习物理是从观察事物、探究事理开始的。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包括八年级人教版上下两册知识内容-非常完整)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复习一、全等三角形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理解:①全等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与位置无关;②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③三角形全等不因位置发生变化而改变。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理解:①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②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对的角为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SA”)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AS”)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HL”)4、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个角的平分线。
1、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三、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2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5)截长补短法证三角形全等。
第十二章轴对称一、轴对称图形1. 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最新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最新版)1、有趣有用的物理①物理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科学,它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
②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例如,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从电灯和琳琅满目的家用电器到电子计算机都要用电。
③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胜枚举。
汽车、火车、飞机,电灯、电话电视,X光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怎样学习物理①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
②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观察、实验、看书、听课,都要多动脑子,勤于思考。
③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
④学习物理,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甚至是异想天开的猜想:要善于动手,只有实践,才能证明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也才能最终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 G.Galilei,1564-1642) 是物理学的伟大先驱。
科学之旅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历程。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尺、钟表、温度计等都是我们熟悉的测量仪器或工具。
一、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直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等),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使用前: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④记录: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其中数字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光现象 知识点重点难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四章 光现象4.1光的直线传播 (1)4.2光的反射 (11)4.3平面镜成像 (23)4.4 光的折射 (40)4.5光的色散 (55)4.1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点提炼知识点一:光源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太阳、水母、萤火虫等)和人造光源(灯泡、火把、点燃的蜡烛)。
知识点二:光的直线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射击瞄准等。
知识点三:光的传播速度: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105km/s ;2.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43c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32c ; 3.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光年是长度单位。
重点难点解析一、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是重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射击瞄准等。
二、重点记忆真空中的光速1.真空中的光速约为3×108 m/s。
2.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光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4天文学中,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叫光年,所以光年是长度的单位。
对点例题解析知识点一:光源【例题1】(2020齐齐哈尔模拟)能够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现有①星星、②月亮、③太阳、④钻石、⑤电灯、⑥电视屏幕、⑦无影灯、⑧萤火虫、⑨灯笼鱼、⑩交通路牌.将所举例子中的光源进行分类,其中属于天然光源的有_______,分类依据是______;属于人造光源的有_______,分类依据是________。
【答案】发光,③⑧⑨,自然界中存在的光源,⑤⑥⑦,人为制造的。
【解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 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第2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中,我们涉及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科学领域的知识。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全面评估,并按照从简到繁的方式来探讨主题,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
一、生物知识点1. 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部分首先介绍了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科学,而生物的分类又是整个生物学的基础。
通过对生物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种类的生物,从而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
2. 生物的遗传变异另外,生物的遗传变异也是本学期生物知识点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对遗传变异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生物的遗传规律和遗传性状的表现,进而应用于生物育种、基因工程等方面。
二、物理知识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部分,我们首先接触到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和物质运动、变化的科学,而它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运动、力等,这些都是我们理解物理学知识的基础。
2. 声、光现象声、光现象也是这个学期物理知识点中很重要的内容。
通过学习声、光现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声音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等规律,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实际技术中。
三、化学知识点1.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还介绍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这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化学实验,我们可以亲自操作和观察化学反应,从而更直观地理解化学原理和规律。
2. 化学反应及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及化学方程式也是我们这个学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对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过程和反应类型,并通过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涉及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科学领域,并且内容丰富多样。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真正掌握和应用这些科学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细致到每一课)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细致到每一课)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1.我们为什么要参与社会生活?(1)必要性: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2)重要性:①投身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过程。
②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③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生活中有哪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1)血缘关系:以血统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如:子女、父母、兄弟姐妹(2)地缘关系:直接建立在人们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如:同乡、邻居等(3)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如:同学、同事等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1.认识社会化:(1)含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途径: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
(3)表现: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2.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为什么说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亲社会行为的表现: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4.青少年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1)必要性: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意义:①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②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体验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复习

A. 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如图,ABD ≌ CDB ,且 AB 和 CD 是对应边,下面四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ABD和CDB 的面积相等
A
D
B. ABD和CDB 的周长相等 C. A + ABD = C + CBD
B
C
D.DAD//BC 且 AD=BC
3.如图, ABC ≌ BAD ,A 和 B 以及 C 和 D 分别是对应点,如果
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与成“边边边”或“SSS”.
AB = DE 如图,在 ABC 和 DEF 中 BC = EF
AC =
【典型例题】
例1.如图, ABC ≌ ADC ,点 B 与点 D 是对应点, BAC = 26 ,且 B = 20 , SABC = 1,求 CAD , D, ACD 的度数及 ACD 的面积.
数及 BC 的长.
E
F
A
BC
D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11.如图,在 ABC与ABD 中,AC=BD,AD=BC,求证: ABC ≌ ABD
D A
C B
全等三角形(一)作业
1.如图, ABC ≌ CDA ,AC=7cm,AB=5cm.,则 AD 的长是( )
求证:(1) DE ⊥ AB ; (2)BD 平分 ABC (角平分线的相关证明及性质)
B
A E
D
C
【巩固练习】 1.下面给出四个结论:①若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则它们形状一定相同;②若两个图形的
形状相同,则它们一定是全等图形;③若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则它们一定是全等图形; ④若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则它们的大小一定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2011版)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洋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占地球水总量的2.53%):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小循环5、水的循环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环节:蒸发(蒸腾升华)-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地下)径流原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因内因:水的三态变化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途径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海陆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6、水循环7、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8、径流=降水量-蒸发量9、水资源的定义: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往往东南部的地区,水资源越丰富。
10、我国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衡。
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2、水的重要性质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固有特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但同一种物质,状态或温度不同,密度也不同。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ρ、m、v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密度=质量/体积=ρ= m/v(公式变形:m=ρv v=m/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m3或cm3);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①密度的单位:kg/m³或g/cm³,②两者的关系:1g/cm³=1000kg/m³1kg/m³=10³×g/cm³③水的密度:1×10³kg/m³或1g/cm³④单位转化:1毫升= 1cm³= 1×10-6m³1吨=1000千克=1×106克1毫升=1×10-3升1升=1×10-3m³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1、压力的定义:压力是物体之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且指向受力物体;作用点: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的表面上。
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
3、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P=F/S压强的单位:帕(1帕=1牛/米2),还有:百帕(102),千帕(103),兆帕(106)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约为1帕。
注:受力面积一定时,产生的压强跟压力成正比;压力一定时,产生的压强跟受力面积成反比。
4、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方法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
5、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会产生压强,深度越大,压强越大;(2)液体的内部都存在压强;(3)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P=ρ液gh)第五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注意(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 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①当ρ液>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②当ρ液<ρ物时,下沉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5、浮沉条件的应用6、轮船的载重线表示的意义:FW:表示淡水载重线;S:表示夏季海洋载重线;W:表示冬季海洋载重线;T:表示热带海洋载重线。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比较:3、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A、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或酒精擦洗。
B、服装干洗的原理是用有机溶剂作为干洗液,因其含有致癌物质,所以需隔几日取回。
第七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
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氢氧化钙、气体除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3、溶有较多溶质称为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在其温度下,若其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若其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不溶解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如果加少量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5、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 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3)溶解度单位为克;(4)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6、室温(20℃)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7、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大多数物质子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硝酸铵,表现为曲线陡;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8、溶质的质量分数(1)计算公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注:溶质的质量分数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A%=m 溶质/m 溶液×100%= m 溶质/(m 溶质+m 溶剂)×100%m 溶液=m 溶质/ A% m 溶质= m 溶液·A%(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3)溶液的稀释前后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变;(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八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1、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是晶体。
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叫结晶。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溶液较小);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注: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小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4、许多物质从水溶液里析出晶体时,晶体里常含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这样的水分子叫做结晶水。
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叫做结晶水合物。
如:硫酸铜晶体(五水硫酸铜晶体, CuSO4·5H2O,俗称胆矾或蓝矾)、石膏(二水硫酸钙,CaSO4·2H2O,俗称生石膏)、硫酸亚铁晶体(七水硫酸亚铁,FeSO4·7H2O,俗称绿矾)、硫酸铝钾晶体(七水硫酸亚铁,KAI(SO4)2·12H2O,俗称明矾)。
很多晶体水合物在室温下不太稳定,在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产生风化现象。
相反,有些晶体放在空气里,会逐渐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湿,直到在它的表面上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甚至稀溶液(如氯化钙、氯化镁和氢氧化钠),这是潮解现象。
第九节水的利用和保护1、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2、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我国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危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深圳也严重缺水。
3、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即可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