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徐志摩共16页
对徐志摩诗歌的看法

对徐志摩诗歌的看法徐志摩是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一生短暂却辉煌,留给了我们一篇又一篇经典的创作。
那么,关于对徐志摩诗歌的看法是怎么样的呢?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对徐志摩诗歌的看法,一起来看看吧!终其一生并没有真正地为诗歌本身迷醉过,狂乱过,所以他没有他的诗歌道路。
他内心的诗意最终在和的庸俗堕落的斗争中被消解。
和一起,提倡了诗歌“”、“建筑美”、“绘画美”的主张,并成为实践最成功的代表。
绝对是天才的。
徐志摩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徐志摩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永远、永远追寻新鲜热点和新奇。
在他诗性的骨子里,在他人生的词典里,无聊、平庸与缺乏生命活力的式的生活是永远地被剔出的,他就是一团鲜红跳蹦的火焰。
也许我们会觉得他的人生的确是风景绚烂、奇彩无比且,但是他的人,他自己本身却近乎一种绝对的单纯。
志摩用欧洲的浪漫主义传统改造中国的传统,这使他的诗歌中呈现出了两方面的传统性。
传统性的最大是他的抒情中心主义,而且抒发的是浪漫情怀,而要求的是深刻的思想和复杂的技巧。
他号称“诗哲”,但他基本上没有的思维,诗歌中的思想也是很弱的,简单,单纯,浅显。
多于暗喻,直白多于暗示,感情多于理智;正是这些浪漫抒情范畴内的因素,使徐歌满足了老百姓对诗人形象惯有的审美期待。
不过,从历史上说徐志摩是现代新上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之一、是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柔美、清丽、和谐,颂扬理想;表达对爱情、自由、美的追求;擅长细腻的心理捕捉、缠绵的情感刻画,深得青年人的喜爱,影响至今不衰。
它的美是,不是的奔流。
他的诗歌,没有能成为时代的传音,没有成为民族集体的抒情,他的诗歌没有指向终极的意义。
附:论徐志摩诗歌意境的空灵美。
徐志摩是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一生短暂却辉煌,留给了我们一篇又一篇经典的创作。
他生前创作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三部诗集构思都极其巧妙,充分展现了他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诗人的诗歌不仅文字美,而且还赋有绘画美、轻柔美、朦胧美。
用诗歌吟咏爱、自由、美的生命信仰--徐志摩

用诗歌吟咏爱、自由、美的生命信仰——徐志摩姓名:卢曦班级:汉文一班学号:1327010116初闻徐志摩是读到他的诗《再别康桥》,他凭诗舒卷的浪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他的爱情故事又将我拉进了他的世界。
本以为徐志摩也只是为附和五四时代“以爱情的名义向旧时代挑战,追求现代意义上的爱情”的大潮流而写作了大量的爱情诗,但是走近他才发现,他追寻的是“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1],并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胡适在《追悼志摩》的一段文字中,对徐志摩概括是“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2]。
他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及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的统一,形成了徐诗特有的飞动飘逸[3]。
爱爱情在别人笔下都是泛滥的文字,而于志摩,却是他性灵里最美的奇葩。
徐志摩对爱的追求,在我看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他的爱情诗,另一方面体现在他的爱情三部曲,即在生命中遭遇的三个女子。
徐志摩的一生写作了大量的爱情诗,至今仍以其深情婉约,真挚蕴藉的爱情底蕴打动读者。
中国古代也不乏大量吟咏爱情的诗歌,大都表现出对不可实现的恋情的深沉情感,这里有对美好往事怅惘回顾如《静女》,也有对可望不可即的精神恋爱的执着如《将仲子》,这种恋情如镜中月,水中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因而也造成一种永恒的美感,在作品中营造一个低徊、沉痛、哀婉、执着、无怨无悔的世界。
徐志摩的《落叶小唱》[4]就类似于这一格调,通过一场梦境来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婉转的、绵长的、深沉的爱情故事。
《落叶小唱》写了“我”与情人的梦中幽会,表达了“我”对她的即爱且恨,情人间不能割舍却又互相伤害的矛盾心理与举止。
“一阵声响转上阶沿/(我正挨近着梦乡边)/这回准是她的脚步了,我想——/在这深夜!”“我”初入梦乡,听到了熟悉的声响,是她“嗒嗒”的脚步声,心想她来了。
我眼中的徐志摩先生

我眼中的徐志摩先生摘要:岁月蹉跎,历史舞动,牵动着泱泱大中国的发展进步的脚步里,现代文学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串串足迹。
当我们翘首现代文学,细数文人大家,研究文学财富中的瑰丽价值,徐志摩是一位不得不让我们侃侃而谈的现代文学诗人,一位曾经风华正茂的文人大家。
他的创作给予了我们唯美的康桥视觉盛宴,让我们渴望可爱精灵般的动人雪花的快乐无邪,使我们也可以在偶然中感受柔丽清爽的美感······在100年的时间流逝之后,徐志摩的诗仍然在我们学习文学时候所需要学习鉴赏的,影响着我们对所谓文学历史的探究,对未来我们创造新式文学的鼓舞与借鉴。
他的一生正如苏雪林那样评价:“徐志摩,这位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这位活动文坛,不过十年,竟留下许多永难磨灭的瑰丽果实的诗人;这位性情特别温厚,所到处,人们便被他吸引、胶固、凝结在一起,像一块大引铁磁石的诗人,竟于民国20年11月间,以所乘飞机失事,横死于泰山南面开山的高峰下,享年不过36岁。
”虽然没有大量的阅读深深研究徐志摩,但是也看过些许有关他的书籍或者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徐志摩是我崇拜的一位诗人,我喜欢他的才华,喜欢那种空前绝有的华丽辞藻的自如运用,喜欢那种任性的自由思想,喜欢他的·······为了表明我的尊敬,我称他为先生。
希望我的读到的徐志摩先生有我自己的味道。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新月”,节奏,音步,韵律,诗行,红尘绝恋引言:如果将徐志摩的所有作品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透过这个生命体的表面,可以清楚地看见一串沿着血脉经络延伸进身体深处的脚印,这是西方文化一步步踏入他心里的脚印。
而他的诗歌,无疑是脚印最深的那一部分。
他不是第一个向西方诗歌学习的人,但是确实受到西方诗歌影响最深的诗人之一,以其为首的新格律诗创作,是对中国新形式影响至深的重要尝试。
徐善曾:我的祖父徐志摩,一生诗意多情志在摩登

电影《无问西东》中,泰戈尔在清华园演讲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台下黑压压的倾听者,虔诚的目光,以及因此而决定人生方向的年轻人,浸染着一股理想主义的青春气息。
而站在旁边,担任泰戈尔此次访华专职联络人与翻译的徐志摩,却正陷于精神状态极为复杂的时期。
造化弄人1922年10月15日,徐志摩乘船抵达上海。
这时距他在柏林和张幼仪离婚已有数月之久,距他远赴克拉克学院更是已隔四年。
上岸之后,他返回家乡硖石看望父母。
根据张幼仪的回忆,徐家此番团聚可谓悲喜交加,父母见到儿子留洋归来,自然感到高兴;但一听到儿子和儿媳离婚了,他们在“震惊之余又困惑难当,感觉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被儿子的行为深深伤害”。
惴惴不安地见过父母之后,徐志摩立即动身赶往北京寻访林徽因。
他此行的另一个目的是结交北京文化界的同侪。
那时,北京是全国文化艺术的中心。
到了北京,他发现导师梁启超打算把自己的儿子——梁思成和林徽因撮合在一起,并已向林家提出了婚约。
有意思的是,梁启超和林长民都是以思想进步的改革派著称,但一到儿女的亲事,他们还是向包办婚姻的千年传统低下了头。
林徽因是梁启超亲自挑定的儿媳妇,因此,他对徐志摩继续纠缠林徽因感到非常不满。
虽然梁林两家并无正式的婚约,但这两个名门望族都乐得促成这对小儿女的婚事,并把真心追求林徽因的徐志摩视作插足的第三者。
1923年1月2日,梁启超给徐志摩写了一封长信,他盛赞了爱徒徐志摩的才华,称几乎将徐志摩当自家的子嗣看待,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但梁启超也建议徐志摩重新考虑他对林徽因的感情,并希望他能浪子回头,潜心于学问和实业。
梁启超写道:志摩,当知人生树立甚难,消磨甚易,如志摩之年,实一生最可贵之时期,亦最危险之时期也,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邑侘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
在这封信中,梁启超也批评了离婚之后徐志摩与张幼仪的藕断丝连。
柏林分别之后,他们仍有书信联系,在梁启超看来,虽然二人已经离婚,但仍是事实上的家人关系。
我眼中的徐志摩

满载一船星辉,
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在我的心头荡漾。
悄悄的我走了,
软泥上的青荇,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评
•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 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 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 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 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 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徐志摩的才气斐然
• 诗歌有名的 • 《再别康桥》 • 《黄鹂》 • 《生活》 • 《残破》 •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夜》
再别康桥• 那树荫下的一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我轻轻的招手,
徐志摩的诗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成功,也有它
的不足。撇开内容不谈,就以表现形式来说,洋 味较浓,民族化不足,有的诗句显得生涩和矫揉 造作,在韵式和韵的运用上也有不规整之处,诗 的技巧还不十分成熟。
于我而言,徐志摩作为一个满腹才情
的才子,即使没有鲁迅那样直面惨淡 人生的勇气,也不应该总是沉浸在自 己的世界里,说着一些像是只有女生 才能体会到的缱绻细语。作为一个男 人,他未免太过多情太过阴柔了,这 一点从他的个人生活和诗歌创作上, 可以很容易的感知到。
我眼中的徐志摩

我眼中的徐志摩作者:蒋昱珺来源:《祖国》2016年第14期摘要: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资产阶级文学家,新月派的代表人,擅长写诗和散文。
一直以来人们对徐志摩的评论不一,有的对其作品做出了尖锐的批评,同时也有人给予其作品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本文将从自身的角度对徐志摩以及其作品进行分析。
关键词:徐志摩作品讨论一、前言对徐志摩的了解是从《再别康桥》开始的,在对其逐渐的了解过程中被他的才华和事迹深深的吸引,从而引发笔者对他的探究欲望。
从徐志摩的诗歌以及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层面的徐志摩,感受到他那种散漫无羁、自由放纵的性格特征以及中庸和人道爱的精神。
虽然我们无从认识其本人,但是从其作品中也能够对其个性睽之一二。
二、徐志摩简述徐志摩于1897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这是一个淳朴的小镇,淳朴的民风也使得徐志摩从小形成了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性格,其在上海沪江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天津北洋大学都有过求学的经历,并于1918年远赴美国进行深造,又在1921年赴英国剑桥进行学习。
而正是剑桥这段求学经历,对徐志摩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剑桥大学,徐志摩受到西方教育和文化的熏陶以及浪漫主义和唯美学派的影响,使其形成了浪漫主义写作风格,并成立了新月社。
在文学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时期,徐志摩于1931年因为飞机失事而罹难。
三、徐志摩及其作品的深度分析徐志摩是家中的独子,而且家庭环境优越,所以其一直过着优越舒适的生活,这也铸造其单纯的性格以及对自由人生追求的情感基础,使得徐志摩的一生都执着于对真我、美、爱以及自由的追求。
而正是由于他的单纯异于常人,也注定他的经历以及思想异于常人。
徐志摩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喜欢热闹,同时他也希望能够逃离俗世的纷纷扰扰,寻一片净土,得一份安宁。
他既爱凡世的纷乱繁华,也喜欢生活的质朴。
这种矛盾的性格,注定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
正如著名翻译家傅雷所说,艺术家必然是矛盾的共同体,如果失去了矛盾,那么其所创造的艺术将难以得到进步,更不会发生演变,所以矛盾本身就是生机蓬勃的有效证明。
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

•
你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 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 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 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恣 态,捻起一根竟像没有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 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 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 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灵魂伴侣--北京名媛陆小曼
• 徐志摩:“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之 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
张爱玲所解释的爱:于千万人之中遇见 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 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刚巧赶上了,这就是缘分。
北京名媛陆小曼
• 小曼名眉,出生于江苏世代书香的望族大家 中,是父母的心头肉,命根子。 • 从小接受琴棋书画的培养,而且法语基础好, 英语更好,甚至用外文写作都是意随笔到的境界。 而且她人长得美,舞跳得棒,京戏唱得也好,小 曼还会弹钢琴,善于绘画,还能写漂亮的蝇头小 楷。可是为人却一点不轻佻,不张狂,仪态万方, 无与伦比,她是最出色的女孩,一个完全合格的 未来名媛。
•
他们不能没有对方,他们已经离不开对方,爱 情是如此甜蜜,爱情使她们快乐无忧,爱情这样 美妙,他们发现自己还没有真正爱过,这就像是 他们的初恋。他们需要同类、同伴,需要安慰和 快乐,他们需要对方,他们已经离不开对方。当 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情感时,他们有些害怕, 也有些内疚,但他们已经身不由己、心不由己。 他们已经顾不了他人的感受,他们只能不顾一切 地走下去,因为太美了,所以舍不得,他们只能 错下去,于是震惊北京城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就这样产生了。
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做最好的自己(二)-- 有一颗贴近自然的诗意的心
徐志摩读后感3篇

徐志摩读后感徐志摩读后感3篇徐志摩的一生就是热烈而又执着地追求理想的一生,他的诗文中最出色的也就是那些歌颂理想和爱情的作品。
徐志摩读后感一《徐志摩诗歌全集》收录了徐志摩生前发表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四部诗集,并整理了他的其它诗篇,合并为《醒!醒!》。
诗人虽然轻轻的走了,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却会永存于读者心中。
徐志摩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
尽管他自己说:“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与我是完全没有相干。
”但他一旦拿起笔来,佳作便犹如山洪爆发一般涌现出来。
作为新月派诗人的代表,徐志摩的诗作字句清新,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同时具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他的诗就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而他那驳杂的思想也在这个世界中一一体现。
他的诗歌写爱情、写生活、写景色、写人间疾苦。
这里引用徐志摩的诗:“但有人,比如我自己,就有爱落叶的癖好。
他们初下来时颜色有很鲜艳的,但时候久了,颜色也变,除非你保存得好。
所以我的话,那就是我的思想,也是与落叶一样的无用,至多有时有几痕生命的颜色就是了。
”有着对自己思维方式的反思,人的思维不见得完美,有时只是一种多余。
看似华丽,却经不起推敲,看似深邃,却不能传给后世,也是一种无奈吧!对自己的无奈!“人类最伟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理想的极度,想象的止境,从人到神!诗是翅膀上出世的;哲理是在空中盘旋的。
飞: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
”他可以看出理想的重要,诗的伟大,哲学的美好,他也可以用它的笔惊醒人们,别总关注物质,心灵的美也很重要。
诗歌,它可以给你带来心灵的享受,它是不可或缺。
现在,诗歌已经越来越少,看诗的的人也更少了。
的确,诗不能给人们带来财富,也许你认为它只是在浪费时间。
但你,没有明白诗的意义。
那种对心灵,对灵魂正真的描写,在诗人的面前,你能看到自己的心声,也许你一直在影藏它,你不曾发现的你的那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