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心理物理学方法
自考《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一)

第⼀章绪论 第⼀节⼼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变量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变量 1、⾃变量的定义 ⾃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者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为或⼼理的变化。
我们要选择的⾃变量的变化间距,即检查点,要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的变化,叫做⾃变量的不同⽔平。
2、⾃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变量称为刺激特点⾃变量。
(如主试要求被试学习50个单词,这些单词也许是常见的,也许很少见到。
那么,这些单词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就是单词的⼀个特点,我们可以研究单词的频率对再认的影响。
句⼦的不同类型,如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都是句⼦的特点。
这些⾃变量都是因⾃⾝的不同特点⽽引起被试不同反应的,它们都属于刺激特点的⾃变量。
) 2)环境特点⾃变量,进⾏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变量。
时间也属于环境⾃变量。
时间是⼀种⾮常重要和⽆时不在的⾃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可以说,⼏乎没有不⽤时间作⾃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变量,⼀个⼈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或右⼿为利⼿、⾃我评价⾼或低等,都可以作为⾃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语造成的。
⼆、因变量 1、因变量的定义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为变量。
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 信度指⼀致性,即同⼀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3、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当⾃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变量造成的,⽽是由其他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效的,或者说产⽣了⾃变量的混淆。
《实验心理学》教案--心理物理学方法

等距量表 有相等单位
无绝对零
可进行加减 运算
比例量表 有相等单位
有绝对零
可进行加减 乘除运算
三、心理量表
差别阈限法、等距量表与Fechner定律
差别阈限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 最小可觉差来制作等距量表。
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得到的结果符 合Fechner定律。
I:刺激原先的强度(标准强度)
ΔI :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强度
K :为常数
刺激强度越大,差别阈限就越大
不同感觉通道的K值不同,见P62
一、感觉阈限的测量
(一)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1.最小变化法:测量音高的绝对阈限P63;测 量长度视觉的差别阈限P66
阶梯法:最小变化法的一种变式P68图3-4
2.恒定刺激法:测量手掌两点阈P69;测量重 量差别阈限P74
《实验心理学》教案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选用教材:《实验心理学》,朱滢主编,北 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实验心理学》,杨治良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心理物理学方法
什么是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的定义:一门研究心身之间 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Fechner,1860) 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中心问题是物理量 (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与心理量(各种感 觉或主观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N
二、信号检测论
有无法的统计原理
二、信号检测论
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判断标准会发生改变, 但其感受性不变
二、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论的二个独立指标
1. 反应偏向:
击中率的纵坐标 虚报率的纵坐标
2. 敏感性指标:
d‘ = ZN − ZSN
实验心理学》教案--心理物理学方法

《实验心理学》教案--心理物理学方法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2.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心理物理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心理物理学概述:心理物理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实验心理学中的地位。
2. 心理物理学方法:感觉阈限、感受性、心理物理定律等基本概念。
3. 心理物理学实验设计:单一变量实验设计、多重变量实验设计。
4. 心理物理学实验技能:实验操作、数据收集与分析。
5. 心理物理学实验案例分析: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领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验心理学中的应用。
2. 难点:心理物理学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心理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演示:展示心理物理学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实践:学生亲身体验心理物理学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心理物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实验心理学》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心理物理学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
3. 实验材料:心理物理学实验所需的各种刺激材料。
4. 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物理学现象,激发学生对心理物理学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3. 案例分析:分析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领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案例。
4. 实验演示:演示心理物理学实验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实验现象。
5.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心理物理学实验,亲身体验实验过程。
6. 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心理物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七、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心理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相关理论知识点的巩固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名词解释1.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
费希纳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2.最小可觉差:又叫差别阈限,即刚刚能引起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3.平均误差法: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
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4.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韦伯-费希纳定律5.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5-7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是以随机的方式呈现。
这个方法常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呈现的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阈限值,因此又叫作次数法。
简述1.史蒂文斯的神经量子理论(浙大2000)答:20世纪50年代美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等人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研究发现,心理量并不是随刺激量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
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以及刺激强度与感受性的关系是什么?(浙大2004)答:(1)论述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指出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
(2)论述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的定义,指出E=1/R(3)论述差别感受性与绝对阈限的定义,说明韦伯公式。
3、什么是费希纳定律?它与斯蒂文斯定律有何不同?(中科院2004)答:(1)P=KlgI,即费希纳定律,其中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
它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歌,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它与韦伯一样,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2)斯蒂文斯定律指知觉的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
它同样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三、心理量表
物理刺激可由物理量表来测量。 但是,心理量的大小却不能用物理量表来测量。
A、击中 B、漏报 C、虚报 D、正确否定
5、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果击中率的纵轴值为0.1虚报率的纵轴值为0.33,则该实验 中的β值为 A、-0.22 B、0.22 C、0.33 D、3.00
21、在一段时间内有10架飞机飞过,其中6架为敌机,雷达报告到其中的5架,并把2 架民用机报为敌机,那么雷达的: 击中率: 漏报率: 虚报率: 正确否定率: 报告的准确率:
信号检测论与古典心理物理学法比较?★ Clack实验 实验为测量痛阈和耐痛阈,然后给予提高,内容为告诉被 试重复刺激将使皮肤感受器疲劳,从而更能耐受痛刺激, 然后测量耐痛阈。 用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显示:主试的提示确实提高了耐痛 阈,但对痛阈无显著影响。 用SDT检测论结果发现:主试的提示并没有改变被试的感 觉辨别力_感受性,而仅仅改变了判断标准。
第三章 心理物理学方法
网络流行语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站在你身边,
你不知道我爱你”
物理的=心理的? 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有可研究的方法吗?感觉 过程仅仅涉及感受性吗?
二、信号检测论
思考感觉阈限的实验,被试报告有感觉就一定有 感觉吗?被试报告无感觉就一定无感觉吗?有没 有其他的影响因素?
二、信号检测论
(一)色子游戏
色子游戏的四种情形—以特殊色子是3为例
北大实验心理学(完全免费)

北大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观察与实验一.实验的意义以精密的控制获得正确的结果eg:下落物体的重量与下落时间的关系。
物体高度,初速大小,重量,形状质地,etc时间为因变量,其他均为控制变量二.心理学研究涉及的变量1.自变量——可操纵(对一个事物),选择(男女,被试年龄。
)刺激变量(一般都可操纵)被试变量(一般是用选择的方法)2.因变量——测量(包括计数)3.干扰变量(或称控制变量)也包括刺激变量,被试变量。
三.思考1.学习以后,再现之前,插入学习材料的多少与原来学习材料的遗忘情况之间的关系。
2.对外语单词每次记多少个(自变量)比较合适,测验做对的题数(因变量)。
3.视力(自变量)对字词再认(因变量)再认的影响4.男女生(性别自~)对计算机爱好差异(程度因~)5.小学生可否学代数年龄(小学生/中学生自~)(学会/学不会因~)6.培养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不培养自~)(成绩因~)7.说出变量控制上的问题(i) 一学校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一组用PC机,一组用Apple机结论:用计算机好。
X.因为是在比较不同的机型。
(ii) 一老是用计算机辅助口算数学。
一节课后测验,发现用计算机的学生的成绩高于不用计算机的学生。
(智商,水平,性别,年龄都一样)结论:用计算机好X.(因为情绪变量设有控制)用CIA,兴奋。
&2.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一.问题的选定从某理论,从生活经验二.选定实验目的检验何种自变量与何种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三.实验方法(程序)eg:(I)A~B 对照(两组)(ii)ANA (一组)方法一——N(新方法)——方法——(iii)ANNAAN…随机(一组)四.(被试)选择对象五.时间,地点,人员,材料&3.实验报告的写法一.题目二.关键词3~5个三.引言。
从前的实验。
引用的话。
自己的目的,原实验有何矛盾,问题。
四.方法五.结果(不下结论)统计检验,有无显著性差异(也可能有引用,要注明)六.讨论(自由发挥)七.结论强调结果八.参考文献九.附录(原始数据,资料)带有统计编号意义的用阿拉伯数字(年月日,时间也是)约数用中文(不要顿号),个位数也常用中文,文献中,古籍——中文,现代——数字万,亿,兆可压缩——eg:1.2亿3千”X”第二章反应时&1一般问题一.人差方程A-B=0.5二.反应时没有反应的时间(又叫反应潜伏期)三.唐德斯,反应时A,B,C图(略)四.反应时的测定&2.减法反应时一.减法反应时的定义任务一与任务二只差一个要研究的环节,两反应时相减得到的结果即要研究的环节的反应时。
《实验心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

《实验心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Ⅰ前言实验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实验的理念以及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的设计和分析等。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非常重要的支柱,是其他心理学课程的基石。
主要是通过讲解心理学实验的历史、控制思想等,利用可证伪的原则来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得出可靠的结论,从而验证某些概念、理论,或发现新的知识。
该课程既回顾了经典感知觉的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还讲授在反应时领域、记忆、注意等高级心理过程方面的实验进展。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一方面掌握实验的思想和方法,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另一方面了解相关的经典理论及进展,从而为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心理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4学时,理论54学时。
四教材:《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2013年8月。
II正文第一章概论一教学目的本章将从实验心理学的性质、诞生及方法学地位三个方面向学生展示其魅力,使学生对实验心理学有一个全面、概括性的认识。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熟悉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发展的贡献。
(三)了解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四)了解实验心理为什么是一门科学。
三教学内容(一)实验心理学的性质:实验心理学的含义、实验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1.为什么对感觉及其刺激必须加以区分?答:感觉和感觉刺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感觉是人的主观感受,而刺激属于物理因素。
感觉总是由刺激引起,刺激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
但是,感觉与其刺激并不总是一致,因此要加以区分。
具体原因主要包括:(1)在人们生活的内外环境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刺激,有些刺激对人们的感官是不适宜的。
它们超出个体感受的限度,因而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2)对于适宜的刺激,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引起感觉。
人们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听不到远处手表的滴答声,这是因为它的刺激强度不够大。
要想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3)对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将感觉与刺激的关系表述为:△I/I = K,其中,I是原先的强度(或称标准强度),△I是刚能够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强度增量,K 为常数,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
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积分运算得出:S=Klgi+C,其中S为感觉,i为刺激强度,K、C为常数,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2.怎样理解感觉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概念?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什么是Weber定律?答:(1)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K=△I/I来表示,其中I为原刺激量,△I为此时的差别阈限,K为常数,又称为韦伯比率。
不同感觉通道之间的韦伯比率不同。
(2)韦伯定律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
如果要比较不同个体某一感觉道的辨别能力而所用的标准刺激又不相同时,就不能用差别阈限的绝对值进行比较,而要用韦伯比例来比较。
另一方面,由于韦伯比例的倒数1/K可以用来作为感受性的指标,所以通过韦伯比例还能对不同感觉道的感受性进行比较。
(3)韦伯定律虽然揭示了引起差别感觉的一些定律,但是,它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韦伯定律就不再适用,其K值就会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s)
比平均Z分数法更为精确的方法 Y=a+bX
X Y X XY a N X X
2 2 2
3.1
b
Z=a+bS
N XY X Y N X
2
X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2.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 ⑴ 定义: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通 常简写为 DL。 差别阈限是我们能感觉到的最小的重量刺激增量。 ⑵ 操作性定义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 度之差。 ⑶ 差别阈限又称为最小可觉差(j.n.d)
第一节
感觉阈限及其测量(掌握)
一、感觉和刺激的区分 二、阈限(sensory threshold) 把引起一种反应的刺激,与引起另一种反应的刺 激区分开来的界限。 1.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 ⑴ 定义: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通 常简写为 RL. ⑵ 操作性定义
递增时,刺激要从阈限以下的某个强度开始; 递减时,刺激系列的起点要大于阈限的某个强度 。
刺激的起点不应固定不变,而应随机变化。
1. 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 (2).反应变量 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
被试感觉到有刺激,就报告“有”,用“+”表
示;当被试没感觉到有刺激,就报告“无” , 用“-”表示;当被试不能肯定有无感觉用“?” 表示 。 递增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有”之后,这一系列才停止 ; 递减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无”之后,这一系列才停止 。
第三章
心理物理学方法
第三章
心理物理学方法
第一节
感觉阈限及其测量(掌握)
第二节 信号检测论原理与应用(掌握)
第三节 心理量表(掌握)
引言:什么是心理物理学?
物理量是指身体各感官的刺激;心理量是指各种感 觉或主观印象。如: 强度 响度 亮度 明度 (物理量) (心理量) (物理量) (心理量) ▲心理物理学定义: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之间的函数 关系的精密科学。 1860 年,费希纳的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轰动 了整个心理学界,因为标志着一门新兴学科——心理 物理学的诞生,为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3).差别阈限的确定
差别阈限的上限(Lu) :由“=”到 的“+”转折点 差别阈限的下限(Li):由“一” 到“=” 的转折点
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 =上限-下限 主观相等点(PSE)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上限+下 限)∕2
绝对差别阈限=
½ 不肯定间距
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标准刺激
实际无感觉 报告无感觉
a b
b a
报告有感觉
实际有感觉
递增递减系列中的习惯误差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
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 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
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
实验设计练习:运用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差别阈限。
(一)、最小变化法 又称极限法,最小可觉差法、系列探查法 ,感觉等距法。
特点:将刺激按递减或递增系列的方式,以
相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 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1.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 (1).自变量 :
自变量是刺激系列。
刺激系列要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交替呈现。
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第说明 了感觉阈限的含义,但它会因其渐增和渐减的刺激 系列而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 法加以处理,因而便于与其他测定感受性的方 法进行比较。在应用3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 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值有较大的影响。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 起被试的兴趣,但对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则不能用 平均差误法来测其差别阈限。
3.韦伯定律 ▲ 刺激增量(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刺激增量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是一个常 数。用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I代表刺激的原先强度,△I刺激的增加量, k是小于1的一个常数。
I K= I
三、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一)、最小变化法
(二)、刺激恒定法 (三)、平均差误法
注意这三种方法的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
(2)、选定的每种刺激要向被试随机呈现多次,
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3)、用以测量绝对阈限,即无需标准值,如用
以确定差别阈限或等值,则需包括一个标准值;
(4)、此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
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
2.绝对阈限的计算 (1)、直线内插法(linear interpolation)(p70)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参与计算绝对阈限的只是临近0.5的比例的两 个比例,其它结果都废弃不用,这样计算不精确。 (2)、平均Z分数法(averaged Z scores) 把实验结果的P值比例转换为标准分数Z分数,查PZ转换表获得。求的是平均Z分数。如果将求得数据 作图,也可求的绝对阈限。 直线内插法的图示被称作S-P图(纵坐标为回答 两点的比例,横坐标为刺激大小),平均Z分数图 示被称作S-Z图(纵坐标为正确判断比例的Z分数, 横坐标为刺激大小)。
3.缺点
习惯误差: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 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 。
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 可断定被试存在习惯误差。 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 错误的判断。
当递减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增系列的阈限且差异 显著时,可断定被试存在期望误差。
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
若前一半实验中测定的阈限比后一半实验中测定的
阈限大,并差别显著时,就可以认为在测定过程中有 练习因素的作用,若前一半实验中测定的阈限比后一 半实验中测定的阈限小,并差别显著时,就可以认为 在测定过程中有疲劳因素的作用。
为平衡练习和疲劳的影响,要求最小变化法的递增 和递减系列按照 ABBA法安排,交替进行。
特点: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 布求阈限。
1、具体做法
(1)、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到7
个,这几个刺激值在整个测定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所选定的刺激最大强度应为它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 不低于95%。
所选刺激的最小强度应为它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 高于5%。 选定呈现刺激范围之后,再在这个范围内取距离 相等的刺激。
2
3.2
a 当Z=0时, S b
(3.3) (3.4)
3. 差别阈限的计算
三类反应有缺陷:有人提出,让被试作三类反
应时,因其中有“等于”的反应,若被试较为自 信,则作出“等于”的反应就较少;若被试较为 谨慎,则作出“等于”的反应就较多。这样会直 接影响到差别阈限的大小。 两类反应:“大于”和“小于”两种判 断。
(3).阈限的确定
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最后测得的绝对阈限是各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数平均值.
2.用最小变化测定差别阈限 (1).自变量
一个标准刺激(Sl)和比较刺激(Sv表示,一般用三类反应:
“大于 ” 、“等于 ”、 “小于 ” 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加以比较,当比较刺激大于 标准刺激时,主试记录“+”;当比较刺激等于标准 刺激时,主试记录“=”;当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时 ,主试记录“-”。当被试在比较时表示怀疑,可记作 “?”
1.实验程序
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
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们与标准刺激相等,测 定绝对阈限时,假设标准刺激为零。
2. 阈限的计算 (1)绝对阈限:每次调节结果的算术平均数 (2).差别阈限的计算
(a)
( b)
其中,PSE为主观相等点,即多次调整结果的平 均数,St为标准刺激强度
(四)、三种心理物理法的比较
75%的阈限值 二类反应的差别阈限的计算: (1).运用直线内插法求出75%的阈限值,作为上限;
(2).运用直线内插法求出25%的阈限值,作为下限。
1 (3)差别阈限= (上限-下限) 2
图3-2 两种判断的实验结果曲线
(三)、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
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 特点: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 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4. 阶梯法—最小变化法的一种变式
二者的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 度的程序连续进行。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开始呈现的 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阶来增加刺激强度;而当增 加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强度。
阈限值=各转折点的平均数
(二)、刺激恒定法(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us) 又叫正误法、次数法,是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