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5同步练习试题解析:17.3--(附解析答案)

合集下载

(参考资料)最新物理选修3-5习题答案详解

(参考资料)最新物理选修3-5习题答案详解
物理选修 3-5 练习题答案详解
1 解:设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
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1v1 + m2v2 = m1v1′ + m2v2′ 代入数据解得 v'1=-20cm/s. 即碰撞后球 m1 的速度大小为 20cm/s,方向向左. 2 解:取向右为正方向,对人和车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m+M)V0=-mu+MV
整理并代入数据解得:Ek2=225J 或 4225J。(正确答案是另一块的动能为 225J 或 4225J)。 4 解:把子弹和鸟作为一个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设击中后的共同速度为 u,取 v0 的方向为正方向, 则由:Mv0+mv=(m+M)u,
得: u = Mv0 + mv = 1× 6 + 20 ×10−3 × 300 m/s=11.8m/s
(2)从子弹射入木块开始时,小车作匀减速运动,加速度:
a =μ(m+m0)g/M =1m/s2。
小车经过时间 t1 速度为 v’,有 v’= -v +at1
解得:t1=1s。
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S1=

vt1
+
1 2
at12
=
0.1m
(在击中点左侧)
小车在 t2 = t-t1=2s 内做匀速运动,通过位移为:s2 = v’t2=1.2m。
所以:V= (m + M )V0 + mu M
方向水平向右
3 解:以炮弹爆炸前的方向为正方向,并考虑到动能为 625J 的一块的速度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由动 量守恒定律: P=P1+P2 ①
由动能和动量的关系有: p = 2mEk ②
由①②得: 2mEk = ± 2mEk1 / 2 , m,

2021-2022学年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5学案:17.3 粒子的波动性 概率波 不确定性关系

2021-2022学年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5学案:17.3 粒子的波动性 概率波 不确定性关系

3 粒子的波动性4 概率波5 不确定性关系[目标定位] 1.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解其对立统一的关系,会分析有关现象.2.理解德布罗意波和概率波的统计规律.3.了解经典的粒子和经典的波,会用不确定关系的对应公式分析简洁问题.一、粒子的波动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2)光子的能量ε=hν和动量p =hλ.两式左侧的物理量ε和p 描述光的粒子性,右侧的物理量ν和λ描述光的波动性,普朗克常量h 架起了粒子性与波动性之间的桥梁. 2.粒子的波动性(1)每一个运动的粒子都与一个对应的波相联系,这种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做物质波. (2)物质波的波长、频率关系式波长:λ=hp ,频率:ν=εh.3.物质波的试验验证(1)1927年戴维孙和G.P.汤姆孙分别利用晶体做了电子束衍射试验,得到了电子的衍射图样,证明白电子的波动性.(2)人们间续证明白质子、中子以及原子、分子的波动性,对于这些粒子,德布罗意给出的ν=εh 和λ=hp关系同样正确. 二、概率波1.经典粒子和经典波(1)经典粒子:①粒子有确定的空间大小,有确定的质量,遵循牛顿运动定律. ②运动的基本特征:在任意时刻有确定的位置和速度,在空间中有确定的轨道. (2)经典波:经典波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确定的频率和波长,即具有时空的周期性. 2.概率波(1)光波是一种概率波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是光子自身固有的性质,光子在空间毁灭的概率可以通过波动规律确定,所以,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2)物质波也是一种概率波对于电子和其他微观粒子,单个粒子的位置是不确定的,但在某点毁灭的概率的大小可以由波动规律确定,而且对于大量粒子,这种概率分布导致确定的宏观结果,所以物质波也是概率波. 三、不确定性关系1.定义:在经典物理学中,一个质点的位置和动量是可以同时测定的,在微观物理学中,要同时测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不太可能的,这种关系叫不确定性关系.2.表达式:Δx Δp ≥h4π.其中以Δx 表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以Δp 表示粒子在x 方向上的动量的不确定量,h 是普朗克常量.一、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例1 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大量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B .光在传播时是波,而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就转变成粒子C .高频光是粒子,低频光是波D .波粒二象性是光的根本属性,有时它的波动性显著,有时它的粒子性显著 答案 AD解析 光的波粒二象性指光有时候表现出的粒子性较明显,有时候表现出的波动性较明显,D 正确;大量光子的效果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A 正确;光在传播时波动性显著,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粒子性显著,B 错误;频率高的光粒子性显著,频率低的光波动性显著,C 错误. 二、对物质波的理解1.任何物体,小到电子、质子,大到行星、太阳都存在波动性,我们之所以观看不到宏观物体的波动性,是由于宏观物体对应的波长太小的缘由.2.物质波波长的计算公式为λ=hp ,频率公式为ν=εh3.德布罗意假说是光子的波粒二象性的一种推广,使之包括了全部的物质粒子,即光子与实物粒子都具有粒子性,又都具有波动性,与光子对应的波是电磁波,与实物粒子对应的波是物质波. 例2 下列关于德布罗意波的生疏,正确的解释是( ) A .任何一个物体都有一种波和它对应,这就是物质波 B .X 光的衍射证明白物质波的假设是正确的 C .电子的衍射证明白物质波的假设是正确的D .宏观物体运动时,看不到它的衍射或干涉现象,所以宏观物体不具有波动性 答案 C解析 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波动性,A 项错;宏观物体由于动量太大,德布罗意波长太小,所以看不到它的干涉、衍射现象,但仍具有波动性,D 项错;X 光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是光子,它的衍射不能证明物质波的存在,B 项错;只有C 项正确.例3 假如一个中子和一个质量为10 g 的子弹都以103 m/s 的速度运动,则它们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分别是多大?(中子的质量为1.67×10-27kg ,普朗克常量为6.63×10-34J ·s)答案 4.0×10-10m 6.63×10-35m解析 中子的动量为p 1=m 1v 子弹的动量为p 2=m 2v据λ=hp知中子和子弹的德布罗意波长分别为λ1=h p 1,λ2=hp 2联立以上各式解得λ1=h m 1v ,λ2=hm 2v将m 1=1.67×10-27 kg ,v =103 m/s h =6.63×10-34 J ·s , m 2=1.0×10-2kg 代入上面两式可解得λ1=4.0×10-10 m ,λ2=6.63×10-35 m三、对概率波的理解1.光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光子在和其他物质作用的过程中(如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显示出粒子性,光在传播过程中显示出波动性.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子在空间各点毁灭的可能性的大小(概率)由波动性起主导作用,因此光波为概率波.2.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表现出粒子性;对于不同频率的光,频率低、波长长的光,波动性特征明显;而频率高、波长短的光,粒子性特征明显.3.对于电子、实物粒子等其他微观粒子,同样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与它们相联系的德布罗意波也是概率波. 例4 物理学家做了一个好玩的双缝干涉试验:在光屏处放上照相用的底片,若减弱光的强度,使光子只能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试验结果表明,假如曝光时间不太长,底片上只能毁灭一些不规章的点子;假如曝光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就会毁灭规章的干涉条纹.对这个试验结果有下列生疏,其中正确的是( ) A .曝光时间不太长时,底片上只能毁灭一些不规章的点子,表现出光的波动性 B .单个光子通过双缝后的落点可以猜想 C .只有大量光子的行为才能表现出光的粒子性 D .干涉条纹中光明的部分是光子到达机会较多的地方 答案 D解析 曝光时间不太长时,底片上只能毁灭一些不规章的点子,表现出光的粒子性,选项A 错误;单个光子通过双缝后的落点不行以猜想,在某一位置毁灭的概率受波动规律支配,选项B 错误;大量光子的行为才能表现出光的波动性,干涉条纹中光明的部分是光子到达机会较多的地方,故选项C 错误、D 正确. 借题发挥 解答本类型题时应把握以下两点: (1)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波是一种概率波.(2)单个光子的落点位置是不确定的,大量光子运动时落点位置听从概率分布规律. 四、对不确定性关系的理解1.单缝衍射现象中,粒子在挡板左侧的位置是完全不确定的,即通过挡板前粒子的位置具有不确定性. 2.单缝衍射现象中,粒子通过狭缝后,在垂直原来运动方向的动量是不确定的,即通过挡板后粒子的动量具有不确定性.3.微观粒子运动的位置不确定量Δx 和动量的不确定量Δp 的关系式为Δx Δp ≥h4π,其中h 是普朗克常量,这个关系式叫不确定性关系.4.不确定性关系告知我们,假如要更精确 地确定粒子的位置(即Δx 更小),那么动量的测量确定会更不精确 (即Δp 更大),也就是说,不行能同时精确 地知道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也不行能用“轨迹”来描述粒子的运动.例5 在单缝衍射试验中,若单缝宽度是1.0×10-9m ,那么光子经过单缝发生衍射,动量不确定量是多少? 答案 Δp ≥5.3×10-26kg ·m/s解析 由题意可知光子位置的不确定量Δx =1.0×10-9 m ,解答本题需利用不确定性关系. 单缝宽度是光子经过狭缝的位置不确定量, 即Δx =1.0×10-9 m ,由Δx Δp ≥h4π有:1.0×10-9 m ·Δp ≥6.63×10-34 J ·s 4π.得Δp ≥5.3×10-26 kg ·m/s.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1.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正确的说法是( ) A .光的频率越高,光子的能量越大,粒子性越显著 B .光的波长越长,光的能量越小,波动性越显著C .频率高的光子不具有波动性,波长较长的光子不具有粒子性D .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粒子性,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波动性 答案 ABD解析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在不同状况下表现不同,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粒子性越强,反之波动性明显,个别光子易显示粒子性,大量光子显示波动性,故选项A 、B 、D 正确. 对物质波的理解2.一颗质量为10 g 的子弹,以200 m/s 的速度运动着,则由德布罗意理论计算,要使这颗子弹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那么障碍物的尺寸为( ) A .3.0×10-10m B .1.8×10-11mC .3.0×10-34m D .无法确定答案 C解析 λ=h p =hm v = 6.63×10-3410×10-3×200 m ≈3.32×10-34 m ,故能发生明显衍射的障碍物尺寸应为选项C.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波属于机械波B .只有像电子、质子、中子这样的微观粒子才具有波动性C .德布罗意认为任何一个运动的物体,小到电子、质子、中子,大到行星、太阳都有一种波与之相对应,这种波叫物质波D .宏观物体运动时,看不到它的衍射和干涉现象,所以宏观物体运动时不具有波动性 答案 C解析 任何一个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波动性,但由于宏观物体的德布罗意波波长很短,所以很难看到它的衍射和干涉现象,所以C 项对,B 、D 项错;物质波不同于宏观意义上的波,故A 项错.对概率波的理解4.在单缝衍射试验中,中心亮纹的光强占从单缝射入的整个光强的95%以上.假设现在只让一个光子能通过单缝,那么该光子()A.确定落在中心亮纹处B.确定落在亮纹处C.可能落在暗纹处D.落在中心亮纹处的可能性最大答案CD解析依据光的概率波的概念,对于一个光子通过单缝落在何处,是不行确定的,但概率最大的是落在中心亮纹处,可达95%以上.当然也可能落在其他亮纹处,还可能落在暗纹处,只不过落在暗处的概率很小而已,故只有C、D正确.对不确定性关系的理解5.依据不确定性关系ΔxΔp≥h4π,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行方法提高测量Δx精度时,Δp的精度下降B.实行方法提高测量Δx精度时,Δp的精度上升C.Δx与Δp测量精度与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是否完备有关D.Δx与Δp测量精度与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是否完备无关答案AD解析不确定关系表明,无论接受什么方法试图确定位置坐标和相应动量中的一个,必定引起另一个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样的结果与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是否完备无关,无论怎样改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都不行能逾越不确定关系所给出的限度.故A、D正确.(时间:60分钟)题组一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1.(2022·门头沟高二检测)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的现象是() A.光电效应B.光的干涉C.光的衍射D.康普顿效应答案AD2.人类对光的本性的生疏经受了曲折的过程.下列关于光的本性的陈述符合科学规律或历史事实的是() A.牛顿的“微粒说”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本质上是一样的B.光的双缝干涉试验显示了光具有波动性C.麦克斯韦预言了光是一种电磁波D.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答案BCD解析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一种物质微粒,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光是一份一份不连续的能量,明显A错;干涉、衍射是波的特性,光能发生干涉说明光具有波动性,B正确;麦克斯韦依据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速近似相等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后来赫兹用试验证明白光的电磁说,C正确;光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D正确.3.关于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否定了光的电磁说B.光电效应现象说明白光的粒子性C.光波不同于机械波,它是一种概率波D.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相互冲突的,无法统一答案BC解析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并没有否定电磁说,只是在确定条件下光是体现粒子性的,A错;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说明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B对;光波在少量的状况下体现粒子性,大量的状况下体现波动性,所以C对;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D错.题组二对物质波的理解4.下列物理试验中,能说明粒子具有波动性的是()A.通过争辩金属的遏止电压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证明白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正确性B.通过测试多种物质对X射线的散射,发觉散射射线中有波长变大的成分C.通过电子双缝试验,发觉电子的干涉现象D .利用晶体做电子束衍射试验,证明白电子的波动性 答案 CD解析 干涉和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由于X 射线本身就是一种波,而不是实物粒子,故X 射线散射中有波长变大的成分,并不能证明物质波理论的正确性,即A 、B 不能说明粒子的波动性,证明粒子的波动性只能是C 、D.5.下列关于物质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实物粒子具有粒子性,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行能表现出波动性B .宏观物体不存在对应波的波长C .电子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表现出波动性D .微观粒子在确定条件下能表现出波动性 答案 D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量大的物体,其德布罗意波长短 B .速度大的物体,其德布罗意波长短 C .动量大的物体,其德布罗意波长短 D .动能大的物体,其德布罗意波长短 答案 C解析 由物质波的波长λ=hp ,得其只与物体的动量有关,动量越大其波长越短.7.利用金属晶格(大小约10-10m)作为障碍物观看电子的衍射图样,方法是使电子通过电场加速后,让电子束照射到金属晶格上,从而得到电子的衍射图样.已知电子质量为m ,电荷量为e ,初速度为0,加速电压为U ,普郎克常量为h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试验说明白电子具有波动性B .试验中电子束的德布罗意波长为λ=h2meUC .加速电压U 越大,电子的衍射现象越明显D .若用相同动能的质子替代电子,衍射现象将更加明显 答案 AB解析 得到电子的衍射图样,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A 正确;由德布罗意波长公式λ=hp而动量p =2mE k =2meU 两式联立得λ=h2meU,B 正确; 由公式λ=h2meU可知,加速电压越大,电子的波长越小,衍射现象越不明显;用相同动能的质子替代电子,质子的波长小,其衍射现象不如电子的衍射现象明显.故C 、D 错误. 题组三 对概率波的理解8.下列各种波是概率波的是( ) A .声波 B .无线电波 C .光波 D .物质波 答案 CD解析 声波是机械波,A 错;电磁波是一种能量波,B 错;由概率波的概念和光波以及物质波的特点分析可以得知光波和物质波均为概率波,故C 、D 正确.9.在做双缝干涉试验时,发觉100个光子中有96个通过双缝后打到了观看屏上的b 处,则b 处是( ) A .亮纹 B .暗纹C .既有可能是亮纹也有可能是暗纹D .以上各种状况均有可能 答案 A解析 由光子按波的概率分布的特点去推断,由于大部分光子都落在b 点,故b 处确定是亮纹,选项A 正确. 10.在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试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单缝,假如时间足够长,底片上会毁灭衍射图样B .单个光子通过单缝后,底片上会毁灭完整的衍射图样C .光子通过单缝的运动路线像水波一样起伏D .单个光子通过单缝后打在底片上的状况呈现出随机性,大量光子通过单缝后打在底片上的状况呈现出规律性 答案 AD11.关于电子的运动规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假如表现出粒子性,则无法用轨迹来描述它们的运动,其运动遵循牛顿运动定律B.电子假如表现出粒子性,则可以用轨迹来描述它们的运动,其运动遵循牛顿运动定律C.电子假如表现出波动性,则无法用轨迹来描述它们的运动,空间分布的概率遵循波动规律D.电子假如表现出波动性,则可以用轨迹来描述它们的运动,其运动遵循牛顿运动定律答案 C解析由于电子是概率波,少量电子表现出粒子性,无法用轨迹描述其运动,也不遵从牛顿运动定律,所以选项A、B错误;大量电子表现出波动性,无法用轨迹描述其运动,但可确定电子在某点四周毁灭的概率且遵循波动规律,选项C正确,D错误.题组四对不确定性关系的理解12.由不确定性关系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假如动量的不确定范围越小,则与它对应位置坐标的不确定范围就越大B.假如位置坐标的不确定范围越小,则动量的不确定范围就越大C.动量和位置坐标的不确定范围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比例函数D.动量和位置坐标的不确定范围之间有唯一的确定关系答案ABC13.关于不确定性关系ΔxΔp≥h4π有以下几种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微观粒子的动量不行确定B.微观粒子的位置坐标不行确定C.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不行能同时确定D.不确定性关系不仅适用于电子和光子等微观粒子,也适用于其他宏观粒子答案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不确定性关系ΔxΔp≥h4π的理解,不确定性关系表示确定位置、动量的精度相互制约,此长彼消,当粒子的位置不确定性小时,粒子动量的不确定性大;反之亦然.故不能同时精确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确定性关系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对微观世界的影响显著,对宏观世界的影响可忽视,故C、D正确.14.已知h4π=5.3×10-35J·s,试求下列状况中速度测定的不确定量,并依据计算结果,争辩在宏观和微观世界中进行测量的不同状况.(1)一个球的质量m=1.0 kg,测定其位置的不确定量为10-6m;(2)电子的质量m e=9.1×10-31kg,测定其位置的不确定量为10-10 m.答案见解析解析(1)球的速度测定的不确定量Δv≥h4πmΔx=5.3×10-351.0×10-6m/s=5.3×10-29m/s这个速度不确定量在宏观世界中微不足道,可认为球的速度是确定的,其运动遵从经典物理学理论.(2)原子中电子的速度测定的不确定量Δv≥h4πm eΔx=5.3×10-359.1×10-31×10-10m/s=5.8×105 m/s这个速度不确定量不行忽视,不能认为原子中的电子具有确定的速度,其运动不能用经典物理学理论处理.。

高中物理17.3粒子的波动性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5

高中物理17.3粒子的波动性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5

17。

3 粒子的波动性一、光的波粒二象性1.2.光子的能量和动量:能量表达式ε=________,动量表达式______________。

3.意义:能量ε和动量p是描述物质的____________性的重要物理量;波长λ和频率ν是描述物质的________性的典型物理量。

因此ε=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粒子的波动性及实验验证1.粒子的波动性(1)德布罗意波:任何一种实物粒子都和一个________相对应,这种波被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___________。

(2)物质波的波长和频率:波长公式λ=hp,频率公式ν=hε。

2.物质波的实验验证(1)实验探究思路:_________、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如果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则在一定条件下,也应该发生_______或衍射现象。

(2)实验验证:1927年戴维孙和G.P.汤姆孙分别利用晶体做了________衍射的实验,得到了______的衍射图样,证实了______的波动性.(3)说明:①人们陆续证实了质子、中子以及原子、分子的_________,对于这些粒子,德布罗意给出的λ=hp和ν=hε关系同样正确。

②宏观物体的质量比微观粒子的质量大得多,宏观物体运动时的动量很大,对应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很______,根本无法观察到它的波动性。

波动性衍射粒子性光电效应波动性粒子性波粒二象性hv hpλ=粒子波动hν hpλ=波物质波干涉干涉电子束电子电子波动性小一、人类对光的本性的研究1.对光的本性认识史人类对光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牛顿的光的微粒说到托马斯·杨和菲涅耳的波动说,从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说到爱因斯坦的光子说。

直到20世纪初,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才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对于光的本性认识史,列表如下:学说名称微粒说波动说电磁说光子说波粒二象性代表人物牛顿惠更斯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实验依据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干涉、衍射能在真空中传播,是横波,光速等于电磁波的速度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光既有波动现象,又有粒子特征学说名称微粒说波动说电磁说光子说波粒二象性内容要点光是一群弹性粒子光是一种机械波光是一种电磁波光是由一份一份光子组成的光是具有电磁本性的物质,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2.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A.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两种性质是不相容的B.光的波动性类似于机械波,光的粒子性类似于质点C.大量光子才具有波动性,个别光子只具有粒子性D.由于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无法只用其中一种去说明光的一切行为,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但它又不同于宏观观念中的机械波和粒子.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光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是同一客体的两个不同侧面、不同属性,我们无法用其中的一种去说明光的一切行为,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人教版选修3-5同步练习:17.3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2)(含答案)

人教版选修3-5同步练习:17.3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2)(含答案)

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同步练习
1.对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
B.光子和电子是同样一种粒子,光波和机械波同样是一种波
C.光的波动性是由于光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
D.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
2.下列现象中说明光有粒子性的有
A. 光的干涉
B. 光的衍射
C.光电效应
D. 康普顿效应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的频率越高,衍射现象越容易看到
B.光的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显著
C.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波动性
D.让光子一个一个通过狭缝,每个光子都会在相同轨道上作匀速直线运动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的粒子性说明每个光子就象一个极小的球体
B.光是波,与机械波相似
C.在光的干涉条纹中,明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
D.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宏观领域是对立的,在微观领域是可以统一的
5.按红外线.紫外线.伦琴射线.的顺序比较
A.穿透能力由弱到强
B.越来越不易发生衍射
C波动性越来越明显
D.粒子性由弱到强.
6.A.B两种色光分别垂直水面并射向池底,经历时间T
A >T
B
,那么两种光子的能。

高中物理选修3-5同步练习试题解析:17.1.pdf

高中物理选修3-5同步练习试题解析:17.1.pdf

高中物理选修3-5同步练习试题解析能量量子化1.关于对黑体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黑体只吸收电磁波,不反射电磁波,看上去是黑的B .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C .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温度有关,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无关D .如果在一个空腔壁上开一个很小的孔,射入小孔的电磁波在空腔内表面经多次反射和吸收,最终不能从小孔射出,这个空腔就成了一个黑体解析:黑体自身辐射电磁波,不一定是黑的,故A 错误;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故B 错、C 对;小孔只吸收电磁波,不反射电磁波,因此是小孔成了一个黑体,而不是空腔,故D 错误。

答案:C2.关于对热辐射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热的物体向外辐射电磁波,冷的物体只吸收电磁波B .温度越高,物体辐射的电磁波越强C .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只与物体的温度有关,与材料种类及表面状况无关D .常温下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物体辐射电磁波的颜色解析:一切物体都不停地向外辐射电磁波,且温度越高,辐射的电磁波越强,A 错误,B 正确;选项C 是黑体辐射的特性,C 错误;常温下看到的物体的颜色是反射光的颜色,D 错误。

答案:B3.关于对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能量值εB .带电微粒辐射或吸收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C .能量子与电磁波的频率成正比D .这一假说与现实世界相矛盾,因而是错误的解析:根据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知,A 错误,B 、C 正确;普朗克能量子假说反映的是微观世界的特征,不同于宏观世界,D 错误。

答案:B 、C4.红、橙、黄、绿四种单色光中,光子能量最小的是( )A .红光B .橙光C .黄光D .绿光解析:在四种颜色的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而频率最小,由光子的能量ε=hν可知红光光子能量最小。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同步练习:17.3粒子的波动性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同步练习:17.3粒子的波动性

1.在历史上,最早证明了德布罗意波存在的实验是( )A。

弱光衍射实验B.电予束在晶体上的衍射实验C.弱光干涉实验D.以上都不正确3.对光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B.光的波动性是光予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C。

光表现出波动性时,就不具有粒子性了;光表现出粒子性时,就不再具有波动性了D.光的波粒二象性应理解为:在某种场合下光的波动性表现得明显,在另外的某种场合下,光的粒子性表现得明显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量大的物体,其德布罗意波长小B.速度大的物体,其德布罗意波长小C。

动量大的物体,其德布罗意波长小D.动能大的物体,其德布罗意波长小5.现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线度为d的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

为满足测量要求,将显微镜工作时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设定为d/n,其中n>1。

已知普朗克常量h、电子质量m和电子电荷量e,电子的初速度不计,则显微镜工作时电子的加速电压应为( )A. n2h2/med2B. (md2h2/n2e3)1/3C. d2h2/2men2D.n2h2/2med26.关于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否定了光的电磁说B.光电效应现象说明了光的粒子性C。

光波不同于机械波,它是一种概率波D.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相互矛盾的,无法统一7.中子的质量m=1.67x10—27kg,如果它以v=1.0x103m/s的速度运动,它的德布罗意波长为,这个波长与电磁波中波长相当。

8.质量为5t的汽车,当它以20m/s的速度前进时,其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为。

9.以2.0x107m/s速度运动的电子束的德布罗意波长为,以速度运动的质子束,其德布罗意波长与电子束的波长相同。

10.金属晶体中晶格大小的数量级是10—lO m。

电子经加速电场加速,形成一电子束,电子束照射该金属晶体时,获得明显的衍射图样。

【同步练习】鲁科版物理同步习题:选修3-5参考答案及解析

【同步练习】鲁科版物理同步习题:选修3-5参考答案及解析

选修3-5参考答案及解析第十五章动量守恒定律第一单元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第二单元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第十六章原子结构原子核第一单元原子结构氢原子光谱第二单元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核能章末综合检测15-11、解析:平方公尺即为平方米.光子被舱门反射前后,光子动量变化量最大为Δp =2p (垂直入射与反射时),又因为E =pc ,即对应于光子入射的能量为E 时光子的动量改变量为Δp =2Ec ,取Δt 时间内入射的所有光子作为研究对象,由题意知Δt 内与舱门发生作用的光子总能量为E 总=Δt ×1.5 kJ ,根据动量定理FΔt =Δp 总有F =Δp 总Δt =2E 总c Δt =2E 总cΔt ,则:F =2×1.5×1033×108N =1.0×10-5N ,B 正确. 答案:B2、解析:从子弹射向木块到一起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子弹射入木块的瞬间系统动量守恒,但机械能不守恒,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系统内能,之后子弹在木块中与木块一起上升,该过程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但总能量小于子弹射入木块前的动能,因此A 、C 错误;由子弹射入木块瞬间动量守恒可得子弹射入木块后的共同速度为m v 0M +m ,B 正确;之后子弹和木块一起上升,该阶段机械能守恒可得上升的最大高度为m 2v 202g (M +m )2,D 正确.答案:BD3、解析:当人到达软绳的末端时,软绳已离开地面一段高度H ,人能否安全到达地面决定于H 的大小.由人船模型得:m (h -H )=MH 解得:H =mhM +m =60×60120+60m =20 m人要回到地面得从20米高的地方跳下来,这是很危险的.所以不能.答案:不能4、解析:设物体的质量为m,t0时刻受盒子碰撞获得速度v,根据动量守恒定律M v0=m v,①3t0时刻物体与盒子右壁碰撞使盒子速度又变为v0,说明碰撞是弹性碰撞12m v 20=12m v2,②联立①②解得m=M.(也可通过图象分析得出v0=v,结合动量守恒,得出正确结果) 答案:M5、解析:设他们前进的方向为正方向,以冰面为参考系,推出后,赵宏博的动量为M v男,申雪相对冰面的速度为-(v-v男),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M+m)v0=M v男-m(v-v男)解得v男=v0+m vM+m.答案:v0+m v M+m6、解析:第一种情况: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钢球碰前的动量为:p1=m v1=5 kg·m/s碰后的动量为:p2=m v2=-3 kg·m/s动量变化量为:Δp=p2-p1=(-3-5)kg·m/s=-8 kg·m/s负号表示方向水平向左图14第二种情况:p 1、p 2的大小分别为2 3 kg·m/s 和2 kg·m/s ,方向如图14所示,由图所示平行四边形可得Δp 的大小和方向.大小:Δp =p 21+p 22=(23)2+22 kg·m/s =4 kg·m/s方向:与竖直方向成30°角答案:8 kg·m/s ,方向水平向左4 kg·m/s ,与竖直方向成30°角 7、解析:(1)甲船和人与乙船组成的系统动量时刻守恒. 由平均动量守恒得:(M +m )x 甲=Mx 乙 又x 甲+x 乙=L以上两式联立可求得:x 甲=4 m ,x 乙=6 m.(2)设两船相遇时甲船的速度为v 1,对甲船和人用动能定理得: Fx 甲=12(M +m )v 21因系统总动量为零,所以人跳离甲后,甲速度为零时,人跳离速度最小,设人跳离的速度为v ,因跳离时,甲船和人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有:(M +m )v 1=0+m v 可求得:v =43m/s.答案:(1)4 m 6 m (2)43m/s8、解析:(1)设重物在车上向人靠拢L =3 m ,车在地面上移动距离为x ,依题意有m (L -x )=Mx整理得:x =1 m(2)人和车的加速度为a =F M =200 N100 kg =2 m/s 2 则人和车在地面上移动1 m 时的速度为 v =2ax =2 m/s此时物体的对地速度为v 物,依据m v 物=M v得v 物=4 m/s答案:(1)1 m (2)2 m/s 4 m/s9、解析:(1)两车相距最近时,两车的速度相同,设该速度为v ,取乙车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乙v 乙-m 甲v 甲=(m 甲+m 乙)v 所以两车最近时,乙车的速度为 v =m 乙v 乙-m 甲v 甲m 甲+m 乙=1×3-0.5×20.5+1m/s =43m/s =1.33 m/s(2)甲车开始反向时,其速度为0,设此时乙车的速度为v 乙′,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乙v 乙-m 甲v 甲=m 乙v 乙′得v 乙′=m 乙v 乙-m 甲v 甲m 乙=1×3-0.5×21m/s =2 m/s. 答案:(1)1.33 m/s (2)2 m/s10、解析:探测器第一次喷出气体时,沿x 方向动量守恒,且探测器速度变为零.即M v 0=m v ①第二次喷出气体时,沿y 方向动量守恒: 0=(M -2m )·2v 0-m v ② 解①②得:m M =14,v v 0=41答案:14 411、解析:设物块到达劈A 的底端时,物块和A 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和V ,由机械能守恒和动量守恒得mgh =12m v 2+12M 1V 2①M 1V =m v ②设物块在劈B 上达到的最大高度为h ′,此时物块和B 的共同速度大小为V ′,由机械能守恒和动量守恒得mgh ′+12(M 2+m )V 2=12m v 2③ m v =(M 2+m )V ′④ 联立①②③④式得 h ′=M 1M 2(M 1+m )(M 2+m )h ⑤答案:M 1M 2h(M 1+m )(M 2+m )12、解析:(1)如果直接跳下来,人具有和自行车相同的速度,脚着地后,脚的速度为零,由于惯性,上身继续向前倾斜,因此他可能会摔跤.所以他下来时用力往前推自行车,这样他下车时水平速度是0.(2)男孩下车前后,对整体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 1+m 2+m 3)v 0=(m 1+m 2)vv =4 m/s(m 1表示女孩质量,m 2表示自行车质量,m 3表示男孩质量)(3)男孩下车前系统的动能 E k =12(m 1+m 2+m 3)v 20 =12(40+10+30)×(2.5)2J =250 J男孩下车后系统的动能E k ′=12(m 1+m 2)v 2=12(40+10)×42J =400 J男孩下车时用力向前推自行车,对系统做了正功,使系统的动能增加了150 J.答案:(1)如果直接跳下来,人具有和自行车相同的速度,脚着地后,脚的速度为零,由于惯性,上身继续向前倾斜,因此他可能会摔跤.所以他下来时用力往前推自行车,这样他下车时水平速度是0.(2)4 m/s (3)250 J 400 J男孩下车时用力向前推自行车,对系统做了正功,使系统的动能增加了150 J16-11、解析: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 =hr -W ,任何一种金属的逸出功W 一定,说明E K 随r 的变化而变化,且是线性关系(与y =ax +b 类似),直线的斜率等于普朗克常量,直线与横轴的截距QA 表示E K =0时的频率r 0,即为金属的极限频率,还可由波速公式C =r 0λ0.求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照射光的极限波长.E K =hν-W ,E K =0时,有hν0-W =0,r 0=W h ,又由波速公式,得C =r 0λ0,λ0=hCW .答案:ABD2、解析:由题意a 光光子能量大于b 光光子能量,a 光频率大于b 光频率,由v 水=cn ,可知C 正确.γ射线是原子核衰变而产生的,A 错.E 43<E 32,而紫外线光子的能量大于可见光,故B 错.能量大于或等于3.40 eV 的光才能使氢原子在n =2的能级时发生电离,故D 错.答案:C3、解析:电池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而硅光电池即是把光能转变成电能的一种装置.答案:A4、解析: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力,氦原子核内的2个质子是靠核力结合在一起的.可见核力远大于库仑力;微观粒子的质量非常小,万有引力小于库仑力.故D 选项正确.答案:D图105、解析:根据ΔE =hcλ可以由辐射的波长得到几个能级差; E B -E A =2.1 eV ;E C -E A =3.8 eV ; E D -E A =4.4 eV ;E E -E B =2.4 eV ;根据以上能级差所作能级图如答案图10所示. 答案:如图10所示6、解析:当n =3时,波长最长,1λ=R (122-132) λ=1R ×365 m =11.1×107×365 m =6.55×10-7m 当n =∞时,波长最短,1λ=R (122-1n 2)=R ×14 λ=4R m =41.1×107m =3.64×10-7m 答案:n =3时,波长最长 6.55×10-7 m n =∞时,波长最短 3.64×10-7 m7、解析:光电子做半径最大的匀速圆周运动时,它的动能即是最大动能.(1)由eB v =m v 2r 得v =eBrm 所以12m v 2=12m ·(eBr m )2=(eBr )22m 代入数据得12m v 2≈4.41×10-19 J (2)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得 W =hν-12m v 2=h c λ-12m v 2 代入数据得W ≈7.3×10-19 J.答案:(1)4.41×10-19 J (2)7.3×10-19 J8、解析:本题考查了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相关的物理量与轨道半径的关系.氢原子能量E 3=E 1/32=-13.6 eV/32=-1.51 eV . 电子在第3轨道时半径为r 3=n 2r 1=32r 1① 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向心力即库仑力,所以ke 2/r 23=m v 23/r 3②由①②可得电子动能为 E k 3=12m v 23=ke 22×32r 1=9×109×(1.6×10-19)22×9×0.53×10-10×(1.60×10-19) eV =1.51 eV由于E 3=E k 3+E p 3,故电子的电势能为: E p 3=E 3-E k 3=-1.51 eV -1.51 eV =-3.02 eV 答案:-1.51 eV 1.51 eV -3.02 eV9、解析:(1)设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核外电子速度为v 1,则:k ·e 2r 21=m v 21r 1∴电子动能E k 1=12m v 21=ke 22r 1=9×109×(1.6×10-19)22×0.53×10-10×1.6×10-19eV =13.6 eV (2)E 1=E k 1+E p 1∴E p 1=E 1-E k 1=-13.6 eV -13.6 eV =-27.2 eV (3)设用波长λ的光照射可使氢原子电离:hcλ=0-E 1∴λ=-hc E 1=-6.63×10-34×3×108-13.6×1.6×10-19m=0.9141×10-7m答案:(1)13.6 eV (2)-27.2 eV (3)0.9141×10-7m10、解析:(1)由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A 正确. (2)由能量守恒有2E =2m e c 2,所以E =m e c 2=9.1×10-31×(3.0×108)2J =8.2×10-14J.反应过程中动量守恒且总动量为零. (3)粒子的动量p =2mE k ,物质波的波长λ=hp 由m n >m e ,知p n >p e ,则λn <λe .答案:(1)A (2)8.2×10-14 遵循动量守恒 (3)λn <λe 11、解析:根据巴耳末公式1λ=R (122-1n 2),得 当n =3,4时氢原子发光所对应的波长最长 当n =3时有1λ1=1.10×107×(122-132)解得λ1=6.5×10-7m当n =4时有1λ2=1.10×107×(122-142) 解得λ2=4.8×10-7 m.除巴耳末系外,在红外和紫外光区的其他谱线也都是满足与巴耳末公式类似的关系式,即1λ=R (1a 2-1n 2).其中a 分别为1,3,4,…对应不同的线系,由此可知氢原子光谱是由一系列线系组成的不连续的线状谱.答案:6.5×10-7 m 4.8×10-7 m 不连续的线状谱12、解析:(1)设运动氢原子的速度为v 0,完全非弹性碰撞后两者的速度为v ,损失的动能ΔE 被基态氢原子吸收.若ΔE =10.2 eV ,则基态氢原子可由n =1跃迁到n =2.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有:m v 0=2m v ①12m v 20=12m v 2+12m v 2+ΔE ②12m v 20=E k ③E k =13.6 eV ④解①②③④得,ΔE =12·12m v 20=6.8 eV因为ΔE =6.8 eV<10.2 eV .所以不能使基态氢原子发生跃迁.(2)若使基态氢原子电离,则ΔE =13.6 eV ,代入①②③得E k =27.2 eV .答案:(1)不能 (2)27.2 eV16-21、解析:由核反应中质量数、电荷数守恒可确定X 是α粒子.两个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分别为Δm 1=(1.0078+12.0000-13.0057)u =0.0021 u ,Δm 2=(1.0078+15.0001-12.0000-4.0026)u =0.0053 u ,结合爱因斯坦质能方程Q =Δmc 2知Q 1<Q 2,故B 正确.答案:B2、解析:在核反应中,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可以判断中微子所带电荷数是零,质量数是零,故A 项正确,而中子的质量数是1,故B 项错误;同位素是电荷数相等,质量数不等的同种元素,而3717Cl 和3718Ar 是两种不同的元素,故C 项错误;由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得中微子的质量m =(0.00055+36.95691-36.95658)u =0.00088 u ,而1 u 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 MeV ,所以中微子的最小能量是E =931.5×0.00088 MeV ≈0.82 MeV ,故D 项正确.答案:AD3、解析:核反应的基本规律是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所以6×2=4k +d +2,6×1=2k +d ,解得k =2,d =2,因此B 选项正确.答案:B4、解析:由题意知,这群氢原子原来处于n =4的能级.它向低能级跃迁时,发出光谱线的条数为4×3×12=6(种).答案:65、解析: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偏转,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甚至有的原方向返回;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由动能E k =12m v 2得,α粒子的速度v =2E km=2×106×1.6×10-194×1.67×1027m/s图3=6.9×106 m/s.答案:大 6.9×1066、解析:3015P 衰变的方程式:3015P ―→3014Si +01e ,即这种粒子为正电子.图中纵坐标表示剩余3215P 的质量,经过t 天4 mg 的3215P 还剩0.25mg ,也就是1 mg 中还剩0.254mg =0.0625 mg ,由图示估读出此时对应天数为56天.答案:(1)正电子 (2)t =56天(54~58天都算对)7、解析:(1)用m 1、m 2和m 3分别表示中子(10n)、氦核(42He)和氚核的速度,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1v 1=m 2v 2+m 3v 3代入数值,得v 3=-8.1×106 m/s即反应后生成的氚核的速度大小为8.1×106m/s方向与反应前中子的速度方向相反.(2)反应前的总动能E 1=12m 1v 21反应后的总动能E 2=12m 2v 22+12m 3v 23经计算知E 2>E 1,故可知反应中发生了质量亏损.答案:(1)8.1×106 m/s ,与反应前中子的速度方向相反(2)E 2>E 1 发生了质量亏损8、解析:(1)根据题中条件,可知核反应方程式为21H+21H―→32He+10n.核反应过程中的质量亏损:Δm=2m H-(m He+m n)=2×2.0136 u -(3.0150+1.0087) u=3.5×10-3u.由于1 u的质量与931.5 MeV的能量相对应,所以氘核聚变时放出的能量:ΔE=3.5×10-3×931.5 MeV=3.3 MeV.(2)31H和42He分解成7个核子所需的能量为E1=3×1.112 MeV+4×7.075 MeV=31.636 MeV7个核子结合成73Li,释放的能量为E2=7×5.603 MeV=39.221 MeV所以此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核能为ΔE=E2-E1=39.221 MeV-31.636 MeV=7.585 MeV.答案:(1)21H+21H―→32He+10n 3.3(2)7.585 MeV9、解析:(1)由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可知系数为3.(2)ΔE=Δmc2=(m1-m2-m3-2m)c2(3)一个月内核反应产生的总能量为E=Pt,同时E=mM N AΔE,所以Pt=mM N AΔE,解得m=PtMN AΔE=22 kg.答案:(1)3(2)(m1-m2-m3-2m)c2(3)22 kg10、解析:①342He―→126C+ΔE②Δm=3×4.0026 u-12.0000 u=0.0078 uΔm=0.0078×1.66×10-27kg=12.95×10-27kg ΔE=Δm·c2=1.16×10-12J③ΔE=1.16×10-12(1.6×10-19)MeV=7.25 MeVΔE=0.0078×931.5 MeV=7.25 MeV答案:(1)342He―→126C+ΔE(2)1.16×10-12J(3)7.25 MeV11、解析:铀235释放的能量等于一天发电的电能.计算出50万kW的电站一天发出的电能,也就是一天所需的铀235释放的核能,进而求得铀235的质量.根据发电功率计算出每天应发电能的总量为:E=24×3.6×103×P=4.32×1013J要得到这么多能量需要裂变的铀原子数目为:n=4.32×10132×108×1.6×10-19=1.35×1024则对应的质量为:m=nN A·M=1.35×10246.02×1023×235×10-3kg=0.527kg答案:0.527 kg12、解析:(1)根据题中条件,可知核反应方程为:21H+21H―→32He+10n(2)质量亏损Δm=2m H-(m He+m n)=2.0136 u×2-(3.0150 u+1.0087 u)=0.0035 u由于1 u的质量与931.5 MeV的能量相对应,所以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为ΔE=0.0035×931.5 MeV=3.26 MeV(3)由动量守恒定律有:0=m He v He-m n v n得v He∶v n=1∶3答案:(1)21H+21H―→32He+10n(2)3.26 MeV(3)1∶316-末1、解析:轻核聚变而生成质量较大(中等)的新核.故B 正确. 答案:B2、解析:由图甲可知α射线和β射线都不能穿透钢板,γ射线的穿透力最强,可用来检查金属内部的伤痕,答案为C.答案:C3、解析: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遵循动量守恒定律,由于原来的原子核是静止的,初动量为零,则末动量也为零,即:α粒子和反冲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A 正确.由于释放的α粒子和反冲核,在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且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由牛顿第二定律得:q v B =m v 2R ,得R =m v qB .若原来放射性元素的核电荷数为Q ,则对α粒子:R 1=p 1B ·2e .对反冲核:R 2=p 2B (Q -2)e. 由于p 1=p 2,所以有:R 1R 2=441. 解得:Q =90.它们的速度大小与质量成反比.所以B 、C 正确,D 错误. 答案:ABC4、解析:由跃迁公式得ΔE 1=hc λ1,ΔE 2=hc λ2,联立可得ΔE 2=λ1λ2.ΔE 1=0.36 eV ,选项D 对.答案:D5、解析:三种射线中α射线的电离本领最强,当有烟尘时,由于烟尘吸收空气中的离子和α粒子,所以电流会减弱.故B 正确.答案:B6、解析:根据光电效应规律可知A 正确,B 、C 错误.根据光电效应方程12m v 2m =hν-W ,频率ν越高,初动能就越大,D 正确.答案:AD7、解析:据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判断X 是中子.Δm =(235.0432+1.0087-138.9178-93.9154-3×1.0087) u =0.1926 u ,可见该反应释放能量,释放的能量ΔE =0.1926×9.3×102 MeV =1.8×102 MeV .故C 正确.答案:C8、解析:α射线不能穿过3 mm 厚的铝板,γ射线又很容易穿过3 mm 厚的铝板,基本不受铝板厚度的影响.而β射线刚好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因此厚度的微小变化会使穿过铝板的β射线的强度发生较明显变化.即β射线对控制厚度起主要作用.若超过标准值,说明铝板太薄了,应该将两个轧辊间的距离调节得大些.故B 正确.答案:B9、解析: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的是原子内部的结构而不是原子核内部的结构,故①错;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而不是内部有电子,故②错;氢原子从n =3能级跃迁到n =1能级放出的光子能量大于从n =2能级跃迁到n =1能级放出的光子能量,故前者波长小于后者,即④错.由核反应规律可知③正确.答案:③10、解析:①题给原理是动量守恒,故应选择器材为ABC. ②由题意知B 对应原理中的m 1.答案:①ABC ②B11、解析:(1)核反应方程式为:42He +2713Al ―→3015P +10n(2)设该种粒子的质量为m ,则12C 核的质量为12m .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 v 0=m (-v 1)+12m v 2解得:v 2=v 0+v 112 则碰撞后该种粒子运动方向与原粒子运动方向相同.答案:(1)42He +2713Al ―→3015P +10n(2)v 0+v 112 与原粒子运动方向相同12、解析:设摆球A 、B 的质量分别为m A 、m B ,摆长为l ,B 球的初始高度h 1,碰撞前B 球的速度为v B .在不考虑摆线质量的情况下,根据题意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得h 1=l (1-cos45°)①12m B v 2B =m B gh 1②设碰撞前、后两摆球的总动量的大小分别为p 1、p 2,有p 1=m B v B ③联立①②③式得p 1=m B 2gl (1-cos45°)④同理可得p 2=(m B +m B )2gl (1-cos30°)⑤联立④⑤式得p 2p 1=m B +m B m B1-cos30°1-cos45°⑥ 代入已知条件得(p 2p 1)2=1.03⑦由此可以推出|p 2-p 1p 1|≤4%⑧ 所以,此实验在规定的范围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答案:是13、解析:(1)设子弹穿过物块后物块的速度为v ,由动量守恒得m v 0=m v 02+M v ①解得v =m 2M v 0②系统的机械能损失为ΔE =12m v 20-[12m (v 02)2+12M v 2]③由②③式得ΔE =18(3-m M )m v 20.④(2)设物块下落到地面所需时间为t ,落地点距桌面边缘的水平距离为s ,则h =12gt 2⑤s =v t ⑥由②⑤⑥式得s =m v 0M h 2g .答案:(1)18(3-m M )m v 20 (2)m v 0Mh2g 14、解析:(1)电子绕核运动具有周期性,设运转周期为T ,由牛顿第二定律和库仑定律有:k e 2r 21=m ⎝ ⎛⎭⎪⎫2πT 2r 1① 又轨道上任一处,每一周期通过该处的电荷量为e ,由电流的定义式得所求等效电流I =e T ②联立①②式得I =e 22πr 1k mr 1=(1.6×10-19)22×3.14×0.53×10-10× 9×1099.1×10-31×0.53×10-10 A =1.05×10-3 A图8(2)由于这群氢原子的自发跃迁辐射,会得到三条光谱线,如右图8所示.(3)三条光谱线中波长最长的光子能量最小,发生跃迁的两个能级的能量差最小,根据氢原子能级的分布规律可知,氢原子一定是从n =3的能级跃迁到n =2的能级设波长为λ,由h c λ=E 3-E 2,得λ=hc E 3-E 2= 6.63×10-34×3×108(-1.51+3.4)×1.6×10-19m =6.58×10-7m 答案:(1)1.05×10-3A (2)如图8所示 (3)6.58×10-7m15、解析:(1)ε3Li +10n →42He +31H(2)因为1 g 氚为13 mol ,根据核反应方程,实现核转变的63Li 也为13mol ,所以有2.0×1023个Li 实现了核转变. (3)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ΔE =Δmc 2.核聚变反应中有5个核子参加了反应,所以质量亏损为Δm =3.1×10-29 kg.答案:(1)10n ;42He (2)2.0×1023个 (3)3.1×10-29kg 16、解析:(1)碰撞过程满足动量守恒且机械能守恒,与氢核碰撞时有m v =m v 1+m H v H ,12m v 2=12m v 21+12m H v 2H ,解之得v H =2m m +m Hv ,同理可得v N =2m m +m N v .(2)由上面可得v H v N=m +m N m +m H ,代入数据得m m ′=m m H =1.05. 答案:(1)v H =2m m +m H v v N =2m m +m N v (2)m m ′=1.05 17、解析:(1)由C 2n =3可知n =3,故照射光的光子能量为E 3-E 1=12.09 eV由E K =hν-W 知E K =(12.09-4.54) eV =7.55 eV .(2)①核反应方程式为63Li +10n →31H +42He.②设中子、氦核、新核的质量分别为m 1、m 2、m 3,它们的速度分别为v 1、v 2、v 3,根据动量守恒有:m 1v 1=m 2v 2+m 3v 3 v 3=m 1v 1-m 2v 2m 3=-1×103 m/s 负号说明新核运动方向与氦核相反.答案:(1)12.09 7.55 (2)①63Li +10n →31H +42He②1×103 m/s 运动方向与氦核相反。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 综合 测试含答案和详细解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 综合  测试含答案和详细解析

绝密★启用前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 综合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第Ⅰ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每小题4.0分,共60分)1.如图所示,一沙袋用轻细绳悬于O点,开始时沙袋处于静止,此后用弹丸以水平速度击中沙袋后均未穿出.第一个弹丸的速度为v1,打入沙袋后二者共同摆动的最大摆角为30°.当其第一次返回图示位置时,第二个弹丸以水平速度v2又击中沙袋,使沙袋向右摆动且最大摆角仍为30°.若弹丸质量是沙袋质量的倍,则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A.v1=v2B.v1∶v2=41∶42C.v1∶v2=42∶41D.v1∶v2=41∶832.一质量为m的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向上起跳,经Δt时间,身体伸直并刚好离开地面,速度为v,在此过程中( )A.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Δ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mv2B.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Δ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C.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地面对他做的功为mv2D.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Δ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3.在匀速行驶的船上,当船上的人相对于船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时,船的速度将(水的阻力不变)()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定4.如图所示,分别用恒力F1、F2先后将质量为m的同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相同的固定粗糙斜面由底端推至顶端.第一次力F1沿斜面向上,第二次力F2沿水平方向,两次所用时间相同,则在这两个过程中()A.F1做的功比F2做的功多B.第一次物体机械能的变化较多C.第二次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较多D.两次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相同5.玻尔认为,围绕氢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核外电子,轨道半径只能取某些特殊的数值,这种现象叫做轨道的量子化.若离核最近的第一条可能的轨道半径为r1,则第n条可能的轨道半径为rn=n2r1(n=1,2,3,…),其中n叫量子数.设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绕核近似做匀速圆周运动形成的等效电流,在n=3状态时其强度为I,则在n=2状态时等效电流强度为()A.IB.IC.ID.I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数量级为10-10m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浓度增大而变长C.原子核的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D.β射线来源于原子核.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7.某单色光照射某金属时不能产生光电效应,则下述措施中可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是()A.延长光照时间B.增大光的强度C.换用波长较短的光照射D.换用频率较低的光照射8.根据有关放射性方面的知识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气温的升高,氡的半衰期会变短B.许多元素能自发地放出射线,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原子是有复杂结构的C.放射性元素发生β衰变时所释放的电子来源于核外电子D.氢核、中子和氘核的质量分别为m1、m2、m3,当氢核与中子结合为氘核时,放出的能量为(m1+m2-m3)c29.图中画出了α粒子散射实验中两个α粒子的径迹,其中正确的是()A.B.C.D.10.在α粒子穿过金箔发生大角度散射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α粒子一直受到金原子核的斥力作用B.α粒子的动能不断减小C.α粒子的电势能不断增加D.α粒子发生散射,是与电子碰撞的结果11.向荧光屏上看去,电子向我们飞来,在偏转线圈中通以如图所示的电流(从右侧看),电子的偏转方向为()A.向上B.向下C.向左D.向右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H→He+n是裂变反应方程式B.U+n→Xe+Sr+2n是聚变反应方程式C.Na→Mg+e是β衰变,β粒子实质是从原子核外放出的电子D.Ra→Rn+He是α衰变,α粒子实质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而成13.下列关于α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核内部有复杂的结构B.原子核放出α粒子即α衰变,α衰变的核反应方程式为X→Y+HeC.原子核放出α粒子即α衰变,α衰变的实质是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和电子D.比较α、β、γ三种射线,由α粒子组成的α射线,电离能力最弱、穿透能力最强14.氢原子能级如图所示.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发出不同频率的光,其中a 光是从n=3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发出的,b光的频率大于a光的频率,则b光可能是()A.从n=4能级向n=3能级跃迁时发出的B.从n=4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发出的C.从n=4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发出的D.从n=3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发出的15.下列关于光电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普朗克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B.一定强度的入射光照射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的频率越高,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就越多C.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越强,光子的能量就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D.由于不同金属的逸出功不相同,因此不同金属材料的极限波长也不相同第Ⅱ卷二、实验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分)16.气垫导轨工作时,可忽略滑块与导轨表面间的阻力影响,现借助其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如图2所示,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放置质量均为m的A、B(图中未标出)两滑块,左侧滑块的左端、右侧滑块的右端分别与一条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f.气垫导轨正常工作后,接通两个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待打点稳定后让两滑块以大小不同的速度相向运动,两滑块相碰后粘在一起继续运动.如图3所示的甲和乙为某次实验打出的、分别与两个滑块相连的两条纸带,在纸带上以同间距的6个连续打点为一段划分纸带,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长度为s1、s2和s3.图2图3(1)若碰前滑块A的速度大于滑块B的速度,则滑块________(选填“A”或“B”)是与纸带甲的________(选填“左”或“右”)端相连.(2)碰撞前A、B两滑块的动量大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需要验证是否成立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用题目所给的已知量表示).三、计算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7.如图14所示,物块A和B通过一根轻质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跨放在质量不计的光滑定滑轮两侧,质量分别为mA=2 kg、mB=1 kg.初始时A静止于水平地面上,B悬于空中.现将B竖直向上再举高h=1.8 m(未触及滑轮),然后由静止释放.一段时间后细绳绷直,A、B以大小相等的速度一起运动,之后B恰好可以和地面接触.取g=10 m/s2,空气阻力不计.求:图14(1)B从释放到细绳刚绷直时的运动时间t;(2)A的最大速度v的大小;(3)初始时B离地面的高度H.18.如图甲所示是研究光电效应规律的光电管.用波长λ=0.50 μm的绿光照射阴极K,实验测得流过表的电流I与AK之间电势差U AK满足如图乙所示规律,取h=6.63×10-34J·s.结合图象,求:(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每秒钟阴极发射的光电子数和光电子飞出阴极K时的最大初动能.(2)该阴极材料的极限波长.19.氢原子处于基态时,原子能量E1=-13.6 eV,普朗克常量取h=6.6×10-34J·s.(1)处于n=2激发态的氢原子,至少要吸收多大能量的光子才能电离?(2)今有一群处于n=4激发态的氢原子,最多可以辐射几种不同频率的光子?其中最小的频率是多少?(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根据摆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和两次击中沙袋摆动的角度相等可知,两次击中沙袋后整体的速度相同,设为v,用M表示沙袋的质量,m表示弹丸的质量,由动量守恒定律得:第一次:mv1=(M+m)v,第二次:mv2-(M+m)v=(M+2m)v.2.【答案】B【解析】人的速度原来为零,起跳后变化v,则由动量定理可得:I-mgΔt=Δmv=mv,故地面对人的冲量为mv+mgΔt;而人在跳起时,人受到的支持力没有产生位移,故支持力不做功,B正确.3.【答案】C【解析】相对于船竖直向上抛出物体时,由于惯性,物体水平方向的速度和船的速度相同,船和物体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故船的速度不变.4.【答案】D【解析】利用公式x=at2,由于x和t均相同,故加速度a相同,由v=at,t相同,则物体到达斜面顶端时速度相同,动能相同,则动能变化量相同,根据动能定理知,合外力做功相等.由图示分析可知,第一个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小于第二个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故两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不同,重力做功相同,F1做的功比F2做的少,故A、C错误;物体末速度相同,又由于处于相同的高度,所以两物体机械能变化相同,B错误;两种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所受合外力相同,由动量定理知两次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相同,D正确.5.【答案】C【解析】根据,k=mr解得T=2π,n=2和n=3轨道半径之比为4∶9,则n=2和n=3两个轨道上的周期比为8∶27,根据I=知,电流比为27∶9,所以在n=3状态时其强度为I,则n=2状态时等效电流强度为I,C正确,A、B、D错误.6.【答案】D【解析】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数量级为10-15m,故A错误;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故B错误;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故C错误;β射线是原子核中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时释放出来的,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故D正确.7.【答案】C【解析】光照射金属时能否产生光电效应,取决于入射光的频率是否大于等于金属的极限频率,与入射光的强度和照射时间无关,故选项A、B、D均错误;又因ν=,所以选项C正确.8.【答案】D【解析】半衰期是由原子核内部结构决定的,与化学、物理性质无关,故A错.β衰变是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被释放出来,故C错.氢核和中子结合成氘核放出的能量为(m1+m2-m3)c2,故D正确.放射性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有复杂结构,B错.9.【答案】D【解析】α粒子在靠近金原子核时,离核越近,所受库仑斥力越大,偏转角度越大,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判断出只有D正确,A、B、C错误.10.【答案】A【解析】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是因为受到原子核的库仑斥力,电子对α粒子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故A正确,D错误.在散射的过程中,电场力先做负功再做正功,则动能先减小再增大,而电势能先增大再减小,B、C错误.11.【答案】A【解析】根据安培定则,环形磁铁右侧为N极、左侧为S极,在环内产生水平向左的匀强磁场,利用左手定则可知,电子向上偏转,选项A正确.12.【答案】D【解析】H+H→He+n是属于轻核的聚变反应方程,故A错误;U+n→Xe+Sr+2n是属于重核的裂变反应方程,故B错误;Na→Mg+e是β衰变,但β粒子实质是从原子核中子转变成质子而放出的电子,故C错误;Ra→Rn+He是α衰变,α粒子实质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而成,故D正确.13.【答案】B【解析】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没有涉及到原子核内部结构.故A错误;α粒子是氦的原子核,其组成为2个质子和2个中子,所以α衰变时,中子数减少2,质子数减少2.故B正确;β衰变产生的电子,是原子核内部的中子转变为质子和电子,电子释放出来,不是α衰变.故C错误;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故D错误.14.【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a光是从n=3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发出的,而b光的频率大于a光的频率,由能级差值越大,则光子的频率越高,因此b光可能是氢原子从n=4跃迁到n=1产生的,故A、B、D错误,C正确.15.【答案】D【解析】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A错误;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的频率影响的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光强度影响单位时间内发出光电子的数目,B错误.光子频率越高,根据光电效应方程知,E km=hν-W0,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C错误.不同的金属逸出功不相同,根据W0=h知,极限波长不相同,D正确.16.【答案】(1)A左(2)0.2mfs10.2mfs30.2mf(s1-s3)=0.4mfs2【解析】(1)因碰前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A、B的速度相反,且碰后速度相同,故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知,甲中s1和s3是两滑块相碰前打出的纸带,s2是相碰后打出的纸带,所以滑块A应与甲纸带的左侧相连.(2)碰撞前两滑块的速度分别为:v1===0.2s1fv2==0.2s3f碰撞后两滑块的共同速度:v==0.2s2f所以碰前两滑块动量分别为:p1=mv1=0.2mfs1,p2=mv2=0.2mfs3,总动量为:p=p1-p2=0.2mf(s1-s3);碰后总动量为:p′=2mv=0.4mfs2.要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则一定有:0.2mf(s1-s3)=0.4mfs2.17.【答案】(1)0.6 s(2)2 m/s(3)0.6 m【解析】(1)B从释放到细绳刚绷直前做自由落体运动,有h=gt2①代入数据解得t=0.6 s②(2)设细绳绷直前瞬间B速度大小为v B,有v B=gt③细绳绷直瞬间,细绳张力远大于A、B的重力,A、B相互作用,由动量守恒得mB v B=(mA+mB)v④之后A做匀减速运动,所以细绳绷直后瞬间的速度v即为最大速度,联立②③④式,代入数据解得v=2 m/s⑤(3)细绳绷直后,A、B一起运动,B恰好可以和地面接触,说明此时A、B的速度为零,这一过程中A、B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有(mA+mB)v2+mBgH=mAgH⑥代入数据解得H=0.6 m⑦18.【答案】(1)4.0×1012个 9.6×10-20J (2)6.6×10-7m【解析】(1)光电流达到饱和时,阴极发射的光电子全部到达阳极A,阴极每秒钟发射的光电子的个数n==个=4.0×1012(个)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 km=eU0=1.6×10-19C×0.6 V=9.6×10-20J.(2)设阴极材料的极限波长为λ0,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m=h-h代入数据得λ0≈6.6×10-7m.19.【答案】(1)3.4 eV (2)6种 1.6×1014Hz【解析】(1)E2=E1=-3.4 eV则处于n=2激发态的氢原子,至少要吸收3.4 eV能量的光子才能电离.(2)根据C=6知,一群处于n=4激发态的氢原子最多能辐射出的光子种类为6种.n=4→n=3时,光子频率最小为νmin,则E4-E3=hνmin,代入数据,解得νmin=1.6×1014Hz.。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选修3-5同步练习试题解析
粒子的波动性
1.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下列关于光的本性的陈述符合科学规律或历史事实的是( )
A.牛顿的“微粒说”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本质上是一样的
B.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显示了光具有波动性
C.麦克斯韦预言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D.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解析: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从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在均匀的介质中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故本质是不同的,A错。

答案:B、C、D
2.能说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实验是( )
A.光的干涉和衍射
B.光的干涉和光电效应
C.光的衍射和康普顿效应
D.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
解析: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只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只说明光具有粒子性,B、C正确。

答案:B、C
3.关于光的本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子说并没有否定光的电磁说
B.光电效应现象反映了光的粒子性
C.光的波粒二象性是综合了牛顿的微粒说和惠更斯的波动说提出来的
D.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粒子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
解析: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但这两种特性并不是牛顿所支持的微粒说和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它体现出的规律不再是宏观粒子和机械波所表现出的规律,而是自身体现的一种微观世界特有的规律。

光子说和电磁说各自能解释光特有的现象,两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微粒说和波动说是相互对立的。

答案:A、B
4.下列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
B.光子与电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
C.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明显;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显著
D.大量光子的行为往往显示出粒子性
解析:一切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有些行为(如干涉、衍射)表现出波动性,光的有些行为(如光电效应)表现出粒子性,所以,不能说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

虽然光子与电子都是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但电子是实物粒子,有静止质量,光子不是实物粒子,没有静止质量,电子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物质,光子是以场形式存在的物质,所以,不能说光子与电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和实验表明,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光的波长越长,衍射性越好,即波动性越显著,光的波长越短,其光子能量越大,个别或少数光子的作用就足以引起接收装置的反应,所以其粒子性就很显著,故选项C正确。

A、B、D 错误。

答案:C
5.关于物质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相等的电子和质子,电子的波长大
B.动能相等的电子和质子,电子的波长小
C.动量相等的电子和中子,中子的波长小
D.甲电子速度是乙电子的3倍,甲电子的波长也是乙电子的3倍
解析:由λ=h p
可知,动量大的波长小。

电子与质子的速度相等时,电子动量小,波长长。

电子与质子动能相等时,由动量与动能的关系式:p = 2mE k 可知,电子的动量小,波长长。

动量相等的电子
和中子,其波长应相等。

如果甲、乙两电子的速度远小于光速,甲的
速度是乙的三倍,甲的动量也是乙的三倍,则甲的波长应是乙的13。

答案:A
6.已知α粒子的质量m α=6.64×10-27 kg ,速度v =3×107 m/s ,要观察到α粒子明显的衍射现象,障碍物的尺寸约为( )
A .3.3×10-10 m
B .3.3×10-12 m
C .3.3×10-15 m
D .3.3×10-18 m 解析:根据德布罗意假说λ=h p =h mv = 6.626×10-34
6.64×10-27×3×107 m ≈3.3×10-15 m 。

要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差不多,C 正确。

答案:C
7.下列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