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第1课《巴黎和会》(含详解)

第2单元 第1课《巴黎和会》(含详解)
第2单元 第1课《巴黎和会》(含详解)

[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第1课巴黎和会

(时间:25分钟分值: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建立国际联盟B.调整欧洲国家边界

C.签订对德和约D.分配德国战争赔款

解析本题以1919年巴黎和会为命题切入点,要求分析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突出强调对能力的考查,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在历史学习中切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答案 C

2.英法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

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之争

解析一战后初期,英法矛盾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上,具体体现是如何处置德国。A、C两项是华盛顿会议上的矛盾表现;B项是英法与美国的矛盾冲突。

答案 D

3.2009年,人民海军在山东青岛举行建军60周年阅兵。这里曾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蒙受屈辱的历史,与此相关的国际文件是

()。

A.《辛丑条约》B.《凡尔赛和约》

C.《开罗宣言》D.《波茨坦公告》

解析此题可采用排除法解答。《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签订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均是“二战”时期签订的。故选B。

答案 B

4.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指出:“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其真实目的是()。

A.打破英国的海上霸权

B.防止类似于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再次重演

C.取消一战期间大国之间签订的分赃密约

D.打破传统的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意图。在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其关于航海自由的计划暴露了美国的野心,即利用美国强大的经济优势,排挤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进而称霸世界。

答案 A

5.《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中最能体现英国愿望的是()。

A.领土问题B.军事问题

C.殖民地问题D.赔款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前提是必须准确掌握《凡尔赛和约》的内容。英国在战前是最大的殖民国家,在巴黎和会上的主张也反映了其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凡尔赛和约》“委任统治”的规定,扩大了英国的殖民地。

答案 C

6.《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和削弱包括()。

①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削减其领土②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

海外殖民地③严格限制德国军备④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归还给中国⑤德国必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及归类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凡尔赛和约》的内容,选项中①②③⑤符合凡尔赛和约规定,④是错误的表述,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了日本。

答案 C

7.巴黎和会主要是调整了()。

A.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

B.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矛盾

C.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D.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解析华盛顿会议主要是调整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矛盾,因此,B项明显不符题意。就A、C、D三项来讲,因为巴黎和会的中心问题是对德问题,无论

是调整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还是调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从本质上讲,都是调整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

答案 A

8.1919年6月《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被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后,他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指在巴黎和会上()。

A.战胜国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宰割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C.英法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势不两立

D.美日为争夺中国产生深刻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与战败的德国签订的,加剧了战胜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宰割德国使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德国重新崛起必然会引起新的斗争,以打破原有体系。

答案 B

9.下列关于《凡尔赛和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法国制裁德国的图谋完全实现

B.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C.中国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破坏

D.德国的军备受到相对严格限制

解析本题考查对《凡尔赛和约》的理解分析能力。法国的图谋并未实现,由于英国的阻挠,法国严厉制裁和肢解德国的目的未实现。故答案为A。

答案 A

能力提升(14分)

10.阅读下列有关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的材料:

“十四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①杜绝秘密外交,签订公开的和约;②确保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的绝对自由;③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

④裁减军备;⑤公正地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既要

顾及到殖民地人民的利益,也应考虑殖民政府的正当要求;……⑩允许奥匈帝国境内的各民族实行自治;……?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下的其他民族在自治的基础上有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同时规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要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根据旨

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体验情感 (全卷共100分,用时100分钟) 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企望灶糖喧嚣卑恭屈膝杀一儆百 B.膨胀剽悍嘉奖一介书生杯盘狼藉 C.斑驳苍桑宿命言简意赅刻骨铭心 D.诠释弘扬气概人才倍出独俱风格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着母亲抚养了。 ②冰心说,巴金的这种性格几十年还是这样,内向,忧郁,但心里有团火,有时出极大的热情,敢讲真话。 ③以上这几幅字画,将来我“走”后也要捐给文学馆。这种资料是文学馆的。 ④若你的手有幸也被握及,对方照样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你与他不过是点头之交或初次相遇。 A.独立暴发必须尽管B.独力暴发必需虽然 C.独力爆发必需虽然D.独立爆发必须尽管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冰心和巴金两位老人相敬如宾 ....的友谊堪称文坛佳话。 B.一声“幸会”,诚意欣然,似为肺腑之言,好像对方是刚自遥远沙漠归来的老友。 而事实上,他不过是萍水相逢 ....之人。 C.也许是大家都知道巴金老人对玫瑰情有独钟 ....,一束束象征热情与朝气的红玫瑰将冬日里巴金的病房装点得春意盎然。

D.走过许多黄土铺地的大街小巷,街上许多行人,男女老幼,都是“慢条斯理 ....”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届全运会,刘翔享受到了城市主干道为其封路、增派警力为其站岗,甚至在刘翔比赛时,出现了手持盾牌的防暴警察。 B.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国家典藏文物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展览规模、档次、文物等级最高的一次特展。 C.宠物家政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但宠物保姆却没有“火”起来,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存有“伺候动物丢人”的观念在作怪。 D.10月19日,一艘中国货轮在印度洋海域,距我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舰艇编队约1080海里处,被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劫持。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 B.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 C.她回答说:“因为她有坚硬的刺,浓艳淡香都掩不住她独特的风骨!” D.“巴金准高兴,让他高高兴兴地上飞机。”她说,“电文越随便就越亲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15分) 花大姐 汪曾祺 ①瓢虫款款地落下来,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瓢虫就是做得最精致的昆虫。 ②“做”的?谁做的? ③上帝。 ④上帝? ⑤上帝做了一些小玩意儿,送给他的小外孙女儿玩儿。 ⑥上帝的外孙女儿? ⑦对。上帝说:“给你!好看吗?” ⑧“好看!”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重点知识汇总

《池子与河流》知识汇总一、我会认 滔涯妇碌遵循尊验二、多音字 奔bēn:奔流不息奔跑 bèn:投奔奔头 塞sāi:瓶塞塞满 sè:茅塞顿开闭塞 sài:塞外边塞 三、形近字 妇(fù):妇女夫妇 扫(sǎo):扫视扫地 归(ɡuī):无家可归回归 验(yàn):实验经验 脸(l iǎn):笑脸脸色 险(xiǎn):山高水险危险 捡(j iǎn):捡拾捡柴 四、词语理解 滚滚滔滔:连续不绝的样子。 造句:江水滚滚滔滔,声势浩大。

木筏:用长木材捆扎成的木排,是一种简易的水上交通工具。 造句:我们坐在木筏上,欣赏两岸的风景。 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造句:从他拜师学艺那天算起,他的舞台生涯已有三十余年了。 蜿蜒:指(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造句:公路蜿蜒于群山之中。 贯穿:穿过;连通。 造句:这条公路贯穿本省十几个县。 无忧无虑:(成语)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造句:童年时代的生活无忧无虑,令人怀念。 忙忙碌碌:(成语)形容事务繁杂、辛辛苦苦的样子。 造句:他的工作一点儿也不清闲,整日忙忙碌碌。 遵循:遵照。 造句:我们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安逸:安闲舒适。 造句:老人晚年在乡下过着安逸的生活。 源源不断:(成语)形容接连不断。 造句:山上的积雪融化了,源源不断的雪水流入了山脚下的田地。尊敬:重视而且恭敬地对待。 造句: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尊敬师长。

应验:(预言、预感)和后来发生的事实相符。 造句:他的预测果然应验了。 淤塞:(水道)被沉积的泥沙堵塞。 造句:此地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河道淤塞。 衰退:指衰弱减退;趋向衰落。 造句: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记忆力会逐渐衰退。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造句:这人太懒惰了,在家里什么事都不愿意干。 五、多义词 任凭 ①听凭。 造句:去还是不去,任凭你自己。 ②无论;不管。 造句:任凭什么困难也阻挡不住我们。 ③即使。 造句:任凭他说得再好,我们也不能轻信。 六、近义词 疲劳——(疲惫)沉重——(繁重) 蜿蜒——(绵延)贯穿——(贯通)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教案[1]

1.2 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 1、信用工具 2、外汇 教学难点 1、外汇 2、汇率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讲授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 (1)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2)信用卡

统编版政治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四课 课程小结

课程小结 阴阳合同引关注 热点素材 娱乐圈的阴阳合同偷税漏税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全社会就偷税漏税和明星收入过高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显然,“不公平”是明星合法收入遭到最广泛谴责的根本原因。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辈子的收入甚至比不上影视明星的一部片酬①。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同行业之间天然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会造成整个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②,理应得到国家的调控、平衡和限制。为了降低不同行业之间天然不公平的程度,国家对不同行业、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标准,收入更高、

挣钱更容易的相应就需要缴纳更高的税③。 信息解读 创新演练 1.明星通过阴阳合同偷税漏税而获得的收入属于() A.合法的劳动收入 B.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C.非法的劳动收入 D.非法的非劳动收入 答案 C 解析明星通过阴阳合同偷税漏税而获得的收入属于非法的劳动收入,应选C。 2.不同行业之间天然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会造成整个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为此() ①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政府要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 ②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③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低收入群体 ④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③表述不准确。 3.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得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劳动创造。为此() ①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②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③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④只要是劳动收入,都是合法的,都应该鼓励

第1单元第2课第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学习导航] 情景导入学习目标 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 他们迷信佛教,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官员范缜挺 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 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 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范缜与名流们的争论涉及哲学上的什么问题?研 究这一问题有何意义?学习本框,你将豁然开朗! 1.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重点] 2.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 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3.结合自身实际,说明生活中必须面 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教材P10“探究问题” 提示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

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提示:(1)×(2)×(3)× 教材P11“探究问题” 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等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订必须从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订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探究点一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 【背景材料】 材料一观察漫画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1单元第2课多变的价格同步测试1(学生版)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选择题 1.商品市场上存在“优质优价”的现象,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①优质商品质量好,价格低 ②优质商品质量好,使用价值大,所以价格高 ③优质商品质量好,需求量大,需求影响价格,所以价格高 ④优质商品成本高,价值量大,价值决定价格,所以价格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某市召开居民用天然气阶梯价格听证会。所谓阶梯气价,是指居民每月超过天然气基本消费量后执行高气价,对用户消费的气量分段定价。阶梯气价的制定() ①体现了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②利用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③有利于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④有利于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在市场上经常发生价格上涨或下跌的情况,但价格上涨与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不可能无限制地上涨,也不可能无限制地下跌,其原因是 ①人们购买力有限,价格涨得太高会失去市场②价格和供求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③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④少数强大企业操纵的结果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一些特殊商品如名人字画、珍贵邮票、古董文物等,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只要人们有购买力就不能控制它们的价格上涨幅度,其价格总是高于价值。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其价格并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②这种现象说明价值规律不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③它们的价格上涨不会促使生产扩大和商品供应量增加 ④不能以商品交换中的特殊现象否定价值规律的普遍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一个杯子到底能卖多少钱?”第1种:卖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只能卖3元/个。第2种:卖产品的组合价值,卖15元/个没问题。第3种:卖产品的包装价值,卖288元/个卖得可能更火。第4种:卖产品的纪念价值,不卖2 000元/个除非脑子进水。这充分证明() ①价值并非价格的唯一决定因素②策划对产品价值创新意义重大 ③企业研究消费者心理十分必要④价格变动对供需均会产生影响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知识点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知识点 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 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 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的个别劳 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较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实 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 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相符。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8、价格变动对人们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的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下跌,无利可图时,生产经营 者会压缩生产规模。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试卷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试卷 有志者事竟成。可见立志对于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人们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下面为您推荐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试卷。 一、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独处.(ch)参差.(cī)葱茏.(lǒnɡ)廿.四桥(nin) B.踱.步(d)一椽.(chun)混沌.(dn)陆蠡.(lǐ) C.颤.动(chn)纤.细(xiān)瞥.见(piē)蕈.菌(xn) D.袅娜.(nu)驯.鸽(xn)婆娑.(suō)梵.婀玲(fn)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 A.幽辟凋谢缀学婷婷玉立 B.宛然缈茫猗郁蓊蓊郁郁 C.淅沥房檩鼾眠穿流不息 D.倩影嘶叫掂记没精打彩 3.下列各句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品尝软弱 B.幽僻品尝柔弱 C.幽僻赏玩柔弱 D.幽静赏玩软弱 4.在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柯达有过这样自豪的口号:你只要按下快门,其他的交给我们。但对于今日的柯达而言,那些曾经的辉煌都已是明日黄花.... B.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武松吃得荡气回肠....,只顾要吃;去身边取些碎银子,叫道:主人家,你且来看我银子!还你酒肉钱够么? C.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我们民生振兴的基石。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中国公民在苏丹遭劫持是一起偶发事件,但中国公民出国要清楚地了解海外的安全形势,防止各类安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 B.男子网坛两大巨头的决战持续近6小时,成为最长的大满贯决赛展现在球迷面前,这场决赛开启了世界男子网球赛的新时代。 C.记者从国际汉语教材评选会上获悉,目前全球已有近100个左右的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了3000万。

第二单元第四课练习题word版本

第二单元第四课练习 题

一、选择题 1、“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机械的位移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这一命题() A.否认了静止的存在,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 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C.夸大了相对静止,是绝对静止论 D.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3、“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邯邰镇变成了现实,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这表明 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所不能的 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 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4、据有关机构研究,我国购房主力人口将于2015 年达到峰值,并将从2018 年开始趋势性下降,我国房地产业将告别数量型增长。这一变化告诉我们 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到内在规律的支配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③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④人类可以根据对规律的认识而利用规律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2016年6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亚历山大·冈察洛夫(AlexandreF.GontCharov)研究团队利用金刚石对顶砧并结合脉冲激光加热技术,直观呈现了地球内部极端高温高压条件下铁的热力学行为,从而解释了地球磁场稳定存在的原因。该成果具有解释地球磁场由来和解读地球温度演化的双重意义。这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人类可以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③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④人能够认识和创造规律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6、世界首家太空旅馆“银河套房”对外开张,在游客入住期间,每天能欣赏到15次日出,并以每小时3万公里的速度旅行,每85分钟环绕地球一周。人们能够建成“银河套房”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造福人类 C.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规律是普遍的,人可以根据原有的规律创造出新的规律 7、有人认为:“人类社会是有意识的人参与的,故不具有客观性。”下列能反驳观点的是 A.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以及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后拓展作业附答案解析第1单元第2课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 课后拓展作业 一、语言基础 (2019·华师附中八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浩荡的长江奔流而下,由巴蜀至荆楚,再从吴越奔流入海,一条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希望的黄金水道,从古奔腾至今。时至今日,国人已然认识到,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有重大的保护价值。湖北作为“长江之腰”,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________。 淡水资源被污染,江岸生态被破坏,这是长江的伤口,也是中华民族的重症。唯有________,才能彻底治疗。《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应运而生,为湖北治理长江污染、发展长江经济提供了尚方宝剑。近两年来,此《决定》深入贯彻执行,湖北段长江生态也得到了极力改进,广袤的荆楚大地旧貌换新颜。看,汉口江滩的沙场、仓库等杂乱无章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芦花栈道的________;有着“光灰城市”之称的黄石也果断关闭“五小”企业、拆除非法码头,形成了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摘掉了“光灰城市”的帽子。()。 猛药去疴,________。整个黄金水道绿意盎然。生态环境是面向未来的最大竞争力,必须穿“新鞋”,走“绿道”,用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才能永葆生机,长江经济带的深入发展也或可期待。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此《决定》深入贯彻执行,极力改进了湖北段长江生态 B.此《决定》得到深入贯彻执行,湖北段长江生态因而得到极大改善 C.深入贯彻执行此《决定》,极力改进了湖北段长江生态 D.湖北段长江生态得到极大改善,此《决定》从而也得到深入贯彻执行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湖北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绿色空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B.湖北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绿色空间,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C.湖北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绿色空间D.湖北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绿色空间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责无旁贷釜底抽薪人声鼎沸不分畛域 B.义不容辞对症下药人声鼎沸不废江河 C.责无旁贷对症下药人潮涌动不分畛域 D.义不容辞釜底抽薪人潮涌动不废江河 二、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萧红墓畔口占【注】 戴望舒

最新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课文原文和翻译

必修1 第一单元 Reading 阅读 ANNE’S BEST FRIEND 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like you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Or are you afraid that your friend would laugh at you, or would not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going through? Anne Frank wanted the first kind, so she 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 安妮最好的朋友 你想不想有一位无话不谈能推心置腹的朋友?或者你会不会担心你的朋友会嘲笑你,会不理解你目前的困境呢?安妮?弗兰克想要的是第一种类型的朋友,所以她把的日记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 Anne lived in Amsterdam in the Netherlands during World War II. Her family was Jewish so the had to hide or they would be caught by the German Nazis. She and her family hide away for two years before they were discovered. During that time the only true friend was her diary. She said, “I don’t want to set down a series of facts in a diary as most people do, but I want this diary itself to be my friend, and I shall call my friend Kitty.” Now read how she felt after being in the hiding place since July 194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妮住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她一家人都是犹太人,所以他们不得不躲藏起来,否则就会被德国的纳粹分子抓去。她和她的家人躲藏了25个月之后才被发现。在那段时期,她的日记成了她唯一忠实的朋友。她说:“我不愿像大多数人那样在日记中记流水账。我要把我的日记当作自己的朋友,我把我的这个朋友叫做基蒂。”现在,来看看安妮自1942年7月起躲进藏身处后的那种心情吧。 Thursday 15, June, 1944 Dear kitty, 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 That’s ch anged since I was here. …For example, when it was so warm, I stayed awake on purpose until half past eleven one evening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look at the moon for once by myself. But as the moon gave far too much light, I didn’t dare open a window. Another time some months ago, I happened to be upstairs one evening when the window was open. I didn’t go downstairs until the window had to be shut. The dark, 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 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Sadly…I am only able to look at nature through dirty curtains hanging before very dusty windows. It’s no pleasure looking through these any longer because nature is one thing that really must be experienced. Yours, Anne 1944年6月15日,星期四 亲爱的基蒂: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我太久无法出门的缘故,我变得对一切与大自然有关的事物都无比狂热。我记得非常清楚,以前,湛蓝的天空、鸟儿的歌唱、月光和鲜花,从未令我心迷神往过。自从我来到这里之后,这一切都变了。 ……比如说,有一天晚上天气很暖和,我故意熬到晚上11点半都不睡觉,为的就是能独自好好地看看月亮。但是因为月光太亮了,我都不敢打开窗户。还有一次,就在五个月以前的一个晚上,我碰巧在楼上,窗户是开着的,我一直呆到非关窗不可的时候才下楼去。漆黑的雨夜,刮着大风,电闪雷鸣,乌云滚滚,我完全被这种景象镇住了。这是我一年半以来第一次亲眼目睹的夜晚…… ……不幸的是……我只能透过那满是灰尘的窗帘下那脏兮兮的窗户看看大自然。只能隔着窗户看那大自然实在没意思,因为大自然是需要真正体验的东西。 你的安妮 Using Language 语言运用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语言知识运用(每小题4分) 1.下面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袅(niǎo)娜敛裾(jū)涸(hé)辙媛(yuán)女 B.霎(chà)时一椽(chuán)面颊(jiá)混沌(dùn) C.鞭挞(tà)船舶(pō)隽(juàn)永漪(yī)澜 D.黝(yǒu)黑蕈(xùn)菌瞥(piē)见吞噬(sh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消受斑驳丰姿悠远迁延顾步 B.颓废萧索喇叭嬉游梳梳落落 C.攀缘骄弱移锁犹疑繁茂苍绿 D.凝滑黯淡玷污鼓膜慢不经心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几年过去了,她那光滑的脸上平添了皱纹,短暂的青春像流水般________。 ②名家作品,皆有独特的文章风格,有的朴素,有的色彩斑斓;有的以含蓄取胜,有的则________。我们在文坛上,应当使不同的风格________。 A.消逝淋漓尽致百家争鸣B.消失隐晦曲折百家争鸣 C.消逝淋漓尽致百花齐放D.消失隐晦曲折百花齐放 4.与例句修辞不同的一项()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一阵自行车的铃声,由远而近,洒在溪边的小路上。 B.汤三圆子捏着甜腻腻的嗓子,花言巧语。 C.长江两岸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像多数的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 5.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老同学见了面,个个都很开心,大家不拘一格,那场面可真热闹。 B.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C.司光马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真是不刊之论。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2课时

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01变化和□02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03根本属性和□04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05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06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07承担者。脱离□08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续表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01固有的、□02本质的、□03必然的、□04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05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06被创造,也不能□07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08固有的规律。没有□09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10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1)必须□1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12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13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14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15条件和□16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思考Ⅰ.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属于什么哲学观点? 提示: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观点。主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Ⅱ.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吗? 提示: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

18 19第1单元第2课第2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学习目标:1.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主要方式。2.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3.运用实例说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过程,培养参与民主决策的意识和责任感。重点:1.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难点: 社会听证制度的作用。 [自主预习?探新知] [基础初探] 一、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1.公民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2.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①含义: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参与民主决策。 ②依据: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③意义: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2)专家咨询制度 ①含义: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参与民主决策。 ②意义:听取专家的意见,集中学者的智慧,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 (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①含义: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关内 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②依据: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③意义:有利于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 (4)社会听证制度 ①含义:决策机关为拟定的决策方案举行听证会,公民对决策方案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②意义:帮助决策机关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正、完善。听证于民是为了决—利民。 二、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 1 ?公民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⑵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预习提升] 1.判断 (1)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表明公民可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 (2)在我国,公民可以进入决策机关,审议制定决策。( ) (3)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4)只要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就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 (5)民意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 (6)公民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 【答案】(1)X (2) X (3)V (4)X (5) X ⑹V 2.连线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 1.教材P19探究问题 【提示】(1)第一种观点错误,它否认了公民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种观点正确。这种决策观点充分发扬了民主,征求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公民参与决策过程,这样形成的决策能够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这样的决策才是科学合理的。 (2)公民可以通过电话、短信、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等渠道参与民主决策 2 .教材P20探究问题 【提示】(1)编辑手机短信、通过网络发表建议等方式。 ⑵可以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回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作者:郑艳王倩倩 (作者介绍:郑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倩倩,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内容摘要: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与《沁园春?长沙》《雨巷》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共同组成了本套必修教材的开篇单元,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个现代新诗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新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掌握鉴赏现代新诗的技巧,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再别康桥》出现在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与《沁园春?长沙》《雨巷》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共同组成了本套必修教材的开篇单元,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个现代新诗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新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掌握鉴赏现代新诗的技巧,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再别康桥》是高一语文开篇第一单元中的篇目,对于刚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现代诗歌的特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仅停留在表面。教师要通过本课和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并系统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师还要让本课充分发挥激趣作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独特之美:丰富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奇妙的想象。让他们体会到诗歌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与我们的生活和情感是那么契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巨大魅力,并从此

爱上语文。 【设计特色】 1.以徐志摩的“康桥情结”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徐志摩与康桥的三次不解之缘,让学生了解康桥在徐志摩生命中的重要位置,从而使学生更好体会诗歌的感情。 2.教师“以诗解诗”的课堂语言。教师课堂语言经过精心设计,为学生营造出诗一般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沐浴在诗歌的柔情中,体会语文之美,诗歌之魅。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对康桥的赞美与眷恋之情。 3.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了解新月派“三美”的诗歌主张。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体会作者对康桥的赞美与眷恋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信同学们都不止一次地听过或吟诵过那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每当听到它的时候,我们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诗人挥手与云彩惜别的场景-----洒脱、飘逸之中又带着伤感与惆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刘绍梅 学习目标:一、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二、识记字词、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二、教师勾画重点,梳理知识体系。 《荷塘月色》 1、字音字形 2、词语解释 3、近义词辨析 4、文学常识 5、课文内容 《故都的秋》 1、字音字形 2、词语解释 3、近义词辨析 4、文学常识 5、课文内容 《囚绿记》 1、字音字形 2、词语解释

3、近义词辨析 4、文学常识 5、课文内容 二、课后作业 《核按钮》 基础知识复习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duó步( ) niǎo娜( ) mí望( ) yuán女( ) wěngwěng郁郁( ) chàn动( ) wǎn然( ) shà时( ) miǎo茫( ) 落ruǐ() jiá袄( ) tuí废( ) qí韵( ) 房lǐn() xùn鸽( ) pì如( ) 细nì( ) jīng叶( ) 婆suō() 敛jū() 移xǐ() hé辙之鲋( ) 圆hú( )尘gòu( ) yǒu黑( ) zhà栏( ) 俯kàn( ) 水wō() 虚zhì( ) cháng徉( ) miù斯( ) chéng清( ) 曲zhé( ) niǎo娜( ) 混dùn( ) 葱lóng( ) yī澜( ) 黑xū xū() mò mò含情( ) xiāo皮( ) 剥xūe () xiān腰( ) qiàn夫( ) 一chuán破屋( ) jùn秀( ) 幽jìn ( ) jīn不住( ) 安níng ( ) nìng愿( ) chuāng伤( ) lù水( ) lòu相( ) 厚báo ( ) 刻bó( ) bò荷( ) cēn差( ) 人shēn () 疏luò( ) lào枕( ) là在后面( ) 大大luōluō() zhé叠( ) shé耗( ) chā别( ) 参cī() chà劲( ) 出chāi () zháo急( ) 走zhe ( ) zhāo数( ) 独chǔ() 妙chù( ) pǐ好()点zhuì()chuò学()chuò泣()拾duō()pì静()bì让() pì如()diàn记()diān量()diǎn脚()huái树()kúi伟()guī宝()鬼mèi()péi衬()bèi蕾()péi偿()lǎ叭()qí路()qí岖()xī沥()婆sūo()穿zhuó( ) kuì疚()煤xiè( ) piē见( ) 颤lì( ) chuàng建( ) hè枪实弹( ) hé包()敛jū() 囚xì( ) 潭zhè寺( ) cān与( ) yī郁()咳sòu()平zè( ) 短zàn( )juàn永( ) zhē腾( ) 尺dù()揣duó()二、注意下列词语的字形。 点缀啜泣辍学拾掇没精打采斑驳倩影喝彩敛裾了截爽直 萧索落寞严厉学历再接再厉娇嫩矫情娇生惯养骄兵必败 喇叭咳嗽攀援玷污掂量惦记漂浮深邃吞噬常春藤 船舶停泊嬉戏闲暇瑕不掩瑜名闻遐迩鞭挞黯淡枝蔓轻歌曼舞 漫不经心 三、解释下面的词语 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脉脉: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第1单元 第2课 第1框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讲义-【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二

第一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用

议题一| 市场调节及其利弊 截至2019年11月15日,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格已由11月11日的49.61元/公斤降至48.13元/公斤,降幅达3.07%,完成11月以来首个五日连降。可以说这次生猪价格回落速度是非常大的。主要是由于立冬之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较大,猪病高发期到来。养猪人担心非洲猪瘟疫情等不确定原因发生,加上屠宰场为促进销售降低肉价,引发恐慌性抛售,这也加剧了短期内猪价震荡下跌。在此之前的10月,猪价却曾因产能缺口、养殖户囤母惜售等原因,一度站上52元/公斤的历史高位。

[探究任务] 1.(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猪肉供求是如何调整的? 提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猪肉供求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 2.(预测与选择·科学精神)材料说明单纯的市场调节有何弊端? 提示:由于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和及时掌握市场上所有的信息,因而其决策必然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市场调节往往具有滞后性。单靠市场调节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会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 1.资源配置 (1)原因: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又是相对有限的。为了更好满足人类的多方面需要,社会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2)手段: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 (3)体制:如果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如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2.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