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传统养生理论基础和方法201002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本文是我整摘于各网页有关“中国传统养生”的信息资料(特别是百度文库施俊老师《传统养生学理论》的PPT课件)所得,总觉得不够全面也不是很方便,现整理成Word文档,以供交流和学习。
请尊重本文中各位笔者的文字。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
中国传统养生,其来源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旨在表述养生对人类生命全方位的影响。
它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
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也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
养生要养好,一鳞半爪地学习一些养生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懂得养生理论,理解其思想真谛。
中国养生学以古代中国传统生命哲学思想为基础,是具有浓郁东方色彩及独特效果的健身延年理论和方法。
在基础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包括气一元论、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形神合一、性命学说、天人相应论等思想都对养生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气一元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元。
为天地间的起始物质;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
世间万事万物均在于一气之变化,物的产生是气之聚,物的灭亡则是气之散,全字宙只是一气而已。
《内经》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元,形态万千的物类,均为太虚元气一气所化,故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气也是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称“原气”、“元气”、“真气”。
气遍布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无所不到。
人体与自然界皆本源于“气”,“人与天地同纪”、人与天地相应。
《内经》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所致”。
2 传统养生理论基础和方法

《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 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时,便有可能 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
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邪热极重,大量耗伤机 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 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 病症变化,即属由阳转阴。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 使正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为 由阴转阳,病情好转。
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
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 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
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 律的一种思想方法。
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 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 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 阴阳变化情况。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 一而已”(《横渠易说·说卦》)。
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是对立两方面的具 体表现,也是一气之阴阳的具体内涵。这种阴阳对 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 变化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元的物质 概念。
诸如此类,说明了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 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 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
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
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
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 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 阳。
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 (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源远流长,包括中医养生理论、气功养生、食疗养生、药膳养生等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基于古代中国人对健康和生命的认识和经验总结,通过调理身心、调节饮食、运动养生等方式,旨在延年益寿、保持健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因此,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相互关系,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以及草药和中药食疗。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促进气机运行等,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气功养生是另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运动与意念相配合的方法,以达到养生和修炼身心的目的。
气功养生的核心是修炼“养气”,即调整呼吸,通过吸纳自然界的气场,以及通过自身调气来增强体内的气场。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气功功法、八段锦、五禽戏等。
这些练功方法通过专注的动作、呼吸与意念的配合,以达到调节人体气机、保持健康的目的。
食疗养生是一种通过饮食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方法。
中国古代医者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也具有药物的功效。
食疗养生强调根据个体体质、四季节令、病症表现等,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调理。
比如,冬天可以吃些温热的食物来保暖,夏天可以多吃些清凉的食物来降温,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则需要针对病情选择具有特定功效的食材。
食疗养生通过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调养人体,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药膳养生是结合中药和食物理论的一种养生方法。
中药被广泛应用于药膳中,配合适宜的食材制成的菜肴,具有保健和治疗功效。
比如,当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可选择一些温补劲草药如黄耆、当归等,搭配一些具有温热特性的食材如羊肉等,制成药膳菜肴。
药膳养生可以满足人体对中药的需求,提高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利用率,同时也是一种美食文化的体现。
总之,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包含丰富多样的内容,其核心思想是调理身心、防治疾病,以达到延长寿命、保持健康的目的。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中国有着悠久的养生传统,其理论与方法源远流长,深受世人的喜爱和追捧。
这些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一直不断传承与发展。
中国养生理论的核心是“阴阳平衡”和“五行协调”。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个相对的因素构成,阴阳之间的平衡是健康的前提。
五行学说则将宇宙的变化分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人的身体也是由这些元素构成,因此要保持身体的健康,就要注意五行的协调。
中国养生方法主要包括中医药、饮食调养、气功、按摩推拿等。
中医药是中国最为独特的一种养生方法,它通过诊断寻找疾病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对草药的运用来调理身体。
中草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养护身体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
饮食调养是中国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讲究“食疗”,即通过不同的食物来达到养护身体的目的。
根据中医的理论,每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功效,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来养生。
气功是中国养生的独特之处,它通过调整呼吸和运用特定的手势和动作来调节身体的气机,达到健康的目的。
气功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这些体操动作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
按摩推拿则是通过按摩人体特定的穴位和经络来调理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
中国养生理论与方法还注重日常生活的调节,比如睡眠、运动和情绪的调节。
睡眠是身体恢复和养护的重要环节,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质量,调整好睡眠时间。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中国的养生方法还注重调节情绪,情绪的不平衡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态的平衡。
总的来说,中国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多方面的,涵盖了饮食、草药、气功、按摩推拿等多个方面。
它们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协调,通过草药的运用、饮食调理、气功运动和按摩推拿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的中国养生理论和方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养生是指人们通过控制饮食、锻炼、调节心情等方法,以维持身体健康和延缓衰老的一种活动。
养生理论和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将介绍一些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一、饮食养生1.草药养生: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草药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
例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枸杞、红枣等则可以调节气血,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2.膳食调养:传统的养生理论强调饮食的调理。
例如,五谷杂粮被认为是养生的良方,因为它们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同时,适量摄入各种蔬菜、水果,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增强免疫力。
二、运动养生1.太极养生: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之一,其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方法为特点,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弹性和关节灵活性,同时也可以调整心理状态,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气功养生:中国的气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方法。
气功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三、心理养生1.冥想养生: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和冥思的方法来达到心灵平静和身心放松的状态。
冥想可以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音乐养生: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听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改善睡眠,促进身体的恢复。
以上只是一些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简要介绍,实际上养生方法的种类还非常丰富。
总之,养生方法的核心是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心理状态等方面来达到这个目标。
同时,养生也需要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有所不同。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并坚持实践,才能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这些理论和方法以其独特的观点和实践经验,为人们的健康和长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探讨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包括中医养生、气功养生、饮食养生和运动养生等。
一、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之一,它以中医学的理论为基础,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注重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源。
通过调整饮食、养生行为和精神状态等方式,来平衡人体的阴阳。
例如,中医养生强调五脏六腑的调养,通过药膳食疗和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整脏腑的功能,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二、气功养生气功是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之一,它强调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和意念等方式来调整和增强人体的气机,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气功养生注重气的调养和运用,认为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
通过练习气功功法,如太极拳、气功疗法等,可以增强体内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以及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三、饮食养生饮食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材搭配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改善身体状况和增强免疫力。
饮食养生强调平衡首要,推崇谷中取半、五谷杂粮、百姓菜食等理念。
此外,饮食养生还注重吃时、吃量、吃法等方面的调整。
例如,不暴饮暴食,禁忌过饱和过饥,嚼食慢咽等。
四、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强健身体,使人体保持活跃状态,提供健康和长寿的条件。
运动养生注重锻炼全身肌肉、腰腹肌肉,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人体的代谢率,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
常见的运动养生方式有太极拳、气功、养生跑步等。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包括了中医养生、气功养生、饮食养生和运动养生等方面。
这些养生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气机、改善饮食结构和食材搭配,以及适当的体育运动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健康和长寿的指导。
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第五节 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 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 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 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 成。经脉又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 二经别;络脉由别络、孙络和浮络组成; 连属部则外连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内 属五脏六腑。
传统养生概念
1、养生? 答:又称卫生、摄生、养性,是研究如何增强体 质、防御疾病、延长寿命的学问。 2、“传统养生”? 答:是以我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强健体魄、 调养身心为目的保养生命的思想、手段和方法。
养生学的特点
1、形神兼养,首重养神 2、掌握适度,重视调节 3、强调先天因素,重视后天调摄 4、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性 5、顺应自然,保护生机 6、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3、阴阳的归类
(1)组织器官的阴阳属性 阴:下部 体内 腹部 四肢内侧
五脏 血液 津液 筋 骨...
阳:上部
体外 背部 四肢外侧 六腑 气 皮肤…
(2)生理的阴阳属性 阴:降
入 成形 抑制 滋润濡养 收敛
阳:升
出 化气 兴奋 温煦推动 发散
பைடு நூலகம்
(3)病理现象的阴阳属性 精神 寒热 大便 阴 委顿 畏寒 清稀 阳 狂燥 壮热 燥结
中国传统养身理论与方法
主讲人:刘昆
EMAIL:JLLKUN@
课 程 简 介
课程属性:
体育人文社会学
运动体育科学
体育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武
术
民族传统体育学
中华传统养生功法 少数民族体育
课 程 简 介
• 课程内容
传统养生学理论基础(阴阳学说、五行 学说、经络学说、精气学说等);养生方法 (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养生、饮食养生、 药物养生)
中医养生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方法是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结合人体的特点和整体健康观念,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情绪平衡等方式,以达到预防疾病、提升健康水平的目的。
下面将重点介绍中医养生的相关方法。
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食为先”,认为合理的饮食是维持健康的根本。
在中医养生中,根据人体的阴阳五行理论,推崇“食疗”概念。
这意味着通过选择对应的食物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例如,如果身体处于寒冷状态,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温热特性的食物,如姜、大蒜等;而如果身体处于热症状态,应该选择清凉的食物,如绿豆、黄瓜等。
此外,适当控制总体摄入量,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养”的原则,也是中医养生的要点之一。
2. 中医药调养中医药调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
中医药调养主要通过中草药、针灸、推拿、拔罐等方式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失衡。
例如,经常饮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草药,如菊花、金银花等,可以帮助清热去火;通过针灸和推拿来调理经络,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而拔罐则可以通过形成负压,以疏通经络、驱除寒湿等。
3. 情绪调节中医养生注重人体的整体健康观念,将情绪的平衡视为重要的养生方法。
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过度忧虑等都会导致体内气血运行异常,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通过冥想、放松法、音乐疗法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4. 适度运动适度运动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强体质,改善身体的阴阳平衡。
根据个体情况的不同,可以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
通过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达到养生的目的。
5. 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人体有昼夜阴阳之分,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如早睡早起,可以维持肝脏的健康;午休可以让身体得到放松,提高效率;晚上避免熬夜,可以保证肾脏功能的正常运转,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是一,万物本原为一气,但一气分阴阳,气 有阴阳为两,两存在于一之中,表现为对立的两个 方面,“一”指对立双方的统一。作为宇宙本原的 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 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 一而已”(《横渠易说· 说卦》)。 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是对立两方面的具 体表现,也是一气之阴阳的具体内涵。这种阴阳对 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 变化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元的物质 概念。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 阴阳。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 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 为阴……。 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 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 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阳……。 由以上例子说明,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 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 律的一种思想方法。 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 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 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 阴阳变化情况。 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 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 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二)气与五行 气是世界的本原,“天地间一气耳。气之清而 强者为火,清而弱者为水;浊而沉者为土,浊而浮 者为木,浊而实者为金,皆一气之清浊而流派为五 也。一气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 还一,一可摄五,譬之一树……各不同形,实总一 根菱”(《百子全书· 叔苴子内篇· 卷一》)。 五行同一气,一气合五行。《云笈七笺》吸收 了阴阳五行思想,根据“元气本一,化生有万”的 理论,阐述了气与五行的关系,谓:“一含五气, 为水、为火、为木、为金、为土”,“元气分而为 五行,五行归于一气”。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 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 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 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 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 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 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 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二、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 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 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 的根源。 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万物之纲纪,在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 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 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 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太极生阴阳,阴阳化五行。就五行之阴阳言, 木火属阳而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之中又各具阴阳, 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为阳, 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己、金之辛、水之癸为阴。 世界本原一气,气之动静而为阴阳,气为阴阳 之体,阴阳为气之用。 阴阳合和化生五行。所谓“有太极则一动一静 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御纂 性理精义· 卷一》)。总之,“本是一气,分而言 之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 气,二气即一气”(吴澄《吴文正公集· 答人问性 理》)。 一气分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均为气之 消息变化。
(四)气—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气、阴阳和五行,均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 关于世界的物质构成的哲学范畴,属于世界本原的 物质概念。 是中国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中国传统文 化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特 有的智慧和才能。 气—元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基石,而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 则构筑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气—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既各有所 指和特点,又相互关联。
中医常常以阴阳偏盛偏衰(即阴阳消长)来说 明临床的不同证候。 例如,寒属阴、阴盛则见寒证,如受冷后出现 的胃寒腹痛、腹泻等;热属阳、阳盛则见热证,如 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病 症状。 有些虚弱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不是因为阴或阳 的偏盛,而是因为偏虚。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称 为“阴虚”,此为阴消,“阳”相对的突出,因为 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这种现象称为“虚热”。 如果某脏腑的阳偏虚,此为阳消,称为“阳 虚”,此时“阴”相对突出,因寒属阴,故阳虚见 常水平的失调, 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 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 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 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 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 见或阴阳两虚。 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 外寒”、“阴阳两虚”证。
各种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了足 够的营养物质,机能活动就表现得旺盛。 从另一方面来说,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是依靠 内脏的功能活动而吸取的。 以上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与共的,如果 没有阴,也就谈不上有阳。 如果单独的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势必 如《内经》所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则一 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2.1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 学思想。 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 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 经验,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和 养生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在精气论说(气—元论说)的 物质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刻辩证性质的 气本体论的概念。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 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 (1)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 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 括。 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 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阳电与阴电等。 诸如此类,说明了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 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 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
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邪热极重,大量耗伤机 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 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 病症变化,即属由阳转阴。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 使正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为 由阴转阳,病情好转。 此外,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由实转虚,由虚转实、 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证变化,也是阴阳转化的 例证。
一、气、阴阳、五行的关系 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 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了气— —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 哲学自身的特点。
(一)气与阴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 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气的范畴肯定了物 质世界的统一性。 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按阴阳分,则世界 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又是气本身内 在的矛盾要素。 阴气和阳气又各具阴阳对立要素,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构成了气的矛盾统一体。 一气分为阴阳,阴阳统一于气。“气有阴阳” (《正蒙· 神化》),“一物两体,气也”(《正 蒙· 参两》),“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 神之应也无穷”(《正蒙· 乾称》)。。
(三)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1)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 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 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 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 (2)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 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 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 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 命活动力旺盛。 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 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 切事物的根本法则), 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 在), 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 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 本法则), 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 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 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常处于相对平衡的,如果 “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对的平 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导致疾 病的发生。 (4)阴阳的转化:指同一体的阴阳,在一定的 条件下,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双方可以各自 向其相反方面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 称之为“阴阳转化”。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 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 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时,便有可能 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
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 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 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 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 阳。 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2)阴阳的互根:古代医学家称为“阴阳互 根”。 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 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 无以化”等论点。 意思是说,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在它们 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任 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 存在。 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 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如果没有上、外、白 天,也就无法说明下、内、黑夜。 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 (津液、精血等)属阴。
《白虎通· 卷二》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 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意即金木水 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成的。将五 行多元物质结构概念统一于气——元论的单一的物 质概念之中。
(三)阴阳与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降阳,地出阴,阴阳 合而生五行”(《李觏(gou4)《删定易图序论 一》)。即五行本原于阴阳之气,阴阳二气相互作 用而产生五行。 “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 顺布,四时行焉”,“五行——阴阳也,阴阳—— 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御纂性理精义· 卷一》)。 “阴阳之为五行,有分而言之者,如木火阳 而金水阴也;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 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阳,而乙丁己辛癸皆阴 也。以此推之健顺,五常之理可见”(《御纂情理 精义· 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