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误用 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易误解的成语及其成因分析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易误解的成语及其成因分析一、“老气横秋”不能理解为“陈气横秋”“老气横秋”原作“霜气横秋”,形容凉飕飕的气流充塞于秋天的空际。
语出南齐·孔稚圭《北山移文》(《文选》四三613 上):其(指周颙)始至也……风情张目,霜气横秋。
后有高适的《苍鹰赋》(《全唐文》三五七):至于长杨大猎,云梦时搜,寒光送晓,霜气横秋。
后世多作“老气横秋”,多形容老年的气势苍劲豪壮、挺拔不凡的神态。
如:宋·楼钥《攻愧集·五·题杨子元琪所藏东坡古木》:东坡笔端游戏,槎牙老气横秋。
元·谢应芳《水调歌头·洪武九年秋,余卜君千墩……》(《全金元词(其二)》1065 下):牙齿豁来久,老气尚横秋。
买得归耕黄犊,儿辈幸无愁。
明·卞华伯《为僧题墨菊卷》(明·俞弁《逸老堂诗话》上,《历代诗话续编》1315:玄霜虽改黄金色,老气横秋尚凛然。
后转以“老气横秋”形容人老练自负的神气。
如:唐·杜甫《送韦评事赴同谷判官》:“老气横九州。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众人取笑了一回,见新人老气横秋的那个样子,便纷纷散去。
”现多用以形容没有朝气或摆老资格。
如:宋黄庭坚《次韵德孺惠贶秋字之句》:“少日才华接贵游,老来忠义气横秋。
”总的来说,“老气横秋”之本来意义是形容人老练而自负的神气。
而现在人们易把“老气横秋”错误地用来形容陈腐、老套、过时的东西或者形容因年纪大、打扮不合时宜等而显老。
如:(1)大学是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迎新标语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当充溢着青春的气息与热力,富有创意,如此,才能能拨动青年学子的心弦,拉近距离,产生共鸣.因而,老气横秋、板着脸说教的迎新标语显然陈腐,不合时宜. (人民网)(2)不管是太太、嬷嬷还是小姐,满屋子的铜钱头、贴黄瓜.年轻小姐也得梳这种老气横秋的发型,看起来都老了十岁. (人民网)(3)而且,不幸我的脑子又不可抵拒地染上了一些西洋色彩,拿着水烟在手,我只意味到自己的丑,迂腐,老气横秋,我已不能领会玩味出什么韵调和情致.(语料库)(4)跟妈妈在一道呢,人们看一眼老气横秋的妈妈,再看一眼美似春花的她,就难免不发笑,像看一张滑稽影片似的. (语料库)例(1)是想说“迎新标语”没有创新,套数陈腐;例(2)想表达“发型”老套、过时的意思;例(3)、例(4)本是想表达所描写的人物年老色衰。
关于成语使用不规范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成语使用不规范的研究报告作文
成语,这可是我们中华文化里的宝贝,但你知道吗?现在有些
人用得可不太对劲。
像“画蛇添足”被当成“锦上添花”来用,这
不是乱来吗?成语的魅力可不能被这样糟蹋。
说起原因,网络语言得背锅啊!现在的年轻人,讲话都追求新鲜、特别,成语的正确用法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还有啊,学校
里成语教得也不够,很多孩子都不知道成语背后的故事和真正意思。
那咋办呢?教育部门得站出来,好好教教学生成语的正确用法。
媒体也得注意点,别老是为了吸引眼球就用错成语,误导大家。
还
有啊,我们大家也得自觉点,别乱用成语,保持语言的规范和准确。
说实话,成语这东西真的很有价值,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骄傲。
咱们得好好保护它,让它在现代社会里继续发光发热,别让它被埋
没了。
大家一起努力,让成语用得更规范、更准确吧!。
关于成语滥用的作文

关于成语滥用的作文
哎哟,这成语现在都被用乱了!你听说过“画蛇添足”吗?嘿,现在有人用它来夸人做事周到,这不是乱来嘛!明明是说做了多余
的事反而坏事,现在倒成好事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说起媒体啊,那成语用得更是离谱。
广告里经常见到“一箭双雕”变成“一箭双鸡”,听着就让人想笑。
虽然字面上差不多,但
那种韵味、那种感觉完全没了。
这样下去,成语都要被玩坏了。
还有啊,现在的年轻人,成语用得更是随心所欲。
比如“半斤
八两”,他们居然用来形容两个东西差不多,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成语明明是说两个东西都不好,各有缺点,哪能用得这么随便啊?
成语是咱们的文化宝贝,可现在被滥用得这么严重,真是让人
心疼。
咱们得好好保护它,正确使用,别让它就这么毁了。
不然以
后谁还记得这些有故事的成语啊?。
滥用成语的危害作文300字

滥用成语的危害作文300字英文回答:The misuse of idioms can have various negative consequences. Firstly, it can lead to miscommunication or misunderstandings. Idioms are often used to convey a specific meaning that may not be immediately apparent from the lite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s. If someone misuses an idiom or uses it inappropriately, it can confuse the listener or reader and hinde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For example, if someone says "the ball is in your court" to mean that it is now someone else's turn to take action, but the listener interprets it literally and thinks that there is an actual ball in their court, it can lead to confusion and a breakdown in communication.Secondly, the misuse of idioms can result in unintentional offense or insensitivity. Many idioms have historical or cultural origins that may not be immediatelyobvious to everyone. When used without proper understanding or consideration, they can inadvertently perpetuate stereotypes or offend certain groups of people.For instance, if someone uses the idiom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in a conversation with a person whois passionate about animal rights, it may be seen as insensitive and disrespectful towards animals. This can create tension and strain relationships.Lastly, the misuse of idioms can hinder language learning and proficiency. Idiom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a language and mastering them is essential for fluency. However, if idioms are constantly misused or misunderstood, it can impede the progress of language learners and prevent them from fully grasping the nuances and subtleties of the language.In conclusion, the misuse of idioms can have detrimental effects on communication, relationships, and language learning. It is important to use idioms correctly and be mindful of their potential impact on others. By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and cultural context behind idioms, we can ensur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e cultural sensitivity.中文回答:滥用成语会带来各种负面影响。
成语误用分类举例(5篇)

成语误用分类举例(5篇)第一篇:成语误用分类举例成语误用分类举例成语误用分类举例成语的考查是近十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一道稳定的试题,纵观高考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是比较固定的。
考生如果明了高考成语题的设误类型,就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成语运用的正误。
下面介绍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
一、不懂词义而误用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准确意义,关键在于理解其中的关键语素,否则易望文生义导致用错。
例(1)这篇论文观点陈旧,论据不当,文字拖沓,堪称不刊之论。
分析:据文意可知作者把“不刊之论”理解为不可刊登的文字,这是今义释古义。
“刊”本意是削除,引申作修改,“不刊之论”是不容删改的言论,即正确的言论,例句显然不明词语的整体意义,以今律古造成误用。
例(2)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应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分析:“差强人意”是指还能使人满意。
“强”是“振奋”的意思,引申为符合。
很明显,“我”不熟悉那里的情况,却硬派我去,这是“强人所难”,怎么能说还使人满意呢?例(3)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似镜,真是巧夺天工。
分析:“巧夺天工”指的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巧妙。
而原句中如屏之苍山,似镜之洱海,均是自然的造化,并非人工所为,怎能用“巧夺天工”来言其奇妙呢例(5)在语文教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错误。
分析:在这个成语中,“点”是“涂改”的意思。
“文不加点”意为文章一气写成,不需要修改一个字。
例句中把“点”当作标点来使用,这也是以今律古,像这类成语较多,在考查中也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用。
例(6)不少语文老师上课就是以一连串的问与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长此以往,学生自然是目无全牛了。
分析:“目无全牛”比喻技艺高超,文中误用“没有整体把握”。
例(7)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果胸无点墨,身无长物,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分析:“长物”指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
生活中乱用成语会造成什么影响,作文

生活中乱用成语会造成什么影响,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乱用成语的危害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和大家谈谈乱用成语的危害。
成语是我们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精华,它们简练而又充满哲理,能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许多深刻的道理。
所以,学习和正确使用成语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好处。
可是,生活中还是有不少人乱用成语,这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一些麻烦和危害。
比如:第一,意思会变的面目全非。
有些成语只能在特定的场合才能表达出本来的意思,如果用在其他场合就会"东施效颦",变得面目全非、前言不搭后语。
这样就会让人难以理解,造成沟通上的障碍。
我爸爸就经常在说话时乱用成语,曾经有一次他说:"你这学习成绩简直是半斤八两,必须得刻苦努力,不劳而获可不行。
"其实"半斤八两"原指行动不够坚决利落,而我的成绩确实一般般。
"不劳而获"原指不付出努力就想得到好的结果,可我已经很努力了,所以大家听了就都很费解。
第二,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误解和影响。
一些成语本身就具有贬低、侮辱等消极意义,如果粗鲁地乱用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会得罪别人,造成不必要的争执和矛盾。
比如有人说别人"呆若木鸡",意思是形容那个人很呆板笨拙。
可木鸡本来就是供佛教徒膜拜的圣物,将之比作"呆板笨拙"实在是有失尊重。
因此,听到这句成语的人可能会觉得被冒犯了而发生争执。
第三,显得很不地道也不得体。
学生们课余时间偶尔顽皮一下,可如果对老师说"您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就太过火了。
因为这个成语的本意是指军阀收复失地后得意洋洋,用来形容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实在有些不得体。
总之,乱用成语会让人的语言表达变得错误、粗鲁或者得不到恰当的理解。
因此,大家在生活和学习中应该多学习成语的来历和本意,避免因乱用成语而给自己和别人带来麻烦和影响。
祝大家早日成为成语使用的能手!篇2【生活中乱用成语会造成什么影响】大家好,我是小明。
成语滥用研究报告作文500字

成语滥用研究报告作文500字
成语滥用现象真的有点过头了。
大家都喜欢用成语显得自己特
有文化似的,但很多时候,他们其实并不明白成语的真正意思。
你看啊,有些人就是跟风,觉得某个成语听起来挺酷的,就直
接用在自己的句子里,也不管它到底适不适合。
就像有人穿错衣服
一样,让人觉得别扭。
说实话,成语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
每个成语背后
都有个故事或者道理,哪能随便乱用呢?这就好比拿古董当装饰品,一点也不尊重它的历史价值。
其实啊,要想用好成语,你得先了解它的来历和真正意思。
这样,你不仅能用得对,还能在聊天时显得特有内涵。
不然,乱用成
语只会让人觉得你是个“成语文盲”。
总之,成语这东西,还是得用对地方。
别一股脑儿地滥用,这
样只会让人笑话。
咱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用对成语,让它们在我
们的生活中继续发光发热。
成语中常见错别字举隅论文

成语中常见错别字举隅在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错别字屡纠屡错,特别是在运用成语时,出现的错别字更是让人防不胜防,为此困扰了不少师生,究其原因,没有从本源上加以认识。
下面偶举几例加以说明。
“食不果腹”误作“食不裹腹”我们在做“字形训练”题时,往往会遇到“食不果腹”一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常有人将其中的“果”错写成“裹”。
究其因,大概是二字读音相同,再加上“裹”字字形给人的印象是“‘物’在‘腹’中”(“果”在“衣”中)。
但如果了解了两个字的意义后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果”,是一个象形字,本意是树上结的果实。
引申为”饱足”的意思,如《庄子·逍遥游》里有“适莽苍者,三食而反,腹犹果然”。
“裹”,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说:“裹,缠也。
”后引申出以下义项:①停止。
如“裹足不前”。
②包罗;笼罩。
如“裹合”(纠合、聚集),“裹掖”(包围)。
③夹带;夹杂。
如“不该把次货裹进去买”、“他常和一些坏人裹在一起”等。
“果腹”中的“果”是“饱足”的意思,只是在这个词中活用了,解释为“使……饱足”,“果腹”就如同说“使肚子充满、填饱肚子”。
但若写作“裹腹”,就成了“把肚子‘包裹’起来”,而不是填饱肚子了。
“一诺千金”误作“一诺千斤”曾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一诺千斤是人品的表现,是对企业的忠诚,是立身之本、发展之基……乍一看,感觉也合情合理,没什么毛病。
但细细品味个中细节,不难发现一些问题。
句中“一诺千斤”应为“一诺千金”,“一诺千金”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一诺千金”按字面的意思讲就是一个承诺价值千金之贵,比喻重承诺,守信用。
“一诺千金”是言其有“千金”之贵,而非“千斤”之重。
故不宜写成“一诺千斤”。
“美轮美奂”的误写作“美仑(伦)美涣”“美轮美奂”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成语,但常常被人误写或误用。
误写时多见于把其中的“轮”写作“仑”或“伦”,也有将“奂”写作“涣”的;误用时是将这个成语的“功能”夸大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的误用
现代生活中,语言的内容愈发丰富。
语言的运用也越来越灵活。
我们的语言文字由繁琐化为简洁,很多涵义丰富的成语因其古老久远的意义逐渐迷失在时代的长河中,很多成语在现今社会,都出现了误用的现象。
尤其表现在日常的口语对话中,中学生的乃至大学生的书面表达中也多有出现。
例如,日常我们和别人对话时经常会用到不知所云,一般会误用成:他在说什么?不知所云。
这里的不知所云,意为不知道说的什么,应该用来描述说话人而不是和说话人对话的另一人。
这样就造成了成语的误用。
生活中很多人很难注意这个成语的运用。
应多注意,避免造成误用。
再如高中生容易出现的成语误用:瓜田李下。
很多学生误认为这是描述的安逸的田园生活。
种满瓜果的田地里和结了满树的李子树下,一片丰收祥和的场景。
然而,瓜田李下指的却是在这硕果累累的地方很容易让人怀疑具有叵测之心。
本意和误以为的意义差之千里,如若不注意使用,就会造成笑话。
同样是多出于高中生中的成语误用。
如坐春风,很多学生误认为是沐浴在美好的春风中。
享受着美好的景色。
实则指人们收到了良好的教化。
很多人对成语的误解造成了很多句意偏差,贻笑大方。
今日,在观看《芈月传》中,人物对话中有这样一句:大王待你真心,而你却首鼠两端。
首鼠两端原意指迟疑不决,动摇不定,不知作何决断。
而剧中明显误用为人物行为前后不一致。
影视作品中这种语误出现,尤其是古代文化。
这样的误用传播会对更多人造成误解,应该及时改正,避免错误文化的传播。
同时,
我认为广大媒体发行者应严谨对待文本台词的使用。
成语误用的情况出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缘由也分为很多种。
很大一部分可以归类为望文生义。
很多人看到成语根据字面意思,不假思索的断章取义,下意识使用,从而造成了误用。
例如:惨淡经营这个词,很多人根据字面意思误用,实际释义却是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很多人误解为艰难得做着某事,而忽略了在困难的境况中。
同样的例子还有,最为常见的误用还有万人空巷这个成语。
如,2008年北京举办了奥运会,人们都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大街上万人空巷。
这里的望文生义实在典型。
万人空巷并不是街道上空无一人,反而是人山人海,恰恰相反。
再如:诗经中的七月流火一词。
经常被误认为是天气炎热,实则相反,意为天气转凉。
鬼斧神工一词,原意形容建筑雕塑的记忆精巧,非人工所能为。
却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色。
相近的还有巧夺天工一词。
对于这种容易使人望文生义的成语,我们应多加关注,在日常生活中的成语使用时一定要避免这种典型的错误的产生。
成语有着久远的意义沉淀,其中含义也多有褒贬,很多时候我们对成语的褒贬词性不分,同样会造成成语的误用。
例如胸无城府一词。
指为人坦率,本意为褒义。
却多被误用为贬义,形容别人大脑简单。
如若不注意此词的本意,错来使用,定会造成沟通中的不便与误会。
再如趋之若鹜一词。
本义是像鸭子一样的成群结队的跑过去。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意为贬义。
同样也是由于用词者对趋之若鹜的词性不分,用来比喻追赶好的事物。
造成成语的误用。
这种情况
多出现在中学生的词语辨析中。
始作俑者一词,同样义为贬义。
昨天同好友的对话中,恰巧出现了此词的误用。
朋友圈中热烈讨论着假期何时去何地游玩,最后说起,谁先提起谁来组织,其中一好友说:某某,他就是始作俑者。
这里很明显的成语误用。
我也及时纠正。
始作俑者原意为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朋友同去游玩时开心的好事,定不是什么恶劣风气。
恰好为褒贬不分所造成的误用。
可见生活中,我们对成语的使用存在很多问题,除却自身多加注意使用,也需留心身边人的使用,加以指点纠正。
成语误用的类型中还存在着成语成分的使用不恰当,造成的误用。
例如有的成语因其语义只能做谦辞,而有的只能做敬辞。
如,抛砖引玉一词,本意为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者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者作品,这是一种自谦的说法。
并不能使用在别人身上。
说别人的行为是抛砖引玉。
正确使用应为:我的话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真正目的还需大家自己努力。
同样自谦的成语,生活中多次用到的还有不情之请一词。
指的是不合理的请求,用在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
不能用作别人的请求是不情之请。
这样主客倒置,就会误用。
与这些谦辞相对的为一些敬辞。
同样容易造成误用,如鼎力相助一词,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
一般用于情人帮助时说的客气话。
不能用在自己身上,说自己对别人鼎力相助。
这是不恰当的。
与之相近的还有倾囊相助等。
谦辞敬辞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很是重要,日常交际中,若不多加注意这些成语的本意与运用,就会造成对话中误解。
成语的误用还多发生在不知成语的出处。
很多成语出处久远有其特定的意义。
例如安步当车一词。
出自: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意为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
也指认能够安守贫贱生活。
然而很多人误将此处的“安”理解为安全的意思。
违背了本意从容地意思。
就是因为对此词的出处不详,不能很好的根据语境来理解安步当车,从而造成了误用。
再如。
弹冠相庆一词,出自宋.苏洵《管仲论》:“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相互庆贺,将要有官可做。
为贬义。
若不清楚成语的出处和本意,很容易误用为褒义,相互庆贺开心的样子。
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不仅要清楚成语为何意,同样要理清出处,这样才能准确得使用。
成语中很多词的使用对象是固定的,如果不注意使用错误,实在是笑话。
比如豆蔻年华。
出自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若是用来形容小伙子豆蔻年华,岂不笑话。
与之相对的风烛残年,桑榆暮景则是形容老年。
再如耳提面命,指的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教诲。
朋友和平辈之间并不能使用。
三令五申也如此。
这类成语稍加注意就不会闹成乌龙。
成语本意大都寓意丰富,在句子中使用不注意就会造成语义的重复,形成语误。
例如,前文中我使用的贻笑大方一词,指的是让人笑话。
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此意中已有让人笑得意义。
然而,很多人在使用时不加注意
说为:真是让人贻笑大方。
此为语义重复。
谦辞中蓬荜生辉也易用成语义重复。
“先生的到来真是令我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本意中也有使和让的意思。
总之,语义重复的成语运用大多因成语自身包含了使和让的意义。
很多成语也因字形相近,意义却不同,从而造成的误用。
例如形影相吊和形影不离。
前者指的是孤独,后者指的是彼此关系密切。
意义相差甚远。
最为典型也当属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
前者在前文中也提到过意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反对不同意,意中含有贬义。
不以为意却指不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两者字形虽很相近,意义中却有差别,应仔细分析,正确使用。
再者如乐不思蜀和乐不可支,前者指乐而忘返,后者指的是开心到了极点。
我们说阿斗乐不思蜀,若是说阿斗乐不可支则意义错误,语义不通。
又如耳濡目染与耳闻目睹。
前者指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中收到了影响。
后者就是指亲眼看见亲眼听到。
一是所受影响,一是所见所闻。
意义大为不同。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很多精华凝聚在成语之中。
成语也是精粹文化的集合。
我们日常生活中多有成语使用。
应该谨慎使用。
尤其是我们作为对外汉语的学生,在日后对留学生的授课中,更应注意成语的使用。
并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并推广,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