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读后感900字
台湾女作家琦君散文《桂花雨》读后感5篇

台湾女作家琦君散文《桂花雨》读后感5篇《桂花雨》回忆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桂花雨》读后感上星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名字是《桂花雨》。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主要讲的适乡童年那个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
我们没有看到过桂花雨,但看到了作者的描述后仿佛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作者小时候摇桂花,收桂花时的情形。
同学们,你们见过桂花吗?我虽然没见到过桂花,但是我在书上看到过桂花。
桂花也称木犀。
属于木犀科,常绿乔木,高度可达15米,树冠卵圆形,叶对生,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花簇生叶腋式或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花,特香,你们听懂了吗?你们喜欢桂花吗?桂花的香气香飘十里,特别迷人,桂花树的树枝枝叶繁茂,桂花更是幽香而不露,秀丽而不娇,清雅高洁,香气浓郁。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只要仔细观察每一景物,就能写出好文章。
我想起了一首诗,《咏岩桂》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我想:看到作者把这篇文章里的桂花写活了,写的惟妙惟肖。
我心里不禁流出了对桂花的欣赏,我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向作者一样摇桂花。
《桂花雨》读后感这是一篇美丽的小文,虽短但都是精华。
妈妈爱桂花飘香的季节,怎样爱呢?她曾经用文字赞美过。
描写桂花的香,是那样的奇特,我四处寻觅,那花的出处既不在眼前,也不在身后,似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花香好似调皮的孩子跟我们捉迷藏,听得见他的笑声,却看不见他的踪影。
景中有人,人在景中,给我们用笔画出了一幅很美的图画,如果恰好遇上风轻轻吹过,就会有金黄色的花儿伴着雨滴从树上蹁跹落下,一片又一片,形成一场桂花雨,美丽又迷人。
画中有情,长大后,你也会牵着妈妈的手走么?那时的我只顾傻傻地笑,忘了作答。
多么温馨的母女对话呀!结尾处升华,多么希望,我就是眼前的桂花树,而妈妈就是那片雨把自己幻化成桂花树,妈妈幻化成雨,树和雨什么关系?是雨滋润了树呀!自然而然过渡到酿花雨,尽管来去匆匆,却能令我伴着香气感念过往的恩与情,一个懂得感恩的少年跃然纸上,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3篇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3篇琦君散文集读后感1我像是游倦了姹紫嫣红的花圃,徜徉于红叶满眼的秋山。
深邃的山径中,有着一派肃穆的美,我向往着傲岸于霜风中的秋叶。
―题记一朵岁月的花沉淀着淡淡的红,静静地绽放在精美的封面上,不过瞬间,我便被这份清淡朴素的美深深吸引。
于是,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它,然而它也没有令我失望,在悠闲的日子里,每日翻阅几页,一种难以言说的喜悦,总能在最快的时间蔓延心头,我知道,每到此刻,那一个个肃穆端庄的方块字,就化成了一个个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高唱着快乐之歌,于心间跳跃飞翔。
书,向来是我的最爱,而读琦君的散文集,我就像是游倦了姹紫嫣红的花圃,徜徉于红叶满眼的秋山,一游,便难以自拔。
文中的母亲,首先感动了我,有着最巧的一双手,会包各式各样的粽子,会酿春酒,会做桂花卤,会做玉兰酥,普普通通的东西经过她的手,总能变出美味可口的佳肴。
她的心灵手巧被邻居们津津乐道。
在琦君的心里,她更是世上最善良的人。
她用一颗爱心怜悯穷人,尽她所能帮助他人。
她还有一颗最宽容的心,即使是曾经拐她钱的叔叔,在看到他一副落魄的模样,她也不计前嫌,慷慨解难。
即便是这样一位善良的母亲,也逃脱不了旧时代的枷锁,包办的婚姻,得到的是丈夫半生的冷落。
她用她的一生,教会了作者许多许多,也让我懂得了应该如何做人……作者对人生的见解,更是让我感动万分,我明白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那么,无论是赞叹,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
无论人生何时,只要懂得“若要足时今已足”的道理,心间便有一份永久的满足与幸福。
我愿与这座红叶满眼的秋山久久相伴。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2读琦君散文的第一印象就是通俗,我特讨厌华丽的词藻来修饰散文,不过这似乎避免不了的,她的散文散发的是引人入胜的味道。
她主要以她母亲为主线,写出她真挚的情感,琦君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纳妾娶小,使得“乡下女人”的母亲在情感心灵上备受冷落和打击。
她从小就接受虔诚信佛的母亲的身教言传,到台湾曾有十年的在法院工作,目睹了人世社会罪恶的阴暗面。
《琦君散文》读后感

《琦君散文》读后感《琦君散文》读后感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琦君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琦君散文》读后感1《琦君散文集》主要写作者对儿时的回忆。
文章写了哥哥和我短暂而快乐的时光;写了做错事被妈妈罚跪的经历;写了邻居家的弟弟心灵受伤害后那敏感的童心;还写了妈妈那秀气的“三寸金莲”小脚。
但让我最有感受的是她写的《秋花远比春花净》。
文中写到:作者自幼远离家乡在上海完成了大学教育。
他乡游子,十分想念母亲,但回去后才知道母亲逝世已有半年了,悲恸之余回忆起了与母亲的点点滴滴;回忆起母亲最爱的花——桂花。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闻到了桂花香,想起母亲常读了诗句:秋花远比春花净,春月何如秋月明。
于是写下了《故乡的桂花》一文,以寄她对母亲的思念。
看了这本书,让我想到写作的题材选择,我平时写作时都要用半天时间想题材,要么觉得太简单,没什么可以写;要么觉得太平凡,没什么亮点。
但看了琦君的文章之后,我发现,她的文章题材都很简单,比如闻到桂花香,就可以想起和母亲一起的点点滴滴。
虽然有时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趣,但是生活处处是题材、处处都精彩。
就如妈妈常对我说的:写作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小事也能写出好文章。
重要的.是要做到注意观察生活、多积累材料。
《琦君散文》读后感2曾经读过一本散文,书名叫《琦君散文》。
我认为它的美不但在于情感的优美,而且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造诣。
我一向很少读现代人的文学作品,他们写的那些离我们太远太远了,没能达到我的欲望。
在我们刚刚开始搞这个研究性课题时,我才认识到了琦君散文中所蕴含的美。
我被她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种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与生俱来的对母亲的爱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便对她以及她的作品系以一种同乡人的情愫了。
读琦君散文集有感

读琦君散文集有感琦君散文集大多是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亲人的留恋。
读者从中读懂了什么?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读琦君散文集有感,一起来看看。
读琦君散文集有感篇1:《爱与孤独》读后感琦君是台湾文学界首屈一指的女作者。
《爱与孤独》收录了她的散文作品61篇。
琦君的散文以怀乡忆旧独树一帜。
对于琦君来说,浙江永嘉、台湾、美东纽约和纽泽西分别占了她生命的三个时期,广义说来都是“乡”,而琦君也毫无保留地写下故乡民情、台湾风情、旅美心情。
她把对故乡、亲人的缕缕情思凝于笔端,感情浓烈真挚、文风质朴、平实,笔调清丽雅洁,于平淡中见深沉。
琦君写散文从不以自己想象力丰富深远自夸,“视界”也极狭,大不了是她个人感受见闻。
但因为她的想象绝对服从“记忆的统治”,好多往事,追忆往事,给人以真切的感觉。
琦君的亲情。
琦君的文章写亲情之多,在当代作家中是无人望其项背的。
外公、父亲、母亲、叔叔、丈夫、哥哥、妹妹、儿子、媳妇,无不一一入文。
正因为她写的是身边的人和事,所以娓娓到来,倍感亲切。
人来到这个世界,血缘维系的屏障是人对这个世界的第一感性认识。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
琦君是幸运的,父母是很钟爱她的,在关爱中长大的她并没有养成惟我独尊的坏脾气,而是一视同仁的施爱与他人,所以琦君的人格是健全的。
《毛衣》一文,琦君从箱子里翻出一件藏青旧毛衣,这是廿六年前给母亲织的,母亲只穿过一年就去世了,睹物思情,回忆起了几个关于毛衣的故事。
她曾给母亲织过一件绒线背心,但是母亲舍不得穿,到她去上海读书时的那一天早上,起床时,却见一件墨绿色的的长袖套头毛衣熨得平平地放在被头上,原来是母亲把她给的背心拆了,赶着两个通晓,接上两只袖子,免得女儿两只胳膊冷,还剩下一支多线叫她带上海再织一双毛袜穿。
母爱的无私,通过母亲把女儿给她织的背心加长了袖子,又回赠给女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人们都说朱自清的《背影》,写得以情感人,在我看来,《毛衣》一篇,无论是情节,或艺术描写都远胜于朱自清的《背影》,母女情深更具有视觉和情节的冲击力。
琦君散文桂花雨读后感(精选9篇)

琦君散文桂花雨读后感(精选9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琦君散文桂花雨读后感的资料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桂花雨文/琦君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的桂花盛开季节。
小时候,我不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
我喜欢的是桂花。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得仔细地从树丛里寻找那些细小的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真是迷人。
故乡靠近海,八月是台风季节。
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
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总是问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这下,我可乐了。
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中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中。
念中学时全家到了杭州。
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秋天,我常到那里去赏桂花。
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篇二桂花雨琦君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第1篇:琦君散文集读后感《琦君散文集》读书笔记《琦君散文集》的作者琦君,是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他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如月的记忆与怀念。
时间就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副副的景象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
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气息。
文中的母亲首先感动了我,有着灵巧的双手的他,会包各种各样的粽子,会酿酒,会做桂花,甚至会做玉兰酥,普普通通的东西经过他的手,总能变成美味可口的菜肴。
他的心灵手巧被邻居们津津乐道,在琦君的心里,他更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
他用一颗爱心怜悯穷人,尽他所能帮助他人,还有一颗最宽容的心,即使是曾经拐过他钱的叔叔,在看到他一副落魄的模样时,他也不计前嫌,慷慨解囊。
即使是这样一位母亲,也逃脱不了旧时代的枷锁,包办的婚宴得到的是丈夫大半生的冷落。
他用他的一生,教会了作者许多许多,更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做人。
酸甜苦辣,这四种人生的调味剂,我在看琦君散文的过程中,都一一体会到了,虽然这四种调味剂很普通,但我却在普通中尝到了不普通的一面,酸中带点甜,苦中参透着些辣。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上,我们感到金钱正在迷惑大家的双眼。
我们在金钱的世界里任意飞翔,却渐渐失去了人性,童鞋们,让我们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借琦君的双眼去看吧,相信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第2篇:琦君散文集读后感琦君散文集读后感琦君散文集读后感(一)《琦君散文集》主要写作者对儿时的回忆。
文章写了哥哥和我短暂而快乐的时光;写了做错事被妈妈罚跪的经历;写了邻居家的弟弟心灵受伤害后那敏感的童心;还写了妈妈那秀气的“三寸金莲”小脚。
但让我最有感受的是她写的《秋花远比春花净》。
文中写到:作者自幼远离家乡在上海完成了大学教育。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琦君散文集读后感(一)《琦君散文集》主要写作者对儿时的回忆。
文章写了哥哥和我短暂而快乐的时光;写了做错事被妈妈罚跪的经历;写了邻居家的弟弟心灵受伤害后那敏感的童心;还写了妈妈那秀气的“三寸金莲”小脚。
但让我最有感受的是她写的《秋花远比春花净》。
文中写到:作者自幼远离家乡在上海完成了大学教育。
他乡游子,十分想念母亲,但回去后才知道母亲逝世已有半年了,悲恸之余回忆起了与母亲的点点滴滴;回忆起母亲最爱的花——桂花。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闻到了桂花香,想起母亲常读了诗句:秋花远比春花净,春月何如秋月明。
于是写下了《故乡的桂花》一文,以寄她对母亲的思念。
看了这本书,让我想到写作的题材选择,我平时写作时都要用半天时间想题材,要么觉得太简单,没什么可以写;要么觉得太平凡,没什么亮点。
但看了琦君的文章之后,我发现,她的文章题材都很简单,比如闻到桂花香,就可以想起和母亲一起的点点滴滴。
虽然有时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趣,但是生活处处是题材、处处都精彩。
就如妈妈常对我说的:写作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小事也能写出好文章。
重要的是要做到注意观察生活、多积累材料。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二)曾经读过一本散文,书名叫。
我认为它的美不但在于情感的优美,而且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造诣。
我一向很少读现代人的文学作品,他们写的那些离我们太远太远了,没能达到我的欲望。
在我们刚刚开始搞这个研究性课题时,我才认识到了琦君散文中所蕴含的美。
我被她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种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与生俱来的对母亲的爱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便对她以及她的作品系以一种同乡人的情愫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实地采访了许多同乡人,问了许多有关于琦君的过去。
从中,我发现人的情感一旦置于十分真切的程度便有了不能忘却的记忆,是琦君在寻找家乡的梦,还是家乡的梦在萦绕着琦君,剪不断,离还乱。
我所佩服的正是琦君还能记得她的童年,她的家乡,她的亲朋好友。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篇一:琦君散文集读后感初中课本选编了琦君的散文《春酒》。
近几日在书店买到了台湾著名采女作家琦君的散文集,爱不释手。
整个散文集分为:灯景旧情怀,母心似天空,千里怀人月在峰,青灯有味似儿时,三更有梦当书枕,与我同车,静夜良伴,灯下所谈,读来意犹未尽,甚是感人。
琦君是一位在国际文坛享有盛誉的散文大师,散文,小说,词,学者。
原名潘希真,她被誉为:台湾文坛上善良的恒星“。
篇二:琦君散文集读后感琦君的散文集《素心斋》最近读完了,意犹未尽!便有了把琦君作品都读完的想法。
很真很美的生活和回忆一直在心中挥之不去。
一直以为回忆上个世纪、年代的文学作品是犀利的、呐喊的。
但《素心斋》让我感受了不一样的温暖,而且与我的生活并不遥远。
桂花糕、釉子碗、百补衣、团圆饼、酸咸菜、看戏、故乡水、小梅花、读书感悟……一一回味,竟然满是共鸣。
如果有上辈子,我应该是经历了那样的生活,真是很奇妙!书的名字《素心斋》起得不错,我喜欢素心这个词,做人和交友都应保有素心,这是我的人生态度。
所以注定不会大富大贵,但我很享受和庆幸。
篇三:琦君散文集读后感《琦君散文集》主要写作者对儿时的回忆。
文章写了哥哥和我短暂而快乐的时光;写了做错事被妈妈罚跪的经历;写了邻居家的弟弟心灵受伤害后那敏感的童心;还写了妈妈那秀气的”三寸金莲“小脚。
但让我最有感受的是她写的《秋花远比春花净》。
文中写到:作者自幼远离家乡在上海完成了大学教育。
他乡游子,十分想念母亲,但回去后才知道母亲逝世已有半年了,悲恸之余回忆起了与母亲的点点滴滴;回忆起母亲最爱的花——桂花。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闻到了桂花香,想起母亲常读了诗句:秋花远比春花净,春月何如秋月明。
于是写下了《故乡的桂花》一文,以寄她对母亲的思念。
看了这本书,让我想到写作的题材选择,我平时写作时都要用半天时间想题材,要么觉得太简单,没什么可以写;要么觉得太平凡,没什么亮点。
但看了琦君的文章之后,我发现,她的文章题材都很简单,比如闻到桂花香,就可以想起和母亲一起的点点滴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琦君散文读后感900字
琦君散文读后感900字
【篇一:琦君散文读后感900字】
篇三:琦君散文集读后感
《琦君散文集》主要写作者对儿时的回忆。
文章写了哥哥和我短暂而快乐的时光;写了做错事被妈妈罚跪的经历;写了邻居家的弟弟心灵受伤害后那敏感的童心;还写了妈妈那秀气的三寸金莲小脚。
但让我最有感受的是她写的《秋花远比春花净》。
文中写到:作者自幼远离家乡在上海完成了大学教育。
他乡游子,十分想念母亲,但回去后才知道母亲逝世已有半年了,悲恸之余回忆起了与母亲的点点滴滴;回忆起母亲最爱的花桂花。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闻到了桂花香,想起母亲常读了诗句:秋花远比春花净,春月何如秋月明。
于是写下了《故乡的桂花》一文,以寄她对母亲的思念。
看了这本书,让我想到写作的题材选择,我平时写作时都要用半天时间想题材,要么觉得太简单,没什么可以写;要么觉得太平凡,没什么亮点。
但看了琦君的文章之后,我发现,她的文章题材都很简单,比如闻到桂花香,就可以想起和母亲一起的点点滴滴。
虽然有时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趣,但是生活处处是题材、处处都精彩
就如妈妈常对我说的:写作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小事也能写出好文章。
重要的是要做到注意观察生活、多积累材料。
篇四:琦君散文集读后感
第一次读琦君的散文,有种没看够的感觉,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散文了。
对琦君其实很陌生,当初之所以买她的书,一是看到她的作品被选到初中教材里,二是这本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想来应该不错就买了。
现在看来我的判断是正确的,琦君的散文值得一读,我还打算再买她的书来读,她的散文就像涓涓细流,能滋润人的心田。
这一点,让我想起珍珠的形成过程,大家知道,珍珠的形成过程充满艰辛(一如我们的生命),一粒沙子侵入牡蛎体内,牡蛎为了要排除这入侵的障碍物,辛苦地蠕动着身体,而障碍物并不能排除,牡蛎体内就开始分泌一种液体,慢慢将沙子包裹起来,液体凝固以后,就成了圆润的珍珠。
排除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越大,形成的珍珠就愈大愈圆润。
融合,包容,就是爱的真谛,琦君的文字就是充满包容精神的温润珍珠,或者说,琦君的心灵是充满晶莹美善之光的璀璨珍珠,她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在温润着我们。
我在拜读的过程中,总是情不自禁地用女儿的水彩笔细细地划下来她的金玉良言,诵读再三,珍藏在心,每每捧读,爱不释手。
琦君的散文不管写什么,都是真实中充满慈爱,比如一般人自视清高不屑去写的厕所,她也写,读着她的散文《思厕幽情》,更令人感到她心灵的高贵纯净和善解人意,比如她对童年时打扫厕所卫生的师傅充满亲切感,因为他们开着玩笑唱着歌以愉悦的心情天天辛勤负责的处理人人每一天都要排出却人人掩鼻而过的污物,在农村,让污物成为天然的肥料,继续造福生命。
(读到这里,我想起父亲在世时,我经常和父亲一起处理猪圈里的粪便,父亲在猪圈里用铁锨往外铲,我则推着小车,送到街上,等以后再送到自己的菜园地里,长出的菜总是绿而肥。
)后来,她的小叔叔结婚,新娘子是非常富有的家庭,看到新娘子家里的马桶都是用芸香薰过,她就跪在马桶的木匣上,欣赏上面手工绣的麒麟送子图,琦君的心灵纯净,所以处处看到的都是没有污染的温馨纯净。
就像童心,那么清纯,那么阳光,那么欣喜,那么沁人心脾,是一种真正的天籁。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每一个生命都会遭遇或多或少的困境,看到人性中的弱点,看到冲突和不善良的行为,看到善与恶的较量,会难免困惑,而且看到善良的亲人去世,会觉得人生无常既然再美好的生命都要消失,上帝为什么要让她存在呢?上帝为什么要让生命在尘世
走一程,遭遇种种艰难困苦呢?善与恶为什么如此频频地挣扎在我们心灵深处?
我想,善与恶往往处于互相转化之中,好人也往往做出不好的事情,不好的人有时也做好的事情,是因为处的角度不同,不存在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世界上肯定有恶劣的行为,比如战争和冲突,但是最终还是正义的一方获得胜利,无魔不成道,总有夜黑风高,天若无霜雪,青松不如草!所有生命中的困厄,都是上天对我们的磨难,只能够使我们更加坚强,更加美丽,就像珍珠的形成过程,在不断克服受到的伤害中,以伟大坚贞的包容之心,最终形成了照亮自己同时温润别人的晶莹璀璨的珍珠!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说,上帝创造这个世界,基于最大的多样性原理。
我深深赞同这一洞见。
生命为什么如此复杂?善与恶为什么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若即若离?我想,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体的存在,万物虽然在本质上是一体的,而在大千世界中必须有着参差多态的不同表现形式,正因为如此,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得这个世界和这个浩瀚的宇宙色彩斑斓,变幻无穷,才能永远充满活力,生生不息。
善与恶其实不在遥远的未来,而是在当下一念间潜伏,一念之间,天堂地狱随时为我们每一个生命打开。
当我们怒火中烧时,我们很可能在一念之间进入地狱,当我们心怀善念心怀感恩时,天堂之门即是已经为我们开放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每一个生命都不容易,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悲悯和呵护,道高龙虎伏,德高鬼神钦,只有不断向善向美,我们才能不断接近爱的真谛,不断接近宇宙大道,才能生如夏花,爱如秋叶,才能圆满我们在尘世生命过程的轮回。
当年原子弹蹂躏过的长崎,纤弱的小树苗如今竟然都长成了参天大树,每一年树影婆娑,生机盎然,说明自然界有着令人震撼的再生功能,天道永恒,自然大道是任何恶势力都改变不了的,因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生命和世界如此丰富,我们不能只是学习,只能以感恩之心薰习,有亲切感才是懂得,不然只是知道而已。
不是因为懂得才慈悲,而是因为慈悲,所以懂得。
跋涉亿年万年,今天默默照临。
一路上,有你,有你。
分页:
【篇二:琦君散文读后感900字】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800字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喜酒琦君读后感50字《琦君散文读后感》。
琦君散文读后感。
琦君散文>读后感。
在我们刚刚开始搞这个研究性课题时,我才认识到了琦君散文中所蕴含的美。
在琦君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她对她的故乡,亲人师友那割不断的爱,及她对她童年温馨的回忆。
想要了解更多《琦君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读后感内容哦!相关热词搜索,琦君散文读后感
你是我的哥400字读后感这个寒假里我看了《你是我的哥》,这是阳光姐姐?伍美珍写的。
从丧父的可小如在和妈妈、小哥一起相依为命度过四年之后,又不得不接纳了两个家庭新成员:继父和继父带来的儿子—一个比她大几岁的鲁奇。
对于表面上有点大大咧咧而内心十分敏感的小如来说,家里突然多出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大哥,心里的感觉总是不舒服的,尤其是,大哥鲁奇,他的外表又酷又帅,而性格十分桀骜不驯。
和这样的人每天都要相处一室,忍受他的种种坏毛病和坏脾气,并且,凭空还要把他当成大哥,令小如心生烦恼。
而多少有点自私和偏心的妈妈,又不善于调
解儿女之间的矛盾,所以对鲁奇的讨厌、憎恶、和鲁奇的斗争,构成了少女小如日复一日的生活内容,一直到鲁奇在学校惹事被迫离家去闯荡社会……
读了这本书,我的心情一直没能平静过。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能够体会和理解,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离别,什么是怀念,什么是珍惜。
我记得我和哥哥在一起的时候经常打架,不在的时候就非常想念。
看了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亲情,珍惜和亲人相处的每一天,更加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我很喜欢这本书。
想念荷花琦君读后感琦君的文
总感觉蘸了很多想念在里面
从现在往时光场左边看去
物是人非也好
人是物非也罢
无法放下的终究只有自己吧
《想念荷花》是指杭州西子湖的荷花
琦君一家人在杭州拥有美好的记忆
琦君母亲对琦君父亲的深情一片让人为之动容
爷爷的朋友读后感这本书生动描绘了十二岁阳子的成长故事,让人知道:成长,是一种美丽的伤痛.这样的一个主题。
也让我感受到:成长中,有美好的时光,有美好的事物;成长中,有心灵受到的创伤;有自己心灵中的烦恼。
受过痛苦,受过伤害,在最后的时候,就会展现努力的成果;自己永远在成长童年的美好中,自己永远是一个长不大小孩。
在我们成长童年中,我们只要在有烦恼的时候学会承受,再有痛苦是学会分忧,我们才会在最后的时候成为最耀眼、闪烁光芒的珍珠,才可以学会长大,才可以感受童年的美好时光。
在这本书童年日子闪烁的珍珠,我相信我也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