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结果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结果解读

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分析3.1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3.1.1化学因素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危险化学品主要有:水煤气(成分一氧化碳、氢气、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氨/液氨、二氧化碳、甲醇、尿素、甲铵(高温下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盐酸,硫酸,二氧化氯,次氯酸钠,氢氧化钠、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氧等。
维修工在日常维修电焊生产过程中可接触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等。
装置开、停车,检修过程可能接触到氮气、压缩空气等。
该项目各生产工序中所产生化学有害因素如表3.1-1所示。
3.1.2物理因素(1)噪声噪声源有三种,即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空气动力性噪声:由各种空压机、阀门、压缩机的排气等气体扩容、节流引起空气振动产生的噪声,其具有低、中、高各类频谱。
机械性噪声:由机械设备运转、摩擦、撞击、振动所产生,各种泵机械摩擦产生的噪声,这类噪声以中、低频为主。
电磁性噪声:电动机、变压器等电器设备,磁场交变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属低、中频噪声。
(2)高温生产工艺中产热设备锅炉、反应器、转化炉、废热锅炉、换热器等在运行过程中向周围环境放散热量的过程中,可产生高温危害。
(3)工频电场变配电系统的所有输配电设备可产生工频电场。
该项目正常生产过程中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不良物理因素如表3.1-2所示。
表3.1-2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不良物理因素3.1.3其它危害(1)生产性粉尘该项目正常生产过程中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生产性粉尘如表3.1-3所示。
表3.1-3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生产性粉尘除此之外,在各装置的转化炉、变换塔、合成塔等设备填装、更换催化剂过程中也可产生相应的催化剂有害粉尘;维修工在维修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电焊尘。
(2)低温介质在异常生产状况时,液氨、液氧、液氮可能对工人造成低温冻伤。
(3)电离辐射在尿素装置中合成塔、气提塔液位计计量装置,在放射源失控状况下γ射线可对人造成外照射损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模板)

预处理车间分桶间分装操作
1
6
氟化氢、三氯甲烷、甲苯、甲醇、吡啶、丙酮、四氢呋喃、乙腈、乙醛、乙酸乙酯、二甲苯、氯气、噪声
氟化氢(按F计)、三氯甲烷(氯仿)、甲苯、甲醇、吡啶、丙酮、四氢呋喃、乙腈、乙醛、乙酸乙酯、二甲苯(全部异构体)、氯气、噪声
定点
3
除臭装置
工作服、安全鞋、防尘口罩、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焚烧装置边门上料操作
3
苯、甲苯、邻二氯苯、硫化氢、吡啶、氯化氢及盐酸、氨、溶剂汽油、硝基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氯气、噪声
苯、甲苯、邻二氯苯、硫化氢、吡啶、氯化氢及盐酸、氨、溶剂汽油、硝基苯、二甲苯(全部异构体)、1,2-二氯乙烷、氯气、噪声
定点
3
除臭装置
工作服、安全鞋、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倒班操作员4
1
尿素、氢氧化钙、活性炭粉尘、氢氧化钠、亚硫酸氢钠、氨
氨、氢氧化钠
定点
3
工作服、安全鞋、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倒班操作员6
湿渣仓库巡检
0.167
飞灰粉尘
其他粉尘
定点
3
轴流风机
工作服、防尘口罩
焚烧装置二燃室巡检
0.5
氟化氢、氮氧化物、氯化氢及盐酸、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高温
氟化氢(按F计)、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氯化氢及盐酸、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高温
苯、甲苯、邻二氯苯、硫化氢、吡啶、氯化氢及盐酸、氨、溶剂汽油、硝基苯、二甲苯(全部异构体)、1,2-二氯乙烷、氯气
定点
3
工作服、安全鞋、防尘口罩、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焚烧装置过滤器清理
1
硫酸及三氧化硫、氯化氢及盐酸
硫酸及三氧化硫、氯化氢及盐酸
职业病危害因素化学有害物质检测结果与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化学有害物质检测结果与分析发布时间:2022-10-19T03:43:38.38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9期作者:宋学飞[导读]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多会通过分析、评价、检测等方式,实行工作人员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宋学飞安徽省宣城市宣城华信检测服务有限公司 242000摘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多会通过分析、评价、检测等方式,实行工作人员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
通过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比如:危害的类别、浓度、影响等,然后及时采取相关质量控制对策处理,比如:采样和检测时质量控制对策、评价计划质量控制对策、构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档案质量控制对策,以及报告编制质量对策等,从而有效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化学有害物质;检测结果;引言为巩固和深化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成果,大力推进“十四五”时期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职健函〔2021〕621号)》(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自2022年1月起至2025年12月在全国范围深入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作。
本次专项治理的范围为存在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危害因素浓(强)度超标且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以下简称“治理企业”)。
10人以下工业企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专项治理工作由各省份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自行安排部署。
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的实行价值刍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方面,需重视新建、改建及扩建等项目、技术改造、先进技术应用、立项、设计、验收等工作,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防护设施设计审查、控制效果评价等工作的实施均非常关键。
因用人单位相关设备、技术人员不足,所以用人单位较少开展自主检测,多会通过委托具备资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相关工作,如此可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日常检测评价,帮助企业方面及时了解职业危害情况。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接触或从事其中一种职业而引起的疾病,不仅严重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保障工人的健康和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对工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对工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的检测评价报告,详细介绍了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以及相应的建议措施。
一、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1.物理因素根据对工业场所的物理因素进行检测,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噪声:部分作业场所的噪声超过了国家标准,对工人的听力造成了潜在的危害。
-振动:一些机器设备的振动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化学因素在工业场所的化学因素检测中发现以下问题:-有机溶剂:一些工作区域的有机溶剂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危害。
-金属粉尘:一些工作区域的金属粉尘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肺部产生潜在危害。
3.生物因素在工业场所的生物因素检测中发现以下问题:-高浓度细菌:一些区域的细菌数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皮肤产生危害。
-高浓度真菌:一些区域的真菌数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皮肤产生潜在危害。
二、建议措施1.物理因素控制措施-采取隔离措施:对超标的噪声源进行音屏障的设置,减少噪声的传播。
对会产生振动的机器设备进行隔离或减振处理,降低振动的强度。
-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对于受到影响的工人,应提供合适的耳塞和耳罩,保护听力。
同时,提供护腰带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腰部受振动的危害。
2.化学因素控制措施-加强通风设备:对受到有机溶剂影响的区域,增加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流通,降低有机溶剂浓度。
对金属粉尘比较严重的区域,增加排风量,减少粉尘浓度。
-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对于接触有机溶剂和金属粉尘的工人,应提供合适的呼吸器具和防护眼镜、手套等装备,减少化学物质对身体的直接接触。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职业卫生(模板)

××××××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评价报告编号:CTI职检[2013]第0001号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年××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说明1.本报告无CTI印章无效。
2.检测与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协议和技术文件进行。
3. 如为具体项目的委托监测,乙方出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仅包含由甲方确定的工作场所作业点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乙方仅对检测项目的结果负责。
4.报告中有涂改、增删或复印件检验印章不符者无效。
5.本报告的检测结果及我单位名称,未经同意不得用于广告、评优及商品宣传。
6.对本检测与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书之日起七日内向本公司提出。
7.本报告需与相应的附件(检测报告)同时使用,不得单独使用。
8.本报告一式二份(委托单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各一份)。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人员资质报告编制人:蒋诗斓、助理工程师、卫职服检(2010)013号报告审核人:王克云、高级工程师、卫职服检(2010)052号报告签发人:何树悠、中级工程师、卫职服评(2010)177号××××××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评价编号:CTI职检[2012]第0001号委托单位:委托单位地址:监测类别:日常监测、委托监测样品来源:现场采样、现场检测附件:检测报告(编号:××××)1检测与评价依据1.1 法律、法规、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2002年5月1日起实施,2011年12月31日修订《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02年352号,2002年5月12日起实施《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1.2 标准、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测定XXXX》GBZ/T 160.X-2004、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XXXX》GBZ/T 189.XXXX-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XXXX》GBZ/T 192.XXXX-20072现场情况(日常监测用)XXXXXX公司是XXXXX(企业类型)企业(企业简介)。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体检报告

•
事故性检测:适用 于对工作场所发生
害预评价、职业病
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和职业病危害现状 评价。
危害因素进行日常
的、定期的检测。
部门对用人单位监
督时,对工作场所 职业病危害因素进 行的检测。
职业病危害事故时,
进行的紧急检测。
ZLB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类
个体采样
•(Personal sampling)指将空 气收集器佩带在采样对象的前 胸上部,其进气口尽量接近呼 吸带所进行的采样。
求采集一个工作日内某一工作地点,各时段的样品,按各时段的持续接触时间
与其相应浓度乘积之和除以8,得出8h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 定点检测除了反映个体接触水平,也适用评价工作场所环境的卫生状况。
ZLB
PC-STEL的应用
PC-STEL应用时应注意以下3点 PC-STEL是PC-TWA的 补充
空气动力学直径( aerodynamic diameter,dae)某颗粒物(任何形状和密度) 与相对密度为1的球体在静止或层流空气中若沉降速率相等,则球体的直径视作 该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 呼吸性粉尘 (respirable dust)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 泡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µ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µm粉尘 粒子的采样效率为50%,简称“呼尘”。
定义
检测
评价工作场所作业环境和劳动条件是否符合职业 卫生标准的要求,为制定卫生防护对策和措施, 改善不良劳动条件,预防控制职业病,保障劳动 者健康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目的
ZLB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关概念
通用术语
职业病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 工作场所 工作地点
4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

4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是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病防治的保证。
有效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检测评价档案,有助于维护和提升工作环境质量,降低职业病发病率。
在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时,需要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数量、性质、浓度等级等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适用于特定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方案,确定监测方法、时间和内容,记录测试结果,整理成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危害因素监测记录,包括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的种类、名称,测量值、测量值与法律标准或法定标准比较,允许浓度等;2)健康体检记录,包括健康检查的结论及其他处理情况;3)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日志,以及4)其他相关记录。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的建立和使用,可以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名称及其浓度,对气体排放量、噪声、电磁辐射等危害因素的检测、记录和评价,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职业病危害,有效控制职业病发病率。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鉴定标准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鉴定标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鉴定标准一、引言工作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工作中也可能会受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
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鉴定标准,以便监测和评估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探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鉴定标准的内容和重要性,并分享个人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鉴定标准的内容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范围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粉尘、放射性物质、噪声、振动、温度、湿度、气压等多种因素。
在工作环境中,这些因素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需要进行检测鉴定。
对于不同行业和工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范围也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
2.检测鉴定标准的制定针对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关部门会制定相应的检测鉴定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了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检测指标和评定标准等内容,旨在确保检测鉴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标准的制定还会参考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确保国内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国际接轨性。
3.检测鉴定的程序和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鉴定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程序和要求,包括现场调查、取样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定等环节。
检测鉴定的过程中还需要确保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和操作规范,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鉴定的结果也需要进行及时的通报和记录,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鉴定标准的重要性1.保护员工健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鉴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及时发现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
通过科学的检测鉴定,可以有效降低员工接触有害因素的风险,减少职业病的发生率,提升员工的工作生产力。
2.保障企业安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鉴定标准的执行,也可以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
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有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信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分析3.1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3.1.1化学因素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危险化学品主要有:水煤气(成分一氧化碳、氢气、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氨/液氨、二氧化碳、甲醇、尿素、甲铵(高温下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盐酸,硫酸,二氧化氯,次氯酸钠,氢氧化钠、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氧等。
维修工在日常维修电焊生产过程中可接触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等。
装置开、停车,检修过程可能接触到氮气、压缩空气等。
该项目各生产工序中所产生化学有害因素如表3.1-1所示。
3.1.2物理因素(1)噪声噪声源有三种,即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空气动力性噪声:由各种空压机、阀门、压缩机的排气等气体扩容、节流引起空气振动产生的噪声,其具有低、中、高各类频谱。
机械性噪声:由机械设备运转、摩擦、撞击、振动所产生,各种泵机械摩擦产生的噪声,这类噪声以中、低频为主。
电磁性噪声:电动机、变压器等电器设备,磁场交变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属低、中频噪声。
(2)高温生产工艺中产热设备锅炉、反应器、转化炉、废热锅炉、换热器等在运行过程中向周围环境放散热量的过程中,可产生高温危害。
(3)工频电场变配电系统的所有输配电设备可产生工频电场。
该项目正常生产过程中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不良物理因素如表3.1-2所示。
表3.1-2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不良物理因素3.1.3其它危害(1)生产性粉尘该项目正常生产过程中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生产性粉尘如表 3.1-3所示。
表3.1-3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生产性粉尘化剂过程中也可产生相应的催化剂有害粉尘;维修工在维修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电焊尘。
(2)低温介质在异常生产状况时,液氨、液氧、液氮可能对工人造成低温冻伤。
(3)电离辐射在尿素装置中合成塔、气提塔液位计计量装置,在放射源失控状况下γ射线可对人造成外照射损害。
(4)全身振动压缩机、泵、鼓风机等大型转动设备转动时可产生全身振动,作业工人在对上述设备巡检时可接触到振动。
(5)紫外辐射维修工在维修过程可能接触到紫外辐射。
3.1.4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为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及显示装置、控制台、座椅等不符合人机工效学的设计等。
3.1.5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正常生产条件下,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为冬季低温,夏季露天作业高温、热辐射,太阳辐射。
3.2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2.1生产中的危害因素(1)化学因素(a)危险化学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危害该项目中主要危险化学品性质及危害详见附表1安全技术说明书。
(b)危险化学品的危害程度主要物料的危险危害特性及职业接触限值如表3.2-1所示。
表3.2-1主要物料危险危害特性及职业接触限值(2)物理因素及其它危害因素本工程生产工艺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理因素及其它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如表3.2-2所示。
表3.2-2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理因素对健康的危害3.2.2不合理人机工效学设计不合理的人机工效学设计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表3.2-3所示。
表3.2-3不合理的人机工效学设计对健康的危害3.2.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表3.2-4所示。
表3.2-4生产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3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情况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情况如表3.3-1所示。
表3.3-1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情况建设项目涉及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危险、有害程度2.1危险、有害因素2.1.1建设项目涉及具有爆炸性、可燃性、毒性、腐蚀性的化学品危险类别及数据来源2.1.1.1主要危险有害物质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危险化学品主要有:半水煤气、变换气、净化气、氨合成新鲜气、低压醇新鲜气、高压醇新鲜气、氨合成气、甲醇合成气(以上气体均为混合物,成分详见附图物料平衡表),硫磺、氨/液氨、二氧化碳、尿素、甲醇、氢氧化钠、硝酸、硝铵等。
该项目各生产工序中所产生化学有害因素如表2.1-1所示。
表2.1-1各装置中主要危险有害物质一览表主要危险有害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及危害程度分级在对有毒物质种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对上述物质在工作场所空气中容许浓度规定列于表2.1-3。
表2.1-3主要物料危险危害特性及职业接触限值2.1.1.4主要危险有害物质的危险性类别及数据来源根据《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补充及修正表》、《高毒物品目录》(2003年版)、《各类监控化学品名录》、《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2005年11月1日)的规定将装置危险化学品类别列于表2.1-4。
表2.1-4各装置中的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类别2.1.2建设项目可能出现爆炸、火灾、中毒、烫伤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2.1.2.1火灾、爆炸本项目以煤为原料合成氨,用以生产尿素、硝酸、硝铵等产品,并联产甲醇、副产硫磺,多数生产过程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原料、半成品、成品绝大多数为可燃性或氧化性物质,因此该项目产品的生产过程从原料的输入,到装置加工,直至产品的输出,均有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
此外,锅炉在运行时,因缺水、满水、超温、超压时可发生爆炸、燃烧事故。
电气系统、冷冻装置、仪表控制操作系统、空压装置等也存在火灾、爆炸潜在危险。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GB50160-2008)和《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GB50058-1992)对工程主要生产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和爆炸危险区域,并列于表2.1-5中。
表2.1-5工程主要生产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和爆炸危险区域2.1.2.2中毒(1)属Ⅰ级极度危害的五氧化二钒存在于合成氨联产甲醇装置的半水煤气脱硫工序。
五氧化二钒对呼吸系统和皮肤有损害作用。
急性中毒:可引起鼻、咽、肺部刺激症状,接触者出现眼烧灼感、流泪、咽痒、干咳、胸闷、全身不适、倦怠等表现,重者出现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皮肤高浓度接触可致皮炎,剧烈瘙痒。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肾损害、视力障碍等。
(2)属Ⅱ级高度危害的一氧化碳存在于合成氨联产甲醇装置的煤气化、煤气净化、低压醇、压缩等工序。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
部分患者昏迷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3)属Ⅳ级中度危害毒物的氨存在于合成氨装置的合成、氨回收等工序及氨罐,尿素装置、硝酸、硝铵装置。
氨对人的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重度中毒,喉头水肿,声门狭窄以及呼吸道粘膜脱落,造成气管阻塞,引起窒息,人体外露部分皮肤可出现Ⅱ度化学灼伤,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
(4)属Ⅲ级中度危害的硫化氢主要存在于合成氨联产甲醇装置的煤气化、煤气净化等工序。
硫化氢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短期吸入高浓度硫化氢后出现流泪、眼痛、眼异物感、畏光、视物模糊、流涕、咽喉部灼热感、咳嗽、胸闷、头痛、头晕、乏力、意识模糊等。
部分患者可有心肌损害。
重者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
极高浓度(1000mg/m3以上)时可在数秒钟突然昏迷,呼吸和心跳骤停,发生闪电型死亡。
高浓度接触眼结膜发生水肿和角膜溃疡。
长期低浓度接触,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5)属Ⅲ级中度危害的甲醇主要存在低压醇、高压醇烷化、甲醇精馏、甲醇罐区中,甲醇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射性酸中毒。
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
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
代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
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2.1.2.3灼伤该项目各生产装置及辅助装置中存在氨、硝酸、熔融尿素等,若设备故障或生产中操作不当发生泄露,可能会造成操作工人的皮肤或呼吸道的灼伤。
该项目各生产装置及辅助装置中存在大量的高温设备(如造气炉、变换炉、锅炉等)和蒸汽管线,若设备的布局、蒸汽管线及接头敷设不合理,工人接触到高温设备及管线或蒸汽泄漏会造成灼伤。
2.1.3建设项目可能出现作业人员伤亡的其它危险、有害因素2.1.3.1工程涉及的可能存在的其它危险有害因素(1)噪声噪声源有三种,即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空气动力性噪声:由各种空压机、阀门、压缩机的排气等气体扩容、节流引起空气振动产生的噪声,其具有低、中、高各类频谱。
机械性噪声:由机械设备运转、摩擦、撞击、振动所产生,各种泵机械摩擦产生的噪声,这类噪声以中、低频为主。
电磁性噪声:电动机、变压器等电器设备,磁场交变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属低、中频噪声。
长期接触这些噪声可引起操作工人耳鸣、耳痛、头晕、烦躁、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可引起暂时性听阈位移、永久性位移、高频听力损伤、语频听力损失,严重者出现噪声聋。
该项目中各装置或工序中产生噪声的设备如表2.1-6所示。
表2.1-6各装置或工序产生噪声的设备(2)粉尘粉尘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引起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
粉尘除引起肺部疾病外,还可作用于呼吸道粘膜,引起其功能亢进、充血、毛细血管扩、分泌液增加,最后由于粘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足,造成萎缩性改变,使呼吸系统的抵抗力下降,引起呼吸系统其他疾病。
同时粉尘还可引起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
该项目正常生产过程中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生产性粉尘如表2.1-7所示。
表2.1-7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生产性粉尘换催化剂过程中也可产生相应的催化剂有害粉尘;维修工在维修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电焊尘。
(3)高温辐射:按《高温作业分级》(GB/T4200-2008)中规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的作业,属于高温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