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_力_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和力的合成原理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第7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在于力的合成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概念和作用。
2.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合成原理。
3.设计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高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并能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掌握力的合成原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问题。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
(二)教学设想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力的概念,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设想:通过视频或现场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激发他们对力的探究兴趣。
-设想:使用动画或实物模型展示力的合成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和问题。
-设想: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力的分解应用题;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基础巩固练习。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测量和合成。
-设想: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方向的力,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力的合成原理。
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人教版)7.1力一、教材分析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
内容包括力、弹力、重力。
本章内容与高中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
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弹力、重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会进行简单的分析。
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力的示意图。
本节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多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3、会做力的示意图三、教学重点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两种作用效果2、力的三要素四、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展示目标1.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2.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速度方向的改变,及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力的概念⑴力的描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
(即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⑵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发生形变。
⑶力的单位:牛顿2.力的三要素3.力的示意图⑷力的示意图: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应用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这节课重难点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例1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D.有的物体只是施力物体而不是受力物体解析此题可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抓住“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想有力,必须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两者缺一不可.物体在对其它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一定受到其它物体力的作用,即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A、D选项脱离了物体去谈力,故错误.C项则歪曲了力产生的条件,力的产生只要有两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即可,不一定非得接触,故C错.选B。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7. 1力【学目】1.通活和生活感觉力的作用成效,理解力的看法和知道力的位。
2.知道力的三因素,会用力的表示表示力。
3.知道物体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能解相关象。
要点点:1.力的表示画法。
2.依据物体力的作用是互相的解相关象。
学内容一:力和力的作用成效学指:本 P2、 P3 文字内容和插,基本看法、定用笔做上号,能用心的两种作用成效。
【自学】1.我常通力的作用成效来和描述力,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生改,明:力可以使物体生形。
2.力是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最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3.物理学中,力用符号 F 表示,力的位是牛,称牛,符号是N。
用手托起两个蛋所用的力大是__1__N。
【合作研究】教巡指一、演示 P3 后同学回答以下:1.由甲和乙你看到小球的状生怎的化?答: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快,乙小球的运方向改了。
2.什么会生些化?答:因遇到力的作用。
二、 1. 用磁凑近一挂起来的小球( 不要接触) 。
察到的象:小球会 ( “会”或“不会”) 被磁吸引。
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有( “有”或“没有” ) 力的作用。
2.下边的两物体必定有力的作用?察下,能明甲乙两物体必定有力的作用的是(BC):互相接触的物体在什么状况下才会生力的作用?【展现交流】教掌握状况【精点】1.力的作用成效是:①力能使物体生形,②力可以改物体的运状。
2.物体运状的改包含速度大小的改和运方向的改。
3.力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常的推、拉、提、⋯⋯属于接触力,磁力星体之的引力⋯⋯属于非接触力。
4.互相接触的物体不必定有力的作用,接触力生的条件:两物体要接触且互相。
5.不互相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即】1.一个物体做匀速周运方向不停生改,从空中自由着落的物体运速度大小生改。
2.以下关于力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B)A.一个物体就能生力的作用B.有施力物体就必定有受力物体C.相互不接触的物体之不行能有力的作用D.相互直接接触的物体之必定有力的作用学内容二:力的三因素和力的表示学指:本 P4 文字内容和插,基本看法、定用笔做上号,熟力的三因素。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A.没有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
C.发生力的作用时,必定可以找到此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D.力作用在物体上,只能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参与练习,完成题目
教学目标达标检测,及时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课
题
播放攀岩的视频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那什么是力呢?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吧。
板书
第八章力
观看聆听
吸引学生兴趣,引出章题。
新
课
讲
授
观看图片,引导学生
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
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我对知识点之间的过度把握得不是太好,有点生硬;
2、语速较快,部分学生跟不上;
3、板书和板画不规范。
改进方法:
1、在课前多认真备课,向老教师多学习;
2、平时多锻炼,适当降低语速;
3、加强板书和板画的练习,规范使用尺规作图。
反馈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练
习
1.手击排球,施力物体是____,受力物体是_____,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力的作用效果分别是什么?守门运动员接住足球____
_________________。
受压弹簧,弹簧变弯__________
人教版8下物理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表示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
2.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
2. 新课: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表示方法。
a. 力的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c.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几个有关力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N)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推门时,门对推力的作用力和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b. 拉紧弹簧时,弹簧对拉力的作用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2. 题目: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判断下列现象是否符合题意。
a. 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
()b. 踢足球时,足球飞出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然后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表示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向学生介绍按性质分类和按效果分类两种力的分类方式。
3. 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介绍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介绍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5. 力的单位:向学生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定义。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分类方式,能够对各种力进行分类。
3. 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知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5. 让学生掌握力的单位,能够正确使用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分类和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球、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力的小球与墙壁碰撞的情景,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定义:向学生讲解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分类:向学生讲解按性质分类和按效果分类两种力的分类方式。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讲解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6. 讲解力的单位:向学生讲解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7. 例题讲解:运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向学生展示如何测量力的大小,并讲解相关原理。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第1节教学设计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四、力的示意图
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次月考试卷
班级姓名
一.单选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欣赏漫画《宅童》,你最想对“宅童”说的是()
①封闭自己,脱离现实世界,会使自己陷入孤立
②这种把自己“宅”起来的做法,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萎缩
③应该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接触更多的人
④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成就感也能形成良好的性格,人生才更精彩。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要爱惜自己的青春!世界上没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再比青春更珍贵的了!” 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青春误读”有()
①情绪和情感丰富而强烈,但不稳定②取笑同学的生理变化
③对异性同学间的关系过于敏感④追求装扮上标新立异和行为的故作姿态。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3.对待青春期生理变化正确的心态是()
A.正确认识,坦然接受B.想方设法掩盖它
C.过分激动,烦躁不安D.无所谓,不去管它
4.野地里的含羞草一有风吹草动,便会本能地关闭自己。
在交往的过程中,“含羞草”的心理影响着很多人,进而产生了不必要的烦恼。
为克服这种心理给人带来的烦恼,我们可以()
A.敞开心扉,主动与他人交流交往
B.顺其自然,烦恼自会消除
C.少与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