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角度分析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原因_叶蕾2008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分析

摘要:在政策过程中,政策执行连接了政策规划和政策评估,是将政策由设想到落地的关键过程,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最终阶段。
然而,现实社会中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不仅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同时产生了不亮的社会影响和资源浪费。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行为,分析原因并探讨防治这些偏离行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执行偏差;路径选择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调动政策资源,进行科学配置,采取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由设想到落地,达到实现政策目标的动态过程。
政策方案的落地生根,有赖于科学高效的政策执行。
一、政策过程与执行偏差分析〔一〕公共政策过程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模式就是从公共政策的由推行到终结的各阶段的环节出发,将公共政策视为多环节紧密衔接的动态系统,通过对各环节的分析与提炼,探索其内在规律。
一般来说,从政策过程角度出发,包括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功能并产生一定的活动效果。
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紧密衔接的,离开科学高效的执行,终归是海市蜃楼,镜花水月,无法发挥其强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正是因为影响政策执行的原因复杂多变,经常会出现政策执行结果与目标背离的情况,〔二〕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与危害。
政策执行偏差,一般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效果偏离实际目标,出现执行与目标之间出现差距,甚至偏离原目标,并产生不良社会结果的政策现象。
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实践中,学者们一般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公共政策上,假设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一定会符合既定目标。
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效果不佳。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政策随意、机械执行政策频繁调整,稳定性得不到保证。
政策执行缺乏大局观念破坏了政策的稳定性。
2.公共政策的执行者可能会根据个体的风险偏好与利益需求对政策内容进行取舍,影响公共政策的完整性。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企业家天地2009年8月公共政策执行,简言之,是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为了达到预定的公共政策制定的目标,而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调整的对象,使公共政策具体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陈振明教授认为“所谓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措施,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行为过程。
”[1]260“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事关政策的成败。
”[1]254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公共政策执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策自身质量、政策资源、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制度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全局性和长期性”[2]333,制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常被定义为“人类在其中相互影响的框架”[3]195或“一系列人为设定的行为规则”[4]16。
本文将着重探讨以制度因素为重点的阻碍我国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多种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不力的表现形式公共政策执行不力是指,公共政策执行往往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政策的执行与政策制定时的初衷相违背,有时甚至出现过度偏离的现象。
也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执行阻滞,例如丁煌认为:“政策执行阻滞是指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种消极因素相互作用、凝聚合流所形成的妨碍政策顺利实施乃至造成政策执行过程停滞不前,进而导致政策目标不能圆满实现甚至完全落空的阻力合力及其运作方式。
”[5]32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1、政策表面化。
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只是被宣传一通,而未被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性措施,使政策所产生的作用大大低于政策目标的要求。
2、政策局部化。
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中对政策的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任意进行取舍,有利则执行,不利则曲解、抛弃,导致政策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甚至出现与初衷相悖的结果。
3、政策扩大化。
政策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附加了一些原政策目标所没有规定的不恰当内容,致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影响了既定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制定了大量的公共政策,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政策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发展。
但有些政策由于执行中各种制约因素而大打折扣,从而导致政策执行的效力不尽人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故而,剖析政策执行过程,分析因果联系,探讨解决对策,是有效执行政策的关键,对保证我国公共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执行过程的角度研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公共政策、政策执行、执行偏差、对策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公共政策内容转变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本质上是遵循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
也可以说,公共政策执行既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政策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许多的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偏差现象。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的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下面分析产生这些偏差的原因,并给出纠正偏差的建设性对策。
二、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一)公共政策本身不合理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失败,首先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
就一般情况来看,敏感的政治性政策、直接涉及人们利益分配和调整的经济政策、竞争性和敌对性的外交政策及军事政策、涉及领域众多的综合性政策,创新性较强的政策等,大部分都属于比较复杂的政策。
所以政策本身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相当的重要。
首先,政策内容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缺乏可行性、目标僵化和目标缺乏前瞻性。
其次,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影响政策的执行成本和公正公平。
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紧密相连,若政策执行犹豫不定,不但是使政策执行成本增加,而且会影响政策的公正公平,使政策失去公信力。
最后,政策的配套影响政策执行的整体性。
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它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与之相配套,形成完整的政策执行体系。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原因分析(大全)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原因分析(大全)第一篇: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原因分析(大全)谓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为,将政策观念形态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
”从定义中不难看出,政策执行是将政策方案付诸实施,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最直接、最重要、最经常的行动,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共政策问题能否解决、方案能否实现以及解决和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因此,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
政策执行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的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得政策执行出现偏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一、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现象:1、政策敷衍。
公共政策执行者在执行中只做表面应付,并未采取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在组织、人员、资金等方面没有真正到位。
只制订象征性的执行措施,或执行起来虎头蛇尾、前紧后松、敷衍塞责,使严肃的政令在形形色色的花架子下变成一纸空文。
2、政策附加。
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加进原来政策所没有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力度超出了原来的要求,从而使原政策不能到位,导致政策扩大化。
3、政策损缺。
“断章取义”。
公共政策执行部门对上级或中央的政策选择性执行,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使一个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没有完全贯彻落实,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从而政策的整体功能得不到发挥。
4、政策歪曲。
公共政策执行者在传达和执行中对政策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利用政策的某些抽象性,借口本地区或部门的特殊性做出不同的解释。
5、政策抵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实际上是钻政策的空子。
公共政策执行者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上级或中央政策,这是执行者主观上、行动上反对政策的一种表现,损害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分析公共政策执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因而政策实施中的失控原因也较复杂。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主体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动态活动过程 。【 共政 策的 目的在于解 决一定 的社会 问题 , 1 忪 政
策 执 行 作 为 其 中重 要 的 组 成 部 分 , 政 策 目标 得 以 实 现 的关 键 所 是 在 。没 有 执 行 , 策 就是 一纸 空 文 ; 有 执 行 , 策 就 得 不 到 检 验 ; 政 没 政 没 有 执 行 , 策 就无 法改 进 ; 有 执 行 , 政 没 政策 目标 最终 将 无 法 实 现 。 正 如 美 国著 名 政 治 学 者 G 艾 利 森 所 说 的 那 样 ,在 实 现 政 策 目标 . ” 的 目标 的过 程 中 , 案 确 定 的 功 能 只 占 1% , 其 余 的 9 ̄ 取 决 方 0 而 0 0 /
人 的 行 动 最 根 本 的 动 因就 是 利 益 , 为执 行 主 体 的 组 织 最 终 作 也 都 是 由具 体 的 执 行 者 组 成 。 就 公 共 政 策 执 行 者 而 言 , 们 具 有 他 双 重 身 份 , 社 会 成 员 当 中 的特 殊 群 体 。他 们 既 承 担 着 社 会 公 职 、 是 行 使着 公 共 权 力 、 维 护 社 会 公 共 利 益 的义 务 和 职 责 , 有 又是 具 有 与
我 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主体 因素分析及对 策研究
岳 子 成
【 摘 要 】 共 政 策 执 行 是 公 共 政 策 的 重 要 部 分 , 是 政 策 目标 得 以 实 公 也
( ) 械 性 执 行 , 是 执 行 主 体 在 执 行 政 策 时 生 搬 硬 套 , 根 五 机 就 不 据 具体 情 况 进 行 具 体 分 析 , 顾 公 共 政 策 的 时 效 性 、 对 性 , 能 不 针 不 将 公 共 政 策 的 原 则 性 和 灵 活 性 有 机 的 结 合 , 成 原 本 不 适 应 现 实 造 状 况 的 政 策 机 械 地 执 行 , 者 当 情 况 出现 时 总认 为 没 有 适 用 的 政 或 策 , 使 许 多 问题 的解 决 错 失 良机 , 低 了 执 行 效 力 , 费 了公 共 致 降 浪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

公共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偏差及對策摘要:在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期,政策執行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社會意義。
政策的執行成敗直接決定政策的效益和價值實現。
然而,政策執行是一項極為複雜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政策實施的實際過程中,常常會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導致執行偏差。
這使公共政策目標落空,政策問題得不到有效地解決,政府的形象嚴重受到破壞,甚至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正常運行。
因此,我們要針對我國現實的國情,採取正確的對策,防止執行偏差的出現,維持社會秩序。
關鍵:公共政策、政策執行、執行偏差、對策公共政策執行的含義公共政策執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採納之後,把公共政策內容轉變現實的過程,也就是政策目標得以實現的過程。
公共政策執行本質上是遵循指令所進行的變革,是為了實現政策目標而重新調整行為模式的過程,是將一種政策付諸實施的各項活動。
也可以說,公共政策執行既是實現政策目標的唯一途徑,也是檢驗政策品質的重要標準,然而,許多的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存在著偏差現象。
公共政策執行偏差,是指執行者在實施政策的過程中,由於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其行為效果偏離政策的目標並產生了不良後果的政策現象。
下麵分析產生這些偏差的原因,並給出糾正偏差的建設性對策。
二、公共政策執行偏差的原因根據我國的特殊國情,政策執行偏差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幾點:公共政策本身不合理政策實施的成功與失敗,首先取決於政策本身是否科學合理。
就一般情況來看,敏感的政治性政策、直接涉及人們利益分配和調整的經濟政策、競爭性和敵對性的外交政策及軍事政策、涉及領域眾多的綜合性政策,創新性較強的政策等,大部分都屬於比較複雜的政策。
所以政策本身內容是否科學合理相當的重要。
首先,政策內容不合理主要體現在政策目標缺乏可行性、目標僵化和目標缺乏前瞻性。
其次,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影響政策的執行成本和公正公平。
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緊密相連,若政策執行猶豫不定,不但是使政策執行成本增加,而且會影響政策的公正公平,使政策失去公信力。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原因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原因当前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 有着主观或者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一、政策本身的原因政策本身的质量问题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首要因素。
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往往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
政策执行偏误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 就是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 有漏洞可钻。
一般说来, 政策是否存在缺陷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一是政策是否合理。
如果一项政策规定的各项内容没有反映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 政策所规定的各项行为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那么政策本身便缺乏合理性, 导致其在执行过程中将表现出政策行为规范与客观实际的强烈冲突, 使政策执行失去了实践基础。
政策执行机关在执行这种缺乏合理性的政策时, 理所当然地会选择“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方式来敷衍。
二是政策本身是否明晰。
政策的明晰性, 要求政策方案要有严格的执行界限、科学的操作程序、准确的评估标准等。
缺乏明晰性的政策将使政策的可操作性减弱, 使政策执行者与政策目标群体无所适从, 同时, 缺乏明晰性的政策会引起政策的界限不清, 导致执行者有空子可钻, 对政策随意变通, 同时也为有关领导化解“风险”提供了口实。
三是政策是否“前后左右”协调一致。
现在, 有许多政策是政出多门, 莫衷一是。
面对众多相互冲突的政策时, 政策执行者不得不采取“优选法”———顶头上司的优先, 其他领导的靠后; 经济监督、杠杠部门的优先, 其他部门乃至党政机关的靠后; 领导个人交办的优先,集体名义布置的靠后。
这种做法违背了“政策面前人人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原则, 必然导致国家受损, 群众吃亏,正确的政策难以执行。
四是政策是否多变。
今天制定一个政策, 时隔不久, 情况发生了变化, 又匆忙出台一个新政策,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政策多变, 朝令夕改, 法无常规, 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就无法建立起政策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就很难使人遵从。
二、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任何一项政策最终要靠执行主体来实施, 现实中政策执行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造成的, 这表现在:1、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不高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公务员与发达国家公务员比较起来,素质普遍不高, 从而, 文化水平低导致行政决策水平低; 职业道德差导致行政道德滑坡; 行政责任观念淡薄导致争荣誉而避责任; 理论水平低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
浅析公共政策制定后的执行偏差

浅析公共政策制定后的执⾏偏差2019-06-08摘要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换的不断深化,公共政策的制定出现失误的可能性越来越⼩。
然⽽在政策出台后,执⾏过程中仍会出现各种状况,即公共政策制定后出现执⾏偏差。
本⽂将阐述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后的执⾏偏差及其原因,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制定执⾏偏差政策问题的解决,很⼤程度上依赖于公共政策的制定,但除了政策本⾝的科学性之外,政策还需要及时有效地执⾏。
政策执⾏是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政策⽅案正确与否的唯⼀标准。
同时,政策执⾏结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学者艾利森曾提出:“在达到政府⽬标的过程中,⽅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其余90%取决于有效的执⾏。
”由此可见政策执⾏的重要性。
政策执⾏若是出现偏差,将严重影响政策效能的发挥,以致政策问题难以解决。
本⽂将对公共政策制定后的执⾏偏差实例进⾏阐述,对执⾏偏差出现的原因进⾏分析,并提出建议。
⼀、公共政策制定后的执⾏偏差具体表现及实例公共政策执⾏偏差,主要是指政策执⾏⽅在实⾏政策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实施效果背离政策⽬标,且产⽣了消极后果的状况。
改⾰开放以来,我国⼀直存在政策执⾏背离既定⽬标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政府的管理效率,同时降低了政策实施后的民众绩效评价。
(⼀)公共政策执⾏的象征执⾏在政策执⾏过程中,政策执⾏主体过于注重执⾏的程序化,仅做表⾯功夫,对政策⼤⼒宣传,开始时阵仗颇⼤,最后雷声⼤、⾬点⼩,并未将政策真正地落实为实质措施。
这种敷衍塞责的执⾏⽅式使得政策的效能⼤⼤低于原定⽬标,最终使某些公共政策停留在表⾯。
以我国环保政策为例,2015年年底,世界⽓候⼤会在巴黎举⾏,举世瞩⽬,与此同时,京津冀等地区却再度陷⼊重度雾霾。
从我国现有⽴法及政策来看,多部法律法规及公共政策涉及雾霾污染。
从国家层⾯来看,政策是科学⾼效的,然⽽在地⽅的具体实施状况却不尽如⼈意。
部分地⽅政府为了地⽅GDP,表⾯坚决拥簇环保新政出台,但实际并未让环保不达标的⼯⼚和企业进⾏停业整顿,只是象征性地进⾏警告或是轻微处罚,导致雾霾仍蔓延在城市中,最终使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管理
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角度分析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原因
叶蕾呼军艳
一、公共政策执行偏差
公共政策执行是在复杂的政策系统中进行的社会活动,受到来自执行子系统内部和环境的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所谓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员或组织,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政策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被赋予执行权的其他公共权力机关以及供职于这些机关的公职人员,即属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范畴。
执行主体掌握着实施政策的资源、手段和方法,是将政策贯彻于政策对象中去的施行者、组织者、管理者和责任者。
执行主体的组合状况以及执行人员的素质、政策水平、管理水平、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成败和政策目标的实现。
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学者宁骚将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归结为以下几种:(1)象征性政策执行(2)附加式政策执行(3)或缺式政策执行(4)替代式政策执行(5)观望式政策执行(6)照搬式政策执行(7)规避式政策执行。
可以看出,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产生的原因也就是复杂的,以下就从执行主体这一角度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二、公共政策主体对造成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分析
1.执行人员的趋利行为
执行人员的趋利行为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利益追求和行为倾向,要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绝对的“价值中立”,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
首先,行政人员的成本——
—收益预期促使了趋利行为。
其次,政策本身的弹性助长了趋利行为。
2.执行人员的角色错位
从“道德人”的角度来看,作为政策执行者,执行人员应扮演着“公仆”的角色,因为执掌公共权力的他们理应将这种来源于民众的公共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
然而,在现实中,他们往往会陷入政府行政机构代理人和普通公民的角色冲突之中。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当政策追求的整体利益或全局利益与执行者的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政策执行者往往会因公私角色的错位而致使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3.社会监督的严重缺失
社会监督是防止公共权力滥用、腐败、维护公正性的有力武器,是对政策执行人员“经济人”属性的一种有效约制。
但是,在我国政府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常常会因来自方方面面的行政干预而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监督者处于无权状态,监督往往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虽然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由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和社会监
--
137
新学术
督两部分组成,但实际能够发挥出一定作用的仅有内部监督,这使得行政人员们在政策执行的评估上更关注如何得到体制内部的肯定,而忽略民众对政策执行的真实评价和要求。
4.激励考评制度的僵化
我国政府现行的绩效考评制度具有浓厚的“官本位”色彩,考核结果的好坏主要是基于上级领导的主观评价,这就使得政策执行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常常以“上级偏好”为出发点,而忽视了公共利益。
三、纠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路径选择
1.创造良好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政策执行中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是高效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顺利成长和合理使用的基础。
在建立一整套法制化的管理规则和行为准则,提供一种理性、客观、公正的法治环境的同时还要改革政策执行体制,为政策执行中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利制度环境。
2.丰富政策执行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内容
政策执行中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建立健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选拔、培训、激励、监督等运行机制,激励和挖掘人才的潜能,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政策执行中得到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在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提高政策执行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执行者的实际工作经验,随机应变和积极进取的执行政策。
3.改进政策执行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改变过去那种重考录轻培训、重使用轻管理、重组织管理轻个人参与的单一的封闭的管理方法,引进国外先进的政策执行理论与方法以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手段,促使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从传统的成本管理、经验管理、事务性管理、要素管理转变为效能开发、科学管理、战略管理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
4.建立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模式
以往政策执行偏重于政策本身而忽视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由此产生的人治现象和管理随意性较普遍。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凭经验主观断定人员配置的情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了。
政策执行中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符合政策目标,服务于政策执行全过程,形成规范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只有合理的进行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执行的个人和执行组织才会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去完成政策目标。
提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执行力也不仅仅是公共部门组织的问题,更主要是依赖于合理的制度建设,只有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机制进行了更好的构建,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才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公共政策的目标才能优质高效的完成。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138
□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振明.(1999)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48.
2.宁骚.(2000)公共政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10.
3.孙柏瑛祁光华.(199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3. 4.欧文·E·休斯.(2001)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0.
5.张康之.(2001)公共行政拒绝权利[J].江海学刊.(4):12-14.
6.马小娟.(2004)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执行偏差评析[D].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4.
--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