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合集下载

论语·第六章 雍也

论语·第六章 雍也

论语:第六章—雍也【原文】6·1 子曰:“雍(1)也可使南面(2)。

”【注释】(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家境贫寒,却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之一,小孔子29岁。

(2)南面:古代以面向南为尊,天子、诸侯和官员都是面向南而坐,这里指的是让雍也做官。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坐在面朝南的座位上(做官)。

”【评析】此章是孔子对其弟子雍也的夸赞,也是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原文】6·2 仲弓问子桑伯子(1)。

子曰:“可也,简(2)。

”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1)子桑伯子:人名,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鲁人,胡氏以为疑即庄周所称子桑户者是也”,钱穆先生考证其为“与琴张为友者”,净空法师则说其为“秦大夫”,杨伯峻则提出说“此人已经无可考。

有人以为就是庄子的子桑户,又有人以为就是秦穆公时的子桑(公孙枝),都未必可靠。

既然称“伯子”,很大可能是卿大夫。

仲弓说“以临其民”。

也要是卿大夫才能临民。

”不知何者为对,还待学者考证之。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待己依礼严格要求。

(4)行简: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面对、处理。

(6)无乃……乎:表反问的疑问句式,恐怕……了么?(7)大:同“太”。

【译文】仲弓(为上节冉雍的字)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很可以(蛮不错的),推行政事简要而不繁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也是可以的吗?如果马马虎虎,又用简单的方法办事,这恐怕太简单了吧?”孔子说:“冉雍,你说得很对啊!”【评析】孔子方张办事既主张要简明扼要,果断利落;同时又讲究不能一味地追求简单,马马虎虎地做事就不合适了。

所以,孔子认为冉雍说得很有道理。

【原文】6·3 哀公(1)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2)过,不幸短命死矣。

孟之反不伐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孟之反不伐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孟之反不伐【原文】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5)其(6)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 (《论语·雍也第六》)【注释】(1)孟之反:又叫孟之侧,鲁国大夫。

(2)伐:自夸。

(3)奔:败走。

鲁弱而齐已备妥攻鲁,但子贡说服吴以救鲁之名联鲁攻齐,公元前484年吴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县东)下寨,吴王与鲁季康子会谋,齐军十五万已攻来,吴王让鲁、齐两军先战以观察齐军实力,鲁军左右师冉求、樊迟不敌败走。

(4)殿:殿在最后,指留在最后掩护鲁军安全撤退。

孟之反当时是统帅,不但掩护成功而且还打败齐军。

(5)策:用箭鞭打。

(6)其:指孟之反自己骑的(马)。

【翻译】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当齐鲁两军打仗,鲁军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鲁军安全撤退,并打败齐军。

当他快进入城门时,听到大家都在热烈称赞他的战功,他却谦逊地用箭鞭打着自己骑的马说:‘不是我敢走在最后,是我的马跑得不够快。

’”【评析】人往往容易受盛名所连累,有些人还经常为了出风头、为了争强好胜、为了居功诿过、为了显示自己,互相争斗、嫉妒、气恨。

因此当孟之反表现这么谦逊的美德,就特别难得。

淡泊名利的君子,在乱世中,做事要保持严正,说话可要小心谨慎了,以免惹祸上身,孟之反立下那么大的汗马功劳,赢得大家的赞赏,幸好孟之反知道要压低自己的姿态,把握好自己。

在乱世中有多少人活在争争斗斗之中,不择手段,为的就是争夺名利,享有幸福,却无法免除互相残害的下场。

当一个人越受到赞扬,越容易滋长名利之心,越容易狂妄自大,越是应该保持谦卑,凡事讲究个中庸,表现出来的才是美德。

【延展】1、你认为自己是谦虚的人吗?有没有发现自己什么时候容易自以为是、了不起?为什么?2、碰到矛盾时,你能不能做到先改变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要改变别人?。

《论语》原文+注释 雍也篇

《论语》原文+注释 雍也篇

《论语》原文/注释雍也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1] 。

”[1] 南面:就是脸朝南。

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正位。

从君王、诸侯、将、相到地方军政长官,坐堂听政,都是面南而坐。

仲弓问子桑伯子[2] 。

子曰:“可也,简[3] 。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4] ,以临其民[5] ,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6] ?”子曰:“雍之言然。

[2] 仲弓:就是冉雍。

子桑伯子:人名。

其身世情况不详。

有的学者认为,子桑伯子是鲁国人,即《庄子》中所说的“子桑户”,与“琴张”为友。

又有人以为是秦穆公时的“子桑”(公孙枝)。

但皆无确考。

[3] 简:简单,简约,不烦琐。

[4] 居:平时的做人,为人,居心。

[5] 临:面对,面临。

这里含有治理的意思。

[6] 无乃:岂不是,难道不是。

大:同“太”。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7] ,不贰过[8] 。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9] ,未闻好学者也。

”[7] 迁怒:指自己不如意时,对别人发火生气;或受了甲的气,却转移目标,拿乙去出气。

“迁”,转移。

[8] 贰:二,再一次,重复。

[9] 亡:同“无”。

子华使于齐[10] ,冉子为其母请粟[11] 。

子曰:“与之釜[12] 。

”请益[13] 。

曰:“与之庾[14] 。

”冉子与之粟五秉[15] 。

子曰:“赤之适齐也[16] ,乘肥马,衣轻裘[17] 。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18] 。

”[10] 子华:即公西赤。

[11] 冉子:即冉求。

“子”是后世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时加上的尊称。

粟:谷子,小米。

[12] 釜(fǔ府):古代容量名。

一釜当时合六斗四升。

古代的斗小,一斗约合现在二升,一釜约等于现在一斗二升八合。

一釜粮食仅是一个人一月的口粮。

[13] 益:增添,增加。

[14] 庾(yǔ雨):古代容量名。

一庾合当时二斗四升,约合现在四升八合。

一说,一庾当时合十六斗,约合现在三斗二升。

[15] 秉(bǐnɡ饼):古代容量名。

中庸之德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中庸之德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中庸之德
【原文】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2)矣乎!民鲜(3)久矣。

”(《论语·雍也第六》)
【注释】
(1)中庸:中,不偏不倚,既无超过也无不及。

庸,合乎平常而长存不变的理。

(2)至:达到至高,可通达极致的境界(或说很重要)。

(3)鲜:音“显”,稀少。

【翻译】
孔子说:“中庸这种德行,是可以达到极致而无止境的呀!(或说是很重要的呀!)可是人们少有这种德行已经很久了。


【评析】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人的意念、思想、心态似乎有能力自觉地调整,如果能透过感受、觉知、沟通调整到一种中和的均衡状态,回归天人合一的规律、原理的正确状态,可能就稳定下来而不偏离这个正确状态,这可能就是生命万物荣枯的关键原因。

在这个正确状态下,人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的都是这种中庸德行,修养中庸德行可以使自己的心性更稳定、心态更正、生命更繁荣,成为君子,也是达到更高的极致,通向尽善尽美境界的途径。

这么重要的德行,当时的人却很少能具备,难怪孔子要慨叹:“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为什么人遗失了这么重要的德行而调整不回来?为何人长期处于偏离正确状态而不能归正呢?当然生命本身的愿望是很主要的,人如果自己不想修正自己,归顺正道,那只会越来越迷失,越来越没有希望返本归真了,也不用奢望什么中和、均衡、正确、稳定、繁荣、天人合一等美好的状态了,甚至麻木到完全觉察不到中庸的重要了。

【延展】
1、中庸这种德行,为什么在孔子那时代就已经很少有人具备了呢?古时候不是有很多诚实又善良的人吗?
2、想想看:现在社会上是不是也有很多诚实又善良的人呢?。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以下是《论语》第六章的原文及解释:第六章:《雍也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注释】:南面:即脸朝南,古代坐北朝南,面向南方的位置为尊位。

子曰:“可也,简。

敬而行之,以临其民,不亦易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 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治理政事。

” 孔子认为:冉雍平素做人不浮躁,比较庄重,办事不繁琐,很简易。

冉雍虽然才能平平,但若以这些优点去做官治理政事已不简单了;而冉雍若被推举出来治理国家政事了,他还能朴素、简易地行事,让老百姓在他治理下很容易管理。

孔子认为:冉雍说得对。

第六章:《述而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注释】:道:指政治主张和理想。

德:指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仁:指仁爱、仁义。

游于艺:指具有才艺的实践活动,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译文】:孔子说:“立志于道,坚守道德,依据仁义,娴熟技艺。

”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了他一生的经历,自述了一个人从小到老的成长过程。

孔子所列的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人生在不同年龄段上的生活写实。

通过这一段表述可以看出孔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的生活情况。

第六章:《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弟子:古时对年轻人的称呼。

入:古代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时,儿子随父亲住在内室,外出应酬则和父亲分道扬镳。

入是指处在内室侍奉父母而言。

出:与“入”相对而言,谓外出也。

“则”字有两解:一是作名词解,为准则、法则之意;二是作连词用,“则”字用法同“而”字。

谨:说话谨慎小心。

泛:广泛的意思。

亲仁:即亲贤爱众。

行有余力:指在父母亲族等亲人中博施恩惠而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尚有剩余的精力与能力。

文:文献典籍、礼乐制度等文化知识。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随和、谨慎、诚实、守信。

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六(权威直接打印)

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六(权威直接打印)

lǔ lǔ yí biàn zhì yú dào
鲁;鲁 一 变 ,至 于 道。”
zǐ yuē
jūn zǐ bó xué yú
6.27 子 曰:“君 子 博 学 于
zǐ yuē
gū bù gū gū zāi wén yuē zhī yǐ lǐ
yì kě yǐ fú
6.25 子 曰:“觚 不 觚,觚 哉! 文,约 之 以 礼 ,亦 可 以 弗
宰。闵 子 骞 曰:“ 善 为 我 一 箪 食,一 瓢 饮,在 陋 巷 ,
cí yān rú yǒu fù wǒ zhě zé wú bì rén bù kān qí yōu huí yě bù gǎi qí
辞 焉!如 有 复 我 者,则 吾 必 人 不 堪 其 忧,回 也 不 改 其
zài wèn shàng yǐ
在 汶 上 矣。”
lè xián zāi huí yě
乐。 贤 哉,回 也!”
bó niú yǒu jí zǐ wèn zhī
rǎn qiú yuē
fēi bú yuè zǐ
6.10 伯 牛 有 疾,子 问 之, 6.12 冉 求 曰:“非 不 说 子
-3-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zhī dào lì bù zú yě
zǐ yuē
yǎn zhī shì yě
之 道,力 不 足 也。”子 曰: 偃 之 室 也。”
lì bù zú zhě zhōng dào ér fèi
zǐ yuē
mèng zhī fǎn bù fá
“力 不 足 者, 中 道 而 废。 6.15 子 曰:“ 孟 之 反 不 伐,
yóu jìng fēi gōng shì wèi cháng zhì yú

《论语·雍也》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雍也》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六·一]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① 。

”[六·二] 仲弓问子桑伯子 ② ,子曰:“可也,简 ③ 。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 ④,以临其民 ⑤ ,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⑥ ?”子曰:“雍之言然。

”[六·三]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⑦。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⑧ ,未闻好学者也。

”[六·四]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⑨ ,子曰:“与之釜 ⑩ 。

”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

”[六·五] 原思为之宰 ,与之粟九百 。

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 乎!” [六·六]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 ,虽欲勿用 ,山川其舍诸 ?”[六·七]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六·八] 季康子 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 ,于从政乎何有?”[六·九]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 宰,闵子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 矣。

”[六·十] 伯牛有疾 ,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六·十一]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六·十二]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

” [六·十三]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六·十四] 子游为武城宰 。

子曰:“女得人焉耳乎 ?”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

”[六·十五] 子曰:“孟之反不伐 ,奔而殿 ,将入门,策 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国学宝典《论语》:雍也第六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雍也第六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雍也第六原文翻译雍也第六【原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导读:【解读】孔子高度赞扬了颜回的学习和为人。

这里的关键是对“仁”的理解与践行,“仁”是孔子全部思想和学问的核心,它构成了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

孔子讲“君子不器”,告诉弟子要做一个全人,不可以拘泥,其做全人的重要方面就是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与“仁”密切相关,因为“仁”又是多种美德的总和,因此其本身又是很活跃的元素,但另一方面孔子有主张不违仁,实际上是说不要违背人性向善的规律。

但人性之中善与恶总是并存的,若要“仁”常在,就需克服内心里不仁的。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理想之高,而又对“仁”的把握理解之难。

【原文】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译文】季康子问道:“仲由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仲由办事果断,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问:“子贡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回答说:“子贡言辞通达,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问:“冉求能从政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困难呢?”【解读】我们可以把这一章看作是用人单位(季康子)来向孔子招聘从政人才的对话。

作为用人的一方询问的是这三位学生能不能胜任从政的工作,而作为老师的孔子给出的答复,则是实事求是的。

孔子极力给出的答案都是学生身上的长处,或者说是特色或者是突出的才华。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子路性格刚毅,办事果断,而子贡这个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自贡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可见其言语的才华畅达。

而冉求掌握了多种的技能,当然可以胜任他们擅长的从政工作的不同方面的需要了。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孔子个性化的教育结果,而从政只要用其所长,就一定会有成就。

孔子介绍弟子的长处,也在告诫选人者要用其所长。

不象今日推荐就业,常谈哪一个名校毕业、哪一个高人的学生、多高的学历,却很少问及所选的人的本事如何。

【原文】6.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译文】季氏要请闵子骞做费地的总管。

闵子骞告诉来的人说:“请替我好好的这件事吧!如果还来找我,那么我就一定会逃到汶水北岸去了。

”【解读】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因为季氏不忠于鲁国国君,所以闵子骞拒绝去他那里做官。

孔门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谋取官职,赡养父母,以尽孝道。

但在道义与富贵之间,孔子还是注重道义在先。

闵子骞为此也会经过内心痛苦的挣扎,最终选择了道义,把老师孔子提倡的仁德理想,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目标,并身体力行。

但与伯夷叔齐、伊尹、柳下惠和老师孔子相比,其修为还有差距。

德虽高,却无益于社会。

在那样的一个邦无道的社会中,其选择不过就是一种退守之策,还不能是最佳的选择。

【原文】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译文】冉伯牛生病,孔子去看望他,从窗户上拉着他的手说:“恐怕治不了了吧,这真是命啊。

这么好的人竟得这样的病!这么好的人竟得这样的病!”【解读】这一章记载孔子探望生病的学生冉伯牛的言行。

冉伯牛是孔子的学生,小孔子7岁,鲁国人。

是孔子弟子中德行科的高材生。

从孔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冉伯牛情感的深厚。

【原文】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真正贤德的人,是颜回啊!一盒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街巷,一般的人都无法忍受的贫困,颜回却不因此改变自己的快乐。

真是贤德啊,颜回!”【解读】这一章记载了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精神的高度赞扬。

儒家的思想很是讲究快乐的体验的,我们这里看到的是颜子之乐,看孔子之乐则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两者之乐还有高下之别,孔子之乐是圣人之乐,颜子之乐是贤人之乐。

【原文】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思想,是我没有能力做到啊。

”孔子说:“所谓的能力不足,是走到半路走不动了。

现在是你自己停止不前的。

”【解读】这一章是孔子与他的政事科的高材生冉求的对话。

反映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习做事贵在持之以恒的问题,冉求说不是不喜欢老师的理论,力不足也,说的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之难,因为畏难,所以冉求便有了放弃的想法。

孔子帮他分析问题,告诉他不是你的能力不够,实是你不够坚持之故。

做任何事,坚持到底实在是重要。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应该做君子那样的儒者,不要做小人那样的儒者。

”【解读】子夏是孔门文学科的高材生,此章师生对话有不同的看法。

其一,是说孔子告诉子夏要做君子那样的儒上一页[1]【原文】6.14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译文】子游担任武城的长官。

孔子说:“你在这儿得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说:“有一个叫澹台明灭的人,其行为从来不走小道,不是公事,从没有到我的办公室里来。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文学科高材生子游关于人才的对话。

古人为政一方,选贤任能,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孔子才这样问子游。

而子游回答老师的提问,说到了澹台明灭这个人,说这个人的行为不比其他人,从不走后门,不拉关系,光明磊落,不是因为公事,不会到他的办公室。

言外之意,这样正直的人是很难得的。

也有人说澹台明灭也是孔子的学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记载。

说的就是澹台明灭这个人。

传说澹台明灭相貌非常丑陋,孔子第一次看见这个人,很不喜欢,但听说他的政绩和品德,孔子自我反省才说了那样的话。

但从此文来看,这个时候的澹台明灭还不是孔子的学生。

【原文】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自夸,和军队一起败退时他勇敢地断后,要进城门的时候,他却鞭打自己的坐骑并且说:‘不是我敢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动啊!’”【解读】孟之反是鲁国的大夫,鲁哀公11年,齐鲁一战,鲁国败退,孟之反主动殿后,掩护部队撤退。

孔子在这一章高度赞扬了孟之反推功揽过,不自夸的美德。

这正是孟之反身上的贤处,意在告诫和教育弟子“见贤思齐”。

安德义先生解读此章说人类有四大毛病:“克伐怨欲”。

克,都强好胜;伐,自我夸耀;怨,怨天尤人;欲,贪得无厌。

总结得很好,这些都是常人身上的毛病。

人想要成功,非去除这四大毛病不可。

【原文】6.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的口才,宋朝的美貌,是很难在这样的社会里避免灾祸的。

”【解读】祝鮀是卫国的大夫,凭借巧言邀宠于卫灵公。

宋朝,是宋国的公子,凭借美色获得了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宠幸。

孔子的意思是说,在这样一个衰乱之世,只有那些巧言令色、阿谀奉迎的人,才能免于灾祸。

【译文】孔子说:“谁能走出屋外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说的道呢?”【解读】这一章表明的是孔子对世风的慨叹。

没有人走出屋子会不经过房门,这是基本的常识。

也就是说这是生活中的正道。

从这一句话孔子引申到社会的正道、人生的正道,孔子为人指出的人生、社会正道就是仁义之道,但却没有人走。

孔子正是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发出的慨叹。

【原文】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自然本性超过他的文化修养,就会表现粗野;一个人的外在文化修养超过内在的质朴,就会表现矫揉造作。

人的内在本性和外在的文化修养协调统一,这才是个君子。

”【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

说的是内容超过形式和形式超过内容的表现。

只有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的状态,才是最好的状态。

做人也是一样,仅注重内容,不注重形式,就会表现粗野;一味的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就会虚浮。

只有二者协调统一,才是最佳的状态。

这也体现了儒家的“中庸”和谐之道。

【译文】孔子说:“人的生存是因为真实正直,不正直的人能够生存,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解读】“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道德范畴,是对人道德的基本要求。

孔子所言的“直”与我们今天谈论的“正直”的“直”有所区别。

孔子的“直”是人的情感的真实状态,在《子路第十三》篇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样的记载。

这正是孔子理解的“直”,这种“直”是基于一个人内心真实的情感,而非外在的法制参照。

此章孔子认为“罔之生幸而免”,是说那些情感不真实的人侥幸免于灾难。

其原因就是,说谎话的人往往会越说越乱,难以自圆其说,最终不得不承担说谎的代价。

之所以没有遭受灾难,实在是侥幸之故。

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人生道理,那就是要诚实做人,不诚实做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即便不付出代价也是侥幸。

其实,人世间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够诚实,总是有人说假话,所以本来不复杂的人生,就是因为“罔之生”的人的存在。

【原文】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人的情感世界在学问事业中的作用。

知之者、好之者、乐知者之所以存在不同,就是因为这三者对所从事的学问、事业用情的深浅不同而致。

对于读书学习,用情深的人,一定会是兴趣浓的人,有了兴趣就有了持续的动力。

与读书学习而言,知之者未必会用情,好之者虽能用情,但与实践还有距离,只有乐知者,既能用情于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以实践其学习的知识为乐趣。

足见乐知【原文】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讲高深的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了。

”【解读】安德义解读《论语》谈论这一章说得很好。

他讲的是孔子因材施教,识人、察人的问题。

这不仅体现在教学生活中,也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

作为教师要能区分资质不同的学生才可以因材施教,这是基本的前提。

作为生活中的一员,与人交往至于区分不同人的资质,才可能找到心灵共鸣的人。

为政做官也是如此。

我体会到孔子以此一句话将知识概括到形而上与形而下两部分,与此行对应生活中就会存在两类人,那就是一类深谙形而上之道的人,一类就是只知形而下生活琐事的人。

事实也是如此,对那些倾心于形而上大道的人谈论生活琐事,他会不屑一顾的;而对那些以家庭琐事为乐的人谈论形而上的道理,就好像对牛弹琴一样,自讨无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