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内容解析
《论语选读》主题4 第14课 中庸之道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前言《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讲述礼仪制度、礼仪范畴的重要典籍。
它是由前700多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多个晋、鲁、齐、楚、秦、赵等诸侯国籍的文人所编纂的。
《礼记》一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道德思想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礼记》原文及译文,并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解析。
原文及译文《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这句话强调大学的根本在于明德,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大学之道的核心是追求至善,以达到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
《礼记·中庸》原文:中庸之道,天下皆知,美而不伐,功成而弗居,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不以,不可以长久处。
译文:中庸之道,天下人都知道,但不自夸;功成却不炫耀,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不贯彻其中,也无法一直成功。
解析:《中庸》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典籍之一。
这句话强调中庸之道是天下皆知的,但却不能自夸;追求成功,但不能炫耀。
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因为中庸之道是包容与和谐的,只有和善、仁爱的人才能一直贯彻这条道路。
《礼记·礼运》原文:宜乎众矣,则不易于成也。
备乎众矣,则不易于毁也。
治乎众矣,则不易于乱也。
是故政莫大于得民心。
民莫重于食。
食非其饱,无以遂行其力;饮非其香,无以乐其性。
译文:如果符合民众的意愿,就不容易被推翻;如果广泛准备,就不容易被毁;如果治理得法,就不容易被搞乱。
因此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众最关心的是食物。
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人民就无法释放自己的力量;如果没有美味的饮食,人民也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
解析:《礼运》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治理国家。
这句话强调了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以食为天”,食物供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必须认真处理的问题。
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析:每个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人性是相近的,但后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习性渐渐有所差异。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析:如果不加以教育,人的本性会发生转变,教育的方法应该专注而有针对性。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析:古时候孟子的母亲选择了居住的地方,当孟子不肯学习时,她就断掉织布机,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析:窦燕山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他教育五个儿子,使得他们都声名远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析:如果只是生养而不加以教育是父亲的过错,教育不严格是教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解析:孩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幼年不学习,到老年时将会后悔莫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析:玉石不经过琢磨加工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什么是正确的道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析:作为一个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应该尊敬父母、师长和朋友,学习礼仪规范。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析:九岁的时候,孔子很懂事,能够温暖床榻,孝顺父母是应该做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析:四岁的时候,融能够把梨让给别人,对兄长很恭敬,这种行为应该从小培养。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解析:首先要孝敬父母兄长,其次要开阔见识,了解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认识一些文字和文章。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解析:学习要由简入繁,由少到多,由简单的数数开始,逐渐扩大规模。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析:三才指天、地、人,三光指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解析:三纲是指君臣之间要有忠义,父子之间要有亲情,夫妇之间要和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解析:这是描述四季变化,春夏秋冬轮回循环,永不终止。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解析:描述地理方向,南北东西之间应该追求中庸之道。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中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2)讪.(shàn)(3)徼.(jiāo)(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2)民鲜.久矣:少(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 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 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与⎩⎨⎧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四书五经原文与解析

四书五经原文与解析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它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
这些经典文献记录了儒家思想的重要观点和哲学思考,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四书五经的原文,并对其中一些关键内容进行解析。
《大学》是四书中的第一篇,也是《礼记》中的一篇。
它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修行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其中重要的观点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意味着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以及真诚的心态,来达到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中庸》是四书中的第二篇,强调的是中和之道。
中庸是指保持稳定和平衡的状态,有时也被解释为中道。
这篇经典强调个人修养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认为人应当在各种境遇中保持平衡,不偏不倚。
其中有一句著名的名言:“中庸之道,天下之大道也”,意味着中庸之道是人们应当追求的最高目标。
《论语》是四书中的第三篇,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
这部经典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了孔子的思想以及他对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看法。
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备受关注,他认为教育是塑造人性的重要手段,而且要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影响他人。
《孟子》是四书中的最后一篇,是一部记载了孟子思想的经典著作。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并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之争。
他通过讲述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义务。
除了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诗经》是最早的诗集之一,内容丰富多样,表达了人们对于情感、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尚书》是一部纪实性的文献,记载了商、周两代的历史事件。
《礼记》是关于仪式和礼仪的规范性文献,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节和道德规范。
《周易》是预测和卜筮的经典,通过六十四卦和爻辞来解答人们的问题。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之道”、“君子的品质”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观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培养学生具备君子的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君子品质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庸》第一章节,分析中庸之道、君子品质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 例题讲解:以一道道德判断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做到中庸之道。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和而不同2. 君子品质仁爱礼貌诚信智慧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
2. 答案:学生需从自身实际出发,阐述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提出具体实践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中庸》有一定的了解,将中庸之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君子的品质,为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深邃且富有哲理。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解析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解析1. 引言1.1 概述《论语》是古代中国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进行解析,旨在深入探讨其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孔子的背景和受到的影响因素。
其次,我们将详细解析《论语》中体现出来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爱思想、礼制观念和中庸之道等。
然后,我们将探讨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对个人修养、家庭关系和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思想的剖析,深入理解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与人生智慧,并利用这些思想为当代读者提供启示和引导。
同时,探讨孔子思想在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的应用,以期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积极影响。
最后,本文还将通过反思与对比,探究孔子思想在政治伦理和国家发展中的潜力及其对当代社会管理的启示作用。
2. 孔子的背景与影响因素2.1 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的一个贫穷贵族家庭,但并没有因为出身低微而放弃追求自己理想的机会。
孔子拥有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才能,在当时的社会上备受尊敬。
2.2 背景与时代背景分析:孔子所处的时代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分裂割据的时期。
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内乱,人民遭受着腐败和政治混乱带来的苦难。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孔子对于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自己独特而有深远意义的思考。
2.3 孔子思想受到的影响因素:孔子在形成自己思想体系过程中接触、吸收了众多前辈先贤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加以改进和发展。
他深受周代文化与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其他各种学派思想的冲击和启示。
解析孔子的中庸之道

解析孔⼦的中庸之道
孔⼦⽈:君⼦中庸。
⼩⼈反中庸。
先说何谓中庸。
中庸者,以中为⽤也。
处理事情恰到好处,不⾛极端。
1、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2、刚柔并济。
3、⼀阴⼀阳之谓道。
4、欲望。
墨⼦认为,欲望是万恶之源。
主张扼杀⼈的⼀切欲望和精神需求。
孔⼦既认识到欲望是万恶之源。
⼜认识到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欲望更是社会倒退的原动⼒)。
⼈皆有⽆七情六欲,⼈若⽆欲,便是⾏⼫⾛⾁,便是器物。
孔⼦⽈:君⼦不器,此之谓也。
孔⼦既不灭欲,⼜不纵欲。
⽽是提倡适欲、节欲。
5、教育⼦⼥。
既不严苛,也不溺爱。
成功的教育使⼈有性格:既不使本性。
⼜有品格。
6、国虽⼤,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7、既珍爱⽣命。
在⾯对⼤义时,杀⾝成仁,舍⾝取义。
8、过犹不及。
不以过⾼的道德作为⾏为准则。
⽽是中等的道德作为⾏为准则。
不搞道德绑架。
可把道德分为九个等级:
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上。
墨家的道德是上上,毫不利⼰⽆私奉献。
99.999999%的⼈都做不到。
儒家的道德是中中:亲亲之爱。
与⼈诚信,见利思义。
遵守公序良俗。
君⼦救急不救贫。
儒家的道德规范⼈⼈都可以做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有应付慈善之嫌。不仅如此,在去年的两会
上,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女首富张茵,建议取
消 “ 签订无限期合同 ” ,降低高收入阶层的税负,
又使中国富豪们留下了为富不仁的口实。稍早
时候, “ 黄光裕事件 ” 的曝光,中国富豪的形象 更进一步受损。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公众形象”、“慈善事业”、“贫
介词,和 ①师与 商也孰贤 ___________ . 语气词,吗 (4)与②然则师愈与 . ___________ 介词,跟 比 ___________ ③义之与 .
(5)之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君子之 于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与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义之 . 助词,的 用,和为贵 ___________ ③礼之 .
四、词类活用 ①必也狂狷 乎 ..
形容词作名词,狂放的人,狷介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动词,缺少,缺失 ②民鲜 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不得中行 而与之 .. 动词作名词,中道,文中指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小大 由之 ..
如同 ①过犹 不及 ______ . 还,仍然 得备晨炊 ____________ (2)犹②急应河阳役,犹 . 尚且 不如人 ______ ③臣之状也,犹 .
(3)由
遵循,遵从 ①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 之 ____________ . 途径,道路 也已 ____________ ②虽欲从之,末由 . 听从,顺从 人乎哉 ____________ ③为仁由己,而由 .
4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 【名师点拨】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 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 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 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 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 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 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
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这一章给了我们什么启迪? 【提示】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 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 , 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
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
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
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有
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 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
的社会秩序。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
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 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 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 的。
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
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
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
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 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他还是认为自己没有弹好 这首乐曲,于是,反复地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 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 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 “ 学贵在专 ” 、 “ 持之以恒 ” 、 “ 恒心 与毅力”等有关话题写作中。
种神示。我也就决意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
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的地方。那一瞬,要 不是农家子弟天生对庄稼的爱心,我的不安分的 手脚,早将我拖进荞麦地里了,说不定会用不地 道的腰鼓舞步,腾起一天的粉尘呢。也就在这时,
5.孔子如何评价“狂”与“狷”这两种品质? 【名师点拨】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 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
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
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 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 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
三、一词多义 (1)孰
③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 . 植物的果实、种子成熟,同“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哪一个 ①师与商也孰 贤 ______________ . 通“熟”,仔细 ②唯大王与群臣孰 计议之 __________________ .
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 ①恶居下流 而讪上者 ..
地位低下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下游;卑鄙龌龊 ②恶不孙以为 勇者 ..
把„„当作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③不以礼节 之 .. 两个词,礼,礼仪,节,节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尊敬、祝贺、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 式 ④君子和而不同 ..
4.26 章 ) ,如何与国君相处、与朋友交往,孔子也
用中庸的尺度加以引导。如果与国君相处过密,则
蒙受羞辱的日子不远了;如果与朋友交往过密,则
遭受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孔子认为交往不能太“ 过”,体现了他中庸的思想。
写作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孔子学琴
孔子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乐器, 并会作曲、唱歌,他把音乐作为人生修养的最高 阶梯。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 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
富差距”、“旗帜”等有关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望者,才热爱每 一种庄稼。面对大地上的万物,
我一向以为,真正的智者应是那
些具体而抽象的粮食。它们全部来自土里,它们 简朴单一的形象,会让我心情突然复杂地想些什 么。
进入陕北后,这种感觉更是无遮无拦了。那时,我 几乎是不知疲倦地把目光放出去,在这片千沟万壑
2.鲜活素材速递
中国富豪应有什么样的形象
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日前表示,“将70%自有的 福耀玻璃股份捐出去成立慈善基金”。中国今天并 不缺少富豪,而富豪们也不缺乏慈善活动,但富豪 们留给国人的印象却不佳。与比尔· 盖茨将580亿美
元财产全数捐给慈善基金会的裸捐行为相比,与巴
菲特将85%个人股份捐赠给慈善基金会这种高比例 捐赠相比,中国富豪们的捐赠未免显得太小气,甚
[板凳]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十一课 11.22章),也是体现中庸思想的。孔子认为冉求做
事退缩 (“ 不及” ) ,所以要促一促他,使他接近于
“中行”;仲由勇气过人 (“ 过” ) ,所以要压一压 他,也使他接近于“中行”。可见,孔子在教育 学生时,依据中庸而“裁之”的。
[三楼] “ 事 君 数 , 斯 辱 矣 ; 朋 友 数 , 斯 疏 矣 ”( 第 八 课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无适 (dí ) .
狂狷 (juà n) 乡原 (yuà n) . . 讪 (shà n)上 果敢而窒 (zhì ) 恶徼 (jiāo) . . . 攻讦 (jié ) .
二、通假字 与,通“欤”,吗 ①然则师愈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通“愿”,谨慎老实 ②乡原 ,德之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知,通“智”,聪明 ③恶徼以为知 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孙,通“逊”,恭顺 ④恶不孙 以为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莫,通“漠”,淡漠 ⑤无莫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四
中庸之道
诗海探珠
基础自主学案
十 四 中 庸 之 道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诗海探珠 子 规 吴 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 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赏析】 作者通过对子规的描绘既表达了由于作 者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 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 情(托物言志),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 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作者将在“他山”(指 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 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 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构成对比;鲜明地 表现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苦无门的悲惨命运。 【思考】 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 复杂的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罗织出的大莽原,一心一意地搜寻着:究竟在哪一
种作物身上,负有这块土地的真魂呢? 有一次,在一座浑圆的土峁上,看羊群在坡地里吃 草。我的初衷,是想让这群似乎不计年月,只知缓 缓移动的活体,来稳定一下十分浮躁的内心。等我
无意识地回过头,却有一片雪白的荞麦花,在我经
不住骚动的身后,很热烈地开放着。
这突如其来的画面呵。我想,这是陕北对我的一
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 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
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
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 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 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 史上是有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