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传统习俗大全

合集下载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习俗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习俗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习俗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有许多传统文化习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习俗:
1. 赏月:中秋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赏月。

人们往往在户外庭院、屋顶或公园等地方欣赏明亮的圆月,并举行庆祝活动。

2. 吃月饼:中秋节的标志性美食就是月饼。

人们会互赠月饼以表达思念和祝福。

传统的月饼有各种口味,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3. 点灯笼:人们会在中秋节期间点亮各种彩色灯笼,放在室内或户外,增添节日氛围。

4. 赏菊花:中秋节也是赏菊花的好时机。

人们在花展上观赏各种品种的菊花,并比赛彼此的菊花艺术。

5. 猜灯谜:传统的中秋节活动之一是猜灯谜。

在灯笼下,贴着一些隐晦的谜语,人们可以猜谜语并获得奖品。

6. 赛龙舟:在南方地区,中秋节还有赛龙舟的习俗。

人们组成队伍划龙舟竞赛,以纪念屈原。

7. 祭拜月神:有些地方会在中秋节祭拜月亮。

人们会供奉水果、糕点等,在月下祈求好运和丰收。

这些传统习俗在不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共同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亲情、团圆的温暖情感。

中秋节的习俗及传统美食

中秋节的习俗及传统美食

中秋节的习俗及传统美食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就是每年的秋分时节。

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中秋节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传统美食,以下简单介绍一下。

一、中秋节习俗1. 月亮赏月中秋节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赏月。

每年的中秋节期间,人们会在月亮最圆的时候出门赏月。

不仅是因为月亮看起来格外美丽而且还有祈求祖先守护,普世平安的寓意。

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月亮所代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在台湾,月圆象征完整,而月饼则象征家庭团圆。

因此,人们在中秋节会一起赏月和品尝月饼,并向远方或在天堂的亲人祷告平安。

2. 赛月饼赛月饼是中秋节的另一项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家或社区组织赛月饼活动,比赛制作出最美味、最具特色的月饼。

而在赛月饼的同时,也添加了互相赠送月饼以展示友谊和珍惜人际关系的习俗。

除了赛月饼,中秋节期间也有许多其他有趣的传统活动,例如手工制作灯笼、吃柿子、放烟火等等。

这些活动与地区有关,但在不同的文化中体现出相似的精神。

二、传统中秋美食1. 月饼中秋节的传统美食之一就是月饼。

月饼外皮酥松,内馅风味独特,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闻名于世。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口味也越来越多种多样。

在香港和澳门,月饼的风味则更加独特,例如咖啡、巧克力、蛋黄及红豆沙等等。

而在南方,月饼则更加注重皮薄馅嫩,例如松花蛋、五仁月饼等等。

不论什么种类的月饼,这种传统食品通常都是家人一起分享和品尝的重要元素。

2. 柿子在福建和台湾等地区,柿子也是中秋节的传统美食之一。

人们在中秋节期间会采摘柿子、悬挂于家中的榆树上,或在月饼中加入柿饼、干水果、花生等补品,以求安康长寿。

3. 葡萄虽然葡萄并不是所有地区的传统中秋美食,但在一些北方地区却十分盛行。

人们会在篝火旁边品尝新鲜的葡萄,寓意丰收和团圆。

4. 粽子虽然粽子更多的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但在某些地区也是中秋节的传统美食。

一些过去从事江湖活动的工匠,搭着荷叶船到处卖传统的粽子,因此也形成了某些地区中秋节青睐粽子的传统。

中国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国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国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中秋节,自唐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了最受关注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在人们心中也就意味着团圆美好。

下面店铺就告诉你中国中秋节的习俗,一起看看吧!中国中秋节的习俗1: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国中秋节的习俗2:中秋宴俗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

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

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

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

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

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

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

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中国中秋节的习俗3:文人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主要的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烧香祈福、玩花灯和舞龙舞狮。

1. 赏月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仰望天空,欣赏明亮的月亮,祈求家人平安、幸福。

赏月时,人们还会一边品尝月饼,一边聊天交流,共度佳节。

2. 吃月饼
吃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习俗。

月饼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在中秋节这天,家人会聚在一起,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共同分享美味和欢乐。

3. 猜灯谜
猜灯谜是中秋节另一项有趣的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这一天挂起各种花灯,并在灯上写上谜语。

家人和朋友们一起猜谜语,不仅可以增加节日气氛,还可以锻炼智力。

4. 烧香祈福
中秋节也是祭拜月神的重要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寺庙或在家中烧香祈福,为家人平安、事业顺利祈求神灵保佑。

这种习俗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仍然受到广泛欢迎。

5. 玩花灯
玩花灯是中秋节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制作各种造型独特、色彩斑斓的花灯,然后挂在屋檐下或院子里。

花灯的亮光和美丽的造型为节日增添了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6.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秋节另一项富有特色的活动。

在古代,龙和狮子都是祥瑞的象征,人们相信它们可以驱邪避灾、带来好运。

中秋节的所有习俗

中秋节的所有习俗

中秋节的所有习俗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习俗。

下面是中秋节的一些常见习俗:
1. 赏月: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赏月。

人们通常会在室外或露天场所欣赏明亮的圆月,并举行庆祝活动。

2. 吃月饼: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就是月饼。

人们会全家团聚,一起分享各种口味的月饼,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3. 点灯笼:在中秋节的晚上,人们会点亮各种色彩斑斓的灯笼,挂在室内、室外或庭院中,营造热闹喜庆的氛围。

4. 玩花灯:中秋节期间,许多地方会举行花灯展览,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精美的花灯,如龙灯、猴灯、花鼓灯等。

5. 烧香拜月:有些人会在中秋节晚上烧香拜月,以表达对月亮的崇敬之情。

6. 秀才艾草:为了祈求子孙平安和健康,一些地方会将艾草煮熟后洒在家中,或将艾草插在门口,象征着驱邪和保佑。

7. 猜灯谜:猜灯谜是中秋节的另一个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灯笼上写上谜语,其他人要猜出谜底,猜对者可以得到一些小奖品。

8. 饮咖啡:一些地方有饮用咖啡的习俗,认为喝咖啡可以提神醒脑,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以上是中秋节的一些常见习俗,不同地区和家庭可能还有其他习俗和活动。

中秋节传统习俗大全

中秋节传统习俗大全

中秋节传统习俗大全1. 赏月(Moon-gazing)在中秋节这一天晚上,人们聚集在一起,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俗之一。

大家将庆祝活动转移到户外,观赏皎洁明亮的月亮,许愿和祈祷。

2. 吃月饼(Eating Mooncakes)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是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内馅可以是豆沙、莲蓉、五仁等。

人们会在中秋节期间互赠月饼,象征团圆和祝福。

3. 点燃孔明灯(Lighting Sky Lanterns)点燃孔明灯也是中秋节的一个传统俗。

孔明灯是一种由纸制成的灯笼,内部点燃后会升入空中。

人们将自己的祝福与心愿写在孔明灯上,以祈求好运和幸福。

4. 庆祝民间艺术表演(Folk Art Performances)在中秋节期间,各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也会举行,例如舞龙舞狮、花灯表演、中秋歌舞等。

这些表演活动使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5. 家庭聚会(Family Reunion)中秋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尽可能地回家与家人团聚。

在这一天,家人会一起吃月饼、赏月,共度团圆的时刻。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聚是中秋节最珍贵的传统俗之一。

6. 玩传统游戏(Playing Traditional Games)中秋节期间,人们还会参与一些传统的游戏,例如猜灯谜、龙舟比赛等。

这些游戏不仅能够增加互动和娱乐,还能够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7. 酒宴(Feasting)中秋节也是丰盛的酒宴的时刻。

家人会准备各种美味的食物,如烤全羊、蟹、鱼等,供大家品尝。

人们在酒宴上相互交流,共同享受美食和家庭团聚的喜悦。

8. 送月饼和礼品(Giving Mooncakes and Gifts)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互相赠送月饼和礼品以表达祝福和感谢之情。

送礼物是中秋节中一种重要的传统,人们会为亲朋好友准备贴心的礼物,以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以上是中秋节传统习俗的一些介绍,这些习俗代表着团圆、祝福、喜悦和感恩的精神。

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通过这些习俗与家人和朋友共度快乐的时光。

中秋节的十大传统习俗

中秋节的十大传统习俗

中秋节的十大传统习俗中秋节的十大传统习俗习俗一:赏月****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习俗二:吃月饼《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习俗三:祭月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习俗四:燃灯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习俗五:观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中秋节日民俗

中秋节日民俗

中秋节日民俗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秋节日民俗:
1. 赏月:中秋节晚上,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观赏明亮的圆月。

赏月活动一般在户外举行,人们会在月下品尝月饼、赏月中秋,共度欢乐时光。

2. 吃月饼: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食品是月饼。

人们会在这一天互赠月饼,家庭聚餐时一定会有月饼作为节日的象征。

3. 赛花灯:中秋节期间,大街小巷都会张灯结彩,人们会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如纸灯笼、彩灯、提灯等。

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花灯展览和花灯比赛。

4. 点燃香烛:中秋节也是传统的祭月节日,人们会在庭院或阳台上点燃香烛,向明亮的月亮致敬。

5. 秋游:中秋节正值秋季,天气宜人。

许多人会选择到郊外或公园进行野餐、登山、游玩等活动。

6. 剪纸:人们会用五颜六色的纸剪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兔子、月亮、花草等,放在窗户上装饰。

7. 赌鸡蛋:一些地方有赌鸡蛋的传统,人们会选出两只鸡蛋互相碰撞,看哪只鸡蛋没破就是胜利。

这些中秋节日民俗传承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增加了节日的氛围和乐趣。

每个地区的习俗略有不同,但都以团聚、感恩、庆祝为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秋节传统习俗大全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下面是小编收集推荐的关于中秋节传统习俗,欢迎阅读参考。

中秋节习俗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而云南傣族在
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
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
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

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

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

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

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
得多,灯彩最精巧。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

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

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

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

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

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

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

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

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

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

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

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

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关于中秋节灯谜的由来
灯谜,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
于生活,用于生活;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

它吸引着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爱好者,使人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又获得美妙的享受。

中秋节灯谜由来在我国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

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

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

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

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

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

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

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