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辩证统一关系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辩证统一关系

改革开放前后对比董志豪一、改革开放的历史1、三十年前的小岗村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只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

小岗作为“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多数村民都曾出门讨过饭。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了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大包干这种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最终上升为中国农村的基本制度,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

2、从包产到户到土地流转小岗村探索农村致富新路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大包干”生死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包产到户实现了小岗村的温饱,但一直没有解决小岗村的致富问题。

近年来,小岗村开始进行以承包制为基础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集中经营,探索致富之路。

这种集中利用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新型合作经济给小岗村的农民带来了实惠。

2007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而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4140元,小岗村摆脱了自改革开放后20多年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

3、小岗村的民生变迁小岗村的民生变迁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个中国农村的缩影,一个承载太多期望的村庄。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小岗村因率先实行“大包干”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中国亿万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满身光环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小岗村重振改革创新的“大包干”精神,根据自身特点,开始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初步实现了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多点突破,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工农业协调发展”改革致富之路。

如今的小岗,葡萄园、养殖场、蘑菇种植大棚等土地集中经营已经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初步完善。

30年来,小岗走过了贫困,走过了温饱,走过了困惑,走出了希望。

小岗人敢想、敢干、敢闯的大包干创新精神,仍然具有时代的特征,融入中国农村改革的洪流之中,成为当代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建国以来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建国以来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政策演变的特点, 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
首先是演进方式多样化;
第二是尊重农民选择;
第三是试验推广; 第四是产权明晰; 第五是政府在农村土地政策的变革和完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六是制定土地政策既要适时,又要谨慎。
(一)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与流转机制不完善 大量农村土地弃耕;一些劳动力较多的农户却没有足够数量的土 地进行耕种;土地流转机制还缺乏一定的监督和管理,无法实现规范 化。 (二)土地细碎化导致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 平分土地导致农村土地细碎化经营,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 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使土地机械化等先进的作业方式无法实现,所 以对规模化经营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三)农村土地产权模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村土地所有权不确定,产权模糊;承 包权、经营权、使用权、转让权等产权都没有明确界定;抵押权、继 承权、转让权也没有明确规定;经营权也不能流转。
结语:
通过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政策的演化,进而对现行土地制度进行 客观评价,从中获得启迪和借鉴,在新形势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 制定正确、合理和持续不断的完善的我国土地制度政策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 的土地制度,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建国后是把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土地所有权归农民私人所有 现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公有制,农民只有使用权 经营权。 农民不仅有土地使用权,集体还有土地所有权。如果集体土地被征用, 依法应对农民进行补偿安置。 我国土地分为国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农民拥有土地为后一种,指全村 的农民共同拥有村里的土地,土地为集体所有,他并没有特指哪一块地 归哪个农民,而是集体拥有所有土地。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 有权。 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归农民个人 私有。

2023年九年级下半期历史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2023年九年级下半期历史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选择题“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其中所蕴含的辩证思想教给我们处事的智慧。

与此相吻合的思想学派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草木凋敝之后可以长出新芽。

体现出辩证法的思想,符合道家的思想主张。

故B符合题意;儒家主张“仁”“礼”;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排除A、C和D。

故选B。

选择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宋代进士,登第即释褐(褐:粗布短衣),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这反映出宋代A.重用文人B.重农抑商C.抑制武将D.守内虚外【答案】A【解析】材料中体现出宋代科举考试的名额比唐朝增多,进士的地位远远高于唐朝。

说明重视文人,这与北宋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有关,故A符合题意;重农抑商属于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中体现出重视文人的措施,没有体现出抑制武将。

排除C;守内虚外是防范内部的叛乱,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A。

选择题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列史实与结论能够成立的是史实结论A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对边疆进行有效管辖明太祖废丞相,设三司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D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A.AB.BC.CD.D【答案】D【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清朝统治者担心西方的殖民者侵犯国家领土的主权,又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

D正确;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反映的是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知识链接]1、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冬——1952年底。

(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三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3)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皆为私有)(5)历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务,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运动。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工人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

(5)历程:从1953年春,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穿凿列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955年,政府回忆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1978年。

(2)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不足,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目的:建立人民公社是试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重大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重大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重大变革作者:王丙銮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版》2009年第02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的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同年冬起,在广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四千六百多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但农业生产仍面临许多困难,发展受到限制,农民面临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1)贫困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

(2)一家一户的农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农民所掌握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落后。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1953年,党中央正式颁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全国普遍试办初级生产合作社。

1954年春,初级社发展到5.5万个,到1955年初发展到48万个,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土地私有制度改造为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这是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央农村政策对农村发展以至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农村政策,搞好农村发展一直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改革政策、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经济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进入新时期,中国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中央通过制定多项倾向性政策,顺应和主导了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时代内容的背景下,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农村政策发展历程(一)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农村政策的制定及实施1.完成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标志着广大的中国人民历史上第一次翻了身,做了国家的主人。

根据建国初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决策,转变工作重心,集中力量解决当时的重大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完成农村特别是新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土改的完成,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践。

土改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

但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

此时,党在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业能够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社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1952年,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总目标,接着又作出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新阶段。

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三个从低到高的步骤。

八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一——三农问题

八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一——三农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凤阳小岗村
(5)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 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2分)
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 脱离实际;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
(2013·四川眉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 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 重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 社会安。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 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1952年 土地改革 2.1953--1956年 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3.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改革(1950-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1952年)
(1953-1956年) (1958-1983年)
公有制
影 响
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为农业生产 的发展和国家工 业化开辟了道路。
提高了农村生产 力,推动了社会 主义工业化发展
超越了农村生产 力水平,挫伤了 农民生产积极性。
调动了农民积极 性,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推动了 农业发展。
请你看一看
农民拔除 地主立的 地界碑
农民申请 加入农业 合作社
向农民 宣传土 地改革 法
图③ 农民在领取包产到户的合同书
图④ 人民公社化时期毛泽东在河南视察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2014·随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农业 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其中较典型的有农村人民 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两种

八年级历史(下)全一册质量检测题

八年级历史(下)全一册质量检测题

2014年八年级历史(下)全一册质量检测题一、单项选择题(2×15=30分)1.如果你在网上或者生活中与尚不理解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原因的人交流,你会挑选下列哪一最为恰当的表述向他说明呢( ) A .美国侵略了我国的友好邻邦朝鲜 B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出兵 C .台湾乘朝鲜战争的机会反攻大陆 D .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地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2.新中国建设中有无数个“第一”,下列各项“第一”中,哪一项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的建设成就( ) A .第一辆国产汽车下线 B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C .第一座长江大桥建成 D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3.“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提出这一重要论述的会议是( )。

A.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C .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4.口号是历史的浓缩,从口号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

“打倒一切”“造反有理”“停产闹革命”这类口号出现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5.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是( )。

①实行土地公有制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③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大陆熊猫“团团”“圆圆”已适应了台湾生活,成为台湾民众的“开心果”。

实现两岸人民真正“团圆”的政治基础是( )。

A.建立爱国统一战线 B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 .全面实现“通邮、通航、通商”7.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祖国统一就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及全国人民从没忘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向台湾人民表达思念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共同
难度:
使用次数:0
入库时间:2012-06-01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是①实行土地公有制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③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教Net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

土地改革没有实行土地公有制,是把地主的私有制变成了农民的私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②③④都是两者共同之处,故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