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行病学
《药物流行病学》课件

总结词:调查某抗病毒药物在预防和 控制病毒感染方面的效果。
详细描述
将易感人群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 规预防措施,实验组人群使用某抗病 毒药物进行预防。
观察两组人群在病毒感染方面的发病 率和感染程度。
设计一项流行病学研究,选取病毒感 染易感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该抗病毒药物在预防和控制病毒 感染方面的效果,为疫情防控提供科 学依据。
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
评估药物在实践中的效果和安全性,为 临床和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VS
意义
帮助确定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促进药物 的合理使用,预防和减少药物相关的不良 事件。
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
收集和分析药物使用和相关健康结果的分布情况。
分析性研究
比较不同药物或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和安全性。
实验性研究
03
药物流行病学应用
药物安全性监测与评价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通过大规模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和评估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 能引发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药物安全问题。
药物风险效益评估
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为临床医生提供药物选择的 依据,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药物警戒体系建立
建立和完善药物警戒体系,对上市后药品进行持续监测和风险评估, 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实验性研究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
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给予不同干预措施,以评估药物效果和安全性。
临床试验
在特定人群中测试新药或新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伦理问题
保护受试者权益
确保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充分的知情同 意,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其隐私和安全。
避免利益冲突
药物流行病学

数据共享机制
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促进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制药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药物研发和评价的效率。
隐私保护技术
采用先进的隐私保护技术,例如数据脱敏、加密传输等,确保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研究设计,例如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改进研究设计
02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设计
观察性研究
回顾性队列研究
横断面研究
描述性研究设计
分析性研究设计
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药物使用情况,评估药物与特定疾病的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
根据特定因素将人群分组,评估不同组别药物使用效果和风险。
队列研究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评估不同药物对特定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风险。
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收集个人健康信息,包括生活习惯、家族史等。
健康调查问卷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重、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质量可靠。
数据质量评估
数据分析方法与流程
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如关联规则、时间序列分析等,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隐藏的模式和规律。
可视化技术
案例四:某中药在农村地区的药物经济学评估
总结词
该案例展示了药物流行病学在多国大规模接种疫苗时的应用。
详细描述
通过对某疫苗在多国接种的流行病学调查,评估了该疫苗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全球疫苗接种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案例五:某疫苗在多国接种的流行病学调查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随机对照试验
在不同阶段分别使用不同药物,比较其治疗效果和风险。
交叉试验
药物流行病学概论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药物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 • 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 • 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实施 • 药物流行病学的应用与实践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药物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在 人群中的应用和分布、药物与疾 病的关系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流 行病学特征的学科。
明确研究目的与类型
01
02
03
描述性研究
旨在描述药物使用情况和 相关问题的分布特征,为 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分析性研究
探讨药物暴露与特定健康 结局之间的关联,以检验 有关假设。
实验性研究
通过干预措施来评估药物 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为政 策制定提供依据。
确定研究对象与样本量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目的和类型,确定合适的研 究人群,如患者、医生、药物使用者 等。
药物政策制定与调整
药物政策研究
研究药物政策对药物使用、药物安全、药物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政策制定
基于药物政策研究结果,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药物政策,促进药物 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药物政策调整
根据药物使用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对药物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和完 善,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06
结论与展望
药物流行病学的重要成果与贡献
01
流行病学揭示了药物使用与疾病之间的
关联,为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02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用药参考,有助于指导临床合
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药物利用研究
通过药物利用指数、药物处方分析等方法,评价 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试述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主要研究方法

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主要研究方法1. 什么是药物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药物使用及其相关效果和安全性的学科。
它关注药物在人群中的使用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内容,旨在帮助医生、政策制定者和患者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使用和效果。
药物流行病学旨在解决以下问题:药物在人群中使用的状况是怎样的?不同人群对同一药物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是否存在差异?长期药物使用与慢性病的关系如何?以及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性评价等。
2. 药物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药物流行病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主要通过对人群中一定的观察对象进行长期跟踪,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以了解不同药物使用情况与患病风险的关系。
队列研究的优势在于能够观察到药物使用和患病之间的时间顺序,能够更好地判断药物对慢性病的影响。
(2)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研究方法,它通过收集患病和未患病人群的过去药物使用情况,比较两组人群中不同药物使用情况的差异,以探讨药物使用与患病风险的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适合于短期内患病风险较高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急性中毒等。
(3)药物利用评价研究药物利用评价研究主要关注药物在人群中的使用情况。
它通过对人群中药品的处方、购药、用药等情况进行观察和调查,分析药物使用的指征、不良反应发生率、合理用药情况等,以指导临床用药和政策制定。
(4)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主要关注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毒性和安全性问题。
它通过在人群中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药物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风险。
3. 个人观点及总结药物流行病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推动药物研发和确保药物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对药物在人群中的使用情况和相关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及时发现和解决药物使用中的问题,提高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促进人群健康。
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涵盖了药物在人群中的使用情况、效果和安全性评价,其研究方法多样且包括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药物利用评价研究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
药物流行病学资料的来源和收集

疾病时间分布意义
❖ 提供疾病病因的重要线索 ❖ 反映疾病病因的动态变化 ❖ 验证可疑致病因素与该病关系
(一)短期波动
亦称时点流行或爆发。
含义与爆发相近,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 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短期波动或爆发系因人群中大多数人在短 时间内接触或暴露同一致病因素所致。
(二)季节性 (seasonal variation)
30
患病率( ‰)
20
10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年龄( 岁)
十三省市各年龄组合计糖尿病患病情 (李立明,1996)
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 免疫水平状况 ❖ 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不同 ❖ 预防接种改变某些疾病固有的发病特征
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目的
❖ 探索致病因素,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
❖ 提供重点保护对象及发现高危人群,为防治 提供依据
从30岁开始发病率增高,其发病率曲线随 年龄增高而上升。
西方国家可上升到70~80岁为止, 低发国家日本发病率50岁达高峰,以后即下降。 说明绝经前后乳腺癌的发病率不同。
➢ 年龄效应
对某些疾病的发生频率来说,年龄效应特 别明显,如随年龄增长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也 十分明显(见下图)。
50
40
男
女
(一)死亡率(motality rate)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在一定人群中,死于 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死亡率
某期间内(因某病)死亡总数 同期平均人口数
k
K= 100%, 1000/千,或 10000/万 ……
❖ 死亡粗率(crude death rate)
药物流行病学

在特定群体中实施药物干预,观察其与健康状况变化之间的关系,以评估药 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实验性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不同药物治疗,以评估药物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
真实世界研究
在自然环境下观察药物使用和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以评估药物的真实疗效和安 全性。
药物流行病学模型的应用
流行病学研究
针对特定的药品,研究其使用范围、使用方式和使用人群, 分析药物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不良反应 提供依据。
药物流行病学中的群体调查与实验研究
群体调查
通过对大样本的人群进行调查,收集与药物使用、疗效和不良反应等相关信 息,进行统计分析,评估药物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实验研究
药物安全性评价
监测和评估药品不良反应和不良 事件,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药物经济学评价
分析药物治疗成本与效果比,为制 定合理用药政策提供依据
药物流行病学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制定药物治疗指南
根据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制定各类药物治疗指南
监测和评估政策效果
通过对政策实施前后药物治疗情况的监测和评估,不断完善政策措施
药物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投入不足,限制 了学科的发展。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医学、药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需要加 强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需要遵循严格的伦理规范和研究规范,对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要求较高 ,需要加强研究团队的能力建设和专业培训。
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药物治疗需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药物流行病学在指导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药物流行病学概念

药物流行病学是一种应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药物在人群中利用和效应的学科。
它旨在描述和解释药物在特定人群中的使用方式、影响因素和效应,评估药物的风险和效益,并为临床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使用情况的研究: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关注药物在特定人群中的使用情况,如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区等人群的药物使用情况。
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人群的药物使用特点,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药物效应的研究: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还关注药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不良反应等。
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效应差异,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3.药物使用与个体特征关系的研究: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还关注药物使用与个体特征的关系,如疾病状态、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差异,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4.药物风险和效益评估的研究: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还关注药物的风险和效益评估,包括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分析、药物治疗的安全性评估等。
这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风险和效益,为临床实践提供决策支持。
在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描述性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人群中的药物使用和效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指标的分析。
2.分析性研究:通过分析性研究方法,探讨药物使用与个体特征之间的关系,如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
3.实验性研究:通过实验性研究方法,如随机对照试验等,评估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4.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通过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综合评估某种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药物流行病学是应用流行病学的方法来研究药物在人群中的利用和效应的学科。
通过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人群的药物使用特点、评估药物的风险和效益,为临床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972 药物流行病学

药物流行病学可以根据研究目的使
用流行病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如常用的 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尤其在上市后监测和重大药害事件的调 查中,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流行病学研究 方法确定药物与不良结局的关系。评价 时应当遵循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 的准则,同时要充分注意药物流行病学 研究的特殊性
药物流行病学概述
? 药物流行病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 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及研究范畴 ? 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
应用流行病学的知识、方法和推理研究药 物在人群中的效应(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其 利用 (Porta & Hartzema,1987)
研究人群中与药物有关的事件的分布及其 决定因素,以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 (Last 1988)
70%用药者 死亡 3500 人 中毒>7856 人,死 5% >300 人 >2257 人 死亡 2.2 万人 伤残 1.1 万人
海豹样畸形
反应停
ADR分类
? A类反应 与剂量有关,可预测
? B类反应 与常规的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可 能涉及遗传易感性和变态反应等机 制,难以预测
ADR的影响因素
肺动脉高压 严重心率失常、心衰 脊髓变性、失明 阴道腺癌(女) 角膜、心包、腹膜损害
受害人数 死亡儿童>585 人 银质沉着症>l00 人 半数死亡(>1 万人) 死亡>2082 人 约 1/3 用药者 近万人失明,死亡 9 人 358 人中毒,107 人死亡
肾病>2000 人,死 500 人 中毒 270 人,死 110 人 >1000 人,占 1% >1 万人,死 5 千
ADR的危害性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剂量-反应强度:即剂量-反应和时间-反应关系。
C. 研究采用的方法与联系强度的关系:随机对照 ≻ 队列 研究 ≻ 病例对照研究。
5.2.2 Karch和Lasagna及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评定 标准
4.1.4 概率(probability):描述某事件可能发生的机 率大小的参数。
设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n次实验时事件A可重复出现 次,则/n为事件A出现的频率。当n逐渐增大时,/n始
终在某一常数P的左右作微小摆动。P为事件A的概率。
若n足够大,可将事件A出现的频率视为概率估计值。
Pr =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 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采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与药物有关事
件分布及其决定因素,以进行有效安全药物治疗的学科。 重点:药物在人群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特别是药物不良反 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 次:发现药物的新用途和适应证。 3. 药物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 3.1 药品上市前临床试验设计和上市后有效评价 3.2 对上市后的药品进行ADR或非预期作用监测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药物流行病学发展和促成因素 ● 药源性疾病的频频发生。对药品安全性关心。
1960s,动物实验?1980s,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 ● 中药及其制剂也频发不安全报告(尤中药注射剂) ● 1990s,中国: ● 加强药品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药品申报和批准、 上市宣传、药品使用说明、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
3.3 国家基本药物遴选的依据之一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4 药物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3.5 药物经济学研究 4. 药物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1 药物流行病学常用的几个统计学概念 4.1.1 发生率(incidence):为某一ADR发生的频率
发生某一ADR的人数 发生率 =
可能发生此ADR的总人数
╳100%
4.1.2 构成比(ratio of constitution):某一ADR占整 个ADR比例
构成比 =
某一ADR发生的人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发生ADR的总人数
╳100%
注意:不要把发生率和构成比混淆。
4.1.3 相对比(relative ratio):两个相关指标之比。
5. 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程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样本
统计学联系 缺乏 可疑因素与疾病无关 有
偏倚 有 人为联系 无
混杂 有 间接联系 无
因果联系标准 不符合 非因果关系 符合
因果联系 例:卡托普利是否引起干咳?
样本设计:卡托普利25mg t资i料仅d供,参考,不6当周之处,(请联系6改正0。例)。对照组(相同形状, 大小和颜色药片,可以是另一个降压药)tid,6周(60例)。 统计处理:指标:干咳发生率比较,有无显著性(卡方检验)。
5.2.3 我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推荐的评分法
① 用药时间与事件出现时间有无合理的先后关系。 ② 事件是否为药品已知不良反应类型。 ③ 事件是否可用合并用药的作用,病人临床状态或其他疗法的影 响来解释。 ④ 停药或减量后事件是否减轻或消失。 ⑤ 再次接触该药是否会再次出现相同事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表 因果关系等级评价
等级
1
2
3
4
5
肯定
+
+
-
+
+
很可能 +
+
-
+
?
可能
+
+
±
±
?
可疑
+
-
±
±
?
不可能
-
-
+
-
-
备注:+ 肯定;- 否定; ± 难以肯定或否定;? 情况不明
偏倚:有无测定偏倚等。 混杂:有无其他因素影响。 因果联系标准: 因果联系:卡托普利可致干咳不良反应。 5.1 研究中最可能出现的错误——机会、偏倚和混杂 5.1.1 机会(Chance):即随机变异情况。扩大样本数可
减少随机变异,使实验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5.1.2 偏倚(Bias):与研究设计有关,使因果联系失真。 如:测定偏倚,回忆偏倚。 5.1.3 混杂(Confounder):在样本选择时未排除其他因 素对结果的干扰。 如:①研究卡托普利治疗是否会引起干咳。要排除抽烟,试验期
A出现的次数
A可能出现的总次数
例:某病房在为期1年的ADR监测中,记录出院316人中, 发生ADR的出院病人数40人。随机抽取1人的ADR发生的概 率为:
pr = 40/316 = 0.127或12.7%
4.1.5 发生(病)率(incidence rate)和患病率 (prevalence)区别
发生率:一定时期内在特定暴露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暴露人群总数。 患病率:某时点在特定暴露人群中某病病例总数/暴露人群总数。
咽喉感染,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干扰。
②研究苯乙醇胺是否会增加脑卒中发生。要排除年龄、高血 压、风心病、高血黏度等等干扰。
③调查药物引起的胎儿畸形。要排除疾病(如癫痫、休克、 感染、理化因素等)。
5.2 药物流行病学的因果联系的评定标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5.2.1 Austin BH标准 ① 与现有资料的一致性(或生物学合理性) ② 联系的一贯性(事件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人群中的重 现性) ③ 联系的时间程序:先因后果的时间过程。如:过敏性 休克(用药后数分到数小时),血清病样反应(1-2周 后)、再生障碍性贫血(1-数月之后)。 ④ 联系的特异性:即事件因果关系是否存在。较不重要。 ⑤ 联系强度:
① 肯定:事件产生的时间顺序合理,事件与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 停药后事件停止,重新用药,事件再现。 ② 很可能:世间顺序合理,与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停药后事件 停止,但无法用病人疾病合理解释。 ③ 可能:世间顺序合理,与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 患者疾病或其
他治疗也可出现同样事件。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④ 条件:世间顺序合理,与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不能合理地用 患者疾病来解释。 ⑤ 可疑:不符合上述各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