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①争渡。

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兴尽:指游兴已尽。

藕花:荷花。

②争渡:指天色已晚,乘船夺路回家。

【译文】
常常记起出游溪亭直到日色将暮,喝得醉意醺醺竟忘记了回去的路。

一直到游兴已尽,暮色更浓,才驾着小舟回去;可船儿又迷路进入荷花深处。

船儿争渡,船儿争渡,惊起了河滩上已经夜宿的鸥鹭。

【赏析】
这首词为李清照对年轻时候生活片段的回忆,充满生活情趣。

酒喝到醉得不能回家,回家又迷了路,迷了路更急于回家。

作者在一系列动作的白描和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主体心理活动的轨迹。

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游玩,无忧无虑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梦令》李清照解析

《如梦令》李清照解析

《如梦令》李清照解析嘿,咱今天就来聊聊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那可真是绝了呀!你想想哈,李清照这姑娘,那可真是个有情趣的人。

“常记溪亭日暮”,她就记得那次在溪边的亭子玩到太阳落山。

哎呀呀,这得玩得多开心呀,才能一直记着。

那时候的太阳落山,肯定特别美,天边红彤彤的,云彩也变得五彩斑斓。

李清照估计就和小伙伴们在那亭子里,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喝着小酒,那叫一个惬意。

“沉醉不知归路”,哈哈,喝多了,连回家的路都找不着了。

这李清照也太可爱了吧。

就像咱们有时候出去玩,玩嗨了,也会找不着北。

她这一喝醉,估计脑子里都是那些美好的画面,哪还能记得路呀。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玩够了,准备回家了。

结果呢,不小心划着船跑进了荷花丛里。

哇,那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

满池子的荷花,粉的白的,可好看了。

李清照的船在里面穿梭,就像进入了一个神秘的花园。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哎呀,这可咋办呢?赶紧划船出去呀。

这一着急,把一滩的鸥鹭都给吓飞了。

那场面,肯定特别壮观。

想象一下,一群白色的鸥鹭扑棱棱地飞起来,那翅膀扇动的声音,肯定特别好听。

李清照这首词,真的是把她自己的一次游玩经历写得活灵活现。

让我们好像也跟着她一起去了那个溪边的亭子,一起喝了酒,一起迷了路,一起闯进了荷花丛,一起吓跑了鸥鹭。

她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咱再说说李清照这个人哈。

她可不是一般的女子。

在那个年代,她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词来,那得多有才华呀。

她的词,有温柔的,有豪放的,每一首都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如梦令》就是她年轻时的作品,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下次咱要是也出去玩,说不定也能像李清照一样,有一段难忘的经历呢。

到时候咱也可以写首词,记录一下美好的瞬间。

嘿嘿,你说是不是呀?。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原文】如梦令【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翻译】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题解】选自《漱玉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

济南人。

南宋女词人。

学者李格非之女。

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赵明诚做过莱州、淄州太守,公事之余,夫妇俩除爱好诗词,时相唱和外,亦致力于搜集和赏玩书画金石。

金兵入侵,相继渡淮南奔。

不久,其夫病逝于南京。

此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只身漂泊于杭、越、台州、金华一带,晚年景况孤寂困苦。

工诗能文,尤以词名世。

散文简洁流畅,以《金石录后序》有名。

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爱国热情,风格豪迈遒劲。

惜散失甚多,仅存断句零篇。

词以南渡前后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闺情,表现闲适生活,妩媚风流,韵调悠美。

《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均为这一时期脍炙人口的作品。

后期多抒身世之感,寄寓家国之思,感情凄苦,低沉。

《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为此期代表作。

前首词中连用七对叠字,自然准确,细致深刻地表达了惨遭国破家难后孤寂无依的凄苦情状,尤为历代词论家所叹服。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描绘形象,能以常语入词,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被称为“李易安体”。

另有《词论》一篇,对北宋词家多有批评,强调音律,崇尚典雅,严格区分诗词界限,反对“以诗为词”,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独到见解。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如梦令”,词牌名。

在词牌之下,原有题目“酒兴”。

这首词是李清照追忆自己少女生活的作品,写的是与姐弟们一道,划着游船游览大明湖的生动情景。

【解读】全词六句,词意发展分三层。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我曾记得在那临水的亭台游玩,一直到时近傍晚,喝醉了酒哪里还记得回家的道路。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原文、译文及赏析

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原文、译文及赏析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纳兰性德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译文】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

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

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注释】①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②穹庐:圆形的毡帐。

③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

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

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④解道:知道。

【创作背景】此词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时年作者二十八岁。

即使扈从圣驾风光无限,但东巡营塞此时正驻扎在白狼河畔,无垠天际、摇曳星影以及浪河的涛声都激起作者对家园的思念,思归折磨着诗人,因而作者写下这首诗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赏析】歌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

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

就算塞外景物奇绝,扈从圣驾的风光,也抵不了心底对故园的冀盼。

诺瓦利斯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

容若这阙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

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脑袋里面的主旋律。

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创作出这样“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意境。

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要出行就得将自己和行李一样层层打包。

离别因此是重大的。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赏析《如梦令》赏析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梦令》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如梦令》赏析篇1《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参考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词赏析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

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

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

两词的共同之处是:1.从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2.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

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不同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用语、造句一“平” 一“奇” 。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常记”表明所叙是一件时常引起词人回忆的往事,是少女时代一次郊游活动的剪影。

小令十分自然地引出了郊游事件:词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沉醉”迷途,而又“误入藕花深处”的处境,以致慌乱击桨,“惊起一滩鸥鹭”的奇遇。

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

但由于作者剪辑嫁接得体。

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从而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

“常记”两句起的仿佛平了些,然而却自然和谐,似乎是面对知己叙述一个日常的故事,实际上已将读者带到作者所特设的词境中去,为下句的层层转折作了铺垫,颇有《红楼梦》写王熙凤之笔法。

接下来三个情态动词“误”、“争”、“惊”亦是寻常用语,但三个词连为一体、一气呵成,却正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荡舟惊鸟”的风俗画。

《如梦令》原文注释及简析

《如梦令》原文注释及简析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注词释义
常记:常常记起。

沉醉:深入,程度深,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乐。

兴尽:尽,达到一定的程度,使自己的兴致得到极大的满足。

兴:兴致。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抢着争着奋力划船渡过。

鸥鹭:鸥,鸟类的一科,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

●古诗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
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

赶快划呀,赶快划呀。

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名句赏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这首词《如梦令》,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酒后回家),创造一个微醉最佳的境界(误入藕花深处),表现一种豪放潇洒的风姿(争渡,争渡)。

这些都围绕“酒醉”来表现的,酒醉使诗人晕头转向,酒醉使诗人鬼使神差,酒醉使诗人振奋不已。

“酒后微醺乐悠悠”,它给人感觉到喝醉了酒的女诗人生活多么潇洒、柔美、飘逸,英姿勃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
本文是关于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感谢您的阅读!
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
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名家点评】
1、明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四:《花间集》云:此词安顿二叠语最难。

“知否,知否”,口气宛然。

若他“人静,人静”、“无寐,无寐”,便不浑成。

2、明徐伯龄《向精隽》:当时赵明诚妻李氏,号易安居士,诗词尤独步,缙绅咸推重之。

其“绿肥红瘦”之句暨“人与黄花俱瘦”之语传播古今。

3、清陈廷焯《云韶集》(署名陈世?)卷十:“只数语中,层次曲折有味。

世徒称其‘绿肥红瘦’一语,犹是皮相。

”《白雨斋词话》卷六:“词人好作精艳语,如左与言之‘滴粉搓酥’,姜白石之‘柳怯云松’,李易安之‘绿肥红瘦’、‘宠柳娇花’等类,造句虽工,然非大雅。


4、吴熊和:这首词表现了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

全词仅三十三字,巧妙地写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

词中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红瘦”这句中,以绿代叶、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常见(如唐僧齐己诗“红残绿满海棠枝”),但把“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甚精,在
修辞上有所新创。

5、吴小如《诗词札丛》: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所以绝对不许第三人介人。

头两句固是写实,却隐兼比兴。

金圣叹批《水浒》,每提醒读者切不可被著书人瞒过;吾意读者读易安居士此词,亦切勿被她瞒过才好。

及至第二天清晨,这位少妇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么样了?答语是海棠依旧盛开,并未被风雨摧损。

这里表面上是在用韩?《懒起》诗末四句:“昨夜三更雨,今朝(一作”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的语意,实则惜花之意正是恋人之心。

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者,正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

但妻子却说,不见得吧,她该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失了。

这比起杜牧的“绿叶成阴子满枝”来,雅俗之间判若霄壤,故知易安居士为不可及也。

“知否”叠句,正写少妇自家心事不为丈夫所知。

可见后半虽亦写实,仍旧隐兼比兴。

如果是一位阔小姐或丫鬟对话,那真未免大煞风景,索然寡味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