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合集下载

专题07:诗歌鉴赏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复习专项训练题型( 统编版)

专题07:诗歌鉴赏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复习专项训练题型( 统编版)

专题07: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空间迅速转换,这一妙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歌鉴赏(三)与浩初②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①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释】①柳宗元早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改革”,积极进行政治活动。

不幸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之后,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5.“秋来处处割愁肠”一句中的“割”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四)田园乐(其六)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7.这首诗写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8.这首诗末句“莺啼”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诗歌鉴赏(五)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装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兜鍪:头盔。

古代士兵所戴。

专题9诗歌鉴赏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原卷版)

专题9诗歌鉴赏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原卷版)

专题09:诗歌鉴赏一、诗歌鉴赏(2023上·云南昭通·七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23上·重庆·七年级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考期末)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完成问题。

喜见外弟①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②,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

①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

(1)第二联连续用“ 问、惊、称、忆” 四个动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四两联分别可用题目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它们依次是、。

(2024年版)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专题07:诗词鉴赏(含答案)

(2024年版)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专题07:诗词鉴赏(含答案)
(23-24七年级上·贵州铜仁·期中)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2.甲诗中“”一词与题目中“思”前后呼应。
13.甲诗和乙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0-21七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对诗歌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观海的时令,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忧心忡忡。
C.“日月”和“星汉”两句充满想象,运用夸张手法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这是一首(体裁),该诗的作者是(人名)。
9.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B.颔联写在江岸所见景色: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2.古诗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3.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 诗的颈联“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C. 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 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龙标”指的是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人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专题04 诗歌鉴赏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原卷版)

专题04  诗歌鉴赏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原卷版)

专题04 诗歌鉴赏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2022·北京东城·七年级期末)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的“客路”和“行舟”,点明诗人正漂泊在外,既呼应题目中的“次”,又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以“平”“阔”写出了长江潮水上涨、江面开阔的景象,以“正”“悬”写出了小舟顺着和风、挂帆而行的景象。

C.颈联写江上日落、黑夜降临和江上春来、旧年已过的景象,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新事物在旧事物灭亡后诞生。

D.尾联借“雁足传书”的故事,写诗人希望北归的鸿雁捎一封家书到自己的家乡洛阳,传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古代诗歌中还有许多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如“①____,①______”也表达了这种感情。

(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3.(2022·北京房山·七年级期末)下面是小明同学在进行“爱国诗”积累时所做的笔记,请你阅读后完成问题。

(1)请将“作者简介”部分补充完整。

①(姓名)_____,①(朝代)_____。

(2)在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选择插图时,小明搜集到下面两张图片。

请帮他选择恰当的一幅,并根据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3)通读三首诗后,小明发现它们都包含着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期盼之情。

请任选一首,结合相关诗句说明理由。

(2022·北京门头沟·七年级期末)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5.《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与本诗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都写出了诗人李白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泛吴松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1)诗中“”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杨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的第一章,诗中“”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合理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乡之情的?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7.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行锦衣①红夺②彩霞明,侵晓③春游向野庭④。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⑤踏烂麦青青。

(注释)①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

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秋夜寄邱员外①(唐)韦应物怀君属②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③应未眠。

【注释】①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与韦应物常有唱和。

②属:正值,恰逢。

③幽人:幽居隐逸的人。

(1)本诗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我们还可从诗句的、等地方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

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街州时。

(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酒”,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3.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2)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的妙处?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应傍战场开中“傍”的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你从诗中哪些词看出来的?(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边题目。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________。

(2)【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思绪之绵长(无穷)(2)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分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是一句问话。

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因此“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这里,叠词的运用,不要暗示了时间之漫,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结合诗歌内容写作背景分析,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词人登京口北固亭望神州的所见所思所感,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

词人眼望神州,感概千古兴亡之事,下阕,作者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末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表达词人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

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贾生》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4.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 离别
愁苦
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 相聚的欢乐 的憧憬。
(2)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 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 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 方"。
7.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枯藤 、 老树 、 西风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昏鸦_",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古道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 物是:"_人家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断肠人在天涯 __"。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 旅途中寂 寞孤独 的心情。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 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之 情。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3.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 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 倦梳头; 泪先流。 (2)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 又重又多。
②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
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④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⑤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
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⑥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课后练习】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 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 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 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 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 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 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定义: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或一情境来比方
另一事物或另一情境的一种修辞。
构成: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作用:可以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把事物描写得更具体、生动和感
人,或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②拟人
定义:把事物当作人,把物写成和人一样,有人的感情,人的动作,人
的状态和语言。
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 莺争暖树 ”、 “ 燕 啄春泥 ”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 (2)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
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
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五)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
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
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
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
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
④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 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四)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
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
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
【常见诗人诗歌语言特点】
清新、自然、朴素
山水田园诗
豪放俊逸
李白诗
沉郁顿挫
杜甫诗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边塞诗
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用典诗、咏史怀古诗Biblioteka 通俗、直白白居易诗
【课堂练习】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 氛?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 人哪些情感? 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是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2.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悬”是笔直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 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见到的青山绿水,波平浪静等江南景 象,时近春节,头顶大雁,诗人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慨。全诗意境优 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的思想之情。
意象角度。“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 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
6.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
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
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绿杨阴 里白沙堤 ”终。以“ 最爱湖东行不足 ”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 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2 分)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3分) ①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争 、 啄 。(1分) ②赏析: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 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 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 春的活力与生机。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与友人的惜别之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 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练习起来,表达 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5.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 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惆怅、物是人非之感和孤 独寂寞之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 要赏析。
作用:表达强烈的感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语言更加生动
形象。 ③夸张 定义: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强调、突出事物的特点等。 ④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概括力强,使表达鲜明突出。用于说理具有无可辩驳
的雄辩性,用于抒情具有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表达效果。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 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 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 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的诗歌)等。 (三)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①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 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②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 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 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③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专题五:诗歌鉴赏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 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 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 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 们: ①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 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②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 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 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 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 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③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 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 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 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 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 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借代、对比等 ①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