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联免疫方法的原理及详细操作步骤

合集下载

酶联免疫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酶联免疫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酶联免疫法的原理及其应用1. 引言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技术。

它利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目标分子结合,并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产生可检测的信号。

本文将介绍酶联免疫法的原理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2. 原理酶联免疫法的原理基于免疫学和酶学的知识,其步骤如下:2.1 免疫吸附首先,将待测的抗原或抗体溶液加入到含有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固相载体上,通过免疫吸附反应使其结合。

2.2 洗涤洗涤的目的是去除非特异性的蛋白质,减少假阳性反应。

洗涤的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条件,确保洗涤液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或抗原结合的目标物质不发生非特异性结合或杂交。

2.3 酶标记将与待检测物相结合的酶标记抗体或抗原加入到固相载体上,形成夹心结构。

酶标记通常选择较常用的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P)等。

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目标物结合后,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将酶底物转化为可检测的产物。

2.4 显示通过加入底物使催化酶产生可检测的信号。

底物的选择与酶标记的种类有关,例如,如果选择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酶标记,则可以使用TMB(3,3’,5,5’-四甲基联苯胺)作为底物,形成可见的蓝色反应产物。

2.5 信号检测根据底物反应产物的颜色变化或发光信号的强度,使用光谱仪、读板仪或其他相关仪器检测信号。

3. 应用酶联免疫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生物学研究酶联免疫法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抗体、细胞因子等生物大分子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酶联免疫法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质相互作用、细胞信号通路等研究。

3.2 临床诊断酶联免疫法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势。

例如,ELISA可以被用来检测某些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如HIV、乙型肝炎病毒、结核菌等的感染。

酶联免疫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检测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技术方法,它结合了酶标记和免疫反
应的原理,可用于检测生物样品中特定分子的含量,如蛋白质、抗体、激
素等。

具体步骤如下:
1.准备样品:从生物样品中提取目标分子,例如血液、尿液、细胞等。

2.免疫反应:将一定浓度的目标分子加入到反应孔中,并加入与目标
分子特异性的抗体,使两者发生免疫反应。

3.洗涤:对反应孔进行洗涤,以去除未与抗体结合的杂质以及剩余的
抗体。

4.添加荧光标记的二抗:向反应孔中加入荧光标记的二抗,使其与已
结合的抗体形成复合物。

5.洗涤:对反应孔进行再次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荧光标记的二抗。

6.酶标记:向反应孔中加入用酶标记的物质(如酶标记的抗体),使
其与已结合的荧光标记的二抗形成复合物。

7.洗涤:对反应孔进行最后一次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酶标记化合物。

8.反应染色:向反应孔中加入染色物质,使其与酶标记化合物发生颜
色反应,形成分析结果。

最终,检测结果可以通过测量反应孔中染色物质的光密度或荧光强度
来评估样品中目标分子的浓度。

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
性和高通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工程、食品安全等领域。

酶联免疫吸附法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法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法原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它基于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的原理,可以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的存在和浓度。

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易操作等优点,因此在医学诊断、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制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原理是基于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在实验中,首先将待检测的抗原溶液加入到微孔板中,使其吸附在孔板表面。

然后,加入特异性的一抗抗体,与待检测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接着,加入酶标记的二抗抗体,它会与一抗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

最后,加入底物,酶与底物发生反应产生可测的信号,通过测定信号的强度来确定待检测抗原的存在和浓度。

其次,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原理还包括两种常用的方法,间接法和夹心法。

间接法是指在待检测抗原与一抗抗体结合后,再加入酶标记的二抗抗体,通过二抗抗体与一抗抗体的结合来增强检测信号。

夹心法是指在待检测抗原与一抗抗体结合后,再加入抗原特异性的酶标记抗体,形成抗原-抗体-酶标记抗体的夹心复合物,从而增强检测信号。

此外,酶联免疫吸附法还可以根据检测信号的产生方式分为颜色反应法和发光反应法。

颜色反应法是指在酶与底物发生反应后产生可见的颜色变化,通过比色计或酶标仪来测定信号强度。

发光反应法是指在酶与底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发光信号,通过发光计来测定信号强度。

发光反应法具有高灵敏度和低背景信号的优点,因此在一些对灵敏度要求较高的实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总的来说,酶联免疫吸附法原理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可以同时检测多个样品,因此在科研和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酶联免疫吸附法在蛋白质检测、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酶联免疫的原理及应用

酶联免疫的原理及应用

酶联免疫的原理及应用引言酶联免疫(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生物制药和基础研究等领域。

它通过利用抗体和酶的结合,实现对特定分子的定量或定性检测。

本文将介绍酶联免疫的原理和应用,并阐述其在医学和科研中的重要性。

酶联免疫的原理酶联免疫的原理基于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以及酶的催化作用。

一般而言,酶联免疫包括两个主要步骤: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和酶的检测。

下面将具体介绍这两个步骤。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酶联免疫的第一步是将待检测的抗原与特异性的抗体结合。

该抗体一般由动物免疫生成,并与待检测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作用。

这种结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例如直接结合、间接结合和竞争性结合等。

结合后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将固定在试验物质表面,为下一步的酶检测提供基础。

酶的检测酶联免疫的第二步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对固定在试验物质表面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检测。

常用的酶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等。

这些酶能够催化底物的反应,产生可检测的颜色或荧光信号。

具体而言,酶联免疫将待测物固定在微孔板上,并加入与待测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然后,加入酶标记的第二抗体,该抗体能够与被检测物的抗体结合。

最后,加入适当的底物,使酶催化产生可测量的信号。

通过测量信号的强度,可以间接地推断待测物的浓度或存在与否。

酶联免疫的应用医学诊断酶联免疫在医学诊断中广泛应用。

它能够用于检测疾病标志物,如肿瘤标志物、免疫球蛋白和生化指标等。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酶联免疫的结果判断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并据此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

例如,酶联免疫已经被应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艾滋病等疾病的诊断。

生物制药酶联免疫在生物制药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检测和定量生物药物,例如蛋白质药物和抗体药物等。

酶联免疫操作方法

酶联免疫操作方法

酶联免疫操作方法
酶联免疫操作方法是一种用于检测和定量分析特定蛋白质的技术方法。

以下是一般的酶联免疫操作方法的步骤:
1. 杂交:将待检的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如微孔板或膜。

可以通过直接插入法或被动吸附法将抗原或抗体与载体结合。

2. 阻断:在固相载体上,加入一种非特异性蛋白质(如牛血清蛋白,BSA)或洗脱缓冲液来阻断未被固定的表面;这样可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3. 反应:加入待测样品,使其与固相上的抗原或抗体结合。

待测样品可能是抗原,也可能是抗体。

4. 洗涤:用洗涤缓冲液彻底洗涤固相载体,以去除未结合的物质,尤其是非特异性结合。

5. 标记:加入与待检测物质相匹配的标记物,如酶标签,荧光标记或放射性标记。

6. 反应:与酶标签或其他标记物相互作用,生成底物反应产物。

这种反应可用于颜色变化、荧光或放射性计数等信号读取。

7. 终止反应:加入终止试剂停止底物反应。

8. 测量:测量反应产物的信号强度,通过比较标准曲线或对照样品来定量待测物质的浓度。

以上是一般酶联免疫操作方法的步骤,不同的实验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酶联免疫检测法

酶联免疫检测法

酶联免疫检测法一、概述酶联免疫检测法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分子检测方法,它利用酶作为标记物来检测目标分子,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易操作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

二、原理酶联免疫检测法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包括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ELISA、竞争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等多种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是直接和间接ELISA。

1. 直接ELISA直接ELISA是将已知抗体固定在微孔板上,并加入待检样本中含有目标抗原的溶液,经过一定条件下的反应后,再加入与目标抗原结合的酶标记二抗,在适当条件下进行染色反应并测定吸光度值。

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快捷,但缺点是灵敏度略低。

2. 间接ELISA间接ELISA是将已知抗体固定在微孔板上,并加入待检样本中含有目标抗原的溶液,在适当条件下进行反应后加入与目标抗原结合的一抗,再加入与一抗结合的酶标记二抗,在适当条件下进行染色反应并测定吸光度值。

其优点是灵敏度高,但操作稍复杂。

三、步骤酶联免疫检测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 预处理样本:根据不同的样本类型和检测要求,可以进行不同的处理方法,如离心、洗涤、稀释等。

2. 固定抗原或抗体:将已知抗体或抗原固定在微孔板上。

3. 加入待检样本:加入含有目标分子的待检样本。

4. 洗涤:将未结合的物质洗去。

5. 加入酶标记二抗或一抗:根据实验设计需要选择适当的酶标记二抗或一抗,并加入微孔板中与目标分子结合。

6. 洗涤:将未结合的物质洗去。

7. 加入底物:加入适当底物后,在适当条件下进行染色反应。

8. 停止反应并测定吸光度值:在反应停止后,使用光谱仪等设备测定吸光度值,并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待检样本中目标分子的浓度。

四、应用酶联免疫检测法在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应用包括:1. 临床诊断:如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感染的诊断。

2. 药物检测:如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残留的检测。

3. 食品安全:如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的检测。

酶联免疫反应的原理和步骤

酶联免疫反应的原理和步骤

酶联免疫反应的原理和步骤一、酶联免疫反应的原理酶联免疫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定量分析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和浓度。

其原理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通过将酶标记的二抗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再利用酶的催化作用产生可定量检测的产物,从而实现对抗原或抗体的检测和定量。

酶联免疫反应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 免疫吸附:将待测物(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如酶标板、磁珠等)上,使其与固相载体结合。

2. 阻断:为了防止非特异性结合,需要在免疫吸附之前或之后对固相载体进行阻断处理,通常使用牛血清蛋白(BSA)或牛血清白蛋白(BSA)来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3. 特异性结合:加入特异性抗体与待测物进行结合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4. 二抗结合:加入酶标记的二抗,该二抗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二抗-抗原-抗体复合物。

5. 底物反应:加入底物,该底物受酶的催化作用产生可定量测量的产物。

常用的底物有TMB(三甲基苯胺)、ABTS(2,2'-联氨基丙烷磺酸)等。

6. 反应终止:加入适当的反应终止液,停止底物反应过程。

7. 测量:通过光度计或荧光计测量产物的光吸收或荧光强度,以反映抗原或抗体的浓度。

二、酶联免疫反应的步骤酶联免疫反应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表面处理:将固相载体(如酶标板)表面进行处理,以增强待测物的吸附能力和特异性结合。

常用的方法有物理吸附、化学共价结合、亲和结合等。

2. 阻断处理:为了防止非特异性结合,需要对固相载体进行阻断处理,通常使用牛血清蛋白(BSA)或牛血清白蛋白(BSA)来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3. 特异性结合:加入待测物(抗原或抗体),与固相载体上的特异性抗体进行结合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4. 二抗结合:加入酶标记的二抗,该二抗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二抗-抗原-抗体复合物。

5. 底物反应:加入底物,该底物受酶的催化作用产生可定量测量的产物。

酶联免疫的操作方法

酶联免疫的操作方法

酶联免疫的操作方法酶联免疫是一种常见的免疫测定方法,常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和浓度。

其操作方法如下:1. 抗原包被:首先,将待检测样品中的抗原加入到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孔或固相载体表面,通过吸附或共价键结合的方式,将抗原固定在孔或固相载体上。

这样做是为了使抗原与特异性抗体充分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2. 洗涤:将包被好的板子或固相载体进行洗涤,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物,减少误差的发生。

3. 反应:将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的二抗(或识别抗体)加入孔或固相载体中,与复合物发生特异性结合。

该二抗预先被连接上与酶(通常是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结合的分子,因此称之为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

4. 洗涤:将孔或固相载体进行洗涤,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物。

5. 底物添加:将染色底物加入孔或固相载体中,底物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可见的颜色反应。

该底物通常是染色体底物或亚硝酸4-硫酸钠。

6. 反应停止:通过加入酸或碱,停止底物的反应,并阻止底物继续发色。

7. 反应评估:测量底物反应产生的颜色强度或发光强度,使用光度计或发光仪等设备进行测定。

酶联免疫方法优点如下:- 高灵敏度:酶标记可提供较强的信号,使检测到的目标物浓度可达到可靠的程度。

- 特异性:通过使用具有特异性的抗体或抗原,酶联免疫能够准确检测目标物。

- 简单易行:操作相对简单,无需复杂的实验条件和设备。

- 可量化:根据底物反应的强度,可以定量测定目标物的含量。

- 高通量:酶联免疫可同时处理多个样品,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酶联免疫也有一些局限性,例如:- 检测范围受限:传统的酶联免疫方法通常只能在较低至中等浓度范围内进行可靠的检测,对于高浓度的目标物可能不敏感。

- 受干扰物影响:某些样品中可能含有干扰物质,如脂质、乳糖、硫醇等,它们可能影响酶的活性或干扰底物的测定。

- 特异性限制:一些高度相似的抗原或抗体可能导致交叉反应,从而降低特异性。

总的来说,酶联免疫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测定方法,通过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并利用酶的催化反应使其产生可见的颜色或发光信号,从而实现对目标物的检测和定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 特异性
抗原抗体的结合发生在抗原的决定簇与抗体的结合位点之 间。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互补关系,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测定某一特定的物质,而不需先分离待检物。
1.1.3 最适比例
1.1.4 敏感性
化学比色法的敏感度为mg/ml水平 酶反应测定法的敏感度约为5-10μg/ml 免疫测定中凝胶扩散法和浊度法的敏感度与酶反应法相仿 标记的免疫敏感度可提高数千倍,达ng/ml水平 例如,HBsAg,其敏感度可达0.1ng/ml。
不易吸附的非蛋白质抗原可用间接包被的抗原经固相抗体的亲 和层析作用,包被在固相上的抗原纯度大大提高,因此含杂质 较多的抗原也可采用捕获包被法。
亲和素生物素 即用亲和素先包被载体,加入生物素化的DNA, 这种包被方法均匀、牢固,已扩大应用于各种抗原物质的定量 测定。 脂类物质无法与固相载体结合,可将其在有机溶剂(例如乙醇 )中溶解后加入ELISA板孔中,开盖置冰箱过夜或冷风吹干,待 酒精挥发后,让脂质自然干固在固相表面。
酶联反应知识简介
03/11/15
1. ELISA的原理 2. ELISA的类型 3. 试剂准备:免疫吸附剂
结合物 酶底物的准备 4. 对照设定 5. 标本的采取和保存 6. 结果判断
1. ELISA的原理
ELISA是一种免疫测定(immunoassay,IA) 。基础:抗原 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加入酶反应的底 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 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由此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1.4 免疫测定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由于各种抗原成份,包括小分子的半抗原,均可用以制备 特异性的抗血清或单克隆抗体,利用此抗体作为试剂就可 检测标本中相应的抗原,因此免疫测定的应用范围极广。
2 ELISA的类型
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在这种测定方法 中有三个必要的试剂: (1)固相的抗原或抗体,即"免疫吸附剂"(immunosorbent); (2)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称为"结合物"(conjugate); (3)酶反应的底物。 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法。
3.1.2 包被的方式
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在过程称为包被(coating)。 蛋白质与聚苯乙烯固相载体是通过物理吸附结合的,靠的 是蛋白质分子结构上的疏水基团与固相载体表面的疏水基团 间的作用。这种物理吸附是非特异性的,受蛋白质的分子量 、等电点、浓度等的影响。大分子蛋白质较小分子蛋白质通 常含有更多的疏水基团,故更易吸附到固相载体表面。
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过程是一种动态 平衡,其反应式为:
Ag+Ab→Ag·Ab
抗体的亲和力(affinity),可以用平衡常数K表示: K=[Ag·Ab]/[Ag][Ab] ,Ag·Ab的解离程度与K值有关。高亲和 力抗体的抗原结合点与抗原的决定簇在空间构型上非常适 合,两者结合牢固,不易解离。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均能 保持原有的结构和活性。
优点:试验的特异性、敏感性均由此得以改善,重复性亦佳 。抗原用量少,仅为直接包被的1/10乃至于/100。
包被用多肽抗原是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的多肽片段。 一般只含有一个抗原决定簇,纯度高,特异性也高,但由于分子 量太小,往往难于直接吸附于固相上。借助于偶联物与固相载体 的吸附,间接地结合到固相载体表面。
3. ELISA的试剂(A、B、C三部分)
ELISA中有三个必要的试剂:免疫吸附剂、结合物和酶的底 物。 (1)已包被抗原或抗体的固相载体(免疫吸附剂); (2)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结合物); (3)酶的底物; (4)阴性对照品和阳性对照品,参考标准品; (5)结合物及标本的稀释液; (6)洗涤液; (7)酶反应终止液
2.2.6 捕获包被法测抗体
IgM的检测常用于传染病的诊断。用抗人IgM抗体包被固相 ,以捕获血清标本中的IgM(其中包括针对抗原的特异性 IgM抗体和非特异性的IgM)。此法常用于病毒性感染的早 期诊断。
2.2.7 ABS-ELISA法
①:固相支持物; ②:样品; ③:特异性IgG; ④:生物素化抗小鼠IgG (Biotin); ⑤: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酶标链亲和素(Avidin); ⑥:DAB显色液; ⑦:显色;
2.2.1 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
此法适用于检验各种蛋白质等大分子抗原,例如HBsAg、 HBeAg、AFP等。只要获得针对受检抗原的异性抗体,就可 用于包被固相载体和制备酶结合物而建立此法。
2.2.2 双抗原夹心法测抗体
用特异性抗原进行包被和制备酶结合物。此法中受检标本 不需稀释,可直接用于测定,因此其敏感度相对高于间接法 。乙肝标志物中抗HBsAg的检测常采用本法。本法关键在于 酶标抗原的制备,应根据抗原结构的不同,寻找合适的标记 方法。
酶免疫测定类型
酶免疫组化 酶免疫技术
酶免疫测定
均相酶免疫测定
非均相酶免疫测定
固相酶免疫测定 液相酶免疫测定
这种固相酶免疫测定方法在1971年最初建立时称为酶联免疫 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简称 ELISA。
1.1 抗原抗体反应 1.1.1 可逆性
2.2.3 间接法测抗体
传染病的诊断。间接法的优点是只要变换包被抗原就可利用 同一酶标抗抗体建立检测相应抗体的方法。
2.2.4 竞争法测抗体
当抗原材料中的干扰物质不易除去,或不易得到足够的纯化 抗原时,可用此法检测特异性抗体。
2.2.5 竞争法测抗原
小分子抗原或半抗原缺乏可作夹心法的两个以上的位点, 因此不能用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测定,可以采用竞争法模式。 其原理是标本中的抗原和一定量的酶标抗原竞争与固相抗体 结合。标本中抗原量含量愈多,结合在固相上的酶标抗原愈 少,最后的显色也愈浅。小分子激素、药物等ELISA测定多 用此法。
ELISA的试剂准备A
固相载体 聚苯乙烯具有较强的吸附蛋白质的性能,抗体或蛋 白质抗原吸附其上后仍保留原来的免疫学活性。 聚氯乙烯。聚氯乙烯对蛋白质的吸附性能比聚苯乙烯高,但 空白值也略高。
良好的ELISA板应该是吸附性能好,空白值低,孔底透明度高 ,各板之间、同一板各孔之间、同一板各孔之间性能相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