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医学课件)正骨八法

(医学课件)正骨八法

医骨伤科的治疗手段,使得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02 03
提升中医骨伤科治疗效果
正骨八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了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效果,使得患者 能够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同时也增强了中医骨伤科的信誉度和影响 力。
弘扬中医文化
正骨八法属于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 法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促进了中医文化的弘 扬和发展。
诊断明确
胸椎小关节紊乱是指胸椎小关节错位或半脱位,表现为胸背痛、胸闷、呼吸 困难等症状。正骨八法可针对其病机予以治疗。
治疗方法
采用俯卧位定点复位手法和牵引手法,根据病情选择手法方向和力度,以纠 正胸椎小关节紊乱,扩大胸椎间隙,缓解胸背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运用
诊断明确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活 动受限等症状。正骨八法可针对其病机予以治疗。
《医学课件》正骨八法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概述 • 正骨八法的基本技术 • 正骨八法的临床应用 • 正骨八法的优势和不足 • 结论
01
概述
正骨八法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正骨八法起源于我国古代中医骨伤科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 春秋战国时期,后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发展
正骨八法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被完善和系统化,形成了 以"摸、接、端、提、推、拿、按、摩"为主要步骤的骨伤科 治疗方法,被誉为"中医骨科的精髓"。
腰椎间盘突出的运用
诊断明确
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 根,引起腰腿痛。正骨八法可针对其病机予以治疗。
治疗方法

中医正骨学知识讲座医学课件

中医正骨学知识讲座医学课件

(四)药品诊疗
早期宜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 方用桃红
四物汤加田三七等。若有大便秘结、脘腹胀满等症,
可酌加枳实、大黄等通腑泄热。中期宜舒筋活络,
补养气血, 方用舒筋活血汤。后期宜补益肝肾, 强
壮筋骨, 方用壮筋养血汤。
中医正骨学知识讲座
44
第44页
(五)其她疗法
三翼钉
加压螺丝钉



多根克氏针

带血管植骨
中医正骨学知识讲座
14
第14页
▪ 3。颈中型 骨折线经 过股骨颈中段, 供给股骨 头 动脉经关节面 滑
膜进入股骨头, 供给股骨 头 血液循环存在, 所以 骨折有可能愈合。
中医正骨学知识讲座
15
第15页
▪ 4、基底型 骨折线位于股 骨颈与大转子之间, 因为骨 折两断 血液循环良好, 骨 折轻易愈合
中医正骨学知识讲座
38
第38页
▪ (3)加压螺纹钉内固定 适适用于全部青年及 65岁以下 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和陈旧性骨 不愈合者。它能使骨折断端维持压缩力, 但不 能预防骨折断端 旋转。拧入时螺纹必需越
过断端, 不然不能产生加压作用, 常需加压1枚 斯氏针控制旋转, 可采取二枚螺纹钉固定
中医正骨学知识讲座
中医正骨学知识讲座
8
第8页
【股骨头 血供】
▪ (一)圆韧带动脉 发自闭孔动脉 髓臼枝, 只 供给股骨头凹窝周围 小区域血运, 大部分不 深入股骨头。
▪ (二)股骨于滋养动脉 股骨干滋养动脉在 股骨干髓腔内行走, 对股骨头 血液供给极少。
▪ (三〕支持带动脉(关节类枝) 由旋股内侧动 脉和旋股外侧动脉组成 动脉环, 是股骨头颈 关键血液供给起源。

中医正骨手法技能剖析课件

中医正骨手法技能剖析课件
第3页,共64页。
历史沿革
2、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指出:骨 折、脱位“须用法整顿归元”,首创用悬
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第4页,共64页。
历史沿革
3、 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首次 把“摸、接、端、提、按、摩、推 、拿”归纳 为伤科八法。
第5页,共64页。
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
1、充分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2、密切注意全身情况的变化
第57页,共64页。
正骨八法 — 折顶回旋
回旋法: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
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 入的骨折。
第58页,共64页。
正骨八法 — 折顶回旋
回旋法:术者分别握远近骨折段,以近端为固定点,以远
端绕近端适当旋转(根据X线片所显示的旋转移位特点,决定 向哪个方向回旋断端),使骨折斜面相对而有利对位。从断端的
左桡骨中上
1/3横断骨折
第47页,共64页。
骨折畸形愈合 男,12岁,前臂骨折后4
个月,至今前臂不能旋转
第48页,共64页。
正骨八法 — 夹挤分骨
操作方法:整复骨折时,可用两手拇指及食、中、无名三指由
骨折部的掌背侧对向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 端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双骨折就象单骨折一样复位。
“提、端” —— 上提、端起 “按、挤“ —— 按下、挤进
第31页,共64页。
正骨八法 — 提按端挤
前后侧移位用提按手法 操作方法:医者两手拇指按突出的一端向下, 两手四指提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向上。
第32页,共64页。
正骨八法 — 提按端挤
第33页,共64页。
正骨八法 — 提按端挤
内外侧(即左右侧)移位用端挤手法。

中医正骨学ppt课件

中医正骨学ppt课件

.
23
骨折概论
.
24
骨折定义
❖ 由于外力作用破坏了骨的连续性或完整性
.
25
骨折的外因分析
• 直接暴力 骨折发生于外力直接作用的部位 (打、压、枪、撞击)
• 间接暴力 骨折发生于远离外力作用的部位 • 传达暴力,如:桡骨远端骨折 • 扭转暴力,如:投掷所致的肱骨干骨折
• 筋肉牵拉 肌肉附着点附近骨折(髌骨骨折) • 持续劳损 长途跋涉(跖骨骨折)
.
13
CO学派是中医正骨学不断发展的历 史积淀
❖ 汉代中医外科鼻祖华佗研制了麻沸散麻醉,进行骨 科手术,独创“五禽戏”,指出功能锻炼在骨折愈 合过程中的作用;
❖ 晋代葛洪《肘后救卒方》首先记载了夹板固定、颞 下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方法;
❖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循环障碍、神经功 能障碍的症状,并指出软组织裂伤、关节开放性损 伤应立即缝合,是中医内固定的最早记载;
.
26
骨折的内因分析
• 年龄和健康状况 • 骨的解剖位置与结构状况
• 静止段与运动段连接处、疏松与致密交接处 • 幼儿:青枝骨折;少年:骨骺分离;老年:骨
折风险增加 • 骨骼病变
• 骨感染、骨软化病、骨肿瘤等
.
27
外因+内因 骨折
.
28
问题:如何描述(诊断)?
.
29
问题:如何对X片进行描述?
• 嵌插骨折
• 裂缝骨折
• 骨骺骨折
• 压缩骨折
.
45
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
• 横断骨折
• 斜形骨折

• 螺旋形骨折
折 碎
• 粉碎骨折
成 三
• 青枝骨折
块 以

正骨手法PPT课件

正骨手法PPT课件

提 按 端 挤
5、摇摆触碰
触碰法(即叩击法)用于须使骨折部紧密嵌插 者,横型骨折发生在干骺端时,骨折整复夹板固 定后,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夹板,另一手轻轻 叩击骨折的远端,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擦,复位更 加稳定。
要领:术者两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维持牵 引下轻轻地左右或前后方向摆动骨折远段。
6、夹挤分骨
8、按摩推拿
本手法适用于骨折复位后,起到调理 骨折周围软组织的作用,可使扭转曲折的肌 肉、肌腱随着骨折复位而舒展通达,这对关 节附近的骨折尤为重要。操作时,手法要轻 柔,按照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由上而下顺 骨捋筋,达到散瘀舒筋的目的。
病案:患者张某某,女性,41岁,右桡尺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患者入院后予手法复位 下图为手法复位后,拍片后示:骨折线对位良好。
手法效能:
1
2
3
4
手法在骨科 的运用
手法的分类:
理筋 手法
正脊 手法
正骨 手法
一、正骨八法:
正骨手法在骨伤科尤其是中医骨伤治疗中 占有重要地位,是骨伤科四大治疗方法(整复 、固定、药物和功能锻炼)之一。具有方法简 便,疗效显著等特点。
正骨手法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尤其唐·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元·危亦林《 世医得效方》、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 法要旨》等有关正骨手法阐述甚详。
下图为患者2周后拍片的结果
其他手法:
二、理筋手法
理顺经络的一种手法。操 作时一般先用按,推,摩,揉, 擦等手法,镇痛解痉,散瘀活 血,疏松肌肉;继用屈伸,旋 转,牵抖,摇晃等手法,调和 营卫,理顺经络,分离粘连; 最后运用叩击,揉搓,运展等 手法,调和气血静脉。用于各
பைடு நூலகம்类经伤的治疗。

中医正骨课件(针灸推拿专业)

中医正骨课件(针灸推拿专业)
• 4.并发症是骨折后产生的除骨折外的重要病 理改变。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 1.根据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 (1)闭合骨折 (2)开放骨折
2.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类
• (1)橫形骨折
(2)斜形骨折
• (3)螺旋形骨折 (4)粉碎性骨折
• (5)嵌插骨折 (6)青枝骨折
• (7)压缩骨折 (8)裂纹骨折
成绩考核:
• 1.平时成绩(30%) • 包括:作业、单元测验、实训报告、
手法考核。 • 参考成绩:作业、出勤。 • 2.期末考试(70%)
绪论
• 学习目标知识: • 1、掌握中医伤科学与中医正骨的定
义; • 2、了解中医正骨的发展简史。 • 3、知道中医正骨现在面临的种种挑
战与机遇。
绪论
• 中医骨伤科学的定义: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 防治皮肉﹑筋骨﹑气血﹑脏腑和经络损伤 疾患的科学。
• 治疗的总原则:固定与活动统一(动 静结合 )、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 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 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 合(医患合作) 。
• 一、早期正确复位 • (一)时间宜早 • 力争伤后1~4小时以内成功 • (二)力争复位一次性成功 • (三)尽量采用手法复位
• 二、局部外固定 • (一)石膏固定 • (二)夹板固定
• 2.作用:使术者脑 中构成一个骨折移位 的立体图像
• (二)拔伸牵引
• 1.方法:沿肢体纵 轴
• 由远近端对抗牵引
• 2.作用:矫正重叠
• (短缩)移位

其它手法基础
• (三)成角折顶 • 1.方法: • 2.作用:矫正严重 • 重叠(短缩) • 移位。
• (四)旋转回绕 • 1.方法: • 2.作用:旋转—— • 矫正断端间的旋转 • 移位

中医正骨教育课件

中医正骨教育课件
1.现代化工农业生产、交通事故和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伤层出不穷。
2.体育比赛和锻炼造成的运动损 伤。
3.社会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骨关 节损伤。
复习思考题:
• 1.中医骨伤科学与中医正骨学的定义? • 2. 中医正骨学发展各阶段的主要贡献、成
就、著述? • 3.新中国成立后中医正骨有那些重大发展? • 4. 中医正骨现在面临的挑战有那些?你如
• 4.并发症是骨折后产生的除骨折外的重要病 理改变。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 1.根据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 (1)闭合骨折 (2)开放骨折
2.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类
• (1)橫形骨折
(2)斜形骨折
• (3)螺旋形骨折 (4)粉碎性骨折
• (5)嵌插骨折 (6)青枝骨折
• (7)压缩骨折 (8)裂纹骨折
• 4.《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其
中有菌观念无菌操作等值得后世学习。
• 5.其他 • 《备急千金要方》等。
• (五)中医正骨学的发展 • 1.宋代 • 从宋代开始,政府医院均设有骨
科。
• 张杲的《医说》在练功方面有贡 献。
• 《夷坚志》记录了同种异体接骨术。
• 2.元代 • (1)李仲南《永类钤方》创制了手
中医伤科学之(中医正骨)

教育课件
学习目标:
• 通过对《中医正骨》的系统学习,使 同学们掌握中医正骨的基本理论、诊 断方法及运用传统的正骨手法治疗疾 病的方法。
• 使之学会能正确运用正骨手法,更好 地为病人服务。
学习要求:
• 1.课前预习 • 2.课堂认真听讲 • 3.课后复习 • 4.勤于思考、善于模仿、不懂就问 • 5.反复操作练习、熟能生巧 • 6.查找资料、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中医正骨学.

中医正骨学.
诊断骨折,借助X线检查对于了解骨折的具体情 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要求:正、侧位或特殊外,还可能有各 种全身或局部的共发症。
一、早期并发症: (一)全身并发症 1、休克:心率加快、血压低、少尿甚至昏迷不
省人事、 2、脂肪栓塞:少见。骨折特发
(二)局部并发症
功能障碍:由于肢体失去杠杆和支柱作用,及剧 烈疼痛、筋肉痉挛、组织破坏所致。一般来说, 不完全骨折、嵌插骨折的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完 全骨折、有移位骨折的功能障碍程度较重。
2、骨折的特征:
畸形: 异常活动: 骨擦音:
三、临床检查
1、望诊:望姿势、步态、面部表情、局部情况等 2、触诊:沿骨骼轮廓触摸 3、量诊: 4、血管神经检查:注意有无血管神经损伤 四、X线检查
一、病史
1、了解暴力的大小、方向、及其作用的部 位
2、了解受伤的时间 3、了解伤后的全身情况及变化 4、询问伤后肢体的功能情况 5、了解伤后的处理情况 6、了解既往史 7、了解治疗情况
二、临床表现
(一)全身情况 发热:一般骨折,由于瘀血停聚,积瘀化热,常 有发热(体温约38.5℃),5-7天后体温逐渐降 至正常,无恶寒或寒战,兼有口渴、口苦、心烦、 尿赤便秘、夜寐不安、脉浮数或弦紧、舌质红、 苔黄厚腻。 外伤性休克:严重创伤和骨折可发生 白细胞和血沉:
1、横断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 直。
2、斜行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斜 交成锐角。
3、螺旋骨折
骨折线呈螺旋形。
4、粉碎骨折 骨碎裂成三块以上。
5、嵌插骨折
密质骨嵌插入松质骨 内
6、压缩骨折 松质骨因压缩而变
7、裂缝骨折 骨折间隙呈裂缝或线状
8、青枝骨折
多发生于儿童。仅有部分骨质 和骨膜被拉长、皱折或破裂, 骨折处有成角、弯曲畸形, 与青嫩的树枝被折时的情况 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暴力引起骨折
中医正骨学
间接暴力引起骨折
3、肌肉拉力: 肌肉附 着处骨折(髌骨在未直 接着地发生的骨折) 。
4、积累性劳损:长期、 反复、轻微外力,应力 积累发生骨折,如远距 离行军易致第二、三跖 骨骨折及腓骨下1/3骨 折称为疲劳性骨折。
姚明踝关节应力性骨折
中医正骨学
肌肉牵拉引起骨折
病理性骨折: 骨骼疾病,轻微外力即可发生。
• 体温 • 血肿,一般不超过38℃
中医正骨学
局部表现
• 一般表现: 局部疼痛和压痛、肿胀、功能障碍。
• 特有体征: 1)畸形 2)异常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 ❖三者有其一即为骨折 ❖三者均无不等于没有骨折
中医正骨学
骨折后的病史(暴力的大小、方向、 性质、形式及其作用的部位,受伤 的时间伤后肢体功能等)询问对指 导检查、及时诊断、迅速作出治疗 方案十分重要。
中医正骨学
椎体压缩骨折
中医正骨学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7)裂缝骨折:骨质发生裂隙,无移位,多见于颅骨、肩胛骨 等。
8)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角 畸形。有时成角畸形不明显,仅表现为骨皮质劈裂,与青嫩 树枝被折断时相似而得名。
9)骨骺分离:经过骨骺的骨折,骨骺和骨干的分离
中医正骨学
三、根据骨折的损伤程度分类 1)单纯骨折 无并发重要血管、神经、肌腱 和内脏损伤 2)复杂骨折 有并发重要血管、神经、肌腱 和内脏损伤 3)不完全骨折 骨小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部 分中断。 4)完全骨折 骨小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全部 中断。
中医正骨学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四、根据骨折垂直。(如右图)
(脆骨病、骨肉瘤、佝偻病、骨髓 炎、肿瘤等)
中医正骨学
二 骨折的移位
临床常见的移位
➢成角移位 ➢侧方移位 ➢缩短移位 ➢分离移位 ➢旋转移位
中医正骨学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中医正骨学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一、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 1)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 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破裂, 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省市逐步建立中医院校,培养中 医骨伤科学人才,建立了中医骨伤科学研究所(院)。很 多城市、地区和县建立了骨伤专科医院及中医院设立骨伤 科,目前规模较大的中医骨伤专科医院有广东省佛山市中 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等。 1958年,方先之、尚天裕等编写《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 提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和医患合作”的治 疗骨折的四项基本原则。此原则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 践至今。
中医正骨学
中医正骨学
第一章 绪 论
中医正骨学
骨伤科学发展简史
正骨学是研究防治骨折和关节脱位的一门学科,是中医骨 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476-公元220年的战国、秦汉时期,伤科基础理论 已基本形成,成书于这一时期的《黄帝内经》,为中医骨伤 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伤科诊疗技术进一步发展。晋 代葛洪著《肘后救卒方》是世界上最早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 手法整复方法并沿用至今。
中医正骨学
3: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有世界上关于 骨折内固定的最早记载。
4:唐代王焘著《外台秘要》最早将伤科疾病分为 外损和内伤两大类。唐代蔺道人著《仙人理伤续 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
中医正骨学
第一章 骨折概论
骨折定义 :骨或骨小梁的完整性或 连续性中断称为骨折。
中医正骨学
一 骨折病因
(一)外力作用 1 直接暴力 2 间接暴力 3 肌肉牵拉 4 累积性力
(二)病理因素
外伤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
中医正骨学
1、直接暴力:骨折发生 在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 (车轮碾压胫腓骨)
2、间接暴力:骨折发生 在远离暴力、力作用部 位(如colle’s骨折)
中医正骨学
近三十年来,在中西医共同发展的政策鼓舞下,中医 骨伤科学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其中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 死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拇(足 +母)趾外翻及相关畸形”,山东文登整骨医院“中西医结 合早期治疗手部大范围多元组织毁损的研究”等研究先后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医正骨学
5:朱橚主编的《普济方》书中介绍了用悬吊带快速牵引 复位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书中还描述了伸直型桡骨下端 骨折,比科勒(colle)报道的早四百年。
6: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公元 1749成书),在骨折的治疗方面总结了“摸、接、端、 提、按、摩、推、拿”八种整骨手法。
中医正骨学
中医正骨学
临床检查: 1、望诊(表情,步态等) 2、触诊(摸诊) 3、测量(患健肢体的长度、周径) 4、血管神经检查(观察血管和神经的
损伤情况)
2)斜形骨折: 骨折线与纵轴成 一定角度。(如右图)
中医正骨学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3)螺旋形骨折:骨折线成螺 旋状。(如右图)
4)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二 块以上。(如右图)
中医正骨学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5)嵌插骨折:骨折片相互 嵌插,多见于干骺端骨折。 即坚质骨嵌插于松质骨内。 (见右图) 6)压缩性骨折:骨质因压 缩而变形。多见于松质骨。 如脊椎骨,跟骨。(见右图)
桡骨远端青枝骨折
中医正骨学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根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 1、新鲜骨折:伤后数日至三周以内。 2、陈旧骨折:三周以上。
中医正骨学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根据受伤前骨折是否正常分类 1)外伤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骨结核、骨肿
瘤)
中医正骨学
第三节 骨折的诊断
中医正骨学
全身表现
• 休克 • 发生可能:大的骨折、严重 的开放骨折 • 原因:广泛的软组织伤、剧 烈疼痛、大量出血、内脏损 伤
中医正骨学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二、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性骨折: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 再发生移位的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 形骨折、压缩性骨折、嵌插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 移位的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 骨折等。
中医正骨学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