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赏析

合集下载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以谈心的语调,质朴的语言表现隐逸的情怀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以谈心的语调,质朴的语言表现隐逸的情怀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以谈心的语调,质朴的语言表现隐逸的情怀众所周知,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他生于盛唐时代,早年有志于用世,但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便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

今天我们要品读的诗歌《夜归鹿门歌》就与鹿门山有关。

《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这首七言古诗写傍晚自涧南园经岘山,往鹿门隐居处途中的情景。

全诗通过对鹿门居处山水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隐居生活闲适自由的乐趣,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强烈追求。

诗题中的“鹿门”,即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市东南。

原名苏岭山,汉建武时,襄阳侯习郁建庙于此山上,刻二石鹿置于庙道口,此庙称鹿门庙,后来便称此山为鹿门山。

孟浩然曾在这里隐居。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二句,描写黄昏时分人们争相渡江、匆忙回家的情形。

诗人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寂静幽僻与世俗的喧闹。

两相对照,使诗人在船头闲望沉思的神情和潇洒超脱的襟怀,如在目前。

这两句抓住了山寺晚钟、日落黄昏、争相竞渡的细节场景,渲染了一派喧闹的气氛。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写村民沿着沙岸回家,诗人乘舟回鹿门山,语含超脱世俗、隐山林的乐趣。

诗在以热衬冷中,写得极为亲切而自然,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二句承上,写鹿门山的山色朦胧、月明烟开的幽静景色。

庞公,即庞德公,东汉时的隐士,襄阳人,也曾隐居鹿门山。

《后汉书·逸民传》:“庞公者,……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

……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诗人被这美景陶醉了。

面对这种美景,诗人似乎忽然领悟到庞德公当年为什么要在这里隐居了。

这种微妙的心理活动,由一个“忽”字传达无余。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二句,写诗人孤洁清高、一尘不染、脱离世俗的境界。

古诗鉴赏: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古诗鉴赏: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探究1:江边景 悠然的钟声---山寺的超然和僻静 尘杂的人声---世俗的杂乱和喧嚣
一个“争”字,描 写了诗人望见渡口 人们抢渡回家的喧 闹场面,表达了诗 人对世俗的沉思。
世人返家 自去鹿门
殊途异志,两种选择两样心情, 抒发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探究2:山中景
山中有朦胧的月光; 山中有烟云缭绕的树木; 山中有开在岩石上的门; 山中有松林间的小路; 山中有远离红尘的隐士……
《 夜归鹿门歌 》
• 诗歌中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
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乐景也可以抒发哀情)。 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来说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
中鹿头渔
诗歌分别写了 哪两个场景?


山渡
探究1:江边景
1、江边有人来人往的喧嚣; 2、江边有小贩的叫卖; 3、江边有讨价还价的争执; 4、江边有红尘的离愁别恨; 5、江边有……

• 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隐者留其名
饮酒(其五)
【晋】陶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隐者留其名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 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 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 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 西山鸾鹤群。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探究2:山中景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 躬身实践了庞德公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 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 夜归鹿门歌 》
诗中所写: 从随 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

一、《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二、《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韵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三、《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

朗读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划出 自己理解有难度的句子。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lí )(shǔ) (zī)
积雨空林烟火迟,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
蒸藜炊黍饷东菑。 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漠漠水田飞白鹭,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
(zhuàn)
(jǐn)
阴阴夏木啭黄鹂。 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宛啭啼声。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朗读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 煮葵烧笋饷春耕。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 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 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唐·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 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日樵渔路, 日暮归来雨满衣。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 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课本29页《孟浩然的隐逸》, 结合《积雨辋川庄作》及你的所学, 谈谈你对隐逸的看法。
积累我国古代隐士的隐居之地
王维—— 孟浩然—— 伯夷、叔齐—— 诸葛亮——
朗读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三、诗文赏析
这首诗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最能体现诗歌 主题的又是哪一句?为什么?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鹿门山:在襄阳,位于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曾隐居于此。

孟浩然在此辟有住地,偶尔也去住住。

【韵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这两句是说,山寺的晚钟响了,天已黄昏,人们在渔梁渡口争着渡船回家,一片喧闹之声。

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隐然可见诗人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诗句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评析】: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襄阳人士,后隐居鹿门山。

这首诗歌就是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中,抒发归隐的情怀逸致。

这首七言古诗的首二句,是纪实描述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

鹿门山寺院的钟声鸣响,从天边悠然传来,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

渔梁渡头,一派喧闹的场景,那是辛勤劳作、出门奔波的市民争着回家和家人团聚的迫切心声。

这看似自然的描述中,却蕴含深意。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注】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听觉角度写环境,上句以钟鸣表现山寺安静,下句突出渡口喧闹,对照鲜明。

B.领联写人们沿江回到江边小村,引出我乘坐小舟归向鹿门山;同为归,然心情有别。

C.这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用作者行踪把二者巧妙连接在一起。

D.诗中“幽人”指庞德公,也是作者自况,表现了他喜爱并主动追求隐逸生活的天性。

15孟浩然提俱诗歌创作中“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这首诗是怎体现他的创作理论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D(“喜爱并主动追求隐逸生活的天性”错误,从诗人经历可知其隐居是无奈之举。

)15.(1)首联上下句将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暗含对禅境的喜爱。

(2)颔联通过“人”与“我”的比衬,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颈联写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忘情于山间美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4)尾联写鹿门山山林寂寥,只有幽人独居,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注解】: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韵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赏析】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的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为“南园”或“涧南园”。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夜归鹿门山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古诗全文如下: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前言】《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翻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鉴赏】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

【最新】夜归鹿门歌翻译及赏析-精选word文档 (3页)

【最新】夜归鹿门歌翻译及赏析-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夜归鹿门歌翻译及赏析夜归鹿门歌写的是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夜归鹿门歌翻译及赏析,欢迎参考借鉴。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余:我。

⑸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⑹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⑺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⑻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韵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赏析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赏析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夜归鹿门歌⑴
山寺钟鸣昼已昏⑵,渔梁渡头争渡喧⑶。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⑷。

岩扉松径长寂寥⑸,惟有幽人自来去⑹。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白话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创作背景】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

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
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所以题目“夜归鹿门”。

【赏析】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
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

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

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此诗先写渡口的喧闹,再写居所只有自己独来独去的幽静。

因为东汉时的著名隐士庞德公也曾在这里住过,追慕和自照便自然地融为一体,浑然成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