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用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注]鹿门,山名,在襄阳。
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这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
(1分)4.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2分)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5.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
(4分)参考答案:1.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2.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意对即可)3.古体诗4.A5.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赫然清晰地动态过程凸现出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赏析:《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夜归鹿门山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古诗全文如下: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前言】《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翻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鉴赏】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
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歌中描述了一个醉酒作诗的场景,号召人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下面将分步骤对这首诗歌进行鉴赏。
一、结构分析
该诗共分为七节,每节句数不等。
整首诗所采用的韵脚是纯平。
首句
与尾句相同,构成“回文体诗歌”。
二、语言艺术
“夜归鹿门歌”体现了唐代“豪放派”诗歌的特点,运用了冒险、奇特、放浪、脱俗的方法,对酒、诗、道、人等课题进行了泛泛而谈的
叙述。
整篇诗歌语言狂放放荡,富有自由不羁的个性,使人感到情感
的交汇和思想的碰撞。
三、意境描写
李白运用略带自嘲的语气,将自己定位成了一位酒豪、诗客,毫无拘
束地表现了人生自由自在的状态。
在他的笔下,鹿门山坞、云雾缥缈、余韵袅袅、长风破浪等,构成了一幅恣意飞翔的人生图景。
在诗歌的
最后,李白突然跳出“鹿门脱”,表达了对千年以来的封建礼教和固
执习俗的批判和反叛。
四、艺术价值
“夜归鹿门歌”代表了唐代豪放派的诗歌风格,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首先,它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意识,对诗歌形式的探索起到了催化
作用。
其次,它所抒发的人生态度和思想,为后世思想解放和文学创
作提供了借鉴。
最后,作为一首绝妙的“回文体诗歌”,它开创了诗
歌形式上的新天地。
总之,“夜归鹿门歌”是李白所创作的一首诗歌,它具有一定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深入阅读、分析和欣赏这首诗歌,既是对诗歌艺术的鉴赏,也是对唐代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赏析《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赏析《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赏析1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古诗简介《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翻译/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赏析/鉴赏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夜归鹿门歌》 讲义

《夜归鹿门歌》讲义一、作者与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大多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意境优美。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孟浩然一生未曾入仕,长期隐居在鹿门山一带。
他对山水田园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的厌倦,都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
二、诗歌原文与解析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这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白天已经结束,渔梁渡头人们争相渡河,一片喧闹。
通过钟声和渡头的喧闹,形成了一种对比,一边是宁静的山寺,一边是热闹的渡口。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人们沿着沙岸走向江村,而“我”则乘船回到鹿门。
这里表现了诗人与众人不同的选择,众人走向世俗的村落,而诗人则归向隐逸的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山的月光照亮了烟雾笼罩的树木,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德公的隐居之处。
这里的景色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同时提到庞德公这位古代的隐士,也暗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岩石做的门,松树掩映的小路,一直都是那么寂寥,只有“我”这个隐士独自来来去去。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隐居之地的清幽寂静,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超脱。
三、诗歌主题与情感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喜爱。
在诗中,孟浩然通过对比世俗的喧闹和鹿门山的宁静,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
情感上,既有对宁静自然的陶醉,也有在孤独中的坚守和超脱。
诗人在喧嚣与寂静之间,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展现出一种高洁的志趣和不随波逐流的精神。
四、艺术特色1、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通过“人随沙岸向江村”与“余亦乘舟归鹿门”的对比,突出了诗人与众不同的人生选择。
又通过鹿门山的清幽与世俗世界的喧闹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诗鉴赏:这首诗一题《夜归鹿门山歌》。
据《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
建武中,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
”孟浩然四十岁后,一度隐居于此。
此诗描述了诗人从山附近的涧南园家中,夜归鹿门隐居别墅时一路所见的情景,表达了他悠闲自适的归隐心情。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阳人也。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已远”的诗句。
这两句是写“夜归鹿门”一路所见的景物。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夜归鹿门山歌夜归鹿门歌》鉴赏答案及译文注释

《夜归鹿门山歌/夜归鹿门歌》鉴赏答案及译文注释《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是由孟浩然所创作的,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唐代: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注释鹿门:山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
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
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 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 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 孟。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 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 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 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有《孟浩然集》。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对比
沉缓的钟声 ——
佛门清静 ——
嘈杂的人声 尘世纷繁
此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 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
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却是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江边场景,侧重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写世俗。
此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 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 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公栖隐处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释题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 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 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 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 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 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用典。
“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
此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 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 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 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 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 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 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 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 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 平之气。
小结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 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 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 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 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 独到的意境。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此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 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 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 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 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 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 的情趣和意境。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幽长寂寥。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