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 (薛法根)--绿野阡陌
薛法根的大道至简语文教学法

薛法根的大道至简语文教学法引言在当今社会中,语文学科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语文学科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文字表达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和语言运用的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语文学科教学需要有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本篇文档将介绍薛法根先生的大道至简语文教学法,帮助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达到教学效果。
简介薛法根先生是中国语文教育学者和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汉语语法学派之首”。
他在语文教学领域中有着极高的学术地位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的语文教学法是一种基于语言本质、观察学生表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大道至简”,即回归语言本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化涵养,化繁为简地教授语文知识。
大道至简的语文教学法回归语言本质在薛法根的教学法中,回归语言本质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强调语言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让学生了解文字的本质和特性,理解语言的基础知识。
同时,教师需要重视语言学习中的差异化,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口味的语言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通过回归语言本质,教师能够追本溯源,让学生真正理解语言中深层的原理和规律。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化涵养在语文学科中,语感和文化涵养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
薛法根的教学法也非常注重这一点。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薛法根认为,语感是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文字表达训练培养的。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文,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理解语法、熟悉修辞,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同时,薛法根强调了文化涵养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历史的名人故事、文化的艺术品、地理的地貌风光等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
化繁为简地教授语文知识薛法根的教学法还强调了化繁为简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拆分知识点,将复杂的内容划分成简单易懂的部分,注重语言表达的清晰度、简明性和通俗性。
薛法根: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

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2016-09-20 薛法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能优势,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
适切的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智能,促使他们在各自的智能优势领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聪明环境”,在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在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一、在倾听揣摩中磨练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的心理敏锐感,这种心灵的敏感是需要反复锤炼与打磨的。
美国作家桑伯格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有这样的体会:“在我写作时,句子栩栩如生,动词翩翩起舞,名词色彩闪烁,余音缭绕。
”对言语特殊的形象感、敏锐感来源于他毕生对言语的研究,在80岁高龄时,他“仍在研究动词以及任何衔接名词的奥妙”。
可见,言语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个体的言语智慧优势潜能只有在长期的言语学习、研究、磨砺中才能得以真正显现和发展。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练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
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
如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对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句的体会,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静心揣摩的:师: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薛法根老师课堂评价语言赏析

薛法根老师课堂评价语言赏析作者:马彩芳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1年第05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语文课简约而深刻,扎实而灵动,素朴而智慧。
他在课堂上的评价语言更是值得细细咀嚼和学习。
综观他的课堂,我们能发现他对学生的发言有一种近乎直觉的判断和敏捷的反应,并能随机进行恰到好处的点评或引导,使学生在每一次的点评或引导中都能获得提升。
本文试图切入薛老师的几个课堂教学片段,深入地解读其课堂评价的艺术。
一、“扬风鼓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语生成有多种方式,但有效的激励和引导一定是直指文本的具体语言内容和形式,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而服务的方式。
在薛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常常能听到他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从来不是“好”、“很好”之类的通用话语,他总是能在瞬间捕捉到学生话语中的亮点,进而巧妙进行激励和引导。
案例: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片段师:“一声令下”、“一条长龙”、“一个念头”、“一道人墙”,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没有?生1:都有一个“一”字。
生2:四百多人就像一个人一样。
生3:表现战士们的齐心协力。
师:对啊,四百多名官兵凝聚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足以撼动天地,足以挡住滔滔洪水!这段中还有这样的“一”吗?生4: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师:从没有“一”的地方读出了“一”,有眼光!生5: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这是战士们的一声呐喊!师:作者就是通过六个“一”,表现了四百官兵如一人,凝成一股绳,无坚不摧,勇往直前!好好体会一下这六个“一”,读一读!【点评:这里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最大的呼应,语言的凝练和生动显然又给学生起到示范提炼的作用。
鼓励学生的同时,也教会学生“透过字面读到文字背后的东西”。
】二、“幽默风趣”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幽默,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
读《为言语智能而教》的点滴收获

读《为言语智能而教》的点滴收获
钱桂林
非常感恩工作坊推荐《为言语智能而教》这本书,薛法根老师也是我的教育教学偶像之一。
拿到这本书之后,我以为这书不容易读懂,“言语智能”是什么?“组块教学”是什么?可当我细细研读之后,觉得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我们一线教师研读的书目,贴近教学,内容具体,充满教学思考,给了我不少收获。
在中篇《组块教学策略》第三章《基于儿童的作文教学策略》中,薛老师提出了命题激活、贴近现场、虚实相生、指导具体、读写结合、及时反馈、教师下水、限时作文和抱有希望九大教学策略,其中我特别赞同薛老师提出来的及时反馈。
薛老师说:“我们的的作文教学,常常会在反馈上严重滞后。
上了一节作文课,学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写了一篇自以为还不错的作文,交给了老师;第二天,学生满怀期望,心想老师会怎么评价我的作文呢?我会得个什么分数呢?可是老师只字不提,因为老师还没有开始批改呢……”这让我想到,我们班最近写了一篇《漫画老师》的作文,写完以后,第二天我就立即点评了学生的作文,在平常的生活中还常常为这篇作文增加素材,学生兴致勃勃,慢慢的,几位老师的特点越来越清晰,事迹越来越丰富,在让学生誊写作文时,学生的作文竟然都有很大的进步。
从这一件事,我想到平常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的一个评价,作业及时指出学生的问题,学生都非常开心,学生会期待下一次学习活动,期待老师的评价,让学生一直保持热情。
另外,薛老师提出来的“语文教学的两个转变”也给我带来了思考。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提醒我教语文的重点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从“教语文”到“育智能”,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还要深钻教材,让《为言语智能而教》这本书成为我实践中的理论指导。
薛法根: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讲课讲稿

薛法根: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2016-09-20 薛法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能优势,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
适切的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智能,促使他们在各自的智能优势领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聪明环境”,在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在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一、在倾听揣摩中磨练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的心理敏锐感,这种心灵的敏感是需要反复锤炼与打磨的。
美国作家桑伯格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有这样的体会:“在我写作时,句子栩栩如生,动词翩翩起舞,名词色彩闪烁,余音缭绕。
”对言语特殊的形象感、敏锐感来源于他毕生对言语的研究,在80岁高龄时,他“仍在研究动词以及任何衔接名词的奥妙”。
可见,言语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个体的言语智慧优势潜能只有在长期的言语学习、研究、磨砺中才能得以真正显现和发展。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练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
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
如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对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句的体会,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静心揣摩的:师: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薛法根——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

薛法根——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何为“清简”?在《汉典》中初见于《后汉书·赵咨传》:“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
”意为为官“清廉俭约”。
在以后的诗文中,则常常含有“简约”、“清新简练”等意味,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气韵闲旷,言词清简。
”明代袁宏道《哭刘尚书晋川》诗:“百八串珠不离手,言谈清简风飕飕。
”而在现代文本中,“清简”一词却似乎不常见到,倘若要用形象的方式诠释“清简”的内涵,不妨用三个隐喻:一是浅近中的深刻,如“禅”。
佛家善用浅近而优美的故事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显得空灵、智慧。
夏丏尊先生曾与弘一大师同住白马湖畔,见他只吃一道咸菜,便问“难道你不觉得咸菜太咸了?”答曰:“咸有咸的味道。
”后见他只喝白开水,又问“难道你没茶叶?不觉得太淡了吗?”答曰:“淡有淡的味道。
”明白如开水的清简之语,透露出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
二是简约中的丰富,如“画”。
中国水墨画素来崇尚简约之美,《寒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漂浮水面,一个渔翁独自垂钓,几笔微波外皆为空白,有力地衬托出江面空旷寥廓、寒意萧条的气氛,给人留下意蕴无限的想象空间。
齐白石寥寥数笔,就把生灵活现又意趣盎然的虾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简单的线条与墨色,却蕴含了无比丰厚的韵味,正如郑板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清简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姿态,由简入繁易,而由繁入简难。
三是清淡中的诗意,如“茶”。
茶生于天地之间,本性清淡幽雅,一杯在手,清新淡雅,平淡的日子便弥漫着闲适与诗意。
常言道“心素如简,人淡如菊”,心灵犹如竹简一般,平和淳朴;处世如同菊花似的,淡泊名利。
这便是中国的“茶道”,也是中国人清简生活的诗意写照。
清简本源于生活,而与语文又有着天然的联系。
杜牧《阿房宫赋》开篇气势磅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将六国败亡,秦皇一统,残民自逞,骄奢淫逸,以寥寥十二字概括,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史诗式简约美。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独立思考•实践创新-执著追求——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徐金国漫步在语文教学的丛林,凡是在语文教学上取得成就的名师,他们都在其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对语文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上升为一种思想,转化为指导自身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种理念。
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语文”,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蔡明老师的“生态语文”,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熊芳芳老师的“生命语文”,王开东老师的“深度语文”,等等。
这些名师正是基于各自不同的语文教育理念,于是,他们的语文教学无不彰显出独特的个性风格,展现了语文独特的魅力。
二十多年,在语文教学之途上一路追寻、一路跋涉、一路前行,偶尔驻足回眸,从那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上,努力寻找一个别具个性的自我,姑且总结为一一智慧语文。
一、“智慧语文”主张的本质追求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曾说:“在古代学校里,教学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则降低了目标,教授的只是知识。
从神圣的智慧沦落为教材学科和知识,标志着多少世纪以来教育的一种失败。
”而知识与智慧相比,知识是僵化的,智慧是灵动的;知识是平面的,智慧是立体的;知识是静止的,智慧是生长的; 知识的功用是有限的,智慧的能量无穷的……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
要把学生一个个培养成为大写的人,仅仅教给学生语文的知识技能、习惯方法,仅仅把语文视为学习的工具、交往的工具是远远不够的,仅仅把语文教育视为应试升学的工具、生存的工具更是可怕的。
语文教育必须回归育人的根本,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有修养的文明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人,这应该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的归宿。
智慧语文教育理念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强调“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本”,强基方能固本,固本方能立人。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要让语文教育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批判地吸收西方课程教学的理念固然不可或缺,但更多的还是要回归传统,要从几千年母语教育的传统中汲取精华,要从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的滋养。
优品课件之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 (薛法根)--绿野阡陌

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薛法根)--绿野阡陌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薛法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能优势,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
适切的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智能,促使他们在各自的智能优势领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聪明环境”,在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在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一、在倾听揣摩中磨练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的心理敏锐感,这种心灵的敏感是需要反复锤炼与打磨的。
美国作家桑伯格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有这样的体会:“在我写作时,句子栩栩如生,动词翩翩起舞,名词色彩闪烁,余音缭绕。
”对言语特殊的形象感、敏锐感来源于他毕生对言语的研究,在80岁高龄时,他“仍在研究动词以及任何衔接名词的奥妙”。
可见,言语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个体的言语智慧优势潜能只有在长期的言语学习、研究、磨砺中才能得以真正显现和发展。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练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
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
如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对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句的体会,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静心揣摩的:师: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薛法根)--绿野阡陌fnt size=“6”>言语智慧:语堂的自觉追求(薛法根)--绿野阡陌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7言语智慧:语堂的自觉追求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薛法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能优势,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
适切的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智能,促使他们在各自的智能优势领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语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聪明环境”,在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在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素养、人底蕴。
语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在获得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
因此,语堂教学应该将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一、在倾听揣摩中磨练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的心理敏锐感,这种心灵的敏感是需要反复锤炼与打磨的。
美国作家桑伯格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有这样的体会:“在我写作时,句子栩栩如生,动词翩翩起舞,名词色彩闪烁,余音缭绕。
”对言语特殊的形象感、敏锐感于他毕生对言语的研究,在80岁高龄时,他“仍在研究动词以及任何衔接名词的奥妙”。
可见,言语智慧并不是与生俱的。
个体的言语智慧优势潜能只有在长期的言语学习、研究、磨砺中才能得以真正显现和发展。
因此,语堂教学(阅读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练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
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
如在《天鹅的故事》一中,对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句的体会,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静心揣摩的:师:感人至深的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了不起!对这个句子,还有不同的感受吗?生:我读到这里,心想:老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长的,砸在这坚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可能会受内伤。
但是,为了找到食物,为了能够活下去,老天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往冰面上砸,这是多么伟大啊!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体会的,所以很真切!生: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受到了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再往深处想一想!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
师:所以,老人称它是“破冰勇士”!生:“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不停止。
师:说得好!所以,老人又称它是“顽强的破冰勇士”!一般地讲,我们总是将静态的比喻成动态的、平凡的比喻成美丽的。
这么美丽的天鹅,却比喻成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方打得好吗?生: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就像石头一样。
生:石头不会感觉疼痛的,老天鹅是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
生:像石头一样落下,表示力量大。
生: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
师:同学们这样说,这个比方打得真妥帖,真形象!现在再朗读,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这样的引领揣摩中,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意识,即对言语表现形式的自觉关注。
而让学生倾听自己的声音,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在朗读训练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学习倾听自己朗读的声音,从语音的变化中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感受语音中体现出的特殊滋味,因为任何感情的细微差异都可以在言语节律、语调、语气中得到表现。
敏锐地触摸这些细微的差异,才可能让语言鲜活起,才可能让学生对言语敏感起,才可能生长出言语智慧的触角。
二、在解读体验中积淀言语智慧其实是一种言语表达的灵气,而这种灵气于化的积淀。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言语实践,以逐步增厚自身的化底蕴,不断培植丰厚的言语智慧的土壤。
语教材中选编的都是质兼美的范,我们要充分发掘本的丰富内涵,鼓励学生直面本:一是走进本获得精神的丰富与提升。
化、精神是通过言语这个载体传承与发展的,准确、深入地解读本的丰富内涵,就是把一行行的语言字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对话,就能潜移默化地将潜藏于言语——语言中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化入自己的心田,构建起民族独有的化心理结构。
犹如在母亲的怀抱里吮吸乳汁获得成长一样,学生学习语的过程,也是在母语的怀抱里汲取民族精神营养的过程。
因为,母语是我们生命的“根”、精神的“家”!走进本,就是将自己的精神家园沐浴在民族化的光辉中。
而这样的言语学习就与精神成长同构共生,成为培植言语智慧的精神土壤。
二是超越本获得言语的滋养与积淀。
学生在解读本获得情意熏陶的同时,自然对言语的法则、规律以及言语素材(字词句篇)有了真切的体验,并内化为不自觉的“内在知识”。
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对本情意的感悟,进而实现个性化的言语学习与积累。
“一个人在学习言语的过程中,他所听到、看到的言语是千差万别的,而对纷纷作用于他的言语又会表现出他主观的独特的选择性,因而被他内化的词语、句式必定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个人,而用它们表达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时也会有不同方式的组合。
”言语只有真正融化为个性生命之中,才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才会适时迸发出,成为智慧的言语。
三、在问题情境中生成言语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一种建基于言语经验基础之上的,在生活中生成的言语智慧。
这种智慧绝不仅仅通过“言语知识-——言语能力”这样一种转化模式实现的,而是主要通过学生无限的、自主的、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的。
因为语言只有在生活活动中、在生活交际中才具有显示的意义和价值,才为使用语言的人所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
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化的言语活动,学生的言语实践就难以产生生命的活力。
学生的言语形成是先有言语经验,后有言语知识。
而我们现在的语教学试图通过告诉学生言语知识,然后通过情境运用知识形成能力,这样科学主义的言语训练模式看似科学合理,实则违背了学生言语能力获得的内在规律。
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智慧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言语实践,在实践中逐步领悟汉语言的运用艺术。
而这种语言的运用艺术、表达智慧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的典型的言语个案体现出的,所以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实践也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的情境实践。
在语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蕴涵的、即兴生成的言语实践契机,创设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言语智慧解决问题,获得思想与言语的提升。
如教学《第八次》一时,我发现中布鲁斯王子动员号召人民起抵抗的情节省略了,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一个想象补白的空间,便即兴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布鲁斯王子会怎样运用蜘蛛织网的故事动员人民呢?请你当一回王子,写一份简洁有力的动员书。
堂上,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生:父老乡亲们、同胞们:苏格兰在经受侵略,苏格兰在经受磨难,苏格兰在哭泣、在流血啊!(师插话:以情动人,高!)(众笑)虽然我们一连失败了七次,但那算得什么?你知道吗,就连小小的蜘蛛都能坚持不懈,第八次结成了一张网。
难道我们连一只蜘蛛都不如吗?(师插话:以理服人,妙!)我们一定能像蜘蛛一样,获得第八次抵抗的胜利!勇敢的苏格兰人,拿起你的武器,跟我前进吧!(掌声)(师插话:身先士卒,鼓舞人心!算我一个!)(众大笑)生:苏格兰的父老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我们失败了七次,但并不表示我们永远失败了。
(师插话:很有哲理!)你看,那只小小的蜘蛛,最终还是战胜了大风,在第八次结成了一张完整的网。
我们难道不如这只蜘蛛吗?面对侵略军,我们缺少的不是枪弹,不是战士,而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掌声)只要我们干第八次,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师:插话:假如第八次不成功呢?)不成功,便成仁!(众大笑)(师:你都牺牲啦?你应该还有第九次!第九次不成功……)我们还有第十次!第十一次!不成功誓不罢休!(师:这样好象太野蛮了,可以改成:不成功就……)誓不回家!(师:这样才是好男儿!)吧,战士们,同胞们,胜利属于苏格兰!(掌声)`诚然,言语智慧的生成需要适宜的问题情境,更需要学生内在的情感撞击,善良的心地、积极的情感是言语智慧的催化剂,没有激情就没有智慧的激发。
因此,语堂应该是把盛开的玫瑰移到自己的园地里和许多老师一样,以前我只知道整天埋头于上、批改作业,很少抬头正视现状、思考问题,更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视堂、洞察教学,终日忙忙碌碌却又一直碌碌无为。
1998年,刚到而立之年的我被评为小学语特级教师,然而,我的堂教学水平并没有随着“特级教师”的名声高起,发而越越感到缺乏新意,似乎处在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高原期”,从哪里突围?困惑中,我翻阅《人民教育》,不经意间看到梵高的一句话,当即就抄了下:“当我想不出题材画时,就仿米勒的作品,这给我带很大的快乐。
”这使我眼前一亮:模仿别人,借他之石攻自己的“教学之玉”。
于是我犹如孩童学习说话、走路,从模仿开始起步。
模仿,关健是要敏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尤其是要虚心学习和用心研究名家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
对于杂志上刊登的教学案例,我细细地揣摩每一个精彩的段落,发现独具匠心的构思,获得教学的灵感,积累成功的经验;我还像别人读武侠、言情小说那样,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本教育理论书,常常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自己未知的领域,从中汲取理论的营养,获得智慧的启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不断的发现提升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我对教学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实践、走向智慧”的语教学思想悄然形成,“着眼于语素养,着力于语能力,着手于语言训练”的语教学策略逐渐明朗……模仿,不是邯郸学步,而是要善于把别人的经验、“巨人”的理论移植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我所用,融化成自己的东西。
我模仿名师上时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常常有荡气回肠、豁然开朗之感,堂也有了生气;我借鉴他人的一个新点子,悄悄地运用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常常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品尝到成功的乐趣;我也常常把专家的教学理论移植到自己的教学试验田里,精心培育,结出硕果……有的老师听了我的,觉得似曾相识。
因为我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模仿中达到和谐的融合。
模仿,最终是要学会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齐白石曾经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模仿,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是在模仿、借鉴、融化的过程中凝结出自己的智慧之花、实践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