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近代鸟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鸟类的研究报告

鸟类的研究报告鸟类的研究报告摘要:鸟类是一类具有独特特征的脊椎动物,通过对鸟类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鸟类的形态特征、行为习性、传播途径等方面的知识。
本次研究通过对不同种类的鸟类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了鸟类的一些共同特征和各种鸟类的个体差异。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鸟类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的研究不仅对于鸟类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介绍:鸟类是一类温血脊椎动物,具有独特的羽毛和卵生的特征。
鸟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飞行的能力,使得其可以迅速移动和适应不同环境。
鸟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包括陆地、水域以及空中等各种生态环境中。
方法: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地面鸟类和树栖鸟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记录它们的外形特征、行为习性和食性等方面的信息,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同时,我们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红外相机和GPS追踪装置等,对鸟类进行了追踪和记录,以了解其传播途径和活动范围等信息。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不同种类鸟类的研究,我们发现鸟类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具有羽毛、喙嘴、翅膀等,这些特征使得鸟类具有飞行和捕食的能力。
另外,我们还发现鸟类的行为习性和食性差异很大,有的鸟类以肉食为主,具有较强的捕猎和攻击能力,而有的鸟类则以植物为主食,具有较强的啄食和捕食昆虫的能力。
通过对鸟类的追踪记录,我们还发现鸟类对于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它们可以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同时,鸟类在食物链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它们不仅会对其他动植物进行传播和散布,还可以起到控制害虫和病原体的作用,对于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起到重要的作用。
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对鸟类的形态特征、行为习性和传播途径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也发现了鸟类在环境适应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鸟类的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保护鸟类和其栖息环境的重要性,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生态平衡的保护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鸟纲分目系统变化的趋势

鸟纲分目系统变化的趋势鸟纲分目系统是指对鸟类进行分类和命名的体系,它是生物分类学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鸟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鸟类研究的深入,鸟纲分目系统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本文将探讨鸟纲分目系统变化的趋势。
一、多样性的发现和认知随着科学家对自然界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鸟类物种不断被发现和认知。
这些新物种往往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行为习性和分布区域,与已有的分类体系不完全吻合。
因此,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和分类这些新物种,鸟纲分目系统不断进行修订和调整。
二、基因分析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们对鸟类进行了大量的基因分析研究。
通过对鸟类基因序列的比对和分析,可以揭示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从而为鸟纲分目系统的修订提供了重要依据。
例如,基于基因分析结果,科学家们将原来被归类为同一个目的鸟类进一步细分为多个目,使分类更加准确和科学。
三、形态特征的重新解读传统上,鸟纲分目系统主要基于对鸟类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
然而,随着对鸟类解剖学和形态特征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一些传统分类特征在不同物种之间的变异性较大,不再适用于分类。
因此,科学家们对鸟类形态特征进行了重新解读,并结合其他分类依据,对鸟纲分目系统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四、地理分布的影响地理分布是影响物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理区域的鸟类物种组成和分布格局各不相同,这也影响着鸟纲分目系统的构建。
随着对地理分布的研究和认识的深入,科学家们对鸟纲分目系统进行了调整,以更好地反映物种的地理分布规律。
五、国际合作的推动鸟类研究和分类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活动,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
国际鸟类学会等专业组织的成立和发展,推动了鸟纲分目系统的统一和标准化。
通过国际合作,科学家们共同制定了一系列鸟类分类的准则和规范,使鸟纲分目系统更加符合国际标准,便于科学研究和交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鸟类研究的深入,鸟纲分目系统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鸟类群落的研究进展(生态)

鸟类群落的研究进展鸟类通常是带羽、卵生的动物,有极高的新陈代谢速率,长骨多是中空的,所以大部分的鸟类都可以飞。
鸟类最先出现在侏罗纪时期,爬虫类和鸟类的始祖究竟是什么生物,在古生物学家中仍很有争议。
最早的鸟类大约出现在2.2亿年前。
他们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体温恒定,肌胸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
有气囊可以进行双重呼吸,没有膀胱则可以减少身体重量。
这些身体特征都很适应飞翔。
鸟类群落生态学早在50年代有所研究,现已成为鸟类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鸟类是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
由于鸟类区系、进化、分布、系统分类、种群和行为等方面研究的深入程度在动物学研究中居于前列,以及鸟类活动相对比较容易被观察,因而鸟类一直是群落生态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对象。
鸟类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对整个群落生态学的概念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鸟类群落的组成鸟类群落组成的研究是进行鸟类群落研究的第一步。
物种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环境和历史因素对群落的综合利用,因此物种的组成情况能够作为不同生态环境差异的衡量指标。
许多鸟类构成了鸟类群落,而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群落内物种的增加和减少过程中的一个瞬间的平衡。
现存的鸟类群落是经过长期的物种增加与消失过程,也就是形成群落的动态过程而发展和建立起来的。
群落的形成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物种库、资源、鸟类的扩散能力、栖息地和中间关系等。
,因此群落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不可能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2 鸟类群落的多样性2.1鸟类群落多样性的介绍鸟类群落多样性是指鸟类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包括演替和波动)方面的多样化。
采用种多样性指数,分析比较某一特定时间不同栖息地中鸟类群落结构多样性,或不同季节同一栖息地鸟类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是群落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
2.2、鸟类群落多样性的空间变化大部分鸟类在全球或地区性的分布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鸟类行为学和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鸟类行为学和生态学的研究进展鸟类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动物,它们拥有着独特的行为方式和生态习惯。
因此,研究鸟类行为学和生态学,对于了解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鸟类行为学和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鸟类的行为和生态习惯首先,要了解鸟类行为学和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必须先了解鸟类的行为和生态习惯。
鸟类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因此它们的生态习惯也各不相同。
有些鸟类生活在雨林中,有些生活在草原上,还有一些生活在海洋中。
不同环境的鸟类也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
比如说,雨林中的鸟类阴暗的环境下,它们需要更加发达的听觉和视觉系统来检测和识别周围的声音和物体。
而生活在草原上的鸟类则更加注重速度和适应力,它们需要更好的视觉和身体协调性来快速逃脱天敌。
鸟类行为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相当丰富,目前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鸟类的交配行为鸟类的交配行为在行为学领域中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内容。
不同种类的鸟类交配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鸟类会选择自己的同类进行繁殖,有些会选择异类。
科学家们已经通过研究发现,鸟类的交配选择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遗传因素、食物供应和人为影响等。
其中,人为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对鸟类栖息地的影响,它不仅会影响鸟类的生态环境,而且还会影响鸟类的交配选择。
二、鸟类的捕猎行为鸟类在捕食上的行为也是研究的一个重点。
不同类型的鸟类捕猎的方式各不相同,从而体现了它们对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例如,猛禽是以捕猎其他动物为生的鸟类,它们的掠食行为被广泛研究。
猛禽通常会在高空中翱翔,利用它们发达的视觉系统和独特的飞行能力在空中觅食。
当猛禽发现猎物后,便通过急速的俯冲攫取猎物。
三、鸟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鸟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鸟类行为学和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生物环境对鸟类生存的影响很大,例如它们的食物、棲息环境等都对鸟类生存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鸟类对其生态环境的要求不同,不同类型的鸟类对食物、棲息环境的要求也不同。
中国反鸟类(鸟纲:鸟胸类)的分类厘定、个体发育、习性和系统发育分析中期报告

中国反鸟类(鸟纲:鸟胸类)的分类厘定、个体发育、习性和系统发育分析中期报告感谢您的提问。
不过,您的问题比较宽泛和复杂,需要更详细的背景和信息才能全面回答。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鸟类的分类、个体发育、习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的简要介绍,供您参考:1. 分类厘定:鸟纲是一个庞大的类群,包含超过9000种不同的鸟类。
对于中国的鸟类,早在1958年就开始进行了分类和命名的工作,建立了《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
此后,该名录随着研究和发现新物种的进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
目前,中国鸟类已经被分为30多个目,超过1300种鸟类。
2. 个体发育:鸟类的个体发育涉及到幼鸟从孵化到成年的整个过程。
这个过程中,鸟类的生长和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母体抚育、环境和食物等。
一般来说,鸟类幼鸟的生长和发育速度比较快,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鸟类的行为和营养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不同类型的鸟类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行为,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揭示鸟类的生物学机制和生态学习性。
3. 习性:鸟类的习性涉及到鸟类的行为特征、栖息地和食物偏好等。
不同类型的鸟类在习性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例如,有些鸟类是栖息在树洞中的,而另一些鸟类则是栖息在草地或水边的。
另外,鸟类在繁殖、求偶和防御等方面也表现出了独特的行为特征。
对鸟类的习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鸟类生态学习性和生存策略。
4. 系统发育分析:系统发育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类群进化历史的学科。
在鸟类系统发育分析中,研究者采用分子标记和形态特征等多种数据,对已知的鸟类物种进行进化关系的分析和推断。
目前,已有关于中国鸟类系统发育的研究文章发表,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鸟类物种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之,中国鸟类的分类、个体发育、习性和系统发育分析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研究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近代鸟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通讯作者 , Tel . :0871-5192023 , E -mail : birdkiz @public . km . yn . cn 收稿日期 :2003 12 10 , 修订日期 :2004 0405 .
675
676 Acta Zoo tax onomica Sinica 动物分类学报 Vol .29 N o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30270174) .
1. 1 传统分类学 鸟类科学的形态分类学的研究始于 18 世纪中期 的林奈时期 , 依据林奈的双名法和命名法规对大量 的新种进行分类命名 , 奠定了鸟类分类的基本体系 。 形态分类学 经历了林奈时 期 ( 1758 年 《 自然系统 》 第 10 版) 、 达尔文时期 ( 1859 年 《物种起源》) 、赫 胥黎时期 ( 1952 年 《新系统学》) , 致使物种的概念 经历了模式种 、 生物种到进化种的过程 。 最早时期 对新种的鉴定 , 由于否认个体水平的变异 , 不承认 种下分化 , 仅凭与模式标本的比较分析 , 稍有差异 就被认定为新种 。 由此导致将大量的区域性变异形 成的亚种误定为新种 , 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同物异名 情况 。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 物种的概念发生 了转变 , 认识到物种之间的连续性和种内变异的发 生 , 并将 生 殖 隔 离 作 为 区 分 不 同 种 的 重 要 依 据 ( Mayr , 1942) 。 现在发表的新种 , 除有稳定的形态 特征之外 , 尚需考虑与相近种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 离及其鸣声等生态行为因素的差异 。 传统分类学对 鸟类分类学最 大的贡献是由 Peters 等 ( 1931 ~ 1986) 整理 、 总结前人大量的分类研 究工作 , 排除一些由同物异名所引起的混乱之后编 著了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 世界鸟类名 录) , 共 15 卷 , 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 20 世纪 90 年代 以前各国 、 各地区出版的鸟类志或手册 , 基本上依 据此系统进行编写 。 随着近年来新的技术手段应用 于鸟类分类和系统发育的研究 , 使 Peters 系统不断
分子进化学与系统发育学的研究进展

分子进化学与系统发育学的研究进展在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如何对不同物种进行分类,理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成为了分子进化学与系统发育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分子进化学与系统发育学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样化、精准化,不断推进着生物学的进步。
一、分子系统发育学的发展历程很多年来,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形态特征,例如,哺乳动物的毛发、鸟类的羽毛等。
然而,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出现,研究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测定不同物种DNA序列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被大大扩展,我们有计算方法来定量地描述它们如何表征亲缘关系。
由此,分子系统发育学应运而生。
分子系统发育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进化历史、遗传基因变异、基因家族结构、种内和种间遗传多样性等。
该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基因组、可变区和重要性状之间的联系,同时研究特定基因组和高分辨率的分子结构与生物分化的比较。
并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比较这些分子特征和形态特征,以推测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二、分子进化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分子进化学是对生物学和遗传学有极大的贡献,通过分析DNA序列以及起源和演化过程,阐明了生物种类之间的进化关系,同时有助于研究物种的多样性。
分子进化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包括:1. 基因演化过程的各种途径:基因扩增、基因重组、基因的改变和插入等。
2. 生物化学途径在分子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3. 基因序列比较的不同方法与应用。
4. 基于基因序列分析的系统发育学方法:如距离法(distance methods)、相似度法(similarity methods)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s)等。
三、分子进化在生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分子进化学的几种方法,在生物保护、查询更完美的角度来分析基因途径和进化信息。
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分子进化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来解决蛋白质功能分化、生物进化以及演化过程中的基因酶家族分化等重要问题。
现如今,通过受保护的物种基因测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了解物种的异同,以促进物种保护的理念,更好的保护众多濒危物种,防止其灭绝。
新出炉的鸟类的新演化树

新出炉的鸟类的新演化树,有什么不同?南川木菠萝发表于 2014-12-20 09:38喜欢鸟类的同学们,我们现在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就在上周,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鸟类演化新系统树出来了;坏消息是:我们可能又得多记一套分类系统了。
鸟类分类系统的演进最经典的鸟类的分类是基于形态学特征的传统分类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现存的鸟类都属于鸟纲今鸟亚纲,其下分有三个总目:古颚总目/平胸总目,包括鸵鸟、美洲鸵、鹤鸵、几维鸟和䳍(有些系统中该字无法显示,写作[共鸟]);楔翼总目/企鹅总目,由所有种类的企鹅组成;其余的鸟则被统统塞进今颚总目/凸胸总目,包括27个目:潜鸟鸊鷉鹱鹈鹳红鹳雁隼鸡麝雉鹤鸻沙鸡鸽鹦鹃鸮夜鹰雨燕蜂鸟鼠鸟咬鹃佛法僧戴胜犀鸟鴷雀——嗯,就这些。
多彩的鸟类世界。
图片:当然,形态学上的特征有的时候无法真正反应物种间的演化关系。
20世纪80年代,美国鸟类学家、分子生物学家查尔斯•西布利(Charles G. Sibley)利用DNA杂交技术对鸟类的系统演化和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DNA分类系统,这个分类系统把鸟纲分为古鸟亚纲和今鸟亚纲,现生鸟类全部归于今鸟亚纲,今鸟亚纲进一步分为三个下纲:始鸟下纲、三趾鹑下纲和新鸟下纲。
始鸟下纲包括两个小纲:平胸小纲,等于传统分类系统的平胸总目,包含的类群相同;鸡雁小纲,包括传统分类中的鸡形目和雁形目。
三趾鹑下纲比较特殊,只包括三趾鹑这一目一科,而它们以往是被归类在鹤形目中的。
新鸟下纲包含四个小纲:鴷小纲、佛法僧小纲、鼠鸟小纲和燕雀小纲。
鴷小纲基本等同传统分类的鴷形目;佛法僧小纲囊括了传统分类中的佛法僧目、戴胜目、犀鸟目和咬鹃目;鼠鸟小纲等于传统分类的鼠鸟目。
燕雀小纲则庞大无匹,传统分类法中剩下的目都包含其中,分为鹃形总目、鹦形总目、雨燕总目、鸮形总目、燕雀总目。
鹃形总目相当于传统分类中的鹃形目;鹦形总目约等于鹦形目;雨燕总目包括雨燕目和蜂鸟目;鸮形总目则复杂一些,不仅包括以前的鸮形目,而且把蕉鹃和夜鹰也收了进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支序分类法
• 雷富民等(2001) 为我国最先运用支序分类学研究鸟类的文献。以此文 为例说明本方法,此文以雪雀属Montifringilla 为研究对象, 全世界分布 有7个种, 对每种至少观察5个标本。在分析中选取36个性状特征, 通过 外群比较(外群为麻雀属Passer、石雀属Petronia) 和个体发育确定性 状特征状态的极性, 得到性状原始矩阵。然后采用Hen-ning86软件包, 对所有性状进行聚类分析, 得出树系图。
近代鸟类分类与系统发 育研究进展
• 简要综述了宏观和微观领域的鸟类分类学研究进展。
• 宏观领域介绍了传统形态分类学、数值分类学和支序 分类学, 结合鸣声分析强调支序分类学的应用。
• 微观领域介绍了Sibley分类系统和近年来出现的主要 基于mtDNA的鸟类系统学研究。
• 通过对大量研究工作的分析提出该领域今后应进行综 合性研究。
• 棕颈雪雀M. ruficollis、棕背雪雀M. blanfordi 和黑 喉雪雀M. davidiana在形态上也较趋于一致, 而树 系图上它们3种聚为一支。说明数值分类与传统分 类的结果可以得到相互验证。
1.2数值分类学
• 时至今日, 数值分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较为成 熟, 已渗透到支序分类学、进化分类学中, 还与一 些细胞、分子水平的工作相结合, 并伴随产生了很 多生物进化分析软件, 对生物分类学的方法论产生 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 核心思想:任何一个自然类群,不论其分类阶元级别的高 低, 均应源自同一祖先,即应该是一个单系群(一个祖种和它 的后裔组成的类群), 而单系群的确定是通过所研究内群的 共有衍征来确定的。一对同源特征中不发生变化的是祖征 ,发生变化的是衍征。
如鼻孔裸出是祖征, 而鼻孔被毛或被膜是衍征。哪个 是祖征, 哪个是衍征, 即性状演化序列这个至关重要问题的 解决依赖于与外群比较或个体发育(生物重演律: 个体发育 重复系统发育) 的结果。
• 例如Chu(2002) 对燕雀科Fringillidae金翅雀亚科 Carduel-inae做的单系性检验中, 选取了225个形 态特征, 其中148个来自骨骼特征, 77个来自外部 形态特征。Dyke等(2003) 对鸡形目Galliformes 7 科58个现存属的属间系统发育研究中, 使用了102 个性状, 89个来自骨骼。研究各科在所得支序树 中的位置, 与Sibley分类体系中的排序趋于一致。
1.2数值分类学
• 雷富民等用此法对雀形目文鸟科雪雀属 Montifringilla 分布于中国境内的6种、10亚种进行 研究, 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分类趋于一致, 各个种的 亚种首先聚在一起。在种间分化上,白斑翅雪雀 M.nivalis 与褐翅雪雀M.adamsi 聚在一起, 而由于 这两种在形态上极为相似, 以致于Baker (1926) ( 雷富民等, 2000) 曾将褐翅雪雀作为白斑翅雪雀的 一个亚种;
• 但在形态分类学研究中,这种方法忽略生物之间进 化亲缘关系, 仅凭表面特征分类, 受趋同进化的干 扰很大, 因此近年来基于形态特征的数值分类已经 很少在鸟类分类学中被应用。
1.3支序分类学
• 支序分类学与数值分类学相对应, 重点研究物种之间的亲 缘关系、进化历程(即系统发育关系)的分类学理论被称为 支序分类学, 又称系统发育系统学。
• 结果显示有两大分支, 其中一支为褐翅雪雀 和白腰雪雀M. taczanowskii , 另一支为黑喉雪雀M. avidiana、棕背雪雀M. blanfordi 、阿富汗雪雀M.theresae 和棕颈雪雀M. ruficollis, 作者据此建议将现在的雪雀属划为两亚属, 即雪雀亚属 Montifrig-illa 和地雀亚属yrgilauda。
研究方法: 选取OUT(运算分类单位) 的数量性状, 如全
长、体重、翼长、尾长、嘴峰长、跗蹠长、中趾 长、中趾爪长等, 得到原始数据矩阵, 然后对原始 数据矩阵用标准差得到标准化数据矩阵, 再计算出 平均欧氏距离系数矩阵, 最后用UPGMA法(使用算 术平均的不加权对群法) 得出树系图。
1.2 数值分类学
1.3支序分类学
• 研究方法:外群比较法,就是与已知的姐妹群或邻 近群的特征相比较,如果某一性状的状态为研究内 群和外群所共有, 此性状状态就是祖征。反之, 内 群所独有的性状状态应视为衍征。
• 祖征和衍征是不等权的, 衍征在支序分类学中的作 用比祖征大。外群的选取尤为重要,通常选取其分 类地位较确定与所研究内群系统分类地位较接近 的同级分类水平的类群, 在没有公认外群的情况下 , 选取形态、生态位与所研究内群较接近的同级分 类水平的类群。外群选不好或选错, 会得出与事实 相悖的结论。
•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形态特征区别为主进行 的传统鸟类分类学研究结 果见表1,我国学者在鸟类 的种和种下分类方面的研 究较多, 计有5种的分类订 正, 发表1个新种, 11个新 亚种, 而在科、属级的系 统分类和系统发育方面研 究较少。
1.2数值分类学
• 由于传统形态分类学只是定性地考虑两个物种间 的相似程度, 不能避免人为主观因素。因此, 分类 学家便与数学家携手合作, 定量分析物种间的相似 程度, 研究物种之间形态特征的差异性。
• Sneath和Sokal 于1963年合作完成出版的《数值 分类学原理》。数值分类学的核心思想为:
尽可能多的、全面地选取性状, 并赋予这些性状相等的 权重, 通过这些性状的总体估量, 用总体相似性进行分 类。因为这种方法揭示的物种间亲缘关系是一种数量 表征关系。因此又被称为表征分类学。
1.2数值分类学
• 形态特征区别为: 地雀亚属的种类尾羽次端具有白斑, 腹部、两胁略沾 淡黄色, 嘴基部黑色等为共同特征; 而雪雀亚属的种类则外侧尾羽多呈 白色, 腹部、两胁呈白色, 嘴基部呈淡褐色等为共同特征。
1.3支序分类法
• 国外进行的相关研究, 采用的性状大部分为稳定的 骨骼性状, 总性状数量较多, 对单系的验证和系统 发育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