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药性)【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五味的概念、作用及气味的综合效应。
3、掌握升降沉浮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4、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的临床意义。
5、熟悉毒性的分级、中毒原因、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与学时】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1/2学时中药的性能即中药的药性理论, 是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出来的用药规律,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
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是以偏纠偏。
偏性: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
用其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即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四气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它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的反应和效果而总结出来的。
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寒凉药用于阳热证,温热药治疗阴寒证。
如果违反这个规律,则会贻误病情,如王叔和言:“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桂枝性温,以热治热,不但没有疗效,反而会加重病情,重则误人性命。
同样道理,承气汤主药为寒性的大黄,以寒治寒,也会误病伤人。
寒凉药——指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
如“清热药类”中的药物(黄芩、知母、银花、连翘等)。
温热药——是指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
如“温里药类”中的药物(附子、干姜、肉桂等)。
根据药性寒热在程度上的差异,寒与热的范围内又有大寒、大热、微寒、微温之分。
值得指出的是,有一些药性介于寒性与热性之间,寒热之性不十分显著,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称之为“平性”药。
寒证、热证均可应用。
二、五味辛、甘、酸、苦、咸,指五种口感的真实滋味及对后世对五味的作用发挥。
除五种基本滋味外,还有淡味、涩味。
阴阳配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药药性学说

一、中药的性能1.含义: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是药性理论。
2.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3.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1)药物针对病情而各具有的独特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
(2)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3)中药性状:指药物形状、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性能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二、四气1.含义: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品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
2.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兰根,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
3.所示效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寒凉性所示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有伤阳助寒之害。
(2)温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有伤阴助火之害。
4.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根据病证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3)寒热错杂,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1.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概括,又是部份药物的真实的滋味。
2.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1)确定的主要依据:今之药味的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2)与所治疾病的关系: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多咸味。
3.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证。
中医基础知识题库 中药学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一、A1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苦味药的作用()A.清热泻火B.泄降逆气C.引药下行D.通泻大便E.燥湿坚阴2、下列哪项主要是概括药物的药性和作用的()A.归经B.四气五味C.升降浮沉D.毒性E.配伍七情3、治疗爆疡、瘦瘤等证的药物具有药味是()A.苦B-甘C.咸D.涩E.淡4、五味之中,具有泻火坚阴作用的味是()A.甘味B.咸味C.辛味D.苦味E.酸味5、具有清热燥湿作用的药物应具有何种药味()A.酸B.苦C.甘D,辛E成6、涩味药物与下列何种药物作用相似()A.苦味B.咸味C.酸味D.辛味E.甘味7、具有敛肺止咳作用的药大多具有何种药味()A淬B.甘C.酸D.苦E.咸8、下列哪项是淡味药的作用()A.软坚散结B.活血祛瘀C.疏肝理气D.利水渗湿E.泻下通便9、下列哪项是甘味药的作用()A.温中止痛B.缓急止痛C.理气止痛D.化瘀止痛E.祛风止痛10、五味的阴阳属性,属于阴的一组是()A.辛、甘、苦B.酸、苦、咸C.甘、淡、酸D.辛、甘、淡E.酸、苦、甘11、五味的阴阳属性,属于阳的一组是()A.辛、甘、咸B.酸、苦、淡C.甘、淡、苦D.辛、甘、淡E.辛、苦、酸12、五味是指药物的()B.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C.指口尝味道D.五类作用E.不同的滋味13、寒凝血瘀,月经不调,少腹冷痛,当选用下列何种性味的药()A.辛、凉B.苦、温C.辛、温D.苦、寒E.咸、寒14、外感风热,应选择何种性味的药物()A.辛、温B.辛、凉C甘、寒D.苦、寒E.甘、温15、治疗筋脉挛急疼痛的药物,大多是何味药()A.酸B.苦C.甘D.辛E•咸16、具有发散作用的药味是()B.酸C.苦D,辛E.甘17、确定药物寒热、温凉的依据是()A.神农氏尝百草的体会B.寒者热之,热者寒之C.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D.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18、下列哪项不是温热性能所表示的作用()A.温里B,开窍C.补火D.温经E.回阳19、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于()A.寒、热B.寒、凉C.温、凉D.温、微寒E.平20、四气是如何总结出来的()A.是从人体的感觉总结出来的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D.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E.是从药物药用部位、质地轻重等推导出来的21、中药的副作用是指()A.配伍不当出现的反应B.药不对证出现的不良反应C.达不到常规用量不能控制病情D.超过常规用量时出现的不适反应E.在常规剂量时出现的与疗效无关的不适反应22、按照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具有沉降性质的性味是()A.苦,温B.辛,温C.苦,寒D.甘,寒E.咸,温23、按照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具有升浮药性的药是()A.重镇安神药B.平肝息风药C.开窍药D.清热药E.泻下药24、属升浮药性的“性味”是()A.甘、苦,寒B.酸、苦,温C.辛、苦,寒D.辛、甘,温E.辛、甘,寒25、以下哪项不是升浮药物的作用()A.发表散寒B.透疹C.安神D.涌吐E.开窍26、以下哪项不是沉降药物的作用()A.清热泻火B.收敛固涩C.平肝潜阳D.开窍E.镇惊安神27、临床上见胁痛易怒、抽搐惊恐等症,一般应选用归何经的药物()A.归心经的药物B.归肺经的药物C.归肝经的药物D.归肾经的药物E.以上都不对28、芳香药多具有()A.辛味B.甘味C.苦味D.酸味E.淡味29、辛味药临床一般治疗的是()A.表证及气滞血瘀证B.呕吐呃逆D.瘵肪、瘦瘤、痰核E.大便燥结30、酸味药的作用是()A.止汗平喘B.止泻止痢C.固崩止带D.固崩止遗E.收敛固涩二、A21、患者,女,50岁。
中药的性能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丁香畏郁金、巴豆畏牵牛子、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肉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四)毒性
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性是 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 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五 、 中药的应用
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剂量、用 法等内容。 1、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 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 以上的药物和在一起应用,叫做配 伍。
配伍关系:
(1) 单行---只用一味药。 (2) 相须---即性能和功效相似的 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加原有疗效.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它是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 概括。它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 包括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 性等。
(一)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之一。 1、四气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 性,也称为四性。寒凉属阴,而凉次于寒,温 热属阳,而温次于热。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 寒热为基准。 用药原则:疗寒以热药 (热、温性) 疗热以寒药(寒、凉性)
就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方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
方向性相反。
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 升指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 是升浮、上行而发散;沉是重沉、下行泄利。
(三)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 用,即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或无作用。 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说明了 药效所在。
中药的性能

五味
•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 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 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 滑、遗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 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 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 崩止带等。
五味
•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 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 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热、泻火存阴的药物 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 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 子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 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 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 阴等。
六、毒性
• 中药性能 •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有毒无毒” 也可简称 为“毒性”, 也是药物
• •
一是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 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 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二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 莲代天麻使用;
性能的重 • 四气 • 五味 • 补泻 • 归经 • 毒性 • 升降浮沉
目录
一、概要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 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 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此外, 还有药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如质轻、质重、 质润、质燥、气味芳香等,也是药物性能 理论的一部分。
• 三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 四是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
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确保用药 • 五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
中药的性能及配伍禁忌

中药的性能及配伍禁忌2011.7李冰一、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
(一)四气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中药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来讲,寒性和凉性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芩、黄连、黄伯、大黄等;温性或热性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助阳通脉、回阳就逆等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守的用药原则。
(二)五味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此外,还有较少的淡味和涩味药,但习惯上称为五味。
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而后者五味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味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
因此辛味药多用于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干姜、川穹、香附等。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疼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如,人参、熟地、甘草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中药性能的名词解释

中药性能的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宝贵文化遗产,凭借其卓越的疗效和独特的治疗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而中药性能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中药学研究和应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药性能的若干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
1. 中药性能中药性能是指中药物质在人体内发挥的作用和表现。
中药性能可以分为药性和药效。
药性是中药物质的特殊属性和品质,包括性味归经、寒热平衡、毒性等。
药效是指中药物质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
2. 药性药性是中药物质的特殊属性和品质,是中药性能的基础。
常见的药性有五味归经、寒热平衡和毒性。
五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味倾向,分为辛、酸、苦、甘、咸五味,每种味道对应着特定的脏腑经络。
寒热平衡是指中药的热力特性,包括寒性、凉性、平性、温性和热性。
毒性是指中药物质对人体的有害作用和副作用。
3. 药效药效是指中药物质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
中药的药效可以分为药理学效应和药物药效。
药理学效应是指中药物质在人体内发挥的生理学作用,包括抗炎、抗菌、养血、活血等。
药物药效是指中药物质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包括缓解病症、减轻疼痛、促进康复等。
4. 药物组分药物组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学活性的化学成分。
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倍半萜类、苷类等。
不同的药物组分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5. 药性归经药性归经是指中药的性味和功效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中药性味和功效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通过经典中医理论总结而成。
药性归经的理论有助于指导中药的应用和配伍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的疗效。
6. 药力学药力学是研究中药物质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科学。
药力学研究着眼于中药的药效和药理学效应,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探讨中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机制。
药力学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药性能的理解,为中药的科学应用提供依据。
总结:中药性能是中药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它可以通过药性和药效来描述中药的特性和作用。
药性归经提供了鉴别和应用中药的指导原则,药力学研究则深化了我们对中药性能的理解。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一、中药性能(药性理论),中药性能—中药的特性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是中药理论的核心——药效机理。
二、中药治病基本原理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和脏腑机能失调。
以偏纠偏:(1)利用偏性,去除病因(2)平衡阴阳,调理功能→以平为期清代徐灵胎:“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三、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中药的功效、药效等。
(2)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
四、性能与形状的区别中药形状——感官可及的药物天然属性。
如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能——与治病相关的药物作用特征。
它是依据用药后机体的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区别:两者概念不同,不可混淆。
性能:以人体为观察对象——由人体用药后反应概括而成。
形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由药物的天然属性概括而成。
联系:两者又有一定联系。
如升降浮沉与质地轻重有关。
1.四气一.含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
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四气的形成: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概括而成,是与所治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它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四气又有程度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表明药物作用强弱。
平性药寒热偏性不明显、相对平和。
《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四气的应用原则。
三、四气的作用与适应证1.寒凉药(属阴):清热泻火解毒,主要用于热证。
2.温热药(属阳):温里散寒补火助阳,主要用于寒证。
3.四气的临床意义:四气往往成为治疗原则的具体体现。
(1)针对寒热性质不同准确用药。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误用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2)根据寒热程度差异恰当选药。
小寒用温药,大热用寒药。
若病重药轻则不及,药重病轻则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