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三阴三阳理论与《伤寒论》六经病
《黄帝内经》中的三阴三阳

《黄帝内经》中的三阴三阳《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阴阳之三,就是我们说的三阴——厥阴、少阴、太阴;三阳——少阳、阳明、太阳。
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易经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阴阳之气各有盛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所以才有了三阴三阳的称谓。
之所有有这样的称谓,是因为一阳、二阳、三阳所具有的数不同,数的变化实际上是由时间决定的。
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两阳合明则阳盛。
阳之盛也。
在《黄帝内经·阴阳系日月篇》提到∶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曰阳明。
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两阴交尽,此为阴之极也。
同样也是在《阴阳系日月篇》提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
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通过文意,可以指导,幽位阴极之象;明为阳极之象也。
我们可以看一张图:五运经天图图中辰巳位于东南方向,戌亥位于西北方向。
东南炎热为春夏之际,西北寒凉为秋冬之时。
一寒一暑,与幽明相配。
所以《阴阳系日月篇》以辰巳为阳明,戌亥为厥阴。
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这里提到了四个节气,分别是春分秋分,冬至夏至。
什么是至,就是到达了极点。
热极则凉生,寒极则温生,所以我们经常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所言的二分二至日,实际上是对五运六气之中的六气进行划分: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之气(主气),主春分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也就是在春分之前。
二之气则居春分之后。
所以这里春分秋分,实际上是对一二之气和四五之气的一个划分。
春分前昼短夜长,秋分后昼短夜长。
就是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中国古人确立了二分而至日,并以此分辨阴阳变化属性,得出了三阴三阳之数。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伤寒论》“六经”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确实系历代医家所争论之焦点,亦是历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点。
大家都知道“六经”并不是从《伤寒论》中提出的中医术语。
《伤寒论》无“六经”之说,用“六经”来解释《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是宋代朱肱、庞安时等人的认识。
“六经”的内涵是什么呢? “六经”就是太阳经脉、阳明经脉、少阳经脉、太阴经脉、少阴经脉、厥阴经脉等六经脉,简称“六经”。
长期以来对“六经”的争论,使我们的理解有误。
在《素问·热论》中,三阴三阳(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指的是六经脉,《素问·热论》篇中省略了后面的“经脉”二字,并非三阴三阳这六个概念就是经脉的专有名称,后人及许多中医书籍都说: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其实是误解。
其中漏掉了“经脉”两字,正确的说法是: “六经是指太阳经脉、阳明经脉、少阳经脉、太阴经脉、少阴经脉、厥阴经脉而言。
”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原本是阴、阳的分化,一阴分为三阴,一阳分为三阳,不是专指六经脉。
三阴三阳既是对经脉的划分,又是对六气( 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 的阴阳划分,也是对脏、腑( 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络,太阳膀胱、小肠,阳明胃、大肠,少阳胆、三焦)的阴阳划分。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运用三阴三阳对外感病进行划分,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六个类型,完全不同于《素问·热论》中的三阴三阳六经,不应将两者混淆。
宋代朱肱、庞安时等人,只见《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不见后面的“病”字,而误解三阴三阳“六病”为三阴三阳“六经”。
刘绍武先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针对“六经”撰文指出,“六经”当为“六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瞿岳云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苏庆民教授等也撰文或著书指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不是三阴三阳六经。
张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辩证

张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辩证哲眼看中医医统三才而立论,医道才能得其全。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
天地不外阴阳,阴阳不离五行,日月为易道阴阳,阴阳者,天地之大本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三阴三阳之谓人。
人禀天地,命属阴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分阴阳,男女有别,老少各异。
《礼记》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三世者,《伏羲八卦》,《神农本草》,《黄帝内外经》是也。
为医者,上顺天和,以疗人患,非通三才之道,得往圣之心者不能医国及人。
治医首先要识人,试观人身,鼻之下曰人中,自此而上,耳目鼻皆偶,自此而下,口与二阴皆奇,三偶为阴,为坤,为地,三奇为阳,为乾,为天,地天合成一泰卦也。
泰者,太也,太也者,大也,天为一大,太为大一,一即天一生水之一,一,水也,坎也,肾也,气也,数也。
泰,上从大,下从水,水即一也,一是水,土下皆水,水是气,所以能载十,故从十从一而为土,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再推而广之,人中之后为督,为诸阳之会,人中之前为任,为诸阴之海,偶窍开阳位,奇窍开阴位,阳之用在阴,阴之用在阳也。
故耳目鼻主精气神,为五脏之用,口二阴主传送出入,为六腑之用。
阳奇,故耳目鼻聚于一,阴偶,故大小二便与口分为二,五脏属阴,而精气神无形,乃为先天之阳,自内而出,六腑属阳,而水谷有形,乃后天之阴,自外而入。
观先后阴阳之用,而水火互藏之妙昭昭矣。
医家之术,神仙之道,天地之运,思过半矣。
龙马以河图启瑞,神龟以洛书效珍,剖混沌之先机,昭乾坤之大法,方以类聚,人以群分,河洛生成变化之道,圣人先知而不讲,百姓日用而不知,世道衰微,天机隐秘,故不通造化之妙,焉知仲景之旨,只有穷宇宙人生造化之秘,方可明白仲景学说之真谛。
乾为天,为圆,为阳,为父,坤为地,为方,为阴,为母。
人禀天地,命受父母,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精即人之命根也。
乾三阳,坤三阴,三阳为父,三阴为母,三阳三阴者人也。
三阳从地生,三阴从天长,天地之道,不离乎五太,太者,泰也。
伤寒论三阴三阳的理论渊源与六经辨证的临床意义

伤寒论三阴三阳的理论渊源与六经辨证的临床意义有关《伤寒论》三阴三阳问题研究概況作者王琦陈庚一,《伤寒论》三阴三阳的理论渊源.多数学者认为是继承《内经》的理论。
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以证之。
但其中尚有两种不同意见:(一)认为与《素问热论》等篇一脉相承《素问热论》篇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篇中并论述了六经的发病症候及其传变规律,因此,部分学者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整起来的。
1《伤寒论》教材亦多持这一观点。
如:程门雪强调,必须承认《伤寒论》六经与《素问热论》六经的一致性。
2 也有人认为《伤寒论》是从《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素问》六经学说的特点,掌握了六经传变的规律,《素问热论》篇所讲的传变,只是示范性举例。
3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伤寒论》六经理论实源于《灵枢经脉》篇,但不排除《素问热论》的影响。
4 也有人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的理论与《灵枢经脉》的手足六经、《素问热论》的六经病症、《素问天元纪大论〉的六气与三阴三阳相配及阴阳气之多少、《素问,六微旨大论》的六气标本中见,都有一定关系.这是一种从经络、病证,气化诸方面全面继承的观点.(二)认为仅沿用《内经》六经之名,内容已非其实.三阴三阳本是哲学概念,由于所说明的事物不同,其涵义也随之而异。
《伤寒论》运用三阴三阳来命名各类证型,仅仅是受了《内经》阴阳学说的影响,是基于阴阳是机动代名词。
《伤寒论》对《内经》的继承是以临床实践“平脉辨证”为出发点。
姜春华认为,《伤寒论》六经是张仲景总结前人学说,通过临床实践经验积累起来的,只不过沿用了《内经》六经之名称,其内容已非经络之旧。
仲景是'因证分经,而不是以经定证',给旧名词赋予新内容,形成了新概念。
仲景沿用《素问》六经之名,而不袭其实,乃古人于不得已中假设之代名词。
《内经》三阴三阳理论与《伤寒论》六经病

《內經》三陰三陽理論與《傷寒論》六經病[转] (2009-09-20 23:10:34)转载标签:杂谈分类:太极物理作者:吳明珠(注:伤寒论中疾病的传递规律如其順序是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实际上就是五行相生顺序,分析人手足三阴三阳经的分布及相互关系从里面往外面顺次一圈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太阳、少阳、阳明正好与疾病传递规律阴阳相反,即依次太阳对太阴,阳明对厥阴,少阳对少阴,太阴对太阳,少阴对少阳,厥阴对阳明,这应该不是偶然的,人与天和而不同)摘要本文說明了《傷寒論》中大部份六經病主症包含了足六經循行部位的症狀;開樞闔從《內經》所云之三陰三陽從根本上講是指人體氣體的出入問題。
並明說《傷寒論》六經病是合理繼承《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理論基礎,結合《熱論》六經傳變理論而形成的。
關鍵詞:三陰三陽、六經病前言張仲景原序中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可見張仲景著述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內經》的影響。
《內經》對人體三陰三陽的論述見於多篇,從人體分部、陰陽氣的多少、生理功用等方面作了不少闡發。
六經辨證作為《傷寒論》的重要學術成就,其六經病即以三陰三陽作為其理論基礎。
一、六經病主症與三陰三陽分部《陰陽離合論》對三陰三陽的分部作了闡述,其原則是“外者為陽,內者為陰”。
以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為少陰,少陰之上為太陽,根起于至陰;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為太陰,陽明位於太陰之前,根起於厲兌;厥陰之表為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
太陰根起于隱白,在沖脈之上,少陰根起于湧泉,在太陰之後;厥陰根起於大敦,在少陰之前。
綜上,三陰三陽在人體有確定的分屬部位,大致與足六經相同。
《傷寒論》大部分六經病之主症包含了足六經循行部位的症狀。
如足太陽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下項,夾脊,故太陽病有頭項強痛。
足陽明經下膈屬胃,故陽明病以胃家實為主。
《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有什么区别?

《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有什么区
别?
《黄帝内经》分成《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个部分。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方面整体论述了生命和天地、疾病的关系,并从经络角度指导了用针的方法,它的三阴三阳是对人体经络腧穴的分类整理,并结合五运六气论述了外界环境对生命个体的不同影响。
而《伤寒杂病论》主要是总结归纳了《汤液经》和《神农本草经》的用药组方思想,用六经辩证法对外感病进行了分类,其三阴三阳更着重于人体脏腑对疾病的症状诊断,而对经络腧穴的论述较少。
所以三阴三阳在《黄帝内经》里是针灸治病的主要依据,其细化到六经经络的每一个穴位,甚至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也考虑进去了。
但是《伤寒杂病论》是借用了三阴三阳对病位进行了分类,并主要按疾病的症状表现细化了用药组方的方法,所以我们说《伤寒杂病论》是方书之祖。
以上是我对两者之间区别的粗略理解,不妥之处望各位不吝赐教。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理论探讨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理论探讨(河南·新乡·申景旺)提起三阴三阳,一般人首先就会想到六经,三阴三阳几乎成了六经的专属名词;只有个别人还可能联想起《内经》中的三阴三阳六气。
二阴二阳是从阴阳演化而来,但三阴三阳是否是从二阴二阳演化而来呢?在《灵枢·阴阳系日月》中有:“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
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
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
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阳”。
这明显是医经家根据“天人相应”、“人副天数”的思想演绎出了阳明、厥阴二经,并非三阴三阳的原始意义。
《脉经·扁鹊阴阳脉法》曰:“脉,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阴三阳时也。
少阳之脉,乍小乍大,乍长乍短,动摇六分;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
太阳之脉,洪大以长,其来浮于筋上,动摇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
阳明之脉,浮大以短,动摇三分,大前小后,状如科斗,其至跳;五月、六月甲子王。
少阴之脉紧细,动摇六分;王五月甲子日中,七月、八月甲子王。
太阴之脉、紧细以长,乘于筋上,动摇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
厥阴之脉,沉短以紧,动摇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
这里一日六时与一年六气的排列顺序,明显不同!其中一年六气的顺序应该是: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
在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补入五运六气的七篇大论中,将三阴三阳与天之六气、人的五藏对应,把天地之气分为主、客二气,推演一个甲子(六十年)中天气的变化规律,预测人们每年可能出现的疾病。
《伤寒论》六经次序,三阳传变次序

《伤寒论》六经次序,三阳传变次序三阳次序三阴的次序为太阴、少阴、厥阴,这在《伤寒论》和《黄帝内经》都是一致的。
但是关于三阳的次序问题,《伤寒论》原书的次序是太阳、阳明、少阳,还是太阳、少阳、阳明,到底哪个是正确的?《黄帝内经》上关于三阳次序的记载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太阳、阳明、少阳,依据为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依次阳气渐衰《伤寒论》原书的三阳次序即是太阳、阳明、少阳。
可见三阳的次序对应了三阴的,第二种是少阳、太阳、阳明。
《灵枢·终始》“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
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伤寒杂病论》记载六经为病欲解时的次序也是少阳、太阳、阳明。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为凌晨3点至早晨9点;“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为早晨9点至下午3点;“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为下午3点至晚上9点。
第三是太阳、少阳、阳明。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既然三阴按照开、枢、阖的次序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阳按照开、枢、阖的次序就当为太阳、少阳、阳明。
这从三阴三阳的传变规律上也可以看出来。
太阳病的传变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循经传,太阳传少阳,由少阳化热再传人阳明。
第二种是越经传,太阳直接传人阳明,多见于素体热盛之人。
还有就是太阳病误治,如阳明病篇说的“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也有“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对于越经传,太阳之后就是阳明。
可见从外感病的复杂程度与重要程度而言,当是太阳、阳明、少阳。
如果出现越经传,太阳之后直接是阳明;从一日内人的阳气由内出外而言,是少阳、太阳、阳明;从疾病自身的传变规律而言,是太阳、少阳、阳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內經》三陰三陽理論與《傷寒論》六經病[转] (2009-09-20 23:10:34)转载标签:杂谈分类:太极物理作者:吳明珠(注:伤寒论中疾病的传递规律如其順序是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实际上就是五行相生顺序,分析人手足三阴三阳经的分布及相互关系从里面往外面顺次一圈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太阳、少阳、阳明正好与疾病传递规律阴阳相反,即依次太阳对太阴,阳明对厥阴,少阳对少阴,太阴对太阳,少阴对少阳,厥阴对阳明,这应该不是偶然的,人与天和而不同)摘要本文說明了《傷寒論》中大部份六經病主症包含了足六經循行部位的症狀;開樞闔從《內經》所云之三陰三陽從根本上講是指人體氣體的出入問題。
並明說《傷寒論》六經病是合理繼承《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理論基礎,結合《熱論》六經傳變理論而形成的。
關鍵詞:三陰三陽、六經病前言張仲景原序中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可見張仲景著述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內經》的影響。
《內經》對人體三陰三陽的論述見於多篇,從人體分部、陰陽氣的多少、生理功用等方面作了不少闡發。
六經辨證作為《傷寒論》的重要學術成就,其六經病即以三陰三陽作為其理論基礎。
一、六經病主症與三陰三陽分部《陰陽離合論》對三陰三陽的分部作了闡述,其原則是“外者為陽,內者為陰”。
以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為少陰,少陰之上為太陽,根起于至陰;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為太陰,陽明位於太陰之前,根起於厲兌;厥陰之表為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
太陰根起于隱白,在沖脈之上,少陰根起于湧泉,在太陰之後;厥陰根起於大敦,在少陰之前。
綜上,三陰三陽在人體有確定的分屬部位,大致與足六經相同。
《傷寒論》大部分六經病之主症包含了足六經循行部位的症狀。
如足太陽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下項,夾脊,故太陽病有頭項強痛。
足陽明經下膈屬胃,故陽明病以胃家實為主。
足少陽經起於目銳眥,入耳中,故少陽病見目眩。
足太陰經入腹,屬脾故太陰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足厥陰肝挾胃屬肝,上貫膈,布胸脅,故厥陰病見氣上撞心,心中疼熱。
可見,《傷寒論》六經病與《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均是以足六經為基礎。
二、六經病證治與陰陽氣的多少《內經》是先秦哲學中陰陽理論與醫學結合的典範。
《內經》的作者認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其陰陽的含義是廣泛的,其中三陰三陽是重要組成部分。
何謂三陰三陽?《素問?天元紀大論》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
《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三陰三陽也何謂?歧伯曰:氣有多少而異用也”。
此處所謂陰陽之氣實指人體的正氣。
因此,《內經》中的三陰三陽,除以足六經經絡循行作基礎外,其重要的劃分依據是陰陽氣的多少。
人體陰陽氣的多少與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陽明陽氣最盛,《至真要大論》曰:“兩陽合明,謂之陽明”,因此,陽明病多邪正交爭劇烈,以裏熱實證為主;厥陰為兩陰交盡之處,《陰陽類論》曰:“一陰之厥作朔晦”,為陰盡陽生之處,故其病多寒熱夾雜。
六經病的治療也應當固護三陰三陽之氣,如太陽陽明陽氣充盛,故治療上太陽病採用辛溫發汗,如麻黃湯、桂枝湯;陽明病以清下為主,如白虎湯和承氣湯,總之,共治則總以去邪為要。
少陽陽氣較少,故治療應以和解為主,小柴胡湯為代表方劑,其用人參、甘草、大棗皆因病入少陽,正氣有衰,故以此益中氣,和營衛,助正抗邪。
三陰病中太陰較少陰正氣充足,仲景提出“當溫之”的治療大法,以溫中健脾為主,採用理中丸、四逆湯等一類方劑。
少陰病機體抗病能力明顯減退,正氣大虛,故治療當急溫之,附子、乾薑為必用之藥。
厥陰病用藥一般應遵循寒熱並用的原則,不可使藥性有所偏盛。
張仲景在六經病治禁中對此有明確的提示,如在少陽病中指出不可發汗、吐下,以免耗傷氣血,出現變證。
少陽病中也提出不可汗下,以加重陰陽之虛。
他之所以在多處條文中反復強調這些問題,皆因少陽、少陰本是陰陽二氣初生之處,故治療中應扶正加以去邪。
三、六經病病機與三陰三陽開樞闔統觀六經病與《內經》三陰三陽雖以足六經為其結構基礎,但並不能說就等於足六經。
《陰陽離合論》在敘述三陰三陽後,特別強調了其功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並云三陰三陽分言之“三經者不得相失”,而為一陰一陽。
合言之“陰陽衝衝,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
對於三陰三陽開樞闔的問題,後世有多種解釋,一般認為於陰陽氣的運行有關。
開指氣機發於外,闔指氣機蓄於內,樞指氣機可出可入。
以上說明,《內經》所云之三陰三陽從根本上講是指人體氣機的出入問題。
《傷寒論》繼承並運用了《內經》這一理論,將之具體化到外感病的病機中。
太陽為開,應當與《靈樞?營衛生會篇》“太陽主外”,《陰陽類論》“三陽(即太陽)為父”,《熱論》“巨陽(即太陽)者,諸陽之屬也”,“為諸陽主氣”合看,其意即諸陽脈之氣皆通於太陽,而為衛外之能。
張仲景認為“傷寒一日,太陽受之”,風寒之邪侵犯人體,太陽首當其衝。
其病在表,以脈浮、惡寒揭示陽氣向外抗邪之病理,為外感病的初始階段。
太陰亦為開,《陰陽類論》“三陰為表”,乙太陰為陰之表,食不下、自利益甚等說明太陰病主要以局部中焦陽氣不足為病機,是三陰病的初始階段。
陽明厥陰皆為闔,《傷寒論》指出:“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此從生理上說明陽明為陰陽氣所歸之處。
病理上病邪,不論寒熱,一旦入于陽明,則也無所複傳,形成“胃家實”。
厥陰病為六經病之最後階段,《陰陽類論》“一陰至絕作朔晦”,可見厥陰不僅是陰盡之處,又主陽之生,故張仲景以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揭示其熱化之機,而又以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說明其陰寒之本。
少陽與少陰皆主樞,但少陽為陽樞,《陰陽類論》云:“一陽為遊部”,少陽樞機運轉,則陽氣外可從太陽之開,內可從陽明之闔,陽氣得以升降自如,故稱為遊部。
若邪入少陽,則樞機不利,陽氣內鬱而為火,故張仲景以“口苦、咽乾、目眩”,作為少陽病的題綱證。
因火灼津傷則咽乾,火擾清竅,則目眩,火熱上蒸則口苦,反映了陽樞不利的發病特徵。
少陰為陰樞,尤在涇曰:“少陰為三陰之樞,猶少陽為三陽之樞也”。
《陰陽類論》云:“二陰為裏”,“二陰為雌”,可見二者有陰陽表裏之區別。
從生理上來看,少陰之樞著重於水火既濟,以維持人體的陰陽動態平衡。
若少陰之樞機不利,則人體陰陽失衡,或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或陰虛陽亢,張仲景謂:“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以上一證一脈,反映了陰樞不利,陰陽兩虛,形神交困。
四、六經病傳變與三陰三陽排列六經病的排列順序一直是歷代醫家研究的重點,從《傷寒論》原文來看,其順序是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
與《素問?陰陽離合論》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排列不同,其區別在於少陰、厥陰的順序不同。
而與《素問?熱論篇》“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完全一致。
但《熱論》三陰三陽不言開闔樞,只言經絡循行,而《傷寒論》六經病不僅包括了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也包括含了開闔樞功能失常導致的病理變化。
因此,可以說《傷寒論》六經病是合理繼承《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理論基礎上,結合《熱論》六經傳變理論而形成的。
張仲景並沒有機械地繼承《熱論》日傳一經之論,而提出靈活的六經病傳變規律,正是受了《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理論的啟迪。
如以陽明為例,《熱論》提出“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
但《傷寒論》對陽明病傳變規律的論述更加詳盡,並能有效地指導臨床。
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
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
小柴胡湯主之。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說明少陽病變可傳入陽明。
187條“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
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說明太陰病可轉出陽明。
這些論述均是以陽明為闔為理論基礎的。
總之,《內經》三陰三陽理論與《傷寒論》六經病的病因病機、證治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繫。
六經辨證是在六經病的認識基礎上對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加以總結而形成的,因此,三陰三陽很可能就是張仲景撰用《內經》理論為《傷寒雜病論》的核心。
注:按《素问·热论》所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
六日竟后,至七日又复太阳。
故伤寒六经的传变,亦是七日来复。
三阳主动,故头尾先动,中节后动;三阴主静,则开枢合顺次传遍,整体除开少阳按逆向相生分布,不断由子传母。
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
一切事物都可分为阴和阳两方面,两者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
经络的命名就包含有这种意思。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里相合)。
手足手足太阴(肺经脾经)-阳明(大肠胃经)少阴(心经肾经)-太阳(小肠膀胱)厥阴(心包肝经)-少阳(三焦胆经)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
”“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
”“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实际上三阴三阳之说暗合正反合或者入、证、合的基本规律,其基本规律类似附设六脉的过程,两阳合明之“阳明”对应三阳之阴阳相合之灵,两阴交尽之厥阴,对应三阴之阴阳相合之灵,从这点意义上来说阳明和厥阴分别对应太极两鱼眼,这从内经将人体以腰部为界划分为上下阴阳两部分也能看出端倪。
伤寒论中疾病的传递规律如其順序是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实际上就是五行相生顺序,这并不妨碍内经所谓以少阳、少阴为枢的理论,其中枢乃是因为入证合之“证”作为关键,而对应附设六脉之实位脉,是本底之脉。
阳明和厥阴正应“明本非明”.之所以少阳、少阴为枢,主要是因为二者阴阳气机都比较弱小,有向多个方向发展的潜力,而枢的作用恰恰如此,可左右转,就阴阳的质量而言:少阳最弱,太阳最强,阳明次之,因为阳明是已经合之阳,三阴也与此类似)。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
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
辰(东南之位)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南偏东之位),四月,主右足之阳明。
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注:因此阳明可能指东、南两阳)。
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西北之位),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北偏西之位),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注:因此厥阴可能指西、北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