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伤寒论_少阴病探讨少阴头痛治疗_王东海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头痛

伤寒论六经头痛

伤寒论六经头痛《伤寒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头痛的病因、病机、证治进行了系统论述,按六经循行部位及特点进行论治,将头痛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并描述其具体症状及治疗方药,现总结如下。

太阳头痛1.太阳中风证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本证为外感风寒,太阳受邪,营卫不和,卫强营弱,腠理不固,风寒束表,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致营卫不调,发为头痛,发热,恶风,汗出,鼻鸣干呕,不渴,舌苔白,脉浮缓或虚弱等症。

治疗上以解肌散邪,调和营卫为原则,应用桂枝汤治疗。

方中桂枝辛温,祛风解肌,治卫强,为君药;芍药酸寒,益阴敛营,治营弱,为臣药;桂、芍相合,调和营卫;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益气补中,又益阴和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散中有补,滋阴和阳,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之主方。

2.太阳中风兼水饮证原文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本证为水气内停,太阳经气不利所致,既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的太阳经气郁而不宣的外证,又有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水郁气结的内证,从其内、外证综合分析,产生气结阳郁的根源在于小便不利,因小便不利,则水不行而气必结,气结则阳必郁,以上诸证便可发生。

治疗上采用健脾利水,宣通气化之原则,应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

用桂枝汤去辛热之桂枝以防伤及表部气津,以芍药益营气以补益太阳脉络及胃络之营血不足而导致的筋脉挛急疼痛,白术、茯苓补气健脾渗湿,姜、枣补血和营,与芍草合而能补阴。

3.太阳伤寒证原文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本证为太阳受风寒外袭,毛窍闭塞,卫闭营郁,太阳经气运行不畅,发为头痛,发热,恶风畏寒,腰痛身疼,无汗而喘,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浅析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析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7), 1758-1762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7263浅析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王 广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6月8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31日摘要 头痛为临床常见症、多发症,病因相对复杂,西药治疗往往周期性长、停药后有戒断反应,效果不尽人意。

中医应用六经辨证论治、病因辨证施治,疗效较好。

本文基于六经辨证、病因辨证论治头痛进行总结,探讨头痛的诊治规律,以期指导临床。

关键词头痛,六经辨证,病因辨证An Analysi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HeadacheGuang Wang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Received: Jun. 8th , 2023; accepted: Jul. 18th , 2023; published: Jul. 31st , 2023AbstractHeadache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 clinical condition with a relatively complex etiology, and the treatment with Western medicine is often long in periodicity, with withdrawal reactions after stopping the medicine and unsatisfactory.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ten has long cycles and withdrawal reactions after discontinuation, and the results are not satisfactory.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based on the six meridians and the etiology of the disease is more effectiv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reatment of headaches based on the six meridians and etiology, and discusses the rul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adaches, with a view to guiding clinical prac-tice.王广KeywordsHeadache, Six Meridians, Etiology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头痛之名,首载于《黄帝内经》,亦称之为“真头痛”、“首风”、“脑风”。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

对疾 病 预后辨 析 , 是 中医辨 证论 治 的重要 内容 ,
其不 仅对 正 确 辨 别 疾 病 的病 因病 机 脉 象 有 重 要 意
由紧转 微 , 手 足反 温 , 紧脉 反去 , 是为寒 去 阳复 , 故 欲 解, 虚烦 下利 正气 自复 必 自愈 。
1 . 2 欲 愈
义, 对遣 方用 药更 有重 要 作用 。《 伤寒论》 以六 经 分
具体 言 之 , 从 心 热化 为 虚 热 证 , 从 肾寒 化 为 虚 寒证 。
热化 阴虚宜养 阴 , 寒 化 阳虚 宜 温 阳。是 以仲 景 强 调 少 阴病禁 汗 、 下之 治 , 绝 不 可误 以治 实 法 治 虚证 , 犯
恶 寒但 躇 卧 , 阴寒 在 外 , 中焦 阳复 已达 四肢 , 故 日可 治 。2 8 9条言 : “ 少 阴病 , 恶寒 而路 , 时 自烦 , 欲 去 衣 被者 , 可治 。 …‘ 恶 寒而蹯 ” , 里 阳虚外 寒 盛 , “ 自烦 , 欲
2 9 0条 言 : “ 少 阴 中风 , 脉 阳微 阴浮 者 , 为欲 愈 。 ”
外 邪 由表 入 里 , 由阴入 阳, “ 阳微 ” , 表邪不 盛, “ 阴
浮” , 里 正不 虚 , 邪气仍 可 由表 而祛 , 故欲愈 。
1 . 3 可 治
2 8 8条言 : “ 少 阴病 , 下利 , 若 利 自止 , 恶 寒 而 躇 卧, 手 足温 者 , 可 治。 ” 少 阴下利, 脾 阳 复利 自止 , 虽
治” “ 难治” “ 死” 等预后不 良的一面, 并 据 原 文 内容 详 尽 探 讨 了 两类 预 后 的 病 因 病 机 。 以 期 提 高 辨 治 少 阴病 的水 平 。
关键词 : 《 伤寒论》 ; 少 阴病 ; 预后 ;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本条为少阴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

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

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

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

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

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

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

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

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

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

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

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

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

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

JT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之猪苓汤於少阴病

JT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之猪苓汤於少阴病

JT 傷寒論慢慢教少陰篇講記之豬苓湯於少陰病傷寒論慢慢教.少陰篇講記】豬苓湯於少陰病陰虛型的水道不通我們看之四十條,這是〈少陰篇〉裡面的豬苓湯證:桂11-40 /宋319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豬苓一兩,去皮茯苓一兩,去皮阿膠一兩澤瀉一兩滑石一兩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我們一開始學豬苓湯是〈陽明篇〉陽明篇〉我們教的,豬苓湯所謂「水熱互結」的病機,有沒有可能在「少陰病」發生呢?我想還是有的。

少陰病豬苓湯的條文呢,我們可以想像:它就像是延續著我們前面講的豬膚湯啦、朱鳥湯啦…… 少陰病有可能會有的「心陰虛」的問題。

這人陰虛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燥熱的火氣產生,如果心陰虛的火氣漫延到小腸來的話,小腸的火通常都會傳成膀胱的火,畢竟它們靠得太近了。

於是,就會產生排尿的問題,好像尿道在發炎啦或是怎麼樣的狀況。

除了排尿的問題之外呢,我們講到〈少陰〉本身,好像是人體水循環的大源頭,所以得少陰病的人,水循環也會變得比較差一些。

水循環比較差的時候,沿著「有形的」三焦水道會出現一些問題,我講「有形的」三焦水道的意思是:少陰病豬苓湯的證,其實跟《黃帝內經》講的三焦水道(決瀆之官,身體中的水溝),切得倒是蠻齊的。

比如說它的證狀,在上焦是「咳嗽」一一好像是肺裡頭有積水;在中焦是「嘔吐」——好胃裡頭有積水。

肺跟胃的水都太多了,自體吸收不掉。

但是相對來講,下焦卻是「下利」的腸子不吸水,水堆在腸管內。

所以上面兩個地方是又熱、又沒有能力吸水;在下面是下利;並且通常會有小便不利,只是這邊不講。

身體吸收水份的能力差,人,當然也就會「渴」啦。

腸子不吸水、胃部不吸水、胸腔也不吸水,這樣子上中下二焦水道的問題,在這邊倒是可以看到。

可是雖然下利加嘔、咳、渴,這些都可以標示出需要豬苓湯的「可能性」,但是這個時候,到底是要用豬苓湯,還是真武湯,還是五苓散?那倒是不一定的哦。

伤寒论纲要~少阴病

伤寒论纲要~少阴病

伤寒论纲要~少阴病第六章少阴病第一节概说一、性质:据经络学说,少阴经可分手足两部分,统括心肾二脏,(心属火,肾属水),主水火二气,少阴受病是心肾阳气不振,阴寒内盛,属于全身性的虚寒证,病邪传入少阴,邪气深,正气衰微,气血俱虚,机体抵抗力减弱,表现证状错综复杂,因此,死候较其它经为多。

二、病机:少阴主水火二气,有阴阳之分,正常时保持平衡,受病邪干扰后,阴阳发生偏亢,偏于阳则热化,偏于阴则寒化,由于少阴属虚所以仍以寒化为主。

三、成因:少阴病形成的原因,一般有下列四方面:1.太阳失治,少阴素虚,病邪由太阳传入少阴。

2.素日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

3.太阳和少阴同时受邪。

4.太阴病失治进一步发展到少阴证。

四、主证主脉:少阴病一般多见久病的后期,或者是初病体质素虚的人,不论那一种原因,均属心肾阳气衰微,气血俱虚的全身虚寒证。

其主要脉证,为脉微细,但欲寐。

微细是气血亏损,心阳不振所致。

但欲寐是心神衰惫,意识朦胧。

第二节少阴病的辨证与治疗一、少阴病的寒化证治:少阴病的发病机制已如前述,从水寒化以后,病变大致可以分如下三种类型,1,阳虚阴盛厥冷下利2.阴盛阳盛水气为患3.虚寒滑脱下利脓血。

1.阳虚阴盛厥冷下利:此类疾病以厥冷下利为其共有症候。

故临床见有全身虚寒证,伴有厥冷下利者应从本类病证考虑。

由于受病有轻重不同,体质有强弱之异。

故此,又可分为如下几种汤证:(一)下肢厥冷下利清谷,脉沉微而细,呕不能食或食入而吐,此为脾肾阳虚,肢厥下利,阴寒上逆而有呕不食或食入即吐。

应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323、324、225条)。

方用附子干温中散寒,炙甘草、甘草补中即逐寒回阳。

(三)如同时更见有,脉微欲绝而反有身热,不恶寒甚至面赤者。

此为内脏阴寒更甚,阳气被格于外的真寒假热现象,病情较上述症状更重要,应急用通脉四逆汤,急救垂绝之阳。

(317、370条)本方药味同四逆汤,但附子用大者一枚,干姜分量加倍,以大剂高热之品,急驱内在之寒,使阳气得回,脉复出。

治疗少阴病的方剂

治疗少阴病的方剂

治疗少阴病的⽅剂以下结果⾃动匹配⽽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区分。

少阴病为病名,为六经病之⼀。

多因邪传少阴,⼼肾阳⽓衰微,阴寒内盛所致。

本病特征是脉微细,但欲寐,四肢逆冷,下利清⾕,甚⾄汗出亡阳等。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解伤寒论》卷六:“少阴为病,脉微细,为邪⽓传⾥深也。

卫⽓⾏于阳则寤,⾏于阴则寐。

邪传少阴,则⽓⾏于阴⽽不⾏于阳,故但欲寐。

”《伤寒指掌》卷⼆:“少阴证,仲景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病。

此指正⽓之虚,⾮⽰邪⽓之实也。

……引⾐蜷卧,下利清⾕,腹痛吐泻,是少阴虚寒见证。

”治宜温经回阳,如四逆汤等⽅。

其病可从三阳病传变⽽致,亦有因寒邪直中少阴引起。

少阴病如见阴虚⽕旺,为热伤肾阴证。

《伤寒溯源集·少阴热证》:“热邪内郁⽽⼼烦不得卧,致⼿⾜两少阴俱受病也,以黄连阿胶汤主之者,所以泻⼼家之烦热,益肾脏之真阴也。

”详见百科词条:少阴病 [ 最后修订于2015/10/30 15:49:31 共350字 ]治疗少阴病的⽅剂如下:四逆散加五味⼦⼲姜汤拼⾳:sìnìsànjiāwǔwèizǐgànjiāngtāng⽅出《伤寒论》,名见《伤寒图歌活⼈指掌》卷四:别名:四逆散加五味⼲姜汤组成:⽢草10分(炙),枳实10分(破,⽔渍,炙⼲),柴胡10分,芍药10分,五味⼦5分,⼲姜5分。

主治:少阴病,四逆,咳或下利。

附注:四逆散加五味⼲姜汤(《医统》卷⼗四)。

...千秋丸拼⾳:qiānqiūwán《普济⽅》卷⼀三六:⽅名:千秋丸组成:芎䓖3两,天南星3两,草乌头4两(⽣)。

主治:少阴病,头痛不可忍者。

⽤法⽤量:每服3丸,⽩饮送下。

制备⽅法:上药治下筛,以千年⾲根汁为丸,如梧桐⼦⼤。

...⿇黄附⼦⽢草汤拼⾳:máhuángfùzǐgāncǎotāng处⽅:⿇黄6克(去节)⽢草6克(炙)附⼦3克(炮)功能主治:助阳发汗。

仲景《伤寒论·少阴病》针灸观探析

仲景《伤寒论·少阴病》针灸观探析
C C f 医 临床 研 究 2 1 年 第 3 J M 4 ] 01 卷 第 4期
一1 4一
仲 景 伤 寒 论 ・ 阴 病 针 灸 观 探 析 少
Ob e v n c p n t r i wso s r i g a u u cu ev e f
Z o gig h n h nte r ’ h o i Di a e h n j a g a oy S ayn s s n S h e
部 爱贤 王立 国
( 西中医学 院,江西 江
南昌,3 0 0 3 0 6)
中图分类号 :R 4 文献标识码 :A 25 文章编号:1 7 -8 0 (0 1 40 4 —2 6 47 6 2 1 )0 —0 10 【 要】 本文从 ( 摘 ( 伤寒论・ 少阴病 的病机来探讨仲景的针灸观 ,少阴主心肾,为人身之本,一经兼水火二气。由于致病因素和
死 ;脉 不至 者 ,灸 少 阴七壮 。 ”少 阴吐 利 ,多是虚 寒 ,多伴 手足 逆 冷 , 手足 不 逆冷 ,说 明 阳虚 并不 严重 ,不 至 于 阳不 固暴脱 而 亡 。 反
2 少 阴病 宜针情况
原 文 第 3 8条 :“ 阴病 ,下 利 ,便 脓 血 者 ,可 刺 。 0 少 ”此 少 阴 下 利 脓 血 ,是 为 阴伤 血 滞 ,本 属 三 阴病 ,按 一 般 规 律 ,阴 病 当灸 ,但 仲 景 独 用 刺 法 ,意 在 疏 通 血 脉 去 其 淤 滞 。钱 天 来 l云 : 2 】 “ 入 少 阴 而下 利 , 下焦 壅滞 而 不 流行 , 可 刺 之 以泻 其邪 , 邪 则 故 通 行 经 络 ,则其 病 可 已。 《 宗 金 鉴 》中对 本 条 记 载 为 刺 幽 门 、 ”医 交 信 二 穴 。该 二 穴 均 为 少 阴 经 穴 位 ,交信 穴 能 治 泄 利 赤 白,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16 收稿日期: 2014-
下颌红包大者色变浅, 小者已退, 诊其脉已细缓。换 方: 白芍 15 g, 炙甘草 10 g, 女贞子 30 g, 旱莲草 10 g, 合欢花 20 g, 黄菊花 15 g, 太子参 10 g, 山药 15 g, 5 剂打成药粉, 每日 3 次, 每次 1 羹勺, 连服半月头 脑恢复清醒而能正常教课。 按语: 患者已进入“天癸竭 ” 生理期, 又长期睡 眠不佳, 因此加重阴血虚衰、 阴虚火炎、 清气不养于 头, 故失眠头痛。用黄连阿胶汤养阴血基础上直折 火邪, 病势缓和后, 以二至丸加减配成散剂, 缓补阴 血而收功。 5 总结 在临床实践中, 运用少阴病理论指导治疗以阴 阳失调为主的头痛常收到满意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 是阴阳失调既有阳虚或阴虚, 也有各种病因下引起 的阴阳失和, 所以治疗时宜祛邪不忘扶正, 扶正应兼 顾祛邪, 做到主次分明、 标本兼顾, 才能药到病除。
【 临证验案】
从《 伤寒论 》 少阴病探讨少阴头痛治疗
王东海, 金东明
( 长春中医药大学, 长春 130117 )
《伤 寒论 》 摘要: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 但却常有些患者久治不愈, 从辨证发现这些 患 者 常存 在 阴阳 失 调 的 病 理, 以 少阴病条文 为指导, 归纳出各阶段病情特点, 结合实践总结出少阴病常见病 因, 确 定 调 阴阳、 辨 病 因 为基本 治 疗 方 法, 并 用 此理论 指 导治 疗 这 类具备阴阳失调病理的头痛患者, 常收到满意疗效。 关键词: 伤寒论; 少阴病; 少阴头痛 099201 3250 ( 2014 ) 07中图分类号: R222. 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0412 收稿日期: 2014-
参考文献:
[1 ] 罗丽兰. 不孕不育[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 281. [2 ] 俞蔼峰. 不育症与内分泌[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 : 57. [3 ] 王小霞.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体不健不孕 51 例[J] . 广东药学 2004 , 20 ( 2 ) : 200202. 院学报,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 306. [4 ] 乐杰. 妇产科学[ [5 ]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 北京: 中国医药科 2002 : 240. 技出版社, [6 ] 余晓辉, 徐升阳. 中医妇科肾主生殖理论在体外受精 胚胎移 J] . 辽宁中医杂志, 2010 , 37 ( 10 ) : 19431944. 植中的应用[
本研究中医辨证属肾虚型黄体功能不全, 分别 用左归丸、 右归丸治疗。方中熟地、 山药为补血滋阴 要药, 可益精填髓; 菟丝子甘温, 既补肾阴又补肾阳, 具有补阳而不燥、 补阴而不腻的特点; 山萸肉补力平 、 , 和 壮阳而不助火 滋阴而不腻膈, 收敛而不留邪, 为 。《本草 补益肝肾的要药; 枸杞滋补肝肾、 益精明目 汇言》 认为, 枸杞能使“气可充, 血可补, 阳可生, 阴 ; 龟板胶、 可长, 风湿可去, 有十全之妙焉 ” 鹿角胶滋 补肾阴; 肉桂、 制附子温补肾阳。诸药合用补肾调冲 任, 分别用于治疗肾阴虚及肾阳虚所导致的黄体功 能不全。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是 1963 年符式圭等为治疗 排卵功能障碍及月经病提出并创立的 , 近几年在治 疗 LPD 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 中医妇科把月经周 期分为行经期、 经后期、 经间期和经后期 4 个时期, 肾阴阳消长、 气血盈亏在各个时期发生着规律性的 变化。经后期 ( 卵泡发育期 ) : 此期为阴长期, 经后 、 , 。 子宫 胞脉相对空虚 尤以阴血不足为著 此期血室 已闭, 胞宫藏精气而不泻, 通过肾气的封藏、 蓄养阴 精, 使精血渐长充盛于冲任、 胞脉。 此期加女贞子、 旱莲草、 何首乌、 补骨脂以滋补肾阴、 调理冲任为主, 、 “的 促进卵泡发育; 经间期 ( 排卵期 ) : 又称“真机” , 阴精充沛, 冲任气血旺盛, 已 候” 经过经后的蓄养, “重阴” 达到 状态, 在肾中阳气的鼓动下, 重阴必阳, 是由阴转阳阶段, 阴精化生阳气, 出现氤氲之候。此 期加仙灵脾、 赤芍、 泽兰、 益母草以温肾助阳、 行气活 血, 使阳气升发, 促进阴阳转化, 诱发排卵; 经前期 ( 黄体期) : 进入阳气渐长阶段, 此期阴精阳气皆充 , “ ” , 、 盛 达到 重阳 状态 子宫 胞脉气血旺盛、 血海充 盈, 为行经和孕育做好准备。 此期加仙茅、 仙灵脾、 巴戟天、 柴胡、 香附以平补阴阳、 调和气血、 调冲任以 ( 上接第 992 页) 瘀证治疗, 必难奏效。血瘀仅是其标, 其本在于寒邪 内困阳气、 阳气失布, 因此手足寒而头痛。病至寒化 证较重阶段, 治以四逆汤合白术、 肉桂、 黄芪、 当归温 经逐寒为主, 以肉桂、 黄芪、 当归、 三棱、 莪术、 丹参、 土鳖虫温血脉通瘀为辅, 以鱼腥草、 败酱草反佐防温 阳太过而伤血络, 诸药合力, 一举奏效。 案 2 : 某女 48 岁, 大学教师, 近 1 年来失眠头痛 头胀, 渐致头晕耳鸣。 问诊大便、 饮食正常, 难以入 , 。 ( 睡 睡则易醒 查其人体质佳 告知经常有规律参 加运动) , 下颌有红包两片, 言语急躁, 舌红裂少苔, 脉弦细, 寸脉实。 辨证属阴阳失衡、 阴虚火炎。 方 药: 蒲公英、 夏枯草、 黄连、 黄芩各 15 g, 阿胶 5 g ( 烊 服) , 白芍、 生甘草、 旱莲草各 10 g, 女贞子、 合欢花 各 20 g, 龙骨、 牡蛎各 30 g, 每日煎服 1 剂。3 d 后复 诊患者自诉用药当晚即能入睡 7 h, 头痛头胀减轻,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 年 7 月第 20 卷第 7 期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010 July 2014风、 通络、 化瘀 等基本法治疗, 疗效不佳, 甚至愈后又复发, 此时从 《伤寒论》 少阴病阴阳失调的方向出发, 标本结合, 辨 “不治头而痛自愈” 证治疗, 反能收到 的效果, 笔者将 此类以阴阳失调为本所引起的头痛定为少阴头痛。 1 少阴病与头痛的联系 《素问》 “肾不生则髓不能满” 、 “诸髓者皆属 有 于脑” 之 说, 这 表 明 肾 生 髓, 髓是脑的重要组成物 , “血 者, , 质。又心主 血 脉 神 气 也” 脑是神明汇聚 处, 故心脑相通。脑之元神得血之养、 气之温方可成 。《伤寒论 》 神机之用 少阴病以心肾气血阴阳变化 特点为研究对象, 用其指导治疗以阴阳失调为主的 头痛非常恰当。 2 《伤寒论》 少阴病病因病机 少阴病有寒化、 热化之分。 在发病初始阶段为 “脉微细, 但欲寐” 之相对阳虚阴不足。 在此阶段若 感外寒则为太少两感证。 若未感外寒, 而病情进一 步发展则可能发为阳衰阴盛四逆汤证 , 也可能发为 阳虚水泛真武汤证, 还可能发为寒湿痹阻附子汤证。 此时若未能有效治疗, 终将发展为通脉四逆汤的格 阳或亡阳证。从寒化证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 少 阴病以阳虚兼阴不足为本, 随病情发展可出现外寒、 内生虚寒、 水寒内泛、 寒湿痹阻等基本病因。 如果病情发展为以阴不足为主, 则变为少阴热 。由 于 肾 阴 不 化证, 此变证为“相对的阴虚 阳 亢 ” 足, 不能上交于心, 从而心阴不足、 心火炽盛, 此时既 可发展为阴亏火炎、 心肾不交黄连阿胶汤证, 也可发 展为阴虚水热互结猪苓汤证, 甚至少阴阳明合病而 发为少阴急下证。 从这些发展特点可以看到, 少阴 热化证以阴虚为本, 火炽、 水热互结或瘀热互结等为 病因。 3 少阴头痛的总结 从少阴病分析可以看出, 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
健黄体; 月经期( 月经期 ) : 此期特性为重阳必阴, 即 肾的阳气增长到一定程度而转化为阴的阶段 , 也即 血海满盈后在阳气推动下而泻的结果 。本期用药应 本着因势利导的原则, 用桃红四物汤加减以养血活 , 血通经为主 使经血通畅、 推陈出新。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借鉴现代医学卵巢周期性变 化及对相应靶器官子宫的影响机理, 以中医学关于 “肾主生殖” 、 生殖与肾气天癸冲任胞宫之间平衡 为理论基础, 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 从调整人体气血 出发, 调节促进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周期性活动, 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功能, 改善黄体功能及子宫内 膜的分泌与发育, 以使月经正常来潮或妊娠。 近年 来广泛用于月经失调、 不孕、 胎漏、 胎动不安、 滑胎等 多种疾 病 中, 还 可 用 于 体 外 受 精胚 胎 移 植 ( IVFET) 技术中, ET 的排卵率和妊娠率、 在提高 IVF降 [6 ] 低流产率及不良反应中有显著效果 。 中医治疗 LPD 注重全身机能的调节, 通过补肝肾、 益精血、 调 , 冲任而达到改善黄体功能的目的 其整个过程属自 然周期、 无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简介: 王东海, 男, 医 学 硕 士, 从 事 伤 寒论 治 疗 疑 难 杂 病 。 的临床与研究
段, 可出现不同的病因, 但基本病机不离阴阳失调。 如果在阴阳失调的病机基础上出现头痛症 , 就可以 诊断为少阴头痛。 3. 1 少阴头痛的特点 少阴头痛多见于老人、 素体虚弱或久病头痛者, “脉微细、 必有 但欲寐 ” 的病理。 其痛或空痛、 或烦 痛、 或昏痛、 或剧痛等, 且常伴恶风寒、 畏寒、 手足凉、 头晕、 腰膝酸痛、 失眠或颧红脑鸣等。 3. 2 辨证治疗 少阴头痛寒化证, 常出现头部冷痛、 畏寒、 手足 凉、 四肢拘急、 大便溏、 舌润、 脉弦紧或沉细等症, 在 发病初始阶段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治疗 , 病情 较重者则用四逆汤温阳益气为本、 加减治疗, 根据病 因的不同还可相应地选择麻黄附子细辛汤 、 真武汤、 附子汤等。一旦少阴头痛进入厥逆、 下利、 反汗出、 身热、 颧红的外热内寒证阶段, 必须急用通脉四逆汤 治疗。 热化证头痛常伴随阴虚内热症状群为特征 , 治 宜养阴降火, 以黄连阿胶汤为主辨病因随证加减 。 如果精血亏虚严重, 出现头空痛伴随一系列腰膝酸 软等肾虚症状, 治宜补精益肾, 以肾气丸为基础辨证 加减治疗。 4 典型验案 案 1 : 某男 37 岁, 自述头痛近 6 年每隔半月必 发 1 次, 痛则欲裂, 屡治不效, 苦不堪言。 问诊大便 不成形, 饮食、 睡眠尚可。查其体质中等, 面色晦黯, 舌淡而黯, 脉沉而弦紧, 时至初夏触其手背却冰凉。 辨证属寒湿困阻、 阳气失布、 血络瘀阻。 方药: 炮附 子 20 g, 炮姜、 炙甘草、 三棱、 莪术各 10 g, 白术、 黄 芪、 当归、 丹参、 鱼腥草、 败酱草各 15 g, 土鳖虫 5 g, 肉桂 3 g, 每日煎服 1 剂。1 周后复诊手已转温, 改 1 次半丸, 用附子理中丸每日 3 次, 配止痛化症片按 说明服用。连服 2 周后停药, 后电话告知已连续 2 个月未犯头痛。 按语: 患者久患头痛, 如果仅据舌面晦黯而以血 ( 下转第 1010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