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泊秦淮》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泊秦淮》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朗读、理解和欣赏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代诗人及其背景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泊秦淮》。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4.了解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2.诗文内容的理解:诗人通过描绘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3.古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背景知识和重难点词语。

2.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3.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5.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诗文内容、背景知识、重难点词语解释等。

2.相关资料:关于唐代诗人张继的介绍、秦淮河的图片等。

3.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古诗词朗诵或音乐。

4.作业纸:用于布置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诗文《泊秦淮》,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重难点词语进行解释,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知识梳理及练习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知识梳理及练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泊秦淮》一.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写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

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三.古诗原文和译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好似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烟:烟雾。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四.古诗赏析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泊秦淮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泊秦淮

“谁在门前唱那首牡丹江,我聆听感 伤你声音悠扬,风铃摇晃着清脆响, 江边小村庄午睡般安详。”
--《牡丹江》清音可传,故 人难访。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
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重游月圆
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
方文山,擅长拆解
我。” --《东风破 》人去楼空, 倍感秋凉。
语言的使用惯性,重新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杜牧
一、你还记得吗?
复习
(一)、字音、字形和词意 (二)、默写
1、按原文填空
(一)、字音、字形和词意
bó 停泊
笼罩 泊 秦 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玉树后庭花》 亡国之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作家及背景介绍
杜牧,唐代的诗人,字牧之,号
樊川,京兆万年人。出身于世代官
僚地主家庭。著有《樊川文集》。
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
“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
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
民不聊生。他关心政治,但属于英
杜牧
雄无用武之地,可谓“才自清明志 (803—852)
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三)、行文思路及写作特色
泊秦淮
杜牧
烟 笼寒水月 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 不知亡国恨, 隔江 犹唱《后庭花》。
(三)、行文思路及写作特色
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只 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 达官贵人的忧虑与愤慨,同时 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 紧密结合,委婉深沉。
(一)赏析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泊秦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泊秦淮

本诗主题:
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 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 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说感想
1、你认为作者听到 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如果你是杜牧,你想 说些什么?
作业布置
1、把这首诗扩展成一篇现代 文,可加入自己的想象,不 少于300字。
2、课外阅读杜牧其他不同风 格诗词。
• 译文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 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 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泊秦淮 杜牧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秦淮河由 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 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 享乐游宴的地方。
•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 诗人、散文家,
•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 《樊川文集》。杜牧的诗 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 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 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 在晚唐成就颇高 。
读诗四步法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结合注释,读通诗意; 联系背景,读出情感; 感悟妙处,化诵为写。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你最欣赏这首诗的哪个句子?请说出理 由。
要求:可从修辞、凝练的字词来赏析。
如:烟笼寒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着墨不多而风情毕 现,意境非常淡雅。连用两个“笼”字,用 字妥帖而有韵味。烟、寒水、月、沙,都是 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
1、诗的后两句只是在批 判商女吗?若不是,那 批判谁?
2、这首诗想表达什么情 感?
材料补充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 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 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 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 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 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 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 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教案2篇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教案2篇

篇一泊秦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多媒体展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提问,这首诗是谁写的?(杜牧的《山行》)。

(1)简介作者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最著名的两位是?(李白和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杜牧,李指李商隐)(2)简介写作背景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位于江苏省。

秦淮河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五言绝句)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3、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4、赏析诗歌(1)赏析一、二句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烟雾月色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2)赏析三、四句商女,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商女不懂得亡国的悲和恨,还在对岸酒楼里高唱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二)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二)

⼈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泊秦淮杜牧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的清辉洒在⽩⾊沙渚之上。

⼊夜,我将⼩⾈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陵歌⼥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树后庭花》。

赏析:这⾸诗是诗⼈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运⽤⽅⾯也颇见⼯夫。

⾸句写景,“烟”“⽔”“⽉”“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幅朦胧清冷的⽔⾊夜景,渲染⽓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

秦淮⼀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

因此昔⽇那种歌舞游宴的⽆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两句由⼀曲《⽟树后庭花》引发⽆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对“商⼥”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迷的达官贵⼈,即醉⽣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管世铭甚⾄称其为唐⼈七绝压卷之作。

诗⼈深夜泊⾈秦淮河畔,隔江传来商⼥《⽟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

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与诗⼈⼼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

这是⼀⾸触景⽣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醉⽣梦死的腐朽⽣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纵情声⾊、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夜泊秦淮,在茫茫沙⽉、迷蒙烟⽔中眼见灯红酒绿,⽿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情,顿⽣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下的晚唐命运。

最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含答案)

最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含答案)------------------------------------------作者xxxx------------------------------------------日期xxxx一、学习《泊秦淮》杜牧1、作者作品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

以济世之才自负。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

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诗歌欣赏烟笼寒水月笼沙写景——夜景夜泊秦淮近酒家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诗歌欣赏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

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

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

烟、寒水、月、沙,都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抒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诗人在此用了曲笔。

试想一下,歌女所唱,还不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吗?可见“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听歌的家伙。

“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一个“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

4、本诗主题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二、学习《贾生》李商隐1、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部编版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理解性默写(一)《泊秦淮》(杜牧)1.杜牧的《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3.《泊秦淮》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杜牧的《泊秦淮》鞭挞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杜牧的《泊秦淮》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6.杜牧的《泊秦淮》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杜牧《泊秦淮》一诗中渲染了一幅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8.杜牧在《泊秦淮》中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感慨家国兴亡的主题。

其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引发的历史兴衰之慰,有一种将兴亡之忧融入悲凉意境的沉重感。

9.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夜笼纱”,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10.杜牧《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杜牧在《泊秦淮》中借月亮创设了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这两句诗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12.杜牧在《泊秦淮》一诗中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杜牧《泊秦淮》中借古讽今,批判统治者贪图享乐,抒发忧国忧民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4.杜牧在《泊秦淮》中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再现了一幅朦胧而又清凉淡雅的水乡图。

15.《泊秦淮》中,“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将往昔如梦似幻的繁华朦胧在秦淮的水色里,平添几分凄清的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后庭花》的简称,是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
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 国之音。
三、抓词句 悟感
烟笼寒水月笼沙
意象:
烟、月、水、沙
画面:
朦胧淡雅而又冷清 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品味两个“笼”和一个“寒”
夜泊秦淮近酒家
承上启下
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品味一个“犹”字和一曲《后庭花》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 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尤 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 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 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 川文集》。
二、释诗意 知内容
泊秦淮 杜牧
烟笼 寒水 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 后庭花。
【烟】河上的雾霭水汽。 【笼】笼罩。 【寒水】清冷的河水。 【商女】歌女,以卖唱 为生的乐伎。 【后庭花】曲名,《玉
泊秦淮
杜牧
一、读诗句 知诗人
泊秦淮 杜牧
烟笼 /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 /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南京古称建业、建康、江宁、 金陵、应天。六朝古都,文化底 蕴深厚。
钟山龙盘, 石头虎踞, 真乃帝王之宅也。
——诸葛亮
杜牧(公元803-约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
两个“笼” 一个“寒” 一个“犹” 一曲《后庭花》
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担忧和对沉湎酒色不理朝政 的统治者阶层的愤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