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课教案终审稿)

合集下载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示范朗读带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1、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囊萤,以囊盛萤。

《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

”《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2、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敬)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

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3、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又作穿壁引光。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

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5、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二、解题,简介作者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赠之言明序。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其岸势犬牙差互”、“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

(3)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作品《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感受友情、别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感悟作者的情感和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马致远及其作品《送东阳马生序》。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4. 讲解示范:教师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其岸势犬牙差互”、“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

5. 实践练习:让学生模仿文章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提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和哲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2. 运用文章的表达技巧,写一篇关于友情或别离的短文。

3. 调查了解有关马致远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写作练习等。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沟通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七、教学反思1. 课堂节奏: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恰当把握了课堂节奏,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教学方法:思考是否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如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

3.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通用8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通用8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通用8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刻苦学习的艰辛。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可以由古今“勤学”的故事导入,也可以由勤学的名人名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曾有明初诗文三大家,即宋濂、刘基、高启。

其中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传统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们学习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阅读后也许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会有深深的启迪,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品吧。

(二)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学生自查字词,巩固预习成果。

可结合课下注释,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德隆望尊,稍降辞色,援疑质理等等。

有条件的可以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便于讲解识记。

2.教师导学这是一篇赠序,序是文体名,内容是作者给同乡写的临别赠言。

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意。

(教师范读或领读,也可以在记忆十二法中,如“机械记忆”法、“画面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选择更适合课文的方法)3.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①自由大声朗读;②看课下注释自说自译课文;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学习a.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参照注释,同桌合作,直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互相帮助,答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并补充总结,同时提醒学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注意培养文言语感)(三)深入研读1.教师导学(学生可以自读质疑,也可以由教师归纳帮助理清内容进而把握主旨)a.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b.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这么做?c.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d.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年幼家贫“无以致书”时,采用什么方法读书?e.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2.合作讨论(以上问题学生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意,理解主旨。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四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四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四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1一、简析教材:《送东阳马生序》是鲁教版八班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文章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意,无不浸透着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索。

而本文重在表达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受,意在勉励马生用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

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

二、学情分析:本文较长,同学背诵起来难度较大,有些语句分析起来也较有难度,应当提前布置同学加强预习。

三、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及本课内容和本单元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诵读课文,掌控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育古文阅读技能。

(2)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文章的主要内容。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体会刻苦学习的精神,激励自己勤奋学习的热忱。

四、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掌控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育古文阅读技能。

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五、教学难点:理解如何用自身体会勉励马生作为教学难点。

六、教法学法:朗读、自主合作与探究七、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精确翻译“求学经受”一层原文。

教学过程:一、直入课题并板书课题与。

二、简介与文体特点。

1、请同学简要沟通预习所查阅的作家作品,老师适当进行订正与补充。

2、关于“序”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

本文属于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这是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

请同学留意标划字音停顿。

老师板书生字,让同学注音书写。

最末订正。

(1)字音:嗜(shì)学砚(yàn) 逾(yú)约叱(chì)咄(duō) 俟(sì)负箧(qiè)曳(yè)屣(*ǐ) 皲(jūn)裂媵(yīng)人烨(yè)然持汤沃(wò)灌以衾(qīn)拥覆绮(qǐ)绣缊(yùn)袍敝衣多音字:容臭(*iù) 既加冠(guān) 僵劲(jìng) 日再食(sì)通假字:四支僵劲支---肢“肢体”皆被绮绣被---披“穿”(2)停顿: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以∕中有足乐者盖∕余之勤与艰∕假设此2、同学自由朗读至少两遍,要求读得精确流畅。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课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课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牢固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2.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3.学习古人勤奋专一的读书精神。

4.学以致用,把握中考题眼,学做中考文言习题。

复习方略:1. 积累运用(1)复习原文,背诵(2)复习文学常识(3)复习重点字词句2.内容梳理(1)复习课文内容(2)拓展表达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读书,是人生的一场修行。

”“读书可以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快乐。

”这几句文字可以恰切地应用在咱们前一段时间学过的一篇文言文上,这篇文章是什么?(《送东阳马生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复习一下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以读书话题引题,激趣入境,明确复习方向。

二、积累运用复习(一)吟诵回顾请全体同学用自己最洪亮的声音、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诵文章的前两段文字。

【设计意图】吟哦诵读,了解诵读情况,激发复习兴趣,拉开复习帷幕。

(二)文学常识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元末明初(朝代)著名文学家。

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本文是一篇赠序。

追问:本文写序的目的?明确:叙述自己年轻时艰苦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板书:道求学之艰勉同乡后学)【补充积累】常见的几种文言文体(不同的文体限定了文章的不同内容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如:《出师表》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相当于现在的议论文。

如:《马说》《爱莲说》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叙德的文字。

如:《陋室铭》记:作为一种文体,又可以有游记和碑记(或铭记)的分别。

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书: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三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三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三篇教学目标1、把握并积存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育古文自读力量。

2、体会比照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①学习积存文言实词与虚词。

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难点:理解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难,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仔细读书。

文章思路清楚,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绽开,并采纳比照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习,把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育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力量。

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根底上,引导学生体会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布置课前预习:1、查阅有关作品的资料2、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字词,了解大意。

一、故事导入教师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导入。

其实古代还有很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寻相关故事(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擅长劝学的人,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二、学生沟通作品相关资料教师适当补充:1、介绍:(投影出示)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由于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加撰写。

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供应肯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教案东阳马生序是清代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篇纪实性散文,主要描述了东阳县民众为替天孙李闯王驱逐侵略者,同仇敌忾,英勇抵抗,取得胜利的历程。

这篇文章既展现了东阳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描绘了东阳县的风土人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同学们在复习这篇文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案制定。

一、文章的基本情节梗概1.首先,教案可以开始给同学们讲解文章的背景和基本情节梗概,简要描述马生忠的身世背景,以及清朝入侵等一系列事件。

同学们需要明确这个背景,对作品的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其次,教案可以将文章的基本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抵抗倭寇、为李长城效力、战胜脆桥关。

具体分解每个部分的事件、人物、地点等。

二、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1.教案可以通过引用一些具体的句子和段落,来讲解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如“相随波上船而来者甚众”,“凡领兵引车,自称为将军者”等等。

同学们需要明确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排比、象征等。

并解释这些手法对于文章的节奏和语气的造成的影响。

2.文章中的描写是马生序的一大特点,同学们可以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描写句子,来理解作家是如何运用描写手法将东阳的风土人情展现出来的。

如描写东阳县民众奋勇抵抗倭寇的句子,描写东阳县的地理环境的句子等等。

三、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1.制定教案时,要深入解读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例如,东阳马生序主题是东阳民众为替天孙李闯王驱逐侵略者,同仇敌忾,英勇抵抗,取得胜利的历程。

同学们要理解文章的主题不仅仅是简单的叙述历史事实,还要体会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和抗战意识。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教案制定,同学们可以全面了解并理解《东阳马生序》,并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同时,教案应该灵活调整,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以保证同学们能够真正掌握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和要点。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课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课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师:韩玉侠一、确认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2、理解文章内容3、把握文章主旨教学重点:解释、翻译、阅读理解教学难点:对比写法的作用教学方法:练习法二、知识回顾1、解释下列加线字。

( 1) 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借。

(3)尝趋百里外趋:快步走。

(4)执经叩问叩:请教。

(5)援疑质理援:引、提出。

质:询问。

(6)俯身倾耳以请请:请教。

(7)俟其欣悦俟:等待。

(8)腰白玉之环腰:腰佩,用作动词。

(9)缊袍敝衣处其间缊:旧絮。

(10)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绮绣3、解释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3、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三、复习思考,独立自学1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4、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与“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6、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7、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8、、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10、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 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四、问题探究,互学互教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课教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师:韩玉侠一、确认目标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解释、翻译、阅读理解
教学难点:对比写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练习法
二、知识回顾
1、解释下列加线字。

(1)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借。

(3)尝趋百里外趋:快步走。

(4)执经叩问叩:请教。

(5)援疑质理援:引、提出。

质:询问。

(6)俯身倾耳以请请:请教。

(7)俟其欣悦俟:等待。

(8)腰白玉之环腰:腰佩,用作动词。

(9)缊袍敝衣处其间缊:旧絮。

(10)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解释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3、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三、复习思考,独立自学
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开头的“ 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与“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6、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7、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8、、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10、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四、问题探究,互学互教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1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15、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6、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17、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

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18、.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五、总结训练,拓展提升
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

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