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食粥的故事]范仲淹的小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

范仲淹划粥割齑的故事:范仲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但不幸的是他的童年比较凄惨,幼年丧父,他的母亲带着他改嫁别家。
当他长大后知道自己非现在的父亲所生,就告别了母亲,独自前往书舍进行学习。
虽然他告别了家庭去书舍学习,没有经济来源的他,生活是非常清贫的。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勤奋努力。
平日里在书舍学习,范仲淹是最为勤奋的。
白天在书舍里学习,晚上回到住的地方也舍不得睡觉。
点一盏小油灯,坐在那里继续孜孜不倦的看书。
别的同学去睡觉的时候,他还坐在案边,在微弱的烛光下一页一页的翻看书。
如果稍有瞌睡,他就拿水擦把脸,叫醒自己,让自己时刻处于清醒的学习状态。
在求学的五年里,他竟从来没褪去衣服,好好的在床上睡过一觉。
这就是他的勤奋。
吃饭方面,范仲淹也没有什么追求。
只有到了自己饿了的时候才稍稍吃一点,白天为了多花时间在读书上,几乎是没有时间去吃东西的,一般都是到了傍晚才少少吃一点。
它的吃食也是非常艰苦的,它通常将粥煮成一大块,再划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
每次吃饭的时候只吃一小块,而并没有什么美味菜肴,只是配着咸菜解决一顿又一顿的,很是清贫。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学习,他依旧是那个学习最好,学习最用功的那个学生。
尽管周围的人都穿金戴银的,每日都欢声笑语的玩,但是他并不参加那种无谓的活动。
因为他知道唯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唯有勤奋可以弥补不足。
范仲淹凭借自己的努力,多年来勤奋刻苦的学习,终于考取了功名。
成为了一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而他的故事,他的勤奋刻苦被流传了下来,为后人敬仰和学习。
他最为著名的一句话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此高尚的品质也被后人所传颂。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范仲淹赈荒故事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范仲淹赈荒故事导语:范仲淹虽然遭受打击,但他忧国忧民的信念却丝毫不变。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范仲淹赈荒故事,欢迎借鉴!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译文: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
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
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
从春到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
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
”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
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弹劾范仲淹。
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这是文正给他们带来的恩惠体恤老百姓的苦处,所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这是先王的恩惠。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4篇)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范仲淹苦读的故事(4篇)范仲淹苦读的故事1【原文】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1),作粥一器,经宿遂凝(2),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
"【注释】(1)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附近。
僧舍:指长白山上的醴泉寺。
(2)凝:指稀饭经过一晚上凝结起来。
(3)断:切断。
齑:酱菜或腌菜之类。
啖:吃。
【今译】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在长白山僧房里读书时,用容器煮一锅粥,过了一晚上,稀饭就凝结起来了。
范仲淹用刀把粥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切几十根咸菜做小菜,每天吃粥时吃一点。
【故事】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
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
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
他坚持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莱,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
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后终成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学习札记】《范仲淹断齑画粥》,是个著名的读书故事,也是一个成语故事。
据网上一些成语词典说这个故事的出处是《东斋实录》,但是我在《东斋实录》中没有找到,成语词典也没有注明第几卷。
网上还有的成语辞典说是在《湘山野录》,我自己的《中华成语大辞典》和《古今汉语成语词典》也说在《湘山野录》,《古今汉语成语词典》还引了上面原文栏目中的一段文字,《中华成语大辞典》只说“事见《湘山野录》”,但是没有引文,倒是引了《故事成语考·饮食》:“苦学仲淹,惟有断齑画粥。
”《故事成语考·饮食》是本什么书,我也不知道。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关于范仲淹的故事三则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关于范仲淹的故事三则](https://img.taocdn.com/s3/m/161e55089b6648d7c0c7463f.png)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关于范仲淹的故事三则范仲淹,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下面是关于范仲淹的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1范仲淹一开始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
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
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
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
但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
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
范仲淹在小的时候很有志气。
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四块。
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就着吃,就这样坚持了三年,也苦学了三年。
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非常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都(今属商邱)学舍读书。
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
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
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处分。
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
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
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千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
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
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2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母亲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别处。
范仲淹童年读书,就非常专心。
断齑划粥的名人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断齑划粥的名人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母亲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别处。
范仲淹童年读书,就非常专心。
十多岁时,他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昼夜苦读。
每天煮一锅稀粥,等它凝成冻子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作主食。
副食呢,更简单!切几根咸菜就行了。
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个南部留守的儿子,看见范仲淹每天只吃点稀粥,却不以为苦,只顾埋头学习,觉得很稀奇,回去讲给他父亲听。
他父亲说:“这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你把公厨里的食物拿一些送给他吃吧!”南部留守是声势显赫的大官,一般人得到他的馈赠,会视作莫大的光荣。
范仲淹却不是这样。
当南都留守的儿子奉了父命送来东西的时候,他再三推辞,争执了半天,才勉强收下。
可是,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他送的食物并没有被吃掉,已经放坏了。
他自然很不高兴,问范仲淹道:“家父听说你生活清苦,特地让我送了些饭菜,而你却不肯下筷,奠非认为这样做,就污了你品行吗?”
范仲淹解释说:“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今骤然享受佳肴美馔,恐怕将来吃不得苦了。
”
由于范仲淹出身贫寒,艰苦备尝,因而对民间疾苦深为同情。
他做官以后,提出了许多对劳动人民有利的改革弊政的主张。
范仲淹吃粥.doc

范仲淹吃粥范仲淹年轻时,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就一个人跑到一个僧舍中去读书。
每天晚上,他用米煮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早晨凝固成块,然后用刀子划为四部分,早晚各取两块做主食。
没有菜,他就切上几根野菜茎,加点盐凑合着吃。
后来,有个南京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每天吃两次稀粥充饥,很受感动,便告知了父亲。
这位留守就让儿子送些饭菜给范仲淹。
后来留守的儿子发现范仲淹并没有吃,饭莱都放坏了,便很不高兴地问为何不吃?范仲淹诚恳地答谢:“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因我平时吃稀饭已成习馈,并不觉得苦。
现在如果贪图这些佳肴,将来怎么能再吃苦呢?”。
之后,他依旧以稀粥当饭。
终于学问过人,倍受世人的称赞。
范仲淹年轻时,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就一个人跑到一个僧舍中去读书。
每天晚上,他用米煮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早晨凝固成块,然后用刀子划为四部分,早晚各取两块做主食。
没有菜,他就切上几根野菜茎,加点盐凑合着吃。
后来,有个南京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每天吃两次稀粥充饥,很受感动,便告知了父亲。
这位留守就让儿子送些饭菜给范仲淹。
后来留守的儿子发现范仲淹并没有吃,饭莱都放坏了,便很不高兴地问为何不吃?范仲淹诚恳地答谢:“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因我平时吃稀饭已成习馈,并不觉得苦。
现在如果贪图这些佳肴,将来怎么能再吃苦呢?”。
之后,他依旧以稀粥当饭。
终于学问过人,倍受世人的称赞。
范仲淹年轻时,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就一个人跑到一个僧舍中去读书。
每天晚上,他用米煮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早晨凝固成块,然后用刀子划为四部分,早晚各取两块做主食。
没有菜,他就切上几根野菜茎,加点盐凑合着吃。
后来,有个南京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每天吃两次稀粥充饥,很受感动,便告知了父亲。
这位留守就让儿子送些饭菜给范仲淹。
后来留守的儿子发现范仲淹并没有吃,饭莱都放坏了,便很不高兴地问为何不吃?范仲淹诚恳地答谢:“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因我平时吃稀饭已成习馈,并不觉得苦。
范仲淹小故事

范仲淹小故事1、断齑划粥范仲淹小的时候生活贫困,但是他依然坚持向学。
在随母亲改嫁之后,范仲淹为了学习,搬到了寺庙之中。
范仲淹此时的生活清贫无比,每日只煮一锅粥,将粥分成四块,早晚分食两块。
他吃粥只就一点咸菜,然后用醋汁调和米粥,就这样草草的将就一顿。
放在今日,主食、甜点水果一样不缺的今日,范仲淹这样的食物吃一顿两顿也许还行,若是多吃几顿,如何受的。
而范仲淹就是这样每日两食,苦读成才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故事,才有了后来断齑划粥这个词语。
2、几起几落百折不挠1028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
三年之后,任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
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就让范仲淹前去贩灾。
他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
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
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
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
范仲淹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犯言直谏,乃至多次被谗受贬,却至死不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3、为官清正有一天,范仲淹正在庙里读书时,忽然看见有一只白老鼠钻进了地穴,他感到很好奇,于是动手将洞穴挖开,发现里面竟有一瓮满满的白银。
当时范仲淹正缺钱用,这一瓮白银无疑可以极大地改善他的生活状况,但范仲淹并没有将这一瓮白银据为己有,而是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仍然将这一瓮白银封存埋在原处。
后来,范仲淹中了进士当了官,他当年寄住的那个庙里的和尚想修缮寺院,便找这位当年的老房客、如今的朝廷命官“拉赞助”。
但是,范仲淹为官清正,内无余帛,外无盈财,也不会假公济私,慷国家之慨,用公家的钱为自己装门面。
范仲淹划粥断齑的故事

范仲淹划粥断齑的故事北宋名臣范仲淹幼时家贫,日食三餐不继,不得已将米煮成薄粥,待凝结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其二,留下“断齑划粥”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故事吧!划粥断齑的故事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
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
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
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
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
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
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
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
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
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
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
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
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
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
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
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
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
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范仲淹的小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在如今是历史命人。
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如下就为大家收集了范仲淹的小故事。
仅供参考!
断齑划粥
范仲淹小的时候生活贫困,但是他依然坚持向学。
在随母亲改嫁之后,范仲淹为了学习,搬到了寺庙之中。
范仲淹此时的生活清贫无比,每日只煮一锅粥,将粥分成四块,早晚分食两块。
他吃粥只就一点咸菜,然后用醋汁调和米粥,就这样草草的将就一顿。
放在今日,主食、甜点水果一样不缺的今日,范仲淹这样的食物吃一顿两顿也许还行,若是多吃几顿,如何受的。
而范仲淹就是这样每日两食,苦读成才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故事,才有了后来断齑划粥这个词语。
范公堤
天圣二年,范仲淹为兴华县令之时,发现当地的堤坝受损严重。
返潮之时,不仅是当地百姓的盐田会受损,甚至很多时候水会直接淹没农田,致使数以千计的农民受灾,灾情严重的时候,百姓痛苦不堪。
范仲淹发现这一情况之后,当即上奏上司,并且得到了朝廷的准奏,开始着手修建堤坝。
他征调各州数万农夫前去修坝,哪知道刚开始就遇到了大困难。
修坝的时候,刚好遇到大风暴,光是征调的农夫就有一百多个被卷入水里丧命。
这个消息传到朝中,众人议论纷纷,不知道该继续修建还是停工。
当地的百姓也很是惶恐,认为是老天不允许重修堤坝。
在这样的情况下,范仲淹身先士卒。
每次大潮来领之时,别人都害怕
的退后,只有他和同事好友站在最前列。
范仲淹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众人,风浪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受到范仲淹这一举动的鼓励,大家都拿出干劲,修建堤坝。
堤坝修建完成之后,保障了众人的利益。
而为了纪念范仲淹,众人将这个新修的堤坝成为“范公堤”。
《灵乌赋》
范仲淹多次在朝为官之时宁折不弯,与恶势力做斗争,数次遭贬。
在被贬谪到饶州之时,他患了肺疾。
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
在附近为官的好友寄其一首《灵乌赋》给他,说朝中之人将其数次直言当做是不祥的叫声。
劝诫他日后闭紧嘴巴,只做一只翱翔高飞的鸟儿。
范仲淹当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面见真宗
范仲淹在南京国子监读书的时候,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人们争先恐后的前去看望真龙天子,就连书院里的师生也不例外。
只有范仲淹一人,还稳坐不动,只一心读他的圣贤书。
与他交好的同窗对他说,快去看啊,面见天子,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啊。
但是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第二年他果然高中进士,参加殿试之时,有了面见天子的机会。
不仅如此,后来还参加了皇帝举办的御宴。
范仲淹的名句: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子孙何事为炮烙,不念嘻吁祝网时。
3、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4、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术长灵苗。
5、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
勗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春山雨后青无限,借与淮南洗眼看。
8、憔悴泽边人,独醒良可惜。
9、清风何处来,先此高高台。
兰丛国香起,桂枝天籁回。
10、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11、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何当换金骨,五云朝玉京。
有客淳且狂,少小爱功名。
14、英雄惜此地,百万曾相距。
近代无战争,常人自来去。
15、春尽桃花无处觅,空余流水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