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与水资源学期末复习资料学习资料
水文水资源复习要点

水文水资源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时段单位线与瞬时单位线时段单位线是指在单位时段内流域上均匀降单位净雨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而瞬时单位线则是指瞬间流域上均匀降单位净雨在流域出口形成的径流过程线。
两者的基本假定相同,其差别在于前者是单位时段,并由经验曲线表示,后者是瞬时或无穷小时段,其单位线用数学式表示,而数学表达式是通过将流域的调节作用概化为若干个串联的特性相同的线性水库对入流的调节而推导出来的。
2.潜热与感热潜热,相变潜热的简称,指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感热是指单位质量空气的可感热量。
3.给水度与储水系数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储水系数是指反映含水层水头下降或上升单位高度时,从单位水平面积和高度等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释放或储存水体积能力的一个参数。
4.流域蓄水容量与前期影响雨量流域蓄水容量主要是指,在流域降雨能够影响的土层内土壤含蓄的吸着水、薄膜水和悬着毛管水,不包括重力水,是土壤能够保持而不在重力作用下流走的水文;前期影响雨量指本次降雨发生时,前期降雨滞留在土壤中的雨量。
5.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水功能区,是指根据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如水资源的条件、环境状况和地理位置等,以及社会属性,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质和水量的需要等,将一定范围的水域定为具有某种特定的价值与作用的区域,称为水功能区。
水资源分区是在水文分区的基础上,考虑水资源的特点确定的分区。
6.水资源规划与水资源配置水资源配置,是指在水资源总体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充分协调水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关系,提高水资源与之相适应的匹配程度,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规划就是对水资源事业的内容进行总体安排。
水资源规划即在掌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地区条件、国民经济对水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协调各种矛盾,对水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制定出最佳开发利用方案及相应的工程措施的规划。
《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水量平衡: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2.可能最大降水:系指在现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段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水量。
3.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4.引潮力:引潮力指月球和太阳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的物体的引力,以及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时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两种力组成的合力,是引起潮汐的原动力。
5.潮汐:海水周期性的涨退现象称为潮汐。
(潮汐是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
)6.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
7.径流: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径流。
8.洋流:即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的或垂直的向另一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的运动。
9.正常年径流量:天然河流的水量经常在变化,各年的径流量也有大有小,实测各年径流量的平均值,称为多年平均径流量,如果统计的实测资料年数增加到无限大时,多年平均流量将趋于一个稳定的数值,此称为正常年径流量。
10. 流域滞时:定义为净雨过程的重心到流域出口流量过程线的重心之时间距。
11.黑潮:北赤道洋流遇到大陆后,一部分向北在太平洋西部海域,西部海域形成势力强大的高温、高盐的透明度大的高速的洋流。
(起源于吕宋岛)二.简答题1.水循环机理⑴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
⑵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⑶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⑷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⑸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着某些物质一起运动,诸如溶于水中的各种化学元素、气体以及泥沙等固体杂质等。
水文与水资源(给排水)复习提纲

一、判断1.水资源的概念P4广义水资源:是指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的地下水、冰川、海水等狭义水资源:是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2.概率与频率的关系与区别P46概率:总体频率:样本区别:概率是理论值,频率是经验值关系:随着对水文现象的测验次数增多,频率值趋近于概率值3.汇流时间,流域汇流时间的含义P133汇流时间:净雨从流域上某点至出口断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汇流时间流域汇流时间:净雨从流域最远点至其出口断面所经历的时间4.地质年代的划分P180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主要依据生物演变和地壳运动等重大变化来划分的,它不能给出地质形成的确切时间,但可以给出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绝对地质年代:是指利用同位素技术测定岩石形成后所经历的实际时间5.岩石空隙类型及描述指标P197空隙类型:孔隙、裂隙、溶隙描述指标:孔隙度、裂隙率、岩溶率6.岩石水理性质及指标P201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指标:容水度、持水度、给水度、渗透系数7.含水层:是指能透过并给出相当水量的岩层。
透水层:只是透水而不储层水的岩层称为透水层。
隔水层:不能透过也不能给出水量的岩层。
8.地下水的两种分类方式及内容P204分类方式:埋藏条件、含水类型内容: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按照含水介质类型又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9.V渗透与V实际的区别和联系P245渗透速度是一种假想速度V实是实际速度比大小:V实大于V渗二、填空1.P6水量平衡原理的作用:方程式计算未知量、分析检验水文水资源计算是否合理水量平衡原理:在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任一区域在一定时段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的蓄水变化量2.P15流域的概念:指汇集地表和地下径流的区域3.P20降水三要素: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其特征表示方法P21:①降水累计曲线②降水过程线③等雨量线)4.P38水文信息采集的三个途径:水文年鉴、水文手册和水文图集5.P99洪水三要素:洪峰流量、洪水总量、洪水过程线6.P173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7.P314、317物探、钻探与水文地质的关系:间接直接8.P346地下水污染的特性:(1)隐蔽性(2)难以逆转性(3)延缓性三、计算1.河川径流的表示方法P26(包括径流系数)某条河工程所在的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为471km2,年径流模数为18.4(L/s*km2),其年径流量、径流深度和径流总量分别为多少?径流总量W=QT径流深度Y=11000w F径流模数M=1000QF径流系数α=YX2.流域平均降水量计算P23①算术平均法③泰森多边形法四、简答1.水文循环的特点P5①水循环永无止境②水文现象在时间变化上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③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特殊性水文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知识点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知识点水文,涉及到水的循环、水文观测、水文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水资源工程则是利用水文知识开展水资源调查、设计、建设等工程项目。
下面将重点介绍一些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中的知识点。
1.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水文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了解水文循环对于水资源工程的规划和设计至关重要。
2. 水文观测水文观测是指通过观测水文要素,如降水量、蒸发量、地下水位等,获取水文数据。
水文观测设备包括雨量计、蒸发皿、水位计等。
水文观测数据是水资源工程设计的基础。
3. 水文数据分析水文数据分析是指对水文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和特点。
常用的水文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时序分析、频率分析等。
4. 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规划是指根据水文数据和水资源需求,编制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方案的过程。
水资源规划需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策略。
5. 水资源设计水资源设计是指根据水资源规划,进行水资源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布局。
水资源设计需要考虑工程的可行性、经济性和环境影响,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运行。
6. 水资源建设水资源建设是指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水资源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施工。
水资源建设包括水库、输水管道、灌溉工程等各种类型的工程项目,为社会提供稳定的水资源供应。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密切相关的领域,需要综合运用水文、水资源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通过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知识点的深入了解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水资源复习资料

水资源复习资料第一篇:水资源复习资料水资源复习资料一、水资源的概念及特点1、广义: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冰川、海水等。
2、狭义: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3、水资源的两种转化途径:1)、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并构成河川径流,通过水平方向排泄到区外;2)、以蒸发的形式通过垂直方向回归到大气中。
4、水资源的特点:流动性,可再生性,多用途性,公共性,利与害的两重性,有限性二、水资源状况1、我国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水汽充足,降水量丰富。
2、我国水资源特点的表现为:1)、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2)、空间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3)、时间分布不均匀,冬春少雨,夏秋多雨。
3、当今世界的水问题: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
4、我过面临的水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3)、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5)、水资源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5、解决措施:1)、为水立法;2)、有偿使用或提高水价;3)、节约用水,整治污染;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5)、控制人口数量。
三、水资源的形成及转化关系1、水循环的定义: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下、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运输、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认识:大循环,小循环,自然水循环,社会水循环。
3、水资源的形成:蒸发(水分通过热能交换从固态火液态转换为气态的过程,是水分地球表面和水体进入大气的过程)→水汽运输(大气中的水汽由气流携带着从一个地区上空输送到另外一个地区的过程)→降水(水汽在大气中的微小周围进行凝结,形成雨滴,再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下渗(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内的运动过程)→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壤中流之和)→形成水资源。
水文与水资源学期末复习资料

12.设计xx:
13.设计xx包括的3个要素
14.推求设计xx的途径
第六章
1.河流泥沙的水力特征
(1)泥沙的沉降速度,指泥沙在静止清水中作等速沉降时的速度,它与泥沙的颗粒大小、形状、容重和水的黏滞性及泥沙沉降时的运动状态有关。
7.影响沟道侵蚀产沙与xx的因素
(1)降雨
(2)地质地貌A岩性与构造,水分下渗所造成的水体体积膨胀、水分沿岩土体结构面运动是引起沟道边坡变形破坏、发生块体运动的主要原因B坡沟结构,坡沟结构特征对重力侵蚀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各种块体运动的发生,往往与不同方位的结构面有关C地貌条件,主要是沟坡坡度、坡形及沟道下切特征D植被状况
(2)“门槛”作用:
降雨通过地面下渗到土壤中的那部分水量即下渗水量为I,首先在土壤吸力作用下被土壤颗粒吸附、保持、储存,成为土壤含水量的一部分,这其中的一些又要以蒸发散形式E逸出地面,返回到大气中去。
6.流域产流方式P114
(1)xx产流:
xx认为降雨径流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
A:降雨强度超过地面下渗能力B:
(3)平行水系:
支流与干流交汇时大体上程平行趋势,各支流汇集到流域出口的同时性较强,常产生较尖峭的洪水过程。
(4)混合状水系:
把两种以上的水系复合而成的水系称为混合状水系。
14.降水是一个地区最基本的水分来源,更是水量平衡方程的基本参数,它是一个地区河川径流的来源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降水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是形成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及年内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
(2)下垫面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蒸发散和径流起作用的。
水文水资源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1.时段单位线与瞬时单位线时段单位线是指在单位时段内流域上均匀降单位净雨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而瞬时单位线则是指瞬间流域上均匀降单位净雨在流域出口形成的径流过程线。
两者的基本假定相同,其差别在于前者是单位时段,并由经验曲线表示,后者是瞬时或无穷小时段,其单位线用数学式表示,而数学表达式是通过将流域的调节作用概化为若干个串联的特性相同的线性水库对入流的调节而推导出来的。
2.潜热与感热潜热,相变潜热的简称,指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感热是指单位质量空气的可感热量。
3.给水度与储水系数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储水系数是指反映含水层水头下降或上升单位高度时,从单位水平面积和高度等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释放或储存水体积能力的一个参数。
4.流域蓄水容量与前期影响雨量流域蓄水容量主要是指,在流域降雨能够影响的土层内土壤含蓄的吸着水、薄膜水和悬着毛管水,不包括重力水,是土壤能够保持而不在重力作用下流走的水文;前期影响雨量指本次降雨发生时,前期降雨滞留在土壤中的雨量。
5.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水功能区,是指根据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如水资源的条件、环境状况和地理位置等,以及社会属性,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质和水量的需要等,将一定范围的水域定为具有某种特定的价值与作用的区域,称为水功能区。
水资源分区是在水文分区的基础上,考虑水资源的特点确定的分区。
6.水资源规划与水资源配置水资源配置,是指在水资源总体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充分协调水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关系,提高水资源与之相适应的匹配程度,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规划就是对水资源事业的内容进行总体安排。
水资源规划即在掌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地区条件、国民经济对水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协调各种矛盾,对水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制定出最佳开发利用方案及相应的工程措施的规划。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水文学是研究水文要素、水文变化规律和水文过程的科学,是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基础和决策的依据。
下面将以水文学的基本概念、水文要素、水文观测和水文数据处理等方面,为大家提供水文考试复习资料。
一、水文学的基本概念水文学是研究水文要素、水文变化规律和水文过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水文循环、水文过程、水文要素和水文数据分析等。
1.1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它包括蒸发、降水、径流、蓄水和土壤水分等环节。
1.2 水文过程水文过程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陆地和水体中的流动、滞留和蓄积等过程。
常见的水文过程有降水、蒸发蒸腾、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1.3 水文要素水文要素是指构成水文过程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1.4 水文数据分析水文数据分析是指对水文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了解水文变化规律、预测洪水、干旱等水文事件,并为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依据。
二、水文要素的观测和分析为了研究水文过程和水文变化规律,需要对水文要素进行观测和分析。
以下是常见的水文要素及其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
2.1 降水观测与分析降水的观测和记录是了解气候和水文循环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降水观测方法有雨量计观测和雷达降水观测。
降水数据的分析包括降水量的统计特征和降水频率分析等。
2.2 蒸发蒸腾观测与分析蒸发蒸腾是指地表和植被蒸发的总和,反映了水分从地表进入大气的过程。
常见的蒸发蒸腾观测方法有蒸发皿观测和能量平衡法观测。
蒸发蒸腾数据的分析包括蒸发蒸腾量和蒸发潜热的计算和统计分析等。
2.3 地表径流观测与分析地表径流是降水在地表流动形成的径流,是水文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常见的地表径流观测方法有流量计观测和降水-径流关系观测。
地表径流数据的分析包括径流量的计算和径流系数的分析等。
2.4 地下径流观测与分析地下径流是指降水渗入土壤后形成的地下水流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水文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1.水文:泛指自然界中的水的分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运动和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水文学:是研究水存在于地球上大气中和地球表面,以及地壳内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学科。
3.水资源:狭义:仅仅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直接或间接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动态水体。
广义:地球上的一切水体。
4.水分循环:是地球上的一个重要的自然过程,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通过蒸发散、水汽输送上升到空中并输送到各地,水汽在上升和输送过程中遇冷凝结,在重力作用下以降水形式回到地面、水体,最终以径流的形式回到海洋或其他陆地水体的过程。
5.水量平衡原理:是指任意时段内,任何区域内收入(或输入)的水量和支出(或输出)的水量之差,一定等于该时段内该区域储水量的变化。
5.降水:大气中的水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到达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
6.蒸发散:是液态水或固态水表面的水分子能量足以超过分子间吸力,不断地从水体表面逸出的现象。
7.下渗:水分通过土壤表面垂直向下进入土壤和地下的运动过程。
8.地下水:广义:指蓄存并运移于地表以下土壤和岩石孔隙中的自然水。
狭义:指饱和带(饱水带)中岩土孔隙中的重力水。
9.河流:是一种天然水道,指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陆地表面上的线性凹地流动,并汇集于各级河槽上的水流。
二其它复习内容第二章1.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
2.水文循环的原因:(1)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为水文循环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条件(2)内因:水的物理性质决定了水在常温条件下就能实现液态、气态和固态的相互转化而不发生化学变化。
3.水循环的4个阶段:蒸发散、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
4根据水循环的过程可以把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大循环又称为外循环,是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化:小循环又称为内循环,是发生在陆地与陆地之间或海洋与海洋之间的局部小循环。
5.影响水循环的因素(1)气候因素,它是主要因素,温度越高,蒸发散越旺盛,水分循环越快,风速越大,水汽输送越快,水分循环越活跃;湿度越高,降水量越大,参与水分循环的水量越多。
(2)下垫面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蒸发散和径流起作用的。
(3)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调节径流、加大蒸发散、增加降水等水分循环的环节上。
6.水循环的作用与意义作用:(1)提供水资源,使水资源成为“可再生资源”(2)影响气候变化,调节地表气温和湿度(3)形成各种形式的水体(江河、湖泊和沼泽等)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地貌现象(4)形成多种水文现象。
意义:水循环是自然界最主要的物质循环,深刻影响着全球的气候、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生态系统的演化。
水循环的存在,不仅是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可再生的根本原因,水循环是自然界众多物质循环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
7.水量平衡的意义(1)有利于更深刻的认识水循环和其它水文现象(2)有利于揭示水循环和水文化现象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有利于对水资源现状作出正确的评价。
(4)为水文观测提供检验依据和改进方法。
(5)为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基本参数,为评价工程的可行性及实际效益提供参考。
8.河流的两个要素:经常或间歇性的水流及容纳水流的河槽(河床)。
9.干流:直接流入海洋或内陆湖泊的河流称为干流,汇入干流的河流称为一级河流。
10.水系:河流的干流及全部直流构成脉络相通的系统称为水系,又称为河系和河网。
11.河流的分段: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及河口12.河源是河流的发源地,可以是溪涧、泉水、湖泊、沼泽和冰川上游连着河源,乃河流的上段,特点是落差大、水流急、下切力强、两岸陡峻、多高山,为峡谷地形。
中游,从高原进入丘陵区的河道,特点:河床比较稳定,河槽多为粗砂,并有滩地出现。
下游,特点河槽宽浅,流速慢,淤积占优势,多为浅滩沙洲,河槽多细沙或淤积。
河口,三角洲13.河系特征水系形状(1)扇形水系:支流较集中地汇于干流,流域呈扇形或圆形。
汇流时间短,洪水集中,容易发生水灾。
(2)羽状水系:干流较长,支流自上游至下游,各支流汇入干流的时间有先有后,河网汇流时间较长,调蓄作用大,洪水过程较为平缓。
(3)平行水系:支流与干流交汇时大体上程平行趋势,各支流汇集到流域出口的同时性较强,常产生较尖峭的洪水过程。
(4)混合状水系:把两种以上的水系复合而成的水系称为混合状水系。
14.降水是一个地区最基本的水分来源,更是水量平衡方程的基本参数,它是一个地区河川径流的来源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降水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是形成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及年内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
15.降水的类型:按性质分为连续性降水、阵性降水、间歇性降水和毛毛状降水按强度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和大雪按降水形态分雨、雪、霰、雹按降水成因分气旋雨、对流雨、地形雨和台风雨冷锋雨降水强度大,历时短,雨区面积小,降雨多发生在峰后,暖锋雨则反之。
对流雨降雨强度大、历时短、降水笼罩面积小,常伴有雷电,在赤道地区常年都有对流雨发生。
地形雨,地形雨发生在迎风坡,在背风坡因气流下沉,温度不断提高,空气中的水蒸气难以饱和,形成温度高、湿度低的焚风,因此,背风坡降水较少,是雨影区。
台风雨,强度大,雨量大,很容易造成特大的洪水灾害。
16.降水的基本因素: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时间、降水强度、降水面积。
降水量: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降水历时:指一场降水从开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以h、min表示降水时间:对应于某一降水量的时间长,一般是人为规定的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降雨强度简称雨强单位min\min、min\h降水面积:指某次降水所笼罩的水平面积单位km217.降水特征指标(1)定义:反映降水随时间变化规律及降水空间分布的指标为降水特征指标。
(2)降水特征指标包括A降水过程线降水过程线是以时间为横坐标,降水量为纵坐标绘制成的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不能反映出降水面积的大小B降水累积曲线以降水时刻为横坐标,以到某一时刻的总降水量为纵坐标绘制成的曲线,降水累积曲线是一条递增的曲线或折线。
在累积曲线上可以明确的表达出降水历时、降水总量,以及到某一时刻为止的降水总量,不能反映出降水面积的大小。
C等降水量线某一区域内降水量相等的点连成的曲线称为等降水量线,根据等降水量线图可以得到区域内各地的降水量,以及某次降水面积,但无法确定降水历时和降水强度D降水强度历时曲线在同一场降水中反映降水强度随降水历时的变化曲线,一般情况下降水强度与降水历时成反比F平均雨深面积曲线在同一场降水中反映降水量与降水面积的关系曲线,一般情况下,降水面积越大,平均降雨量(雨深)越小。
G雨深面积历时曲线当面积一定时,历时越长,平均雨深越大18.影响降水的因素(1)地理位置的影响,低纬度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降水也多,而纬度高的地方则反之(2)地形的影响,地形增加降水有一定的限度,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降低到某一值时,随地形的抬升,降水不会再增加,反而会减少。
(3)气旋、台风途径的影响,春夏之际气旋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一带盘旋,形成连续的阴雨天气即梅雨季节(4)森林对降水的影响(5)水面的影响(6)人类活动的影响,正反两面的影响第四章1.饱和带(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土壤处于饱和含水状态,是土壤颗粒和水分组成的二相系统。
2.包气带(非饱和带):地下水面以上,土壤含水量未达到饱和,是土壤颗粒、水分和空气共存的三相系统。
3.包气带又可划分为3个水分带:(1)接近地下水面处为毛管上升带;(2)接近地面处为悬着毛管水带;(3)两者之间为中间带4.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水量(土壤的含水量不在下渗达到饱和)5.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1)“筛子”作用:地面的下渗能力好比“筛孔”,下渗能力大,表示筛孔也大,故可以把大的雨强“筛入”土中,反之将小的雨强“筛入”土中(2)“门槛”作用:降雨通过地面下渗到土壤中的那部分水量即下渗水量为I,首先在土壤吸力作用下被土壤颗粒吸附、保持、储存,成为土壤含水量的一部分,这其中的一些又要以蒸发散形式E逸出地面,返回到大气中去。
6.流域产流方式P114(1)霍顿产流:霍顿认为降雨径流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A:降雨强度超过地面下渗能力B:包气带的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径流过程是由两种径流成分所组成:一旦降雨强度超过下渗能力,则在全流域产生地面径流地下径流产生的物理条件:整个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2)山坡水文学产流P1157.流域汇流:流域汇流过程是指在流域各点产生的净雨,经过坡地和河网汇集到流域出口的断面,形成径流的全过程。
8.流域汇流的影响因素(1)降雨特性:降雨的时空分布和降雨强度的变化(2)下垫面因素:指流域坡度、河道坡度、水系形成、河网密度及土壤和植被等。
9.流量过程线分割:将非本次降雨产生形成的径流分割出去的过程。
10.分割总径流中地下径流的常用的两种方法(1)水平线分割法(2)斜线分割法11.流域水文模型:根据生态系统质量、动量、能量守恒原理,或根据经验观测,采用数学公式表达整个水分循环过程,包括从大气降水至流出流域的时空动态过程12.设计洪水:13.设计洪水包括的3个要素14.推求设计洪水的途径第六章1.河流泥沙的水力特征(1)泥沙的沉降速度,指泥沙在静止清水中作等速沉降时的速度,它与泥沙的颗粒大小、形状、容重和水的黏滞性及泥沙沉降时的运动状态有关。
(2)推移质运动(3)悬移质运动2.流域产沙与输沙泥沙来源(1)来自流域地表的冲蚀,被冲蚀的的土壤及砂石随地面水汇入河流中(2)河床本身的冲刷,包括河岸的崩塌3.流域产沙:指某一流域或某一集水区内的侵蚀物质向其出口断面的有效输移过程。
在在侵蚀发生时,不一定有产沙发生,但有产沙时,必伴有侵蚀,流域产沙最终来源于流域内的土壤侵蚀。
4.水力产沙:使侵蚀物质有效移动的作用力。
5.风力产沙:由风力引起6.影响流域产沙与输沙的因素:(1)降雨A它影响坡面径流量的大小B降雨对土粒的溅散,成为坡面产沙的来源C 雨滴的击溅作用加强了坡面径流的紊动性,使径流的输沙能力提高(2)地形A坡度的大小决定了坡面径流水力比降的大小B一般而言,随着坡长的增加,坡面上径流的侵蚀能力的增加。
(3)土壤特性A母岩特性B土壤质地C有机质含量D土壤水分含量(4)植被A通过植物地上部分截流削弱部分降雨动能,使土壤表面免于雨滴的直接溅蚀B通过枯落物增加地表糙率和地下渗量,使径流总量减少,径流速度降低,从而减轻土壤侵蚀。
(5)人为因素:在短期内,无人类扰动的自然环境的演变是非常有限的,但在人类扰动条件下,自然环境可能发生较大的变迁。
7.影响沟道侵蚀产沙与输沙的因素(1)降雨(2)地质地貌A岩性与构造,水分下渗所造成的水体体积膨胀、水分沿岩土体结构面运动是引起沟道边坡变形破坏、发生块体运动的主要原因B坡沟结构,坡沟结构特征对重力侵蚀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各种块体运动的发生,往往与不同方位的结构面有关C地貌条件,主要是沟坡坡度、坡形及沟道下切特征D植被状况(3)人类活动,黄土地区人为加速沟道侵蚀的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开挖矿藏、修路、建窑等建设活动,特别是陡坡开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