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与水资源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海南省考研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复习资料水文学基本原理归纳

海南省考研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复习资料水文学基本原理归纳

海南省考研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复习资料水文学基本原理归纳水文学作为水资源工程的基础学科,在海南省考研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复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对水文学基本原理进行归纳,以便于复习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一、水文学概述水文学是研究水文现象和水文过程的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文观测、水文数据分析、水文模拟和水文预测等方面。

水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对水文过程的发生规律进行揭示,以便为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文循环1. 蒸发和蒸腾:水体受热后发生变为水蒸气的现象称为蒸发,而植物体内的水分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蒸腾。

蒸发和蒸腾是水循环过程中水从地表向大气的转换。

2. 降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为液态水或固态水颗粒并落到地表的现象称为降水。

降水是水循环过程中水从大气向地表的转换。

3. 地表径流:地表径流是指当降水超过地表土壤和植被的蓄水能力时,多余的降水在地表形成流水流向河流、湖泊等水体的过程。

4. 地下径流:地下径流是指降水渗入地表后向地下渗透,并在地下水层中流动的过程。

它是补给地表水和补给地下水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水文循环的特点1. 时间和空间的不均衡性:降水和蒸发蒸腾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的水文过程差异较大。

2. 季节性变化:水文过程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雨季时,降水量较大,地表径流增加;旱季时,蒸发蒸腾增加,地表径流减少。

3.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水文过程还受到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特点。

四、水文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水文数据是进行水文学研究和水文预测的基础。

根据数据性质的不同,水文数据可以分为观测数据和降水数据。

观测数据包括水位观测、径流观测等,降水数据则是指降水量的观测数据。

利用水文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 确定流域水文特征:通过对水文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流域的水文特征,如流域的平均径流系数、年内径流分配等。

水文与水资源学期末复习资料

水文与水资源学期末复习资料

水文与水资源学期末复习资料水文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1.水文学:通常指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中的水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水文学:是研究水存在于地球上大气中和地球表面,以及地壳内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学科。

3.水资源:狭义: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动态水体。

广义:地球上的一切水体。

4.水循环:这是地球上一个重要的自然过程。

它是指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通过蒸发和水汽输送上升到空气中并输送到各个地方。

水蒸气在上升和输送过程中变冷时凝结,在重力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面和水体,以径流的形式返回海洋或其他陆地水体。

5.水量平衡原理:是指任意时段内,任何区域内收入(或输入)的水量和支出(或输出)的水量之差,一定等于该时段内该区域储水量的变化。

5.降水:大气中的水以液体或固体形式到达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

6.蒸发散:是液态水或固态水表面的水分子能量足以超过分子间吸力,不断地从水体表面逸出的现象。

7.渗透:水通过土壤表面垂直进入土壤和地下的运动过程。

8.地下水:广义:指蓄存并运移于地表以下土壤和岩石孔隙中的自然水。

狭义:指饱和带(饱水带)中岩土孔隙中的重力水。

9.河流:是一种自然水道,是指水流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线性洼地流动,并在各级河道上汇合。

二、其他审查内容第二章1.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

2.水文循环的原因:(1)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为水文循环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条件(2)内因:水的物理性质决定了水在常温条件下就能实现液态、气态和固态的相互转化而不发生化学变化。

3.水循环的四个阶段: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

4根据水循环的过程可以把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大循环又称为外循环,是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化:小循环又称为内循环,是发生在陆地与陆地之间或海洋与海洋之间的局部小循环。

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1.水文学的研究对象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有池,周回二百余里,水源深广,而末更浅狭,有似倒流,故谓之滇池。

”选择:流量3.水文学上比较前沿的三方面科学问题1、水文不确定性问题2、水文非线性问题3、水文尺度问题4.水的热学性质1、具有较大的热容量2、具有较大潜热5. 海水表面年均温特点:①北半球高于南半球②南北纬0—30度之间印度洋水温最高③南北纬50—60度之间大西洋水温相差悬殊6.原因:太阳辐射、洋流性质、地形地貌(选择:无海水盐度)7.天然水的分类(按矿化度分)低矿化水、弱矿化水、中度矿化水、强矿化水、高矿化水(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卤水)8.按矿化度把湖泊分为4种类型:淡水湖、微咸水湖、咸水湖、盐湖9.水资源的涵义: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开采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量。

应包括水量、水质、水能和水域,重点是水量和水质。

10.水资源条件和问题a、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

故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

b、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

故进行水量的地区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

c、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

故抗旱防洪涝始终是一项艰巨任务。

d、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故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

e、地下水是我国重要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量开采。

f、天然水质良好,但人为污染严重。

故防止水质恶化,保护水源是当务之急。

11.“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

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选择:水循环12.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13.水的更替周期是反映水循环强度的重要指标,亦是反映水体水资源可利用率的基本数 .14.水循环的意义及其效应1、水文循环将地球圈层耦合在一起,并深刻地影响其形成、演变与发展2、水循环与全球气候它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

北京大学《水文与水资源》期末考题2017

北京大学《水文与水资源》期末考题2017

陆地小循环
1.地形雨
2.水分传递带
3.高位沼泽
4.潮流界
5.一、名词解释
道尔顿水面蒸发量经验公式法
1.霍顿下森率计算
2.湖泊密度梯度计算
3.年径流量变差系数
4.河口区混合指数
5.二、公式及解释
分别从较为湿润的东南沿海地区和较为干燥的西北内陆地区,分析并比
较蒸发、下渗、径流产流过程的区别
1.给定两个流域的流域面积和输沙量,分别计算输沙率和侵蚀模数,并比
较哪个领域的侵蚀更为强烈
2.从不同气候类型分析降水量和降水季节性分配对河流泥沙水量的影响
3.给定两个湖泊的长度和平均深度,求算单节定振波周期,并判断哪个湖
泊是构造运动形成的,哪个湖泊是冰川运动侵蚀形成的
4.请分析河口区的水文研究方法的特别之处
5.三、简答题
期末考题
2017年1月4日1:08分区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 的第1 页15蔡兴瑞。

水文与水资源(给排水)复习提纲

水文与水资源(给排水)复习提纲

一、判断1.水资源的概念P4广义水资源:是指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的地下水、冰川、海水等狭义水资源:是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2.概率与频率的关系与区别P46概率:总体频率:样本区别:概率是理论值,频率是经验值关系:随着对水文现象的测验次数增多,频率值趋近于概率值3.汇流时间,流域汇流时间的含义P133汇流时间:净雨从流域上某点至出口断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汇流时间流域汇流时间:净雨从流域最远点至其出口断面所经历的时间4.地质年代的划分P180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主要依据生物演变和地壳运动等重大变化来划分的,它不能给出地质形成的确切时间,但可以给出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绝对地质年代:是指利用同位素技术测定岩石形成后所经历的实际时间5.岩石空隙类型及描述指标P197空隙类型:孔隙、裂隙、溶隙描述指标:孔隙度、裂隙率、岩溶率6.岩石水理性质及指标P201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指标:容水度、持水度、给水度、渗透系数7.含水层:是指能透过并给出相当水量的岩层。

透水层:只是透水而不储层水的岩层称为透水层。

隔水层:不能透过也不能给出水量的岩层。

8.地下水的两种分类方式及内容P204分类方式:埋藏条件、含水类型内容: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按照含水介质类型又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9.V渗透与V实际的区别和联系P245渗透速度是一种假想速度V实是实际速度比大小:V实大于V渗二、填空1.P6水量平衡原理的作用:方程式计算未知量、分析检验水文水资源计算是否合理水量平衡原理:在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任一区域在一定时段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的蓄水变化量2.P15流域的概念:指汇集地表和地下径流的区域3.P20降水三要素: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其特征表示方法P21:①降水累计曲线②降水过程线③等雨量线)4.P38水文信息采集的三个途径:水文年鉴、水文手册和水文图集5.P99洪水三要素:洪峰流量、洪水总量、洪水过程线6.P173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7.P314、317物探、钻探与水文地质的关系:间接直接8.P346地下水污染的特性:(1)隐蔽性(2)难以逆转性(3)延缓性三、计算1.河川径流的表示方法P26(包括径流系数)某条河工程所在的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为471km2,年径流模数为18.4(L/s*km2),其年径流量、径流深度和径流总量分别为多少?径流总量W=QT径流深度Y=11000w F径流模数M=1000QF径流系数α=YX2.流域平均降水量计算P23①算术平均法③泰森多边形法四、简答1.水文循环的特点P5①水循环永无止境②水文现象在时间变化上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③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特殊性水文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资源复习资料

水资源复习资料

水资源复习资料第一篇:水资源复习资料水资源复习资料一、水资源的概念及特点1、广义: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冰川、海水等。

2、狭义: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3、水资源的两种转化途径:1)、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并构成河川径流,通过水平方向排泄到区外;2)、以蒸发的形式通过垂直方向回归到大气中。

4、水资源的特点:流动性,可再生性,多用途性,公共性,利与害的两重性,有限性二、水资源状况1、我国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水汽充足,降水量丰富。

2、我国水资源特点的表现为:1)、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2)、空间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3)、时间分布不均匀,冬春少雨,夏秋多雨。

3、当今世界的水问题: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

4、我过面临的水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3)、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5)、水资源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5、解决措施:1)、为水立法;2)、有偿使用或提高水价;3)、节约用水,整治污染;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5)、控制人口数量。

三、水资源的形成及转化关系1、水循环的定义: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下、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运输、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认识:大循环,小循环,自然水循环,社会水循环。

3、水资源的形成:蒸发(水分通过热能交换从固态火液态转换为气态的过程,是水分地球表面和水体进入大气的过程)→水汽运输(大气中的水汽由气流携带着从一个地区上空输送到另外一个地区的过程)→降水(水汽在大气中的微小周围进行凝结,形成雨滴,再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下渗(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内的运动过程)→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壤中流之和)→形成水资源。

水文与水资源复习题

水文与水资源复习题

水文与水资源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水文现象:指地球上的水受外部作用而产生的永无休止的运动形式。

降水:大气中水汽凝结后以液态水或固态水降落到地面的现象蒸发:水分子从水面、冰雪面或其它含水物质表面以水汽形式逸出的现象渗流:陆地上的降水汇流到河流、湖库、沼泽、海洋、含水层或沙漠的水流径流:水从地表渗入地下及在地下流动的现象水文循环:地球上或某一区域内,在太阳辐射和重力的作用,水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中泓线:河道中各横断面水流最大流速点的连线。

深泓线(溪线):河槽中沿流向各最大水深点的连线河道弯曲系数:沿河流中泓线两点间的实际长度与其直线距离的比值河流的横断面:是指与水流方向垂直的断面河流的纵断面:河流从上游至下游沿深泓线所切取的河床和自由水面间的剖面河流的比降:河段首尾两端的高程差与其长度之比就是纵比降分水线:地形上的脊线将降水分开,成为流域的界线,称为分水线流域:分水线围成的面积闭合流域:地上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重合的流域。

河川径流:下落到地面的降水,由地面和地下汇流到河槽并沿河槽流动的水流等流时线:流域上径流能同时到大出口的所有地点的连线共时径流面积:由等流时线与流域分水线所构成的面积二、原理(填空、选择、简答)1、河川径流的特征值包括: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径流系数2、河川径流形成过程包括:降水、蓄渗、坡地漫流(产流)、河槽集流(汇流)四个阶段。

3、水文循环有:区域大循环、领域小循环两种类别,大循环(海洋、云和大气、陆地、海洋),小循环(海洋、云和大气,海洋或陆地、云和大气、陆地)4、一定时段区域水量平衡的基本方程:降水=径流+蒸发5、数据资料的基本统计特征数:平均数、方差、变差(标准差)、变差系数、偏态系数6、频率、概率和累积频率有何区别:频率是经验数据计算出来的,概率是依据理论分布计算的,累积频率是大于或小于某个值的频率之和。

7、累积频率(经验累积频率)与设计频率的区别:设计频率是由经验频率按照某种(皮尔逊3型曲线)推算的虚拟频率。

水文学期末考试复习题整理

水文学期末考试复习题整理

水文学期末考试复习题整理1.水文学的体系:水文学开始主要研究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以后扩展到地下水,大气中的水和海洋。

水文科学主要通过定点观测,野外勘测和室内外实验等手段,获得水体时空分布和运动变化的信息,因而形成了水文测验学,水文调查,水文实验三个分支学科。

第一章2.水体的化学性质:(大气水的化学组成及其特性)1)溶解气体的含量近于饱和 2)降水普遍显酸性3.河水化学成分的特点:1)河水的矿化度普遍低 2)河水中的各种离子的含量差异很大3)河水化学组成的空间分布有差异性 4)河水化学组成的时间变化明显5.地下水的化学特征:1)地下水充填于岩石,土壤空隙中,与岩石,土壤广泛接触,渗流速度很小,循环交替缓慢,而且地下水贮存于岩石圈上部相当大的深度(10公里),构成了地下水圈。

2)矿化度变化范围大,从淡水直到盐水。

3)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时间变化极为缓慢,常需以地质年代衡量。

4)地下水与大气接触有很大的局限性,仅限于距地表最近的含水层,此层可溶入氧气成为地下水氧化作用带。

6.水资源的涵义:1)广义水资源:世界上一切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土壤水,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即水资源。

2)狭义水资源:狭义的水资源不同于自然界的水体,它仅仅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

第二章2.水循环的基本类型:1)大循环:发生于全球海洋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由于广及全球,故名大循环,又称外循环。

2)小循环:是指发生于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小循环又称内部循环,前者又可称为海洋小循环,后者又可称为陆地小循环。

4.蒸发的物理机制:蒸发因蒸发面的不同,可分为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等。

8.水汽输送通量与水汽通量散度:1)水汽输送通量的概念:是表示在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单位面积的水汽量。

(水平,垂直) 2)水汽通量散度:是指单位时间汇入单位体积辐散出的水汽量,单位为克每百帕平方厘米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1.水文:泛指自然界中的水的分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运动和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水文学:是研究水存在于地球上大气中和地球表面,以及地壳内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学科。

3.水资源:狭义:仅仅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直接或间接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动态水体。

广义:地球上的一切水体。

4.水分循环:是地球上的一个重要的自然过程,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通过蒸发散、水汽输送上升到空中并输送到各地,水汽在上升和输送过程中遇冷凝结,在重力作用下以降水形式回到地面、水体,最终以径流的形式回到海洋或其他陆地水体的过程。

5.水量平衡原理:是指任意时段内,任何区域内收入(或输入)的水量和支出(或输出)的水量之差,一定等于该时段内该区域储水量的变化。

5.降水:大气中的水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到达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

6.蒸发散:是液态水或固态水表面的水分子能量足以超过分子间吸力,不断地从水体表面逸出的现象。

7.下渗:水分通过土壤表面垂直向下进入土壤和地下的运动过程。

8.地下水:广义:指蓄存并运移于地表以下土壤和岩石孔隙中的自然水。

狭义:指饱和带(饱水带)中岩土孔隙中的重力水。

9.河流:是一种天然水道,指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陆地表面上的线性凹地流动,并汇集于各级河槽上的水流。

二其它复习内容第二章1.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

2.水文循环的原因:(1)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为水文循环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条件(2)内因:水的物理性质决定了水在常温条件下就能实现液态、气态和固态的相互转化而不发生化学变化。

3.水循环的4个阶段:蒸发散、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

4根据水循环的过程可以把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大循环又称为外循环,是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化:小循环又称为内循环,是发生在陆地与陆地之间或海洋与海洋之间的局部小循环。

5.影响水循环的因素(1)气候因素,它是主要因素,温度越高,蒸发散越旺盛,水分循环越快,风速越大,水汽输送越快,水分循环越活跃;湿度越高,降水量越大,参与水分循环的水量越多。

(2)下垫面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蒸发散和径流起作用的。

(3)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调节径流、加大蒸发散、增加降水等水分循环的环节上。

6.水循环的作用与意义作用:(1)提供水资源,使水资源成为“可再生资源”(2)影响气候变化,调节地表气温和湿度(3)形成各种形式的水体(江河、湖泊和沼泽等)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地貌现象(4)形成多种水文现象。

意义:水循环是自然界最主要的物质循环,深刻影响着全球的气候、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生态系统的演化。

水循环的存在,不仅是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可再生的根本原因,水循环是自然界众多物质循环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

7.水量平衡的意义(1)有利于更深刻的认识水循环和其它水文现象(2)有利于揭示水循环和水文化现象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有利于对水资源现状作出正确的评价。

(4)为水文观测提供检验依据和改进方法。

(5)为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基本参数,为评价工程的可行性及实际效益提供参考。

8.河流的两个要素:经常或间歇性的水流及容纳水流的河槽(河床)。

9.干流:直接流入海洋或内陆湖泊的河流称为干流,汇入干流的河流称为一级河流。

10.水系:河流的干流及全部直流构成脉络相通的系统称为水系,又称为河系和河网。

11.河流的分段: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及河口12.河源是河流的发源地,可以是溪涧、泉水、湖泊、沼泽和冰川上游连着河源,乃河流的上段,特点是落差大、水流急、下切力强、两岸陡峻、多高山,为峡谷地形。

中游,从高原进入丘陵区的河道,特点:河床比较稳定,河槽多为粗砂,并有滩地出现。

下游,特点河槽宽浅,流速慢,淤积占优势,多为浅滩沙洲,河槽多细沙或淤积。

河口,三角洲13.河系特征水系形状(1)扇形水系:支流较集中地汇于干流,流域呈扇形或圆形。

汇流时间短,洪水集中,容易发生水灾。

(2)羽状水系:干流较长,支流自上游至下游,各支流汇入干流的时间有先有后,河网汇流时间较长,调蓄作用大,洪水过程较为平缓。

(3)平行水系:支流与干流交汇时大体上程平行趋势,各支流汇集到流域出口的同时性较强,常产生较尖峭的洪水过程。

(4)混合状水系:把两种以上的水系复合而成的水系称为混合状水系。

14.降水是一个地区最基本的水分来源,更是水量平衡方程的基本参数,它是一个地区河川径流的来源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降水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是形成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及年内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

15.降水的类型:按性质分为连续性降水、阵性降水、间歇性降水和毛毛状降水按强度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和大雪按降水形态分雨、雪、霰、雹按降水成因分气旋雨、对流雨、地形雨和台风雨冷锋雨降水强度大,历时短,雨区面积小,降雨多发生在峰后,暖锋雨则反之。

对流雨降雨强度大、历时短、降水笼罩面积小,常伴有雷电,在赤道地区常年都有对流雨发生。

地形雨,地形雨发生在迎风坡,在背风坡因气流下沉,温度不断提高,空气中的水蒸气难以饱和,形成温度高、湿度低的焚风,因此,背风坡降水较少,是雨影区。

台风雨,强度大,雨量大,很容易造成特大的洪水灾害。

16.降水的基本因素: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时间、降水强度、降水面积。

降水量: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降水历时:指一场降水从开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以h、min表示降水时间:对应于某一降水量的时间长,一般是人为规定的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降雨强度简称雨强单位min\min、min\h降水面积:指某次降水所笼罩的水平面积单位km217.降水特征指标(1)定义:反映降水随时间变化规律及降水空间分布的指标为降水特征指标。

(2)降水特征指标包括A降水过程线降水过程线是以时间为横坐标,降水量为纵坐标绘制成的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不能反映出降水面积的大小B降水累积曲线以降水时刻为横坐标,以到某一时刻的总降水量为纵坐标绘制成的曲线,降水累积曲线是一条递增的曲线或折线。

在累积曲线上可以明确的表达出降水历时、降水总量,以及到某一时刻为止的降水总量,不能反映出降水面积的大小。

C等降水量线某一区域内降水量相等的点连成的曲线称为等降水量线,根据等降水量线图可以得到区域内各地的降水量,以及某次降水面积,但无法确定降水历时和降水强度D降水强度历时曲线在同一场降水中反映降水强度随降水历时的变化曲线,一般情况下降水强度与降水历时成反比F平均雨深面积曲线在同一场降水中反映降水量与降水面积的关系曲线,一般情况下,降水面积越大,平均降雨量(雨深)越小。

G雨深面积历时曲线当面积一定时,历时越长,平均雨深越大18.影响降水的因素(1)地理位置的影响,低纬度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降水也多,而纬度高的地方则反之(2)地形的影响,地形增加降水有一定的限度,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降低到某一值时,随地形的抬升,降水不会再增加,反而会减少。

(3)气旋、台风途径的影响,春夏之际气旋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一带盘旋,形成连续的阴雨天气即梅雨季节(4)森林对降水的影响(5)水面的影响(6)人类活动的影响,正反两面的影响第四章1.饱和带(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土壤处于饱和含水状态,是土壤颗粒和水分组成的二相系统。

2.包气带(非饱和带):地下水面以上,土壤含水量未达到饱和,是土壤颗粒、水分和空气共存的三相系统。

3.包气带又可划分为3个水分带:(1)接近地下水面处为毛管上升带;(2)接近地面处为悬着毛管水带;(3)两者之间为中间带4.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水量(土壤的含水量不在下渗达到饱和)5.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1)“筛子”作用:地面的下渗能力好比“筛孔”,下渗能力大,表示筛孔也大,故可以把大的雨强“筛入”土中,反之将小的雨强“筛入”土中(2)“门槛”作用:降雨通过地面下渗到土壤中的那部分水量即下渗水量为I,首先在土壤吸力作用下被土壤颗粒吸附、保持、储存,成为土壤含水量的一部分,这其中的一些又要以蒸发散形式E逸出地面,返回到大气中去。

6.流域产流方式P114(1)霍顿产流:霍顿认为降雨径流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A:降雨强度超过地面下渗能力B:包气带的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径流过程是由两种径流成分所组成:一旦降雨强度超过下渗能力,则在全流域产生地面径流地下径流产生的物理条件:整个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2)山坡水文学产流P1157.流域汇流:流域汇流过程是指在流域各点产生的净雨,经过坡地和河网汇集到流域出口的断面,形成径流的全过程。

8.流域汇流的影响因素(1)降雨特性:降雨的时空分布和降雨强度的变化(2)下垫面因素:指流域坡度、河道坡度、水系形成、河网密度及土壤和植被等。

9.流量过程线分割:将非本次降雨产生形成的径流分割出去的过程。

10.分割总径流中地下径流的常用的两种方法(1)水平线分割法(2)斜线分割法11.流域水文模型:根据生态系统质量、动量、能量守恒原理,或根据经验观测,采用数学公式表达整个水分循环过程,包括从大气降水至流出流域的时空动态过程12.设计洪水:13.设计洪水包括的3个要素14.推求设计洪水的途径第六章1.河流泥沙的水力特征(1)泥沙的沉降速度,指泥沙在静止清水中作等速沉降时的速度,它与泥沙的颗粒大小、形状、容重和水的黏滞性及泥沙沉降时的运动状态有关。

(2)推移质运动(3)悬移质运动2.流域产沙与输沙泥沙来源(1)来自流域地表的冲蚀,被冲蚀的的土壤及砂石随地面水汇入河流中(2)河床本身的冲刷,包括河岸的崩塌3.流域产沙:指某一流域或某一集水区内的侵蚀物质向其出口断面的有效输移过程。

在在侵蚀发生时,不一定有产沙发生,但有产沙时,必伴有侵蚀,流域产沙最终来源于流域内的土壤侵蚀。

4.水力产沙:使侵蚀物质有效移动的作用力。

5.风力产沙:由风力引起6.影响流域产沙与输沙的因素:(1)降雨A它影响坡面径流量的大小B降雨对土粒的溅散,成为坡面产沙的来源C 雨滴的击溅作用加强了坡面径流的紊动性,使径流的输沙能力提高(2)地形A坡度的大小决定了坡面径流水力比降的大小B一般而言,随着坡长的增加,坡面上径流的侵蚀能力的增加。

(3)土壤特性A母岩特性B土壤质地C有机质含量D土壤水分含量(4)植被A通过植物地上部分截流削弱部分降雨动能,使土壤表面免于雨滴的直接溅蚀B通过枯落物增加地表糙率和地下渗量,使径流总量减少,径流速度降低,从而减轻土壤侵蚀。

(5)人为因素:在短期内,无人类扰动的自然环境的演变是非常有限的,但在人类扰动条件下,自然环境可能发生较大的变迁。

7.影响沟道侵蚀产沙与输沙的因素(1)降雨(2)地质地貌A岩性与构造,水分下渗所造成的水体体积膨胀、水分沿岩土体结构面运动是引起沟道边坡变形破坏、发生块体运动的主要原因B坡沟结构,坡沟结构特征对重力侵蚀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各种块体运动的发生,往往与不同方位的结构面有关C地貌条件,主要是沟坡坡度、坡形及沟道下切特征D植被状况(3)人类活动,黄土地区人为加速沟道侵蚀的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开挖矿藏、修路、建窑等建设活动,特别是陡坡开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