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之媒介形态的变化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课件

新闻传播课件

新闻传播媒介及其发展
二、报纸的传播手段及其传播特点 (1)报纸的传播手段:报纸的传播手段主要是文字和图片(包括版面)。文
字是对语言的记录,属于语言符号系统,具有语言符号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2)报纸的传播特征:第一,任意性,即符号的“施指”(声音形象)和符
号“受指”(概念)之间不存在自然的、必然的联系,而是任意的联系。第 二,线性呈现。符号施指在语言中是一种声音,必须依时间顺序接连出现。 当语言变成文字时,这种线性关系就更加明显。因此,语言符号能够条理清 晰地表述抽象而深刻的道理。图片是一种非语言符号,而非语言符号的指代 关系和表述关系之间具有必然性。报纸的传播手段以语言符号为主,以非语 言符号为辅。这就使得报纸既能表达抽象而深刻的概念,又能展示具体的事 物,从而为读者提供宽广和深邃的阅读和想象空间。 (3)报纸的传播特点:第一,便于深度报道。报纸主要以文字符号传播信息, 这样便于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还可以提供背景材料和相关历史知识, 说明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刻 地理解重要新闻。第二,选择性强。报纸上所有内容以版面的形式呈现于读 者面前,读者阅读报纸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限制。第三,记录性 和保存性强。报纸是纸质载体,便于长期保存。报纸是现实生活的记录者, 是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第四,传播速度相对缓慢。但在一定时间、地区和 事件上,报纸的传播速度甚至相对地快。
新闻传播媒介及其发展
五、手机媒体 (1)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
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 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 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 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2)3G的技术标准。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的W—CDMA、 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 W—CDMA 即WidebandCDMA,也称为CDMADirectSpread,意为宽频 分码多重存取,其支持者主要是以GSM系统为主的欧洲厂商,日本公司也 或多或少参与其中,包括欧美的爱立信、阿尔卡特、诺基亚、朗讯、北电, 以及日本的NTT、富士通、夏普等厂商。 CDMA2000 CDMA2000也称为CDMAMulti—Carrier,由美国高通北美公 司为主导提出,摩托罗拉、Lucent和后来加入的有韩国的三星。 TD—SCDMA 该标准是由中国大陆独自制定的3G标准,1999年6月29日,中 国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向ITU提出。该标准将智能无 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于其中。

媒介发展与媒介文化

媒介发展与媒介文化
二.媒介文化的特性
1.全能性。 席勒在《思想管理者》中提出“美国的媒介管理者创造、筛选、精炼、主宰
着我们的形象与资讯的流通,从而决定我们的信仰、态度------最后,还有我们 的行为举止。”(9) 虽然这段话显示的是席勒对于美国媒介权力过于强大的一种 担心,但它同时也从侧面揭示了媒介文化全能性存在的可能。媒介文化作为一 种以技术为前提的出现与存在,其技术性能塑造了其身份的与众不同,即媒介
2
播或交流的工具,也包括凝结于这些工具之中并通过这些工具表现出来的符号 交往的形式和常规。对于传播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有学者提出三种理论范式来 加以解释,一、媒介是表述现实的工具;二、媒介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三、媒 介是社会交往仪式和文化的生存与再生的场所。(2)
媒介表述现实是指媒介是文化的表述工具,即媒介利用符号对于一个文化 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映,这种反映被认为是特定社会或历史阶段的文化的缩影。 通常持有此种观点的人们认为可以通过对于媒介内容的系统分析来了解和解释 特定社会或历史阶段的文化。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在分析大众媒介 在大众文化中的地位时提出,“无论是就质或量的观点来说,在资本主义高度发 达的 20 世纪,媒介在文化领域里已经取得了决定性和关键性的领导地位。单只 是就经济、技术、社会与文化资源来看,大众媒介所能够控制的部分,比起目 前还存在的所有更为传统的、更为古老的文化渠道,其素质优越了许多。…… 这是现代媒介的首要的文化功能:提供并选择性地建构了‘社会知识’和社会 影像,透过这些知识与影像我们才对于‘种种世界’、‘种种人们曾经生活过的 实体’产生认知;透过这些,我们也才通过想象建构他们的及我们的生活,使 之合并为可资理想的‘整体的世界’。”(3) 这是对于媒介反映现实的真实注解。 一直以来,“媒介是表述现实的工具” 的观点是人们对于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 系的常识性理解。但是这种观点中存在着对于表述符号与被表述事物之间关系 的极大误解,就是仅把表述符号作为一种表意手段,作为一种指涉外在事物的 工具,认为表述符号是从外在的思想和事物中派生出来的,其本身不具有本体 性价值,其意义存在于与其所表述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中,而且这种关系有 时被认为是一种因果关系。事实上媒介对于现实的表述存在着很大的片断化的 嫌疑,所以不能单纯地认为媒介符号与其所表现的事物之间必然的构成相对应 的因果关系。

传播学发展历程

传播学发展历程

传播学发展历程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与传播活动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传播学经历了不
同的阶段和学术思潮。

早期,传播学主要注重对传播媒介的研究,特别是报纸、广播和电影等大众传媒的媒介效应。

这一阶段的传播学研究主要关注媒介对大众的塑造作用,强调信息的单向流动和对受众的影响力。

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逐渐开始关注传播过程中的双向交互
和意义构建,媒介效应研究逐渐转向触动受众的观点。

基于这种思潮,发展起了双向传播和传播教育研究。

到了20世纪70年代,传播学开始关注大众媒体的批判性分析,并对传播权力和意识形态进行研究。

这一阶段的发展强调传播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呼吁对媒体的民主监督和人权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21世纪的传播学逐渐关注传播新
媒体和网络传播,研究社交媒体、电子游戏、在线社区等新兴传播形式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同时,传播学也开始关注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等全球化趋势。

目前,传播学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关注传播过程中的机制和效果,也关注传播行为的文化、社会和政治背景。

从媒介效应研究到双向传播、批判分析和网络传播,传播学的发展
历程表明了对传播现象不断深入研究的追求。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传播学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媒介亦译作媒体,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

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及与之相应的媒介组织,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媒介的现代形态,主要包括印刷手段的报刊媒介、电子手段的广播、电视媒介,以及现在的因特网新媒介。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主要是依托第一媒介,即印刷媒介——报刊来完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年历程,中国的传媒业也迎来了与祖国共同成长发展的花甲之庆。

这六十年间,传媒业的发展举世瞩目,成就辉煌。

仅以报纸为例。

1950年全国出版各类报纸336家,期发总数230万份;到2008年增加到1943家,期发总数达到21154.79万份。

一个甲子的时间,报纸增加了1803家,增长了12.88倍;期发总数增加20924.79万份,增长了90.98倍。

中国传媒业这种跨越性的、超常规的发展,生动地显示出支撑传媒业发展的共和国社会制度和基本国策的正确、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长以及人们对传媒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改革和开放推进传媒业有序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繁忙的经济恢复和紧张的经济制度改革向传媒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宣传和报道的繁重任务,传媒自身也在改革和发展的洪流中大踏步地向前推进。

新闻批评与报纸监督,从提高认识、形成制度到初杀腐败、形成风气,是新中国传媒工作最初7年的又一亮点。

1950年初,1989年,江泽民明确把文艺工作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扩展为新闻宣传工作方针。

李瑞环提出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要把新闻报道的立足点真正移到面向群众上来”,“要改革新闻宣传内容”,“要改革新闻宣传的形式”。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使新闻宣传向新闻基本规律进一步回归。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

新科技革命为传媒业注入发展动力香港回归前,笔者奉派去香港执教,看到一所大学有5000台电脑,惊羡得不得了。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1、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2、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

传播媒介的变革,新媒介的出现,不论他们传递的是甚么信息,其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某种)变化。

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媒介的变迁带给人类社会以强烈的讯息,媒介所传递的特定内容,反而无关紧要。

3、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5、潜网——美国布里德提出的。

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6、魔弹论——又可称为“皮下注射论”,指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抵抗的巨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7、大众传播——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反馈——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受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9、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0、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1、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征的千差万别。

传播学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学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 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 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 优先得到传播;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 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2)是加拿大的著名文学 批评家,也是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代宗师。麦克卢汉 的事业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是他的成长 期,热衷于文学批评,其重要成果是《机械的新娘》 (1951);50年代是他的转化期,他接受了英尼斯的学 说,沉浸于文化人类学之中,并编辑了《探索》杂 志;60年代是他的成熟期,致力于传播研究,相继 出版了《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 (1962)、 《人的延伸:媒介通论》(1964)①、《媒介即是讯息》 (1967,与昆廷·菲奥尔合著)和图画书籍《媒介是按 摩、是逆风》(1967)等书。 ·
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 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眼里,媒介 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 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但它不是 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 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返回
“热媒介”与“冷媒介”
返回
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 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媒介本身才是真 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 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 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 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 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 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返回
“容器人”的概念

传播学2.1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

传播学2.1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

四、罗杰·费德勒: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
2、形态变化: 新媒介绝不会自发地和孤立地出现
——它们都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 渐脱胎出来的。当比较新的形式出现时, 比较旧的形式就会去适应并继续进化而 不是死亡。
四、罗杰·费德勒: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
3、增殖: 新出现的传播媒介形式会增加
原先各种形式的主要特点的。这些 特点通过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传播代 码传承下去和普及开来。
1940年代后期电视的迅速发展。
四、罗杰·费德勒: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
媒介形态变化的过程: 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是由可
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 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 的。
四、罗杰·费德勒: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
媒介形态变化的过程特点: 1、共同演进: 2、汇聚 3、复杂性
四、罗杰·费德勒: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
都是打电话给朋友,向人家显摆我买手
机了。
早期采用者:焦亮 年龄:38岁(1970年出生)
职业:个体经营者
三、布利安·温斯顿:交织的社会需求
温斯顿将强烈的文化视角与媒介技术的历史结合起 来,他的思想基于以下信念: 1、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力量在新技术的发展方面扮
演着强有力的角色; 2、各种发明和技术革新的被广泛采用并不仅仅取决于
AM PK FM
A、公司的需要:与电视的竞争,AM投入多,利润少; B、其他技术的需要 :录音和高保真技术的实现,
电子元件小型化 C、管理和法律行为:公共广播法(1967)、NPR预留FM空
间; D、一般社会力量:摇滚青年和地下音乐;
三、布利安·温斯顿:交织的社会需求
三、布利安·温斯顿:交织的社会需求
四、罗杰·费德勒: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

媒介技术发展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媒介技术发展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媒介技术发展变化对社会的影响摘要: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传播媒介不断地推陈出新,也让大众拥有了越来越多选择的可能。

而在互联网、手机等媒介融合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微博这一新兴的媒介形态也应运而生。

作为2010年度热词的”微博”,它的出现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谈论。

微博用其日益攀升的用户规模和迅猛发展的影响力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微革命”。

它释放了大众的话语权,成就了一种全新的个性表达方式。

因此,对于微博这一新媒介的认识和态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媒介技术微博一、”微博”的诞生媒介技术的变化和发展是这个时代关注的焦点。

任何一种新型媒介的出现都意味着人类不断认识自我、突破自我、提升自身能力的证明。

而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也都毫不掩饰地透露着人类渴望突破自身交流困境所作出的努力。

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媒介技术构造的社会中,任何一种媒介形式已经不单单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介质而存在,而是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本身,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第二社会空间。

伊尼斯认为,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必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媒介本身对于社会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影响,了解媒介本身的特性就不难发现媒介会给人和社会带来结构性的变化。

因而,任何一种新型媒介的使用和普及都将改变人类的交流状态和沟通结构。

作为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媒介分析的核心问题就是媒介与社会、与人的关系问题。

从纸张的出现到印刷术的发明和完善,再到广播、电报、电视和电话的发明兴起,一直到现在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种媒介技术的诞生到使用普及,都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行为甚至是对人类的生存状态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之媒介形态的变化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所谓媒介即是信息,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愈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没有语言和文字中介,人类传播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信息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

媒介技术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联合在一起,同时,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又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

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根据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将近三十年代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广播、电视、网络时代。

它们可以统称为电子传播时代。

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电子传播的媒介,可以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有线系统起源于莫尔斯发明的有线电报和贝尔等人在19世纪70年代研制的电话系统,后来发展到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和今天的计算机通信和有线互联网。

电子传播是通过电子信号的传输实现的。

20世纪中期以后,电子信号的传输开始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进军。

在模拟方式下,电子信号是以与时间相对应的、连续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来表示的;而在数字的方式下,信号是以电压的有或无来表示的。

前者在传输途中较易受到噪音的干扰,信息容易产生衰变;后者不但信息保真度高,而且能够通过数字压缩技术,使相同的同轴电缆、光缆或无线电波频道传输更多的信息。

数字技术首先在计算机通信领域得到应用,并快速地推动了互联网传播的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广播电视开始向数字化进军。

在媒介高度融合的今天,传统的报纸媒介也在面临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变革。

数字化的革命意义并不仅限于通信和媒介领域,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它不仅全面改造创新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使我们社会的全部,包括工作、生活、教育、娱乐,都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

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过去,无论是声音还是影像,其本身都不具备复制性和记录性,以至于考古学家无法找到它们的“化石”。

电子媒介出现以后就不同了,随着摄影、录音和录像技术的进步,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

我们今天考察古代社会时,只能根据文字记录或考古发现进行想象和推测,而千百年后的人们考察研究我们这个时代时,则可以直接聆听和观察到我们音容笑貌。

这两个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靠更加可靠。

一句话,他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媒介在传播中的应用和数字语言的出现,使传播媒介形态的演化和扩展以惊人的速率在加速。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数字技术、全球宽带网络技术以及屏幕显示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后的传播媒介形态将会发生一系列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变革。

我们有理由期待,以后随着电子技术的普遍应用和
无线传输技术的成熟,“一张电子纸,风行全世界”将不再是梦想。

在此我们可以展望的是,以后手机媒体将成为数字时代最具普及性的贴身媒介形态。

另外,融合度更高的特性使手机与任何一种形态的传统媒体结合,都会产生无限的可能性。

参考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麦克卢汉:《理解媒介》、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