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总论1.药物(drugs):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4.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药物作用: 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6.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8.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9.局部作用: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10.全身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坏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11.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12.对因治疗(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13.对症治疗(治标):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4.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15.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6.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7.急性毒性: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18.慢性毒性:因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19. 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20.继发性发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效果。

21.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22.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23.受体: 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及整合功能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24.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25.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药理学 名词解释

药理学 名词解释

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并能制成制剂的物质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时量曲线:给药后药物随时间迁移放生变化,这种变化以药物浓度/对数浓度的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图。

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或分次恒量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4~5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零级动力学消除:又叫恒量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量进行消除,即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相等。

一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比消除,即单位时间内药量以恒定比例消除。

药物代谢动力学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过消除: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小于吸收量的现象。

也称第一关卡效应或首关效应。

药酶诱导剂:能使药酶含量增加或活性增强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能使药酶含量降低或活性减弱的药物。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即吸收入体循环的药量占给药剂量的百分比。

肝肠循环: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重新吸收进入肝脏的循环过程。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比例进行消除,又称恒比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数量进行消除,又称恒量消除。

表观分布容积: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的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其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

药物效应动力学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4.称药效学。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药效学1.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2.全身作用:药物被吸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分而产生的作用。

3.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

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4.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

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5.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7.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8.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

9.后遗反应:后遗反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0.继发反应:是指使用药物治疗后随之而引起的反应。

11.特异质反应:由于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于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某些常人不同的反应。

12.药物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所引起的对药物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13.剂量:一般指药物每天的用量。

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14.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刚能效引起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即效能1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4.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不良反应:指不适合用药目的而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5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6.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选择性低所致)7.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药物蓄积过多引起。

8.三致:致癌、致畸胎、致突变9.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10.停药反跳: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可能是受体向上调节所致)。

11.变态反应:又称为过敏反应(具有敏化的过程,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性拮抗药无效)12.特异质反应:无敏化过程,作用与药物原有作用有关,药理性拮抗剂无用。

13.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14.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15.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可以保持药效不减。

16.依赖性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生理或精神的敏感性。

17.安慰剂:本身没有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

18.肝药酶诱导剂:能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便药物效应减弱。

19.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的效应增强,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20. 首关消除: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21.治疗作用:对症治疗,对因治疗,补充治疗。

22.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pharmacology):就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得一门学科.2、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与作用机制。

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得影响下所发生得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等过程。

4、离子障(iontrapping):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得另一侧。

5、首关消除(firstpassmetabolism):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进入体循环得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比消除,就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得药物百分率不变。

9、零级动力学消除(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量消除,就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得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也称坪值.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得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得药物量与进入体内得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得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11、半衰期(half life, t1/2):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得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得时间。

12、清除率(clerance,CL):就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得总与,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与诊断疾病得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得一门学科。

3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得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得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得处置得动态变化。

5 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得作用。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得选择性就是相对得,有些药物有多方面得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得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得反应。

7 受体:就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得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得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得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得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得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得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得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得剂量。

9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就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得剂量(通常以毫克计)、10。

1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得药物。

10.2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得药物、11、1激动药:既有亲与力又有内在活性得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11、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得亲与力而无内在活性得物质、12 肝药酶:肝细胞得平滑内质网脂质中得微粒体酶就是药物代谢最重要得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得药效、13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得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得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得剂量与速度、14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得时间。

15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得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得现象。

17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得效应、18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得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得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2.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3.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

阐明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4. 药物:是指用于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从理论上说。

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也包括避孕药和保健药。

对药物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适应证、用法、用量均有严格规定,符合有关质量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5.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引起药理效应的动因。

6.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机能或形态的改变,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7. 兴奋: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提高的现象。

8. 抑制: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降低的现象。

9. 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10. 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渗入渗出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引起的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

又称为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11. 选择性:是指很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作用微弱或无作用的现象。

12. 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13.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14. 对症治疗: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所入行的治疗。

15.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6. 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17. 急性毒性:指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

18. 慢性毒性:指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19. 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20.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21.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有成药物制剂或药品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4.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5.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是,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作用,而最其他器官或组织作用小或不起作用。

这种现象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6.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同意个体在不同对同一药物的反应性也不同7.二重性:药物对机体能产生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

称药物的二重性8.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9.对因治疗: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10.对症治疗:是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的治疗11.不良反应:是不符合用药目的而又会给人体带来不利影响的作用副作用12.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量下产生的与要无目的无关的作用13.量效关系:药物的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14.毒性反应(作用):是用药过量、过快或时间过长所致机体病理变化或损害15.治疗量:或称常用量比阙剂量大又小于极量的剂量。

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的病人有效且不中毒16.效价(强度):是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17.效能(最大效应):是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18.半数致死量(LD50):是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19.半数有效量(ED50):是使半数动物产生药效的剂量20.疗效指数(TI):是LD50与ED50之比用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21.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22.二重感染: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一些敏感的细菌被抑制或杀灭,是肠道菌群的共生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增殖,导致新的感染23.药物的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种药物以后,产生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分为生理依赖和精神依赖24.后遗效应:是停药后血浆血药浓度以降至阙浓度以下是残存的生物效应25.继发性反应:是继发于治疗作用出现的不良后果26.变态反应:是过敏体质对药物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27.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的一种选择性的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名词解释
抗菌谱: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耐药性(抗药性):是指长期用药,导致某些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使药物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的现象。

二重感染:是指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使体内敏感菌被抑制,而不敏感菌得以繁殖,引起新的感染,称为二次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受体阻断药: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强,但无内在活性,能阻断激动剂与受体的结合,拮抗激动剂作用。

首关效应(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指某些口服用药后经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首过消除:药物从胃肠道吸经门静脉系统到达全身血循环前,部分被胃肠壁细胞和肝脏代谢,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该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同首关效应)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和速度。

血浆蛋白结合率:指治疗剂量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

肝药酶诱导剂:指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加速药酶合成,能加速其他药代谢的药物。

肝药酶抑制剂:指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能减慢其他药代谢的药物。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或代谢物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水解后,再吸收入血,这种胆汁排泄又重吸收的现象称肝肠循环。

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不良反应:用药后出现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是有害反应。

稳态血药浓度:恒速恒量或按半衰期连续多次给药后经5个tl/2,药物吸收与消除速度达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称稳态血浓度(坪值)。

耐受性:指患者连续用药后出现药效降低,需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应有效应。

习惯性:连续用药停药后病人主观产生不满足感但无明显不适,只有继续用药的强烈愿望,也称精神依赖。

成瘾性:反复应用某药后中断用药病人会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严重生理功能紊乱),须严格控制使用。

卡比多巴与左旋多巴合用治疗帕金森病:左旋多巴是多巴胺的前体,通过血-脑屏障后,主要在纹状体突触前由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内L-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脱羧转化为多巴胺,补充纹状体内多巴胺不足,而发挥治疗作用。

左旋多巴在外周脱羧形成多巴胺后,易引起外周不良反应。

卡比多巴属外周脱羧酶抑剂,可抑制左旋多巴的外周脱羧作用,可明显增加左旋多巴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从而提高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减少外周不良反应。

肾上腺素作用翻转: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翻转。

此时,α受体兴奋时的血管收缩作用被取消,表现出β2受体兴奋时的血管扩张效应。

化疗药物:指用于防治病原体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药物。

治疗量:临床用药的剂量。

剂量:指一次给药后产生药物治疗作用的数量。

极量:是由国家药典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也是医生用药选择剂量的最大限度。

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半数实验动物(50%)死亡的剂量。

安全范围:是指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它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安全范围越大,用药越安全。

药理学用上95%有效剂量(ED95)到5%中毒剂量(TD5)的距离来表示。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与作用机制的科学。

药效动力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

药代动力学:即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及药效和血药浓度消长的规律。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

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继发反应:是指由于药物应用治疗疾病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稳态浓度:恒速恒量给药时,约经5个t1/2,此时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即达稳态浓度。

阿托品与碘解磷定合用治疗有机磷酸酯类中毒: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能迅速缓解M样中毒症状,剂量较大时还可解除神经节兴奋症状和中枢中毒症状,但不能解除肌震颤。

胆碱酯酶复活药能和血液中游离的有机磷结合,也能与磷酰化胆碱酯酶上的磷酰基结合使酶恢复活性而水解乙酰胆碱,迅速解除肌震颤,但对M样症状效果差,所以两药需合用。

激动药: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能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拮抗药: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不引起效应,但能阻断激动剂和受体的结合。

部分激动药: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

精神依赖性:有些药物在连续用药后,可使病人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通常在停药后可出现主观不适和有继续用药的强烈愿望,但停药后不出现戒断症状
身体依赖性:反复用药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如烦躁不安、流泪、出汗、腹痛、复写等。

只要再次用药,症状消失。

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类等。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且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抗生素等。

抗菌谱:抗菌药的抗菌范围。

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反跳现象:是指病人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得到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现象。

停药症状:又称撤药综合症,系指骤然停用某种药物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长期连续使用某些药物,可使人体对药物的存在产生适应。

骤然停药,人体不适应此种变化,就可能发生停药反应,主要表现是症状反跳(Rebaund)。

天然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半合成抗生素:是用化学方法通过对先天的有抗菌作用的化合物进行再加工而制成的抗生素。

深部真菌: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的一类真菌,此类真菌通常不引起疾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有一定的致病力。

浅部真菌:主要是皮肤丝状菌,大多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一般不会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不引起全身感染。

儿茶酚胺类:是指含有邻苯二酚基本结构的胺类。

体内具有生物活性的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髓质所分泌的激素,又是交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的神经递质。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物:是指作用与机体用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既:药效学;另一方面研究集体对药物的影响,及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为药物代谢动力学,既:药动学。

药物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集体产生的影响或集体对药物发生的反应。

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药物的机体原有功能活动的影响。

兴奋作用:凡功能活动加强的作用称为兴奋作用。

抑制作用:凡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称为抑制作用。

局部作用:是指未被吸收的药物在用药局部呈现的作用。

吸收作用:是指药物被吸收之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发生的作用。

药物的选择作用:药物在一定剂量对某组织或器官产生特别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的作用不明显,这被称为药物的选择作用。

普遍细胞作用或原生质毒:与选择作用相反,有的药物对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产生类似的作用,可影响酶的活性,干扰组织细胞的代谢,甚至引起细胞原生质变性这种作用称为普遍细胞作用或原生质毒。

预防作用:是指提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状发生的作用。

治疗作用:是指药物针对治疗疾病的需要所呈现的作用。

对因治疗:凡能消除致病原因的治疗称为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凡能缓解疾病症状的治疗称为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对机体不利的反应。

副作用:是致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哎哟目的不付的作用。

毒性反应:主要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的反应。

药物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疫苗;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