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介绍1. 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汉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注重家庭、孝道、礼节等。
汉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汉族人民的重要日子,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草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地区。
蒙古族的文化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他们以羊肉、牛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蒙古烤肉和羊肉汤等。
蒙古族的主要节日有那达慕节和祭敖包等。
3. 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和东部地区。
回族的文化具有多元性,他们主要的食物是清真食品,并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规。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
4. 藏族:藏族是中国的雪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地区和青海、四川等省份的藏区。
藏族的文化独具特色,他们信奉藏传佛教,著名的文化遗存有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
藏族的主要节日有藏历新年和拉萨的酥油花节等。
5.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
维吾尔族的文化丰富多彩,他们以水果和羊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烤全羊和手抓饭等。
维吾尔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等。
6. 苗族: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云南等省份。
苗族的文化独特,他们以农业为主,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和音乐舞蹈传统。
苗族的主要节日有苗年节和龙舟节等。
7. 彝族: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彝族的文化深厚,他们以烤全羊和羊肉汤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砣砣肉和酸汤鱼等。
彝族的主要节日有火把节和彝年节等。
8. 壮族: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和云南等省份。
壮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他们以大米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桂林米粉和粽子等。
壮族的主要节日有三月三歌节和糍粑节等。
9. 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和云南等省份。
汉民族传统节日表

汉民族传统节日表(附2006西历具体日期)汉民族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正月---------------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2006.01.29立春节(于立春日)2006.02.04初七:人日节 2006.02.04初八:谷日节 2006.02.05初九:天日节 2006.02.06初十:地日节 2006.02.07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2006.02.12二十:天穿节 2006.02.17廿五:填仓节 2006.02.22晦日:正月晦 2006.02.27---------------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2006.02.28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土地会、春社日/属春秋两社日之一)2006.03.01 十二: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2006.03.11十五:扑蝶会 2006.03.14十九:观音诞 2006.03.18春分节(于春分日)2006.03.21●三月---------------初三:上巳节(女儿节)2006.03.31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2006.04.04清明节(于清明日)2006.04.05●四月---------------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2006.05.05立夏节(于立夏日)2006.05.06十八:碧霞元君节 2006.05.15---------------初五:端午节(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2006.05.31 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2006.06.08二十:分龙节 2006.06.15夏至节(朝节,于夏至日)2006.06.21●六月---------------初六:天贶节(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2006.07.01十九:观音会 2006.07.14廿四:观莲节(莲花生日)2006.07.19●七月---------------初七:七夕节(乞巧节)2006.07.31十四:秋日拔禊 2006.08.07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2006.08.08廿九:地葬节 2006.08.22●八月---------------初一:天灸日(天医节)2006.09.22十五:中秋节 2006.10.06●九月---------------初九:重阳节 2006.10.30十九:观音会 2006.11.09●十月---------------初一: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2005.11.02 (本表于2005年10月底编制,故以此起算)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节)2005.11.16●十一月---------------冬至节(于冬至日)2005.12.22●腊月---------------初七:驱傩日 2006.01.06初八:腊八节 2006.01.07十六:尾牙节 2006.01.15廿三:祭灶日(小年)2006.01.22 除夕 2006.01.28。
汉族的特色活动

汉族的特色活动
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有许多特色活动代表着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
以下是一些汉族的特色活动:
1. 春节: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整个民族共同庆祝的节日之一。
春节通常在农历年末的正月初一庆祝,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家人团聚,还有传统的舞龙舞狮等表演。
2. 中秋节:中秋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日。
人们会吃月饼、赏月,还有传统的舞狮、击鼓等庆祝活动。
3. 灯笼节:灯笼节是汉族的传统庆祝活动,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标志着春节的结束。
人们会点亮各种彩色灯笼,参加游行、舞狮和舞龙等庆祝活动。
4. 龙舟节:龙舟节是观赏龙舟比赛的传统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五日庆祝。
人们会组织队伍划龙舟,同时也会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5. 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汉族传统的庆祝活动,常见于春节等重要节日。
人们穿上狮子或龙的服饰,表演舞蹈,以驱邪、祈福和庆祝为目的。
6. 赛龙舟:赛龙舟是一项古老的民间竞技运动,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舟竞赛在各地举行,参与者划着长长的
龙船,它是对龙的敬仰和崇拜的象征。
以上是一些汉族的特色活动,它们展示了汉族的传统文化和与世代传承的价值观念。
汉族的传统节日的风俗

汉族的传统节日的风俗
汉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以下是其中一些节日的风俗:
1. 春节: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家人会在除夕之夜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正月初一,人们会互相拜年、走亲访友,以及给长辈送红包。
还有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燃放烟花爆竹。
2. 清明节: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
人们会前往墓地祭扫祖先的坟墓,烧纸、供奉食物和鲜花。
还有踏青、祭祀等传统活动。
3. 端午节:端午节是庆祝屈原的节日,主要活动是划龙舟和吃粽子。
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吃传统的粽子,还会装饰五彩丝线,驱邪辟邪。
4. 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人们会赏月,家人团圆,吃月饼和烧烤,还会做灯笼和玩花灯。
5. 重阳节:重阳节是尊敬老人的节日。
人们会登高、赏菊花,还会吃重阳糕和喝菊花酒。
以上只是部分汉族传统节日的风俗,这些节日丰富多彩,富有特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解析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解析1、学习目标了解中国传统的年节、民俗,主要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了解民俗的概念,特别是江苏的传统民俗,主要掌握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特色由来及典故。
2、案例导入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
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
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
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
这个节日的本意,在除旧布新,送往迎来。
春节前的腊祭拉开了年节的序幕。
腊祭本来是农事完毕后,打猎取兽祭祀祖先百神的节日。
汉朝以立冬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
南北朝以后,定在农历12月8日为腊日,俗称“腊八”。
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的局部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
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从而开展成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众多人口的民族。
汉族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同时也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众多节日,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最广泛、最隆重、最盛大、最丰富多彩的要算春节了。
春节为一年的开始,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百姓俗称“过年”。
关于“年”的来历,民间曾有一种传说:古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有一种叫“年”的怪物,专门在这两天出来吃人。
“年”凶猛异常,任何野兽都抵不过它,但一家挂红帘布和灶堂里正在烧火的人家平安无事,另有一家,几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玩,半空中响起噼噼啪啪声,“年”被吓跑了。
所以,人家知道“年”怕红、怕光、怕响声。
后来,等到年三十、初一时,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衣服、挂红灯、敲铜锣、放爆竹,这样“年”就不会来了。
春节活动因时因地而异,一般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俗称官三、民四、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汉族及其主要传统节日

春节前夕的准备
贴对联窗花
大年三十吃团圆饭放烟花
从初一到十五
收 压 岁 钱
清明节
公立四月初五左右
牛郎织女节日 节日名 称
春 节
节 时
日 间
习俗
农历腊月初 祭灶、扫尘、贴春联画福字、放鞭 八/二十三到 炮、饮屠苏酒、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十五元 拜年、祭祖、走亲戚等 宵节 正月十五 公历4月5日 前后 赏灯、吃元宵等 扫墓、踏青、植树、插柳、放风筝、 荡秋千等。
元宵节 清明节
节日名称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节 时
日 间
习俗
农历五月 挂菖蒲、钉艾草、贴钟馗像、饮雄黄 初五 酒、赛龙舟、吃粽子等 农历七月 七娘会、水上浮、种谷板、乞双七水 初七 听私语、接牛女泪、香桥会等 农历八月 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玩 十五 兔儿爷等 农历九月 出游赏景、登高远眺、饮菊花酒、吃 初九 重阳糕、插茱萸等。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1、腊八节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用来可供伊蒲,藉之作功德。
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
2、祭灶节(大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跟着《忙年》童谣的下一句,我们就来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节的日子。
祭灶节由来已久,晚在夏朝,灶君(灶王爷)就已经变成了民间推崇的一位大神。
据说每年至了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都必须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家访,禀报人间的世间不为,玉皇大帝以此做为对人们奖惩灾祸的依据。
所以啊,人们必须在这天好好地西凯努瓦县家中的灶王爷——给他喝美味的饺子,除此之外,送给灶王爷煎炒饴糖和面做的糖瓜儿,使他喝了以后粘粘糊糊地张不永记,就可以直观地跟玉皇大帝说道“不好”。
3、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冬日进令狐冲。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就是一年之岁首,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
传统名称分别存有新春、新岁、新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
春节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保佑丰年为主要内容,具有浓烈的各民族特色。
4、元宵节“见到说道马家滴粉不好,试灯风里买元宵。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作“上元节”,即为上元佳节,意义为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活动为元宵、猜灯谜、耍龙灯等,喝美食元宵、汤圆。
5、清明节“南北山头多墓田,冬至凭吊各纷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日子,扫墓祭祖习俗至今在岭南一带仍盛行。
6、端午节“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自古以来端午节便存有赛龙舟、端午甲壳类粽、摆艾草菖蒲和吃粽子、喝雄黄酒等节日活动。
7、七夕节“七夕今宵看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孟兰节和中元节

孟兰节和中元节
孟兰节和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都是以祭祀祖先和祈求祝福为主题的节日。
虽然两者有些相似,但在时间、起源和庆祝方式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孟兰节是汉族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就是农历正月的第一个庚日。
关于孟兰节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古代的贤臣孟子,因此得名孟兰节。
人们在这一天会祭祀孟子,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此外,孟兰节还与祈求平安和除灾的活动有关。
人们会在这一天点起孟兰爆竹,燃放烟火,以驱邪避邪。
与孟兰节相比,中元节是汉族和部分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时间在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盂兰盆节。
据传说,这一天是地府的门户大开,亡魂可以回到人间享受一天的亲情和人间的生活。
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和亡灵,为他们祈福并准备食物和供品。
人们还会放水灯、燃放烟火,以迎接亡灵回家,并希望为他们消除困苦和灾难。
两个节日在庆祝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孟兰节以点燃孟兰爆竹和燃放烟火为主要传统活动,人们通过这些方式来驱邪和祈求平安。
而中元节则注重对亡灵的供奉和祭祀,人们会到墓地或祠堂祭拜祖先,并准备各种食物、水果和烛灯供奉。
总的来说,孟兰节和中元节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代表着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平安幸福的祈愿。
虽然在时间、起源和庆祝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反映了中国人重
视家庭和亲情的价值观。
无论是孟兰节还是中元节,都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必将一直保留并传承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潮汕各地中秋拜月的只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妇女不祭灶”的俗谚。在福建蒲城,女子过中秋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两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信息的传说。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多用碎瓦或砖块砌成,顶端留塔口供投放燃料用。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则,把瓦塔烧的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始于元朝末年,汉人反抗异族残暴统治者,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
正月初一十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大节之中含着小节,是日为扫帚节。民间有扫地,忌往外泼水,但要往家抱柴的习俗。见家人抱一束柴火进家,一家人要马上打开大门,依恋声地叫道:“柴(财)来家啦!柴(财)来家啦!”于是全家欢喜。“柴”与“财”谐音,祈愿来年财源茂盛。
正月初二,“请女婿”。夫妻携带儿女,带着礼物到娘家,向岳父、岳母拜年。娘家备筵席请女婿,礼节十分隆重,现民间仍多循此俗。初五,商店恢复营业,小商贩走街串巷吆喝喊卖,家居开始打扫卫生,转入日常生活。
时值三春大好时光,清明扫墓这种户外活动已具备夜游的条件。唐宋元明如此,清也不例外。现代这种风习还是很盛的。
三、端午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即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屈原为国劝主,楚顷蘘王不听,反听谗言,将其放逐。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投泪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将糯米团、雄黄酒投入江中,免被鱼吞尸体,以后成俗,在这一天吃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船。现在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利用其地理环境及旅游资源,将龙舟活动扩展为对外经贸洽谈,文化,体育和旅游活动的国际龙舟会。
挂年画也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基本内容先是以“驱除辟邪”为主,一张张新年画在驱邪避邪的同时,也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新年祝福,人们总喜欢用大红纸写上一个大大的“福”字贴在房门上和照壁上,或客厅显眼的地方。有趣的是这个“福”字不是正贴,而是倒贴,“倒”与“到”谐音,说“福倒了”听起来就是“福到了”。
四、中秋节
中秋节,即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因节日恰逢一年秋季的中期,故称中秋。因这晚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远更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日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记载。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代·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此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的过的主要节日之一。是夜,人们仰望朗朗明月,如玉如盘,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在这一天,人们要赏月、拜月、吃月饼、合家团圆,许多地方还在衍生出其他民俗活动。
主题: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一、学习任务
1、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的年节、民俗,主要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了解民俗的概念,特别是江苏的传统民俗,主要掌握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特色由来及典故。
2、案例导入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这个节日的本意,在除旧布新,送往迎来。春节前的腊祭拉开了年节的序幕。腊祭本来是农事完毕后,打猎取兽祭祀祖先百神的节日。汉朝以立冬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以后,定在农历12月8日为腊日,俗称“腊八”。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锅糯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西晋周处《5》记载有“岳阳风土记》中记载:俗以孤叶裹糯米······煮之,和烂熟,于五月五日之,一名粽,一名。“可见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节和夏至两个节日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有粽子买。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夹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贴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春节挂桃符,是我国古代一种具有神话色彩的风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桃符也是由最初的在写两句对偶的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桃符联词”,从而初步发展为今天的春联。丁忧春联是新丧人家于丁忧期间不得贴红纸春联,在守孝的第一年春节须贴绿纸春联,第二年春节为粉红纸春联,联语皆为哀感句子。第三年春节可贴红纸春联,但是联语内容仍须与守孝有关。丁忧期满后,方可用不同对联。
元宵节离不开“闹”,张灯、观灯、赛灯叫“闹花灯”,社火百戏叫“闹社火”,整个的活动叫“闹元宵”,仿佛不闹就不成其为元宵节不管南方北方,到了元宵节这一天,除了闹元宵还得聚吃元宵。元宵又叫“圆宵”、“圆子”,南方长叫“汤圆”、“水圆”,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今天,元宵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不少人甚至开始了中西结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经成为元宵馅之一。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二、知识点
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从而发展成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众多人口的民族。汉族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同时也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众多节日,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最广泛、最隆重、最盛大、最丰富多彩的要算春节了。
十五日夜(宵)举行的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元宵节是一个有着两千余年传统的节日,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鳖上灯杆、火树银花,这是元宵节最突出的景观,也最能概括此节的活动,即张灯。张灯是元宵最主要的节俗活动,其余观灯游赏以及灶火百戏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此发展、引申而来的。现在,每届元宵节前后,无论乡村还是市镇,人们都要张灯结彩,观灯游赏,烟火也多是必不可少的。当代元宵节除灯火之外,更为突出的活动是各种社火,诸如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海外华人居住区也是年年搬演、盛行不衰。元宵节,可以算是中国狂欢节。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文字记载。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蔗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大盛。不过明墓祭凄清悲切固然有,但至唐宋,宴乐游赏的风气也已形成。至唐代,寒食清明踏青扫墓的习俗已经合而为一了。
一、春节
春节为一年的开始,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百姓俗称“过年”。关于“年”的来历,民间曾有一种传说:古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有一种叫“年”的怪物,专门在这两天出来吃人。“年”凶猛异常,任何野兽都抵不过它,但一家挂红帘布和灶堂里正在烧火的人家平安无事,另有一家,几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玩,半空中响起噼噼啪啪声,“年”被吓跑了。所以,人家知道“年”怕红、怕光、怕响声。后来,等到年三十、初一时,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衣服、挂红灯、敲铜锣、放爆竹,这样“年”就不会来了。
初一这天有很多禁忌,三餐不喝粥,避免出门遇雨;不扫地,不倒垃圾于户外,意为财不外泄;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话;忌打破碗碟用具;不能到井边挑水;不动针、不缝衣、不动刀等。如今很多青年已不忌讳,但仍有一部分人恪守遵行。
春节期间,亲戚朋友着新衣依次向祖宗或神祗祝年禧,与亲朋、邻友则曰“新春大喜”或见面“发财”诸吉利语。是日晨餐水饺,午饭开盛宴,商号闭户休息,停止交易。从此至初五日,路上行人绝少,人皆于村中进行拜褐及各种游艺活动。礼多禁忌,体现着人类原本的心理、愿望和幻想。
一年中最热闹的春节活动就随着元宵节的结束而告一段落。
二、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聪明节、踏春节。清明节的民俗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到了清明,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摄氏度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转暖,草木萌发,广大农村开始春耕。江南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农谚。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对农业来说,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后来演变成节日,清明节前两天为寒食节,所以人们常合并称为清明寒食节。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中唯一具有双重意义的日子。
春节活动因时因地而异,一般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俗称官三、民四、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主要活动内容有:操办年货、做新衣、祭灶、扫尘、除夕守岁、贴门神、贴春联、挂年画、新年祝福、吃年糕、吃饺子、立春打春牛、闹元宵、玩花灯、扭秧歌等。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除夕。除夕前几天,家家户户要忙于诸如打扫卫生、缝裁衣服、炊糕做馃、杀鸡宰鸭、备办年货诸事,孩子们也因年节能大饱口福、新衣斗艳而欢天喜地。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息。
我国明见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清袁枚《随园食单》中详细记载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出现专门的月饼作坊,制作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饼面还印有各种精美图案。月饼成为中秋节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