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介绍1. 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汉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注重家庭、孝道、礼节等。
汉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汉族人民的重要日子,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草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地区。
蒙古族的文化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他们以羊肉、牛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蒙古烤肉和羊肉汤等。
蒙古族的主要节日有那达慕节和祭敖包等。
3. 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和东部地区。
回族的文化具有多元性,他们主要的食物是清真食品,并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规。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
4. 藏族:藏族是中国的雪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地区和青海、四川等省份的藏区。
藏族的文化独具特色,他们信奉藏传佛教,著名的文化遗存有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
藏族的主要节日有藏历新年和拉萨的酥油花节等。
5.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
维吾尔族的文化丰富多彩,他们以水果和羊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烤全羊和手抓饭等。
维吾尔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等。
6. 苗族: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云南等省份。
苗族的文化独特,他们以农业为主,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和音乐舞蹈传统。
苗族的主要节日有苗年节和龙舟节等。
7. 彝族: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彝族的文化深厚,他们以烤全羊和羊肉汤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砣砣肉和酸汤鱼等。
彝族的主要节日有火把节和彝年节等。
8. 壮族: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和云南等省份。
壮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他们以大米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桂林米粉和粽子等。
壮族的主要节日有三月三歌节和糍粑节等。
9. 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和云南等省份。
汉民族传统节日表

汉民族传统节日表(附2006西历具体日期)汉民族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正月---------------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2006.01.29立春节(于立春日)2006.02.04初七:人日节 2006.02.04初八:谷日节 2006.02.05初九:天日节 2006.02.06初十:地日节 2006.02.07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2006.02.12二十:天穿节 2006.02.17廿五:填仓节 2006.02.22晦日:正月晦 2006.02.27---------------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2006.02.28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土地会、春社日/属春秋两社日之一)2006.03.01 十二: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2006.03.11十五:扑蝶会 2006.03.14十九:观音诞 2006.03.18春分节(于春分日)2006.03.21●三月---------------初三:上巳节(女儿节)2006.03.31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2006.04.04清明节(于清明日)2006.04.05●四月---------------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2006.05.05立夏节(于立夏日)2006.05.06十八:碧霞元君节 2006.05.15---------------初五:端午节(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2006.05.31 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2006.06.08二十:分龙节 2006.06.15夏至节(朝节,于夏至日)2006.06.21●六月---------------初六:天贶节(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2006.07.01十九:观音会 2006.07.14廿四:观莲节(莲花生日)2006.07.19●七月---------------初七:七夕节(乞巧节)2006.07.31十四:秋日拔禊 2006.08.07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2006.08.08廿九:地葬节 2006.08.22●八月---------------初一:天灸日(天医节)2006.09.22十五:中秋节 2006.10.06●九月---------------初九:重阳节 2006.10.30十九:观音会 2006.11.09●十月---------------初一: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2005.11.02 (本表于2005年10月底编制,故以此起算)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节)2005.11.16●十一月---------------冬至节(于冬至日)2005.12.22●腊月---------------初七:驱傩日 2006.01.06初八:腊八节 2006.01.07十六:尾牙节 2006.01.15廿三:祭灶日(小年)2006.01.22 除夕 2006.01.28。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简介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地“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地前一天,用击鼓地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地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地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地意思.b5E2R。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地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地一个传统节日.来历:古代地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地“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地一年地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地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地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p1Ean。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地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地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地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DXDiT。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地传统节日.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地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地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地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地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RTCrp。
我国民族节日及文化习俗思维导图_简单清晰脑图分享-知犀

我国民族节日及文化习俗汉族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主要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等相关诗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斟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别称上元节,元夕等主要习俗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相关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二日起源纪念介之推主要习俗禁烟、冷食等相关诗词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清明节时间春分后十五日主要习俗扫墓、踏青、荡秋干、放风筝等相关诗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起源纪念屈原主要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等相关诗词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主要习俗乞巧、拜魁星相关诗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主要习俗拜月、吃月饼等相关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主要习俗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等相关诗词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壮族三月三歌节傣族泼水节藏族雪顿节回族古尔邦节开斋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高山族背篓会观月祭朝鲜族老人节满族背灯祭。
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 )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 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 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 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 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 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 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 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 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 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 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清明节的习俗
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 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 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 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 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 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 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 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 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 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 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 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 日。
龙抬头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 ”、“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 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 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 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 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 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 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 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
谢谢观赏!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 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 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 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 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
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 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 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 精神支柱。
元宵节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严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1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到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精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缔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汉族的传统节日的风俗

汉族的传统节日的风俗
汉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以下是其中一些节日的风俗:
1. 春节: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家人会在除夕之夜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正月初一,人们会互相拜年、走亲访友,以及给长辈送红包。
还有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燃放烟花爆竹。
2. 清明节: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
人们会前往墓地祭扫祖先的坟墓,烧纸、供奉食物和鲜花。
还有踏青、祭祀等传统活动。
3. 端午节:端午节是庆祝屈原的节日,主要活动是划龙舟和吃粽子。
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吃传统的粽子,还会装饰五彩丝线,驱邪辟邪。
4. 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人们会赏月,家人团圆,吃月饼和烧烤,还会做灯笼和玩花灯。
5. 重阳节:重阳节是尊敬老人的节日。
人们会登高、赏菊花,还会吃重阳糕和喝菊花酒。
以上只是部分汉族传统节日的风俗,这些节日丰富多彩,富有特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1、腊八节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用来可供伊蒲,藉之作功德。
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
2、祭灶节(大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跟着《忙年》童谣的下一句,我们就来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节的日子。
祭灶节由来已久,晚在夏朝,灶君(灶王爷)就已经变成了民间推崇的一位大神。
据说每年至了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都必须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家访,禀报人间的世间不为,玉皇大帝以此做为对人们奖惩灾祸的依据。
所以啊,人们必须在这天好好地西凯努瓦县家中的灶王爷——给他喝美味的饺子,除此之外,送给灶王爷煎炒饴糖和面做的糖瓜儿,使他喝了以后粘粘糊糊地张不永记,就可以直观地跟玉皇大帝说道“不好”。
3、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冬日进令狐冲。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就是一年之岁首,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
传统名称分别存有新春、新岁、新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
春节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保佑丰年为主要内容,具有浓烈的各民族特色。
4、元宵节“见到说道马家滴粉不好,试灯风里买元宵。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作“上元节”,即为上元佳节,意义为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活动为元宵、猜灯谜、耍龙灯等,喝美食元宵、汤圆。
5、清明节“南北山头多墓田,冬至凭吊各纷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日子,扫墓祭祖习俗至今在岭南一带仍盛行。
6、端午节“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自古以来端午节便存有赛龙舟、端午甲壳类粽、摆艾草菖蒲和吃粽子、喝雄黄酒等节日活动。
7、七夕节“七夕今宵看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 学习任务 1、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的年节、民俗,主要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了解民俗的概 念,特别是江苏的传统民俗,主要掌握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 节的特色由来及典故。 2、 案例导入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 “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 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 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 。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这个节日的本意,在除旧布新,送往 迎来。春节前的腊祭拉开了年节的序幕。腊祭本来是农事完毕后,打猎取兽祭 祀祖先百神的节日。汉朝以立冬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以后,定在农 历12月8日为腊日,俗称“腊八”。
我国明见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 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 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清袁枚《随园食单》中详细记载月饼的做法。到了 近代,出现专门的月饼作坊,制作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饼面还印有各种精 美图案。月饼成为中秋节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
挂年画也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基本内容先是以“ 驱除辟邪”为主,一张张新年画在驱邪避邪的同时,也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 节日气氛。
新年祝福,人们总喜欢用大红纸写上一个大大的“福”字贴在房门上和照壁上 ,或客厅显眼的地方。有趣的是这个“福”字不是正贴,而是倒贴,“倒”与“到”谐音 ,说“福倒了”听起来就是“福到了”。
贴门神,所谓“门神”即是粗线条的印画,画中的门神头戴将军盔,身披鱼鳞 锁子,胸悬护身镜,足登云头靴,模样和京剧中的武将差不多,贴上门神以求避 邪消灾、祈求平安。新中国成立后,贴门神的风俗由贴春联所代替。
贴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春节挂桃符,是我国古代一种具有神话色彩的风 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桃符也是由最初的在桃木板上刻神的形象,演变成 在桃木板上写上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语,进而有发展成为写两句对偶的诗句,于是 便产生了所谓“桃符联词”,从而初步发展为今天的春联。丁忧春联是新丧人家于 丁忧期间不得贴红纸春联,在守孝的第一年春节须贴绿纸春联,第二年春节为粉 红纸春联,联语皆为哀感句子。第三年春节可贴红纸春联,但是联语内容仍须与 守孝有关。丁忧期满后,方可用不同对联。
初一这天有很多禁忌,三餐不喝粥,避免出门遇雨;不扫地,不倒垃圾于户外 ,意为财不外泄;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话;忌打破碗碟用具;不能到井边挑水; 不动针、不缝衣、不动刀等。如今很多青年已不忌讳,但仍有一部分人恪守遵行。
春节期间,亲戚朋友着新衣依次向祖宗或神祗祝年禧,与亲朋、邻友则曰“新 春大喜”或见面“发财”诸吉利语。是日晨餐水饺,午饭开盛宴,商号闭户休息,停 止交易。从此至初五日,路上行人绝少,人皆于村中进行拜褐及各种游艺活动。 礼多禁忌,体现着人类原本的心理、愿望和幻想。
对他的高尚情操的敬仰,更主要的是希望这位以超升成神的“爱国诗人菩萨”,能 护佑百姓度过“恶”日难关,永保平安,常有福之。因此可以这样说,端午节系列民 俗活动,其本来的主题应是驱邪除祟,祈福求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锅糯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 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西晋周处《5》记 载有“岳阳风土记》中记载:俗以孤叶裹糯米······煮之,和烂熟,于五月五日之,一 名粽,一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盂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蜡、诗人节 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习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 图腾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日驱辟说等。其中主要是两种说法,端午节纪念屈 原,这几乎是家喻户晓;说该节日与古人为避五月初五之一“恶”日有关,今天知 道的人恐怕不会太多。但不管怎么说,端午节活动的主要内容,似乎都与这两种 说法有关。如包粽子是为让江里的鱼吃饱了,不再去咬食屈原的尸体,而划龙舟 则是为了奋力相助,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在端午节更是内消毒,悬挂,饮雄黄 酒、浴蒲艾汤,制“午时茶”,小孩子更是胸带“香袋子”,臂系“长命缕”、额涂雄黄 酒,名目不少,而且目的只有一个,既避免在“恶”日受到外界邪祟侵害。这两种说 法实际上却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即人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并不仅仅停留在
如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海外华人居住区也是年年 搬演、盛行不衰。元宵节,可以算是中国狂欢节。
元宵节离不开“闹”,张灯、观灯、赛灯叫“闹花灯”,社火百戏叫“闹社火”,整 个的活动叫“闹元宵”,仿佛不闹就不成其为元宵节不管南方北方,到了元宵节这 一天,除了闹元宵还得聚吃元宵。元宵又叫“圆宵”、“圆子”,南方长叫“汤圆”、“水 圆”,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今天,元宵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不 少人甚至开始了中西结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经成为元宵馅之一。上元之夜是 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 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二、知识点
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 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 统和文化,从而发展成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众多人口的民族。汉族不仅是中国 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同时也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众多节日,在所有的传 统节日中,最广泛、最隆重、最盛大、最丰富多彩的要算春节了。 一、春节
另外,宴席结束,还要以三牲供果,敬奉厅中神和灶君,俗称“拜岁”,家务收 拾停当后,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守岁要“竟夕不眠”。是夜灯火长明,俗谓守岁 可为父母长辈延年益寿,故又称“坐寿”。近年来,由于电视机的普及,守岁多是合 家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扣人心炫的午夜钟声中,迎来充满希望的 新一年。
春节为一年的开始,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百姓俗称“过年 ”。关于“年”的来历,民间曾有一种传说:古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有一种
叫“年”的怪物,专门在这两天出来吃人。“年”凶猛异常,任何野兽都抵不过它,但 一家挂红帘布和灶堂里 正在烧火的人家平安无事,另有一家,几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玩,半空中响起 噼噼啪啪声,“年”被吓跑了。所以,人家知道“年”怕红、怕光、怕响声。后来,等到 年三十、初一时,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衣服、挂红灯、敲铜锣、放爆竹,这样“ 年”就不会来了。
中秋节,即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因节日恰逢一年秋季的中期,故称中秋。 因这晚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远更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古代 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日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记载。唐代 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代·太宗记》记载有“ 八月十五中秋节”,此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的过的主要节日之一 。是夜,人们仰望朗朗明月,如玉如盘,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 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在这一天 ,人们要赏月、拜月、吃月饼、合家团圆,许多地方还在衍生出其他民俗活动。
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大盛。不过明墓祭凄清悲切固然有,但至唐宋,宴乐游赏的 风气也已形成。至唐代,寒食清明踏青扫墓的习俗已经合而为一了。
时值三春大好时光,清明扫墓这种户外活动已具备夜游的条件。唐宋元明如 此,清也不例外。现代这种风习还是很盛的。 三 、端 午 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即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屈原为国劝主,楚顷 蘘王不听,反听谗言,将其放逐。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投泪罗江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将糯米团、雄黄酒投入江中,免被鱼吞尸体,以后 成俗,在这一天吃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船。现在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利用其地 理环境及旅游资源,将龙舟活动扩展为对外经贸洽谈,文化,体育和旅游活动的 国际龙舟会。
除夕当天下午,要以三牲、饭菜、年馃等供品,祭神祭祖,谓之“辞岁”。然后 要贴大红春联、门联和年画,装饰布置房间。逢居丧人家不贴春联。除夕之夜,外 出亲人均要回家团聚,吃“年夜饭”。旧时饭桌下放一小火炉,谓之“围炉”。“围炉” 时,全家人不分贵贱、亲亲热热;席间禁忌说不吉利的话;倘若有亲人在外未归的 ,席上应为他留座位,摆上碗筷、酒杯,以示团聚;已婚女儿通常在夫家参加“围炉 ”,不上娘家团圆桌。围炉后,长辈要给儿孙分“红包”即压岁钱,后来逐渐发展, 能挣钱的后辈也给长者“红包”。
清明节前两天为寒食节,所以人们常合并称为清明寒食节。清明节是二十 四节气之中唯一具有双重意义的日子。
清明祭扫坟茔是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文字记载。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 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 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蔗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
一年中最热闹的春节活动就随着元宵节的结束而告一段落。 二、清 明 节
清明节又称聪明节、踏春节。清明节的民俗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 放风筝、荡秋千等。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到了清明,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 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摄氏度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转暖,草木萌发,广大 农村开始春耕。江南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农谚。中国自古以农 立国,所以对农业来说,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后来演变成节日,
十五日夜(宵)举行的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元宵节是一个有着两 千余年传统的节日,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 元)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 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鳖上灯杆、火树银花, 这是元宵节最突出的景观,也最能概括此节的活动,即张灯。张灯是元宵最主要 的节俗活动,其余观灯游赏以及灶火百戏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此发展、引申而来的 。现在,每届元宵节前后,无论乡村还是市镇,人们都要张灯结彩,观灯游赏,烟 火也多是必不可少的。当代元宵节除灯火之外,更为突出的活动是各种社火,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