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答案
模电第四章标准答案

第4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自测题一、选择合适答案填入空内。
(1)集成运放电路采用直接耦合方式是因为( C )。
A.可获得很大的放大倍数B.可使温漂小C.集成工艺难于制造大容量电容 (2)通用型集成运放适用于放大( B )。
A.高频信号B.低频信号C.任何频率信号 (3)集成运放制造工艺使得同类半导体管的( C )。
A.指标参数准确B.参数不受温度影响C.参数一直性好 (4)集成运放的输入级采用差分放大电路是因为可以( A )。
A.减小温漂 B.增大放大倍数 C.提高输入电阻(5)为增大电压放大倍数,集成运放的中间级多采用( A )。
A.共射放大电路 B.共集放大电路 C.共基放大电路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和“×”表示判断结果。
(1)运放的输入失调电压U IO 是两输入端电位之差。
( × ) (2)运放的输入失调电流I IO 是两输入端电流之差。
( √ )(3)运放的共模抑制比cdCMR A A K =。
( √ ) (4)有源负载可以增大放大电路的输出电流。
( √ )(5)在输入信号作用时,偏置电路改变了各放大管的动态电流。
( × ) 三、电路如图T4.3 所示,已知β1=β2=β3= 100 。
各管的U BE 均为0.7V , 试求I C 2的值。
解:分析估算如下:21100CC BE BE R V U U I A Rμ--==00202211B B B B I I I I ββββ++==++;0202()1R B B B I I I I ββββ+=+=++图T4.322021C B B I I I ββββ+==⋅+。
比较上两式,得 2(2)1002(1)C R R I I I A ββμβββ+=⋅≈=+++四、电路如图T4.4所示。
图T4.4(1)说明电路是几级放大电路,各级分别是哪种形式的放大电路(共射、共集、差放… … );(2)分别说明各级采用了哪些措施来改善其性能指标(如增大放大倍数、输入电阻… … )。
第四章(习题答案)

§4-3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一)戴维宁定理的证明
设流过端口以外的电路中的电流为 i,则据替代定 ,则据替代定 理,外电路可以用一个电流为 i的电流源 iS替代,如图(a)所 替代,如图(a) (a)所 示;则又据 叠加定理,得其相应的分电路 (b),(c): 示;则又据叠加定理 ,得其相应的分电路(b) (c): 叠加定理,得其相应的分电路 (b),
:在线性 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 叠加定理 :在 线性 电路中,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 压是电路中各个独立电源(激励) 单独作用 时在 压是电路中各个独立电源(激励)单独作用 单独作用时在 该支路中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 代数和. 该支路中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代数和.
§4-1 叠加定理
也就是说,只要电路存在唯一解,线性电路中 的任一结点电压,支路电压或支路电流均可表示为 以下形式: y = H 1uS1 + H 2 uS 2 + + H m uSm + K 1 iS1 + K 2 iS 2 + + K n iSn ——表示电路中独立 其中:uSk 表示电路中独立电压源的电压 独立电压源的电压
+ Req + u RL
uS1
NS
uS2
RL
口 含一 源 端
1
戴维宁定理
- -
uoc
维 宁 等 效 电 路
1' i1
RL
isc
1'
1'
u R Geq L
-
+
诺顿定理
诺 顿 等 效 电 路
1'
§4-3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对外电路而言,"含源一端口NS"可以用一条含源支路 对外电路而言," 含源一端口N 可以用一条含源支路 等效替代 戴维宁等效电路和诺顿等效电路称为一端口的等效发电机 戴维宁等效电路和诺顿等效电路称为一端口的等效发电机
第4章 习题答案

50������-2 = 0
������������������������ = -0.5 +
������������
解得 L=10(已舍去负值)
且
������2������������������ ������������2
=
-100������-3<0
所以,当劳动投入量 L=10 时,劳动的
第四章 生产论 3. 已知生产函数 Q=f(L,K)=2KL-0.5L2 -0.5K2, 假定厂商目前处于短期生产,且 K =10。
(1)写出在短期生产中该厂商关于劳动的 总产量 TPL 函数、劳动的平均产量 APL 函数 和劳动的边际产量 MPL 函数。
(2)分别计算当劳动的总产量 TPL、劳动 的平均产量 APL 和劳动的边际产量 MPL 各自 达到最大值时的厂商的劳动投入量。
有 MP=0,于是,有 35+16L-3L2=0。
解得������ = − 5
3
和
L=7。������
=
-
5 3
不合
理,舍去,故取 L=7。
由此可得,生产要素 L 投入量的合理区 间为[4,7]。因此,企业对生产要素 L 的使用 量为 6 是处于短期生产的合理区间的。
11. 已知生产函数 Q=AL1/3K2/3。 判断:(1)在长期生产中,该生产函数的规模 报酬属于哪一种类型?
50 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
APL=
TPL =20-0.5L- 50
������
������
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
MPL=
������������������������ ������������
=20-L
(2)关于总产量的最大值:
第四章作业(答案)

第四章生产者选择(1)一、选择题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 D )A.存在技术进步B.生产技术水平不变C.只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D.B与C2、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 A )A.平均产量增加B.平均产量减少C.平均产量不变D.平均产量达到最低点3、在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若劳动的使用量增加10%,资本的使用量不变,则( D )A.产出增加10% B.产出减少10% C.产出的增加大于10% D.产出的增加小于10%4、当劳动的(L)总产量下降时,( C )A/劳动的平均产量为负B劳动的平均产量为零C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D劳动的边际产量为零5、当劳动的平均产量为正但递减时,劳动的边际产量是( D )A正 B 零C负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种说法是( B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一定也减少C随着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将趋于下降D边际产量曲线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7、当劳动L的边际产量为负时,我们是处于( C )A L的第一阶段B L的第二阶段C 的第三阶段D 上述都不是8、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D )A.为生产同等产量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是不能变化的B.为生产同等产量投入要素的价格是不变的C.不管投入各种要素量如何,产量总是相等的D.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9、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 D )A. 与纵轴相交B. 经过原点C. 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D. 与横轴相交10、如果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没有交点,那么要生产等产量曲线所表示的产量,应该(B )A. 增加投入B. 保持原投入不变C. 减少投入D. 上述均不正确11、等成本曲线围绕着它与纵轴(Y)的交点逆时针移动表明( C )A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B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C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D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四、分析讨论题1、已知生产函数Q=AL1/3K2/3,判断:(1)在短期生产中,该生产函数是否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支配?(提示判断dMP/dL 的值是大于零还是小于零)(2)长期属于规模报酬的哪一种类型?解:(1)因为Q=F(L、K)=AL1/3K2/3,于是有:F(tL、tK)= A(tL)1/3(tK)2/3=t·F(L、K)所以,生产函数Q=AL1/3K2/3属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
语言学第四章课后答案

语言学第四章课后答案1、“桌子”,“书包”都属于名词,这体现了语法的什么性质()。
[单选题] *A.抽象性(正确答案)B.递归性C.系统性D.稳定性答案解析:“桌子”、“书包”等词语,虽然意思不同,但根据某种共同特点——大都能受数量词的修饰,就可以建立“名词”这个类:这就是词的用法对语法单位类别的抽象。
这体现了语法的抽象性。
2、语法规则的“系统性”是指()。
[单选题] *A.对语言的结构和成分进行类的概括B.相同规则可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C.语法规则之间可以相互推导和解释(正确答案)D.语法规则的发展变化过程十分缓慢答案解析:所谓“系统”,指的是语法规则具有推导性和解释性。
3、“三思而后行”在今天读来依旧朗朗上口,体现了语法的什么性质()。
[单选题] *A.抽象性B.递归性C.系统性D.稳定性(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产生在古代,现在依旧适用,体现语法的稳定性。
4、下列不属于共时语法的是()。
[单选题] *A.现代汉语语法B.先秦汉语语法C.汉语语法的演化(正确答案)D.近代汉语语法答案解析: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
因此A、B、D选项都属于共时语法。
汉语语法的演化属于历时语法的体现。
5、以下关于“教学语法和信息语法”的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这是根据语法研究的用途区分的语法B.教学语法研究的结果面对的是人,或者说这种语法系统要充分考虑人的特点C.信息语法也叫“计算机语法”D.语法规则体系,方便计算机处理信息。
其特点是精确可靠,定义和规则具有可推导性和可开发性(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教学语法和信息语法是根据语法研究的用途区分的语法。
教学语法研究的结果面对的是人,或者说这种语法系统要充分考虑人的特点;信息语法也叫“计算机语法”,其研究结果服务的是机器,即建立一套可以自动识别和操作的语法规则体系,方便计算机处理信息。
其特点是精确可靠,定义和规则具有可推导性和可验证性。
第四章 练习和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A. 资本主义社会B. 新民主主义社会C. 社会主义社会D. 共产主义社会2. 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A. 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B. 没收官僚资本C. 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D. 剥夺地主阶级土地和财产3.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A.《中国土地法大纲》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C.《中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 1951年至1952年“五反”运动开展的领域是A. 国营企业B. 私营企业C. 党政机关D. 合作社5.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A.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B.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6. 1953年9月,毛泽东在对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讲话时指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A. 剥夺资本家的财产B. 排挤私营工商业C. 国家资本主义D. 保护民族工商业7、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政策是A. 经销代销B. 和平赎买C. 统购包销D. 加工订货8、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A.新民主主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C.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9. 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心任务是A. 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B. 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C. 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D. 合理调整工商业10. 中国在对资本主义改造中在利润上采取的是A. 统筹兼顾B. 劳资两利C. 公私兼顾D. 四马分肥11.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拥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是A. 临时互助组B. 初级社C. 高级社D. 人民公社12. 建国之初,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的土地采取的政策是A. 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B. 消灭富农经济C. 保存富农经济D. 限制富农经济13.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A. 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B. 消灭生活资料私有制C. 消灭资本主义经济D. 消灭个体经济14.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错误的说法是A.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 过渡时期结束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结束C. 以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为目标D.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15、社会主义改造中最具有中国特色、对社会主义学说贡献最大的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16.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2004年科研题)A. 新民主主义性质B.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C. 半社会主义性质D. 社会主义性质17.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
第四章 习题答案

习题4.1选择填空1、选用差分放大电路的原因是 A 。
A 、克服温漂B 、 提高输入电阻C 、稳定放入倍数2、用恒流源取代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中的发射极电阻Re ,将使电路的 B 。
A 、差模放大倍数数值增大B 、抑制共模信号能力增强C 、差模输入电阻增大 3、差动放大器中的差模输入是指两输入端各加大小___相等_____、相位___相反____的信号。
4、设差放电路的两个输入端对地的电压分别为v i1和v i2,差模输入电压为v id ,共模输入电压为v ic ,则当v i1=50mV ,v i2=50mV 时,v id =_0mV __,v ic =_50mV __;当v i1=50mV ,v i2=-50mV 时,v id =_100mA __,v ic =_0mA__;当v i1=50mV ,v i2=0V 时,v id =_50mV __,v ic =_25mA __。
5、电流源常用于放大电路,作为_A ___(A.有源负载,B.电源,C.信号源),使得放大倍数__A __(A.提高,B.稳定)。
6、电压放大电路主要研究的指标是 a 、 b 、 c ;功率放大电路主要研究的指标是 d 、 e 、 f 、 g 、(a 电压放大倍数 b 输入电阻 c 输出电阻 d 输出功率 e 电源提供的功率 f 效率 g 管耗)7、功率放大电路中,___甲类____功率放大电路导通角最大;_____乙类___功率放大电路效率较高。
(甲类、乙类、甲乙类) 8、甲类功放效率低是因为 B 。
A 、只有一个功放管B 、 静态电流过大C 、管压降过大4.1对称差动放大电路如题图 4.1所示。
已知晶体管1T 和2T 的50=β,并设U BE (on )=0.7V,r bb ’=0,r ce =∞。
(1)求V 1和V 2的静态集电极电流I CQ 、U CQ 和晶体管的输入电阻r b’e 。
(2)求双端输出时的差模电压增益A ud ,差模输入电阻R id 和差模输出电阻R od 。
参考答案(第四章)

参考答案(第四章)一、选择题1、ABD2、ABCD3、ABCD4、ACD5、A6、ACD7、ABD8、ABCD9、ABCD10、ACD二、名词解释1、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2、政府是指一个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机关的总称。
3、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的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4、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5、政体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6、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7、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8、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9、单一制是指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10、立宪君主制也称君主立宪制,是指君主名义上为国家元首,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实际上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政府等机关的限制。
11、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2、议会君主制是指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的行动受议会制约,有民主方式制定的“宪法”,君主无实际权力。
13、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4、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导学案答案
第四章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1课时
【教材助读】
1、(1)核糖核苷酸核糖 A、G、C、U (2)单转录(3)mRNA tRNA rRNA
2、(1)主要是细胞核(2)DNA的一条链(3)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4)A-U G-C T-A C-G (5)RNA (6)双链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 mRNA
【预习自测】
1、C
2、D
【学始于疑】
1、与模板链互补,与另一条链碱基基本一样,除了在DNA上是T,在RNA上是U。
2、A-U G-C T-A C-G
3、略
【质疑探究】
1、(1)遗传效应 DNA 细胞核细胞质(2)单转录细胞核细胞质
核苷酸种类:8、4、4 碱基种类:5、4、4
【拓展提升】
1、C
2、D
【基础训练】
1、D
2、D
3、B
【能力提升】
1、A
2、D
3、C
第四章第一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第2课时
【教材助读】
1、①细胞质 mRNA 蛋白质②细胞质(核糖体)③ mRNA ④游离的各种氨基酸⑤tRNA ⑥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
2、(1)mRNA 一个密码子(2)64 61
3、(1)氨基酸反密码子(2)61 转录翻译
【预习自测】
1、C
2、D
【学始于疑】
1、3个
2、(1)1个(2)一种(3)几种(4)共用一套
【质疑探究】
1、(1)一种(2)几种(3)61种
2、6:3:1
【拓展提升】
1、D
2、D
【基础训练】
1、D
2、D
【能力提升】
1、C
2、D
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1课时
【教材助读】
1、
2、(1)酶的合成代谢性状(2)蛋白质性状
3、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决定的,但同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预习自测】
1、B
2、D
【学始于疑】
1、第一组共同点是: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第二组的共同点是:都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质疑探究】
探究一:患者由于基因突变,从而不能控制合成正常的蛋白质,进而出现相应疾病。
探究二:患者由于基因异常,体细胞中缺少一种酶,致使体内的苯丙氨酸不能沿正常途径转变成酪氨酸,而只能转变成苯丙酮酸。
苯丙酮酸在体内积累过多就会对婴儿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探究三:人的身高可能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其中每一个基因对身高都有一定的作用。
同时身高也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也有重要作用。
【拓展提升】
问题1:基因没有改变
问题2:环境(温度)导致翅形不同
【基础训练】
1、D
2、A
3、D
4、A
【能力提升】
(2)10、500、1000
(3)测量株高记录数据
(4)与100m处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与原海拔处(500m和1000m)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比10m处矮,比原海拔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