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竞赛测试题 声学与光学 附答案

合集下载

专题05声学及其他竞赛综合-30题真题专项训练(全国初中物理竞赛专用)原卷版

专题05声学及其他竞赛综合-30题真题专项训练(全国初中物理竞赛专用)原卷版

专题05 声学及其他竞赛综合30题真题专项训练(全国初中物理竞赛专用)一、单选题1.(2020·江西南昌·九年级校联考竞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长虹“5G+8K 闪电侠”就是应用5G通信的8K电视。

电视机的开启和关闭可以通过遥控器实现,遥控器用来控制电视的是()A.红外线B.紫外线C.次声波D.超声波2.(2017·全国·九年级校联考竞赛)录音棚的墙壁通常装有皮质材料的软包,如图所示,这样做的最主要目的是A.减弱声音的反射B.增强声音的反射C.增大声音的响度D.提高装饰的效果3.(2021春·江苏宿迁·九年级统考竞赛)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6次,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400次。

假如蒙上你的眼睛,有蝴蝶和蜜蜂分别从你头部附近飞过时,那么()A.能听到蜜蜂飞过,不能听到蝴蝶飞过B.能听到蝴蝶飞过,不能听到蜜蜂飞过C.蝴蝶与蜜蜂飞过都不能听到D.蝴蝶与蜜蜂飞过都能听到,但蝴蝶声音很微弱4.(2018·全国·九年级校联考竞赛)当今,世界性的能源危机断地加深,节约能源义不容辞。

下面四种符号中,为中国节能标志的是()A.B.C.D.5.(2019·湖北黄冈·九年级校考竞赛)英国两名勇敢的物理学家为了进行实验,走进面包房的烤箱里,请人把烤箱的温度逐渐升高,直到箱内干燥空气的温度升到160℃时才停止,几小时后,两位勇敢的科学家平安无事的从烤箱中出来.科学家为什么能忍受高温,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A.空气不善于传热B.人体附近空气温度为160℃C.人体不断出汗,汗液汽化吸热,维持体温36.5℃左右D.为了防止人体水分流失应不断喝水6.(2016春·江苏扬州·九年级竞赛)2015年6月1日晚,“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水域监利段发生翻沉,客轮倒扣在江面上.为了尽快救出被困者,搜救队员用铁锤敲击露在水面的船体并将耳朵贴在船体上听.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敲击船体是为了使铁锤振动发声B.敲击船体是利用声向被困者传递能量C.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听到求救的超声波信号D.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7.(2016·山东·九年级校联考竞赛)蝴蝶飞行时能产生每秒振动5~6次的声波,蜜蜂飞行时能产生每秒振动300~400次的声波.假如你的眼睛被蒙上,那么有蝴蝶和蜜蜂分别从你头顶附近飞过,则A.蝴蝶、蜜蜂飞过时,都能被发觉B.蝴蝶飞过时能被发觉,蜜蜂飞过时不能被发觉C.蝴蝶、蜜蜂飞过时,都不能被发觉D.蜜蜂飞过时能被发觉,蝴蝶飞过时不能被发觉8.(2017春·湖北武汉·九年级竞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在无风的情况下,正在发声的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能传递信息℃将真空罩里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闹钟的闹铃声在减小,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将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A.℃℃B.℃℃C.℃℃D.℃℃9.(2019·湖北黄冈·九年级校考竞赛)如图所示,扬州农科所的专家研发了一种“西瓜测熟计”仪器.长约12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3厘米,内装芯片,上设一显示屏,下端两个铁片组成V形卡槽,在仪器上还有一根10余厘米长的细线,另一头是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塑料“小碗”.判断西瓜的生熟时,只要用卡槽(图中两铁片)固定西瓜,然后把“小碗”扣在上面,对西瓜轻敲大约5s左右显示器就能显示结果.其依据是()A.敲击西瓜产生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B.卡槽固定西瓜,小碗扣在上面是为了收集声波,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C.该仪器判断西瓜的生熟是根据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判断D.该仪器把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与的听筒原理相同10.(2019·湖南长沙·九年级校联考竞赛)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地震幸存者在废墟中敲打铁管向外传递信息是利用了铁管传声性能好的特性B.小提琴演奏者通过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来改变琴弦发声的响度C.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D.学校楼道内设立“轻声慢步”标志的目的是防止噪声产生11.(2019·江苏南京·九年级统考竞赛)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

初中物理声学专题知识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100题5份

初中物理声学专题知识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100题5份

初中物理声学专题知识训练试题含答案一、填空题1.如图是在我市某工厂的噪声监测仪,该仪器是用来监测声音(选填响度、音色或音调)大小的,仪器显示“噪声89分贝,请注意使用耳塞”,使用耳塞是采取(选填消声、吸声或隔声)的方式减轻噪声对人的影响。

如果学校外的噪声对上课造成影响,请你用一种合理的方法来消除或减小该噪声对你们的影响:。

2.小明正在准备“杜绝高空抛物”的主题班会上给同学们的演讲,他想研究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他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相机,拍得纸锥下落的照片如所示,这种相机说明书的描述如下:“……每秒曝光两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1)纸锥从E到F运动的路程是cm,其速度是m/s。

(2)纸锥下落速度的变化情况是(选填“变大”或“变小”或“先变大后不变”)。

3.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如图甲所示,重做上面的实验,用力重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强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如图乙所示,实验表明:当音叉越响时,乒乓球被弹得越(选填“远”或“近”),说明越大,响度越大。

4.小兰同学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成了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所示.塑料管或竹管是通过的振动发声的;上下推拉“活塞”,声音的(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就会改变.5.我市为创建“美丽泰安”做了大量的工作,控制噪声污染就是其中一项,我们用为单位来表示噪声的强弱等级.当人们感觉到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用方法减弱噪声.二、单选题6.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7.2022北京冬奥会,不但是奥运健儿们的竞技场,也是虚拟数字人的舞台。

完整版)初中物理声学经典习题(附详细答案)

完整版)初中物理声学经典习题(附详细答案)

完整版)初中物理声学经典习题(附详细答案)1.正确答案为C,正在发动的摩托车是声源。

2.用纸屑“跳舞”能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是振动,同时也能说明声音能传播。

3.错误答案为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4.正确答案为B,笛子是由空气振动发声的。

5.正确答案为D,最先听见的是钢管传播的声音,最后听见的是回声。

6.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于传播条件的是B,人们先看到闪电,过一会儿才听见远处的雷声。

7.正确答案为C,往鼓面上撒一些纸屑,敲鼓时能看见纸屑不停的跳动,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8.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9.(1) 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表明声音能够通过棉线传播。

2) 改用细金属丝连“土电话”听到的声音更大,表明细金属丝的导电性更好,可以更有效地传递声音。

3) 如果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听不到声音,是因为棉线的振动被阻断了。

10、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如果听到雷声需要3秒钟,那么离闪电发生处的距离约为1020米。

11、电影院墙壁上的凹凸不平是为了减弱回声。

12、当我们录制自己的歌声后,播放磁带时,声音好像不是自己的声音。

这是因为我们平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通过骨骼将声带发出的声音传到内耳的,与经由空气传过来的声音有所不同。

13、大象比人更准确地判断声源的位置并不是由于双耳效应产生的结果。

14、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

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指的是声音的响度。

15、XXX和XXX认为男声演唱“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人是XXX,是因为不同演员声音的音色不同。

16、要想做到钢琴与人的声音高度融合,主要依据是音色。

17、形容声音“高”指的是音调。

18、超声波的频率大于Hz,次声波的频率小于10Hz。

19、我们能听到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却听不到蝴蝶飞行时发出的声音,是因为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不产生声波。

初中物理声学专题知识训练试题含参考答案(精选5套)

初中物理声学专题知识训练试题含参考答案(精选5套)

初中物理声学专题知识训练试题含答案一、填空题1.2016年1月6日,我国地震台网探测到朝鲜境内发生了一次强度约为5级的地震,朝鲜证实进行了核试验,核爆炸产生的(超声波/次声波)能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这种波的频率比可听声波(高/低),这种波对人体有杀伤力,这说明它具有.2.将塑料绳的一端扎紧,尽可能将其撕成更多的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这是因为塑料丝带了电荷(选填“同种”或“异种”),这种使塑料丝带电的方法称为,塑料丝带电的实质是在物体间转移3.,二胡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

如图所示,拉二胡时,二胡发出的优美声音是由弦产生的,在演奏前要定弦,是为了改变声音的;正在家中学习的小明为了避免受到楼下二胡演奏声的干扰,将门窗关紧,这属于在控制噪声。

4.如图所示三个声音的波形图,音调相同的是,响度相同的是,音色相同的是.5.请从声音特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

运动场上传出“忽大忽小”的喊声,“忽大忽小”指声音的不同;把鼓面绷紧些,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鼓面发声时的;能区分出锣声与鼓声是因为这两种声音的不同;医生用听诊器可以清晰地听到患者心脏跳动的声音,这是因为增大了入耳声音的。

二、单选题6.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A.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B.用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C.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7.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会不同B.“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物体振动发出声音8.小军朗读课文时声音太小,离他较远的同学听不清楚,老师请他声音再大一点。

这里的“声音大一点”指的是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9.小明在家往保温瓶里灌开水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他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水是否满的?()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C.水位升高音调不变,响度越来越大D.水位升高音调不变,响度越来越小10.雨后的山林中,鸟鸣清脆,溪水潺潺,微风轻拂,树枝摇曳……关于此环境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鸟鸣声、流水声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人们主要通过音调分辨鸟鸣声和流水声C.鸟鸣声和流水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一定不同D.茂密的树林具有吸声、消声的作用11.鉴于疫情防控形势,为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从3月15日开始,临沂市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除能实行全封闭管理的高三年级之外,全部开始线上教学。

初中物理声学试题及答案

初中物理声学试题及答案

初中物理声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声音是由物体的什么产生的?A. 振动B. 静止C. 移动D. 膨胀答案:A2.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多少?A. 340m/sB. 1000m/sC. 3000m/sD. 30000m/s答案:A3. 以下哪个不是声音的特性?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颜色答案:D4.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多少?A. 20Hz-20000HzB. 20Hz-20000kHzC. 20kHz-20000kHzD. 20Hz-200kHz答案:A5. 回声是声音的什么现象?A. 反射B. 折射C. 衍射D. 干涉答案:A6. 以下哪个不是减弱噪声的途径?A. 在声源处减弱B.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C. 在人耳处减弱D. 增加噪声答案:D7. 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能听到的是?A. 超声波B. 次声波C. 两者都能听到D. 两者都听不到答案:D8.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怎样的?A. 固体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中最慢B. 气体中最快,液体次之,固体中最慢C. 固体中最快,气体次之,液体中最慢D. 液体中最快,固体次之,气体中最慢答案:A9. 声音的响度与什么有关?A. 振幅B. 距离C. 音色D. 频率答案:A10. 以下哪个现象与声音的音色有关?A. 同一首歌由不同的人演唱B. 同一首歌由同一个人用不同的乐器演奏C. 同一首歌由同一个人用同一种乐器在不同时间演奏D. 同一首歌由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乐器在不同时间演奏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介质12.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______ m/s。

答案:34013. 音调指声音的______,响度指声音的______。

答案:高低,强弱14. 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通常在______ Hz到______ Hz之间。

初中物理声现象专题测试试卷(附答案)

初中物理声现象专题测试试卷(附答案)

初中物理声现象专题测试试卷(附答案)初中物理声现象专题测试试卷(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1.下列关于乐音和噪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无论乐音和噪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乐器只会发出乐音,不会发出噪声。

C.XXX能使人心情舒畅,噪音却使人烦燥不安,有碍健康。

D.使用隔音材料可以降低噪音的危害。

2.在电影院内听不到回声,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A.墙壁反射的声音与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

B.墙壁吸音性好,传向墙壁的大部分声音被吸收了。

C.墙壁吸收了全部声音。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4.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中,能够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是()A.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听声音的变化。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情况。

C.抽去罩内一些空气后,听闹钟的铃声变化。

D.XXX通过“土电话”听XXX的轻声说话声。

5.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频率。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导致噪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噪声的音色。

C.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手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手机铃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7.2013年4月16日,XXX“海巡01”轮在海上展开拉练,未来将被派往南海、钓鱼岛等海域执行任务,如图所示,“海巡01”轮配备有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主要用于对付海盗等人员。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声波具有能量。

B.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

C.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 声学、光学强化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 声学、光学强化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声学、光学强化训练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将答案直接写在横线上,不必写出解题过程)1.如图所示是王爷爷为孙子制作的一只会“吹口哨”的纽扣,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

此声音是由于纽扣周围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2.编钟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乐器,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3.一名游客行走在玻璃栈道上,栈道上映出了她美丽的“身影”,若游客的身高是1.65 m,则游客的头顶到“身影”头顶的距离为m。

4.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5万多人因溺水意外死亡,其中未成年人溺水事件最多。

造成溺水事故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光的(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使人感觉“看到”的水深度比实际的浅。

5.2020年6月21日下午3点半左右,娄底市内绝大部分同学亲眼看到了日环食这一难得的景象。

图中,能描述其形成原因的是(选填“甲”或“乙”)图。

6.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 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m。

(在空气中声速为340 m/s)7.同学们发现吴小飞看书的姿势和别人不一样,他总要把书拿得很远,和老年人一样。

吴小飞同学的眼球和图(选填“A”或“B”)类似。

8.如图所示,空气中的一束激光从左边入射进入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玻璃,请完成这束光的传播光路。

(已知光由玻璃进入空气时的临界角约为41.5°)9.物体位于凸透镜前20 cm处,此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呈现了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焦距的范围为。

10.如图所示,把一凸透镜放在平面镜前,当用眼睛观察镜子时,光束似乎是从M处发散开来的,则光束会聚处和M点的距离是m。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该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内)11.下列汉语成语中,能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的是( )A.海市蜃楼B.井底之蛙C.镜花水月D.五光十色12.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承接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当把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凸透镜50 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原理用于( )A.照相机B.放大镜C.幻灯机D.显微镜的目镜13.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音调的单位是频率B.0分贝是指周围环境没有声音C.声音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可以发生反射、折射等现象D.超声波的速度比次声波的速度要快14.绝大多数鱼类的体温与周围水温相同,然而,生活在海水中的月鱼,其体温比周围水温高,为证实这一点,可对水中的月鱼进行拍照,应选用的器材是( )A.可见光照相机B.紫外光成像仪C.红外照相机D.超声波成像仪15.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通过观察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B.乙图中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C.丙图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D.丁图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16.能正确表示光从室外透过窗户玻璃进入室内传播的光路图是( )17.如图所示,凸透镜主光轴上有A、B两点,将蜡烛放在A点,可得到一个缩小、倒立的像;若将蜡烛放在B 点,可得到一个放大、倒立的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透镜不在AB之间B.透镜必在AB之间C.透镜可能在A点左侧,也可能在AB之间D.透镜可能在B点右侧,也可能在AB之间三、实验题(第18小题4分,第19小题4分,第20小题8分,共16分)18.如图是小霖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是点燃的蜡烛,B是与A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

初中物理竞赛声光竞赛试题及答案

初中物理竞赛声光竞赛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1.在房间里讲话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A .房间里不能产生回声B .墙壁反射的回声从门口跑掉了C .回声太小,人耳不容易听到D .房间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 【解答】 解: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是0.1s ,由 v = 得: s = vt = 340m/s × 0.1s = 34m ,因此区分开原声和回声最短距离是:时间与我们说话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差太短,所以我们的耳朵听不出说话声与回声,因此人耳区分不开原声与回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故故选: D 。

2.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 20m 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 340m/s ,铁中声速为 5200m/s )( )A .1 次敲击声B .2 次敲击声C .3 次敲击声D .4 次敲击声【解答】 解: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而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当乙同学在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

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铁管的另一端时,声音会传播两次,即第一次是通过铁管这一固体传播过来的,另一次是通过铁管周围的空气传播过来的。

由于铁管长 20m ,故其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是,据 0.00385s ;分析上述数据,可知声音通过空气和铁管的传播时间之差小于不能区分开这两次声音的,故只能听到一次声音。

故选: A 。

== == s ′ 17m 。

D 正确, ABC 错误。

同理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是:t = = ≈0.0588s0.1s ,所以此时人耳朵是 t = = t=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把蜡烛和光屏固定在光具上,当移动透镜分别距光屏6cm 和34cm 均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透镜距光屏34cm 时成缩小的实像B .蜡烛和光屏的距离为40cmC.透镜的焦距范围为3cm≤f≤6cm D.如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透镜仍可在上述两位置成像,且像的性质不变【解答】解:题干中说到当移动透镜分别距光屏6cm 和34cm 均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可以得到:距光屏6cm 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即f< 6cm< 2f⋯⋯① ,距光屏34cm 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即34cm>2f⋯⋯② ,故A 错误;根据①② 可得3cm< f<6cm,故C 错误;根据成像分析,距光屏6cm 和34cm 成实像是两个互逆的光路,所以u1=v2,v1=u2,蜡烛和光屏的距离为6cm+34cm =40cm,故B 正确;如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透镜仍可在上述两位置成像,但是成像的性质正好与原先相反,故D 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竞赛测试题: 声学与光学(附答案)一、选择题1、有一种自行车尾灯设计得很巧妙。

当后面汽车的灯光以任何方向射到尾灯时,它都能把光钱“反向射回”。

下图是4种尾灯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用于反光的镜面具有不同的形状。

能产生上述效果的镜面是( )A B C D2、图4中画的是王小刚同学的眼镜,从眼镜判断,他的眼睛( )A.是远视眼。

B.是近视眼。

C.视力正常,眼镜是太阳镜。

D.一只眼视力基本正常,另一只是近视眼。

3、这张试卷是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看得特别清楚。

我们之所以能看清楚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进入眼睛。

B.白光照到试卷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眼睛。

C.白光照到试卷上,白纸仅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光。

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

4、一种手电筒上所有的聚光小电珠如图2所示,其前端相当于一个玻璃制成的凸透镜,灯丝(可看作一个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它出射时,出射光束(图中实线所示)比无此透镜时的光束(图中虚线所示)要窄,即它可减小光束的发散,有聚光功能。

在这种小电珠中,灯丝应位于( )A.凸透镜的焦点以内。

B.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

C.凸透镜的焦点处。

D.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

5、为了防盗,在门上装上一个“猫眼”,使屋内的人能看清屋外的人是一个正立缩小的像,屋外面的人却看不清屋内的人,则“猫眼”应该是:( )A.凸镜B.凹镜 C.凹透镜D.凸透镜6、在暗室的红灯下看一张白纸和白纸上的红字,得到的感觉是:( )A.纸是白色的,字能看清楚 B.纸是白色的,字看不清楚C.纸是红色的,字能看清楚 D.纸是红色的,字看不清楚7、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全身呈绿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8、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小。

9、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从飞机上拍摄地面的照片。

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50毫米,则底片与镜头距离应该在( )A.100毫米以外。

C.恰为50毫米。

B.50毫米以内。

D.略大于50毫米。

10、为了保护听力,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控制噪声不超过( )A.30分贝B.50分贝 C.90分贝D.110分贝11、若用照相机的镜头作为透镜做透镜成像实验,那末下述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看到物体倒立的、缩小的像 B.看到物体正立的、放大的像C.看到物体倒立的、放大的像 D.看到物体正立的、缩小的像12、将鼓轻敲一下,然后重敲一下,两次敲出的声音相比是:( )A.音调改变B.响度改变C.音色改变D.三项均不变13、放映幻灯时,为了在屏幕上得到更大的像,那么应采取的措施是:( )A.幻灯机离屏幕远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小一些B.幻灯机离屏幕远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大一些C.幻灯机离屏幕近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大一些D.幻灯机离屏幕近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小一些14、甲乙两人在照同一个镜子。

甲在镜中看到了乙的眼睛。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也一定能看到甲的眼睛;B.乙只能看到甲的眼睛;C.乙不可能看到甲的眼睛;D.乙不可能看到甲的全身。

15、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时,为了看得更大的清晰象,她常常这样做:( ) A.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远一些;B.报与眼睛不动, 放大镜离报远一些;C·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高报近一些;D.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近一些。

16、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

她判断碗的好坏时主要的根据是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音量。

17、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

要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竖直方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α应为:( )A.30°;B.45°;C.60°;D.90°。

18、小明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大于20厘米;B.一定小于8厘米;C.一定在10厘米到16厘米之间;D.一定在8厘米到10厘米之间。

19、我们能够分辨钢琴和小提琴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 )A. 音调不同;B. 音色不同;C. 响度不同;D. 频率不同。

20、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俯视图中的P点沿水平方向看到的应该是下面哪个图中的情形? ( )21、小明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放大镜伸直手臂观看远处的物体,可以看到物体的像,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 射入眼中的光一定是由像发出的B. 像一定是虚像C. 像一定是倒立的D. 像一定是放大的22、生物显微镜的镜筒下面有一个小镜子,用来增加进入镜筒的光强。

如果小镜子的镜面可以选择,在生物课上使用时,效果最好的是:()A. 凹型镜面B. 凸型镜面C. 平面镜面D. 乳白平面2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像距v和物距u是一一对应的,在如图 12所示的四个图线中,能正确反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该是 ( )(A)图线A (B) 图线B (C)图线C (D)图线D24、如图1,纸筒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为了在A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A.眼睛应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楚B.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再看远处的景物时就应该把B向外拉,增加A、B间的距离C.应把A端朝着明亮的室外,B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D.应把B端朝着明亮的室外,A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25、小明在听讲座时,想把银幕上用投影仪投影的彩色幻灯片图像用照相机拍摄下来。

由于会场比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

这样拍出来的照片()A.反而看不清投影到银幕上的图像,倒是把银幕上的一些污渍拍出来了B.色彩鲜艳,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C.色彩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色的字和线条D.与不用闪光灯时效果一样,因为拍摄的是银幕上的像,而不是实际的景物26、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

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把相机“调焦”。

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移动了位置,他和摄影者的距离变大。

为使他在胶片上仍然形成清晰的像。

镜头与底片的距离应该( )(A)变小. (B)变大. (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

27、.电视机的开启和关闭可以通过遥控器实现。

遥控器用来控制电视机的是A.红光B.红外线C.紫光D.紫外线28、在儿童乐园,摄影师给卡通人照相,在对焦时,发现毛玻璃上卡通人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为了使毛玻璃上卡通人像的位置如图1乙所示,摄影师应当将镜头适当地()A.向下并且向左移B.向下并且向右移C.向上并且向左移D.向上并且向右移29、用可变焦的光学照相机可以把远处的景物“拉近”进行拍摄,就是说,虽然被拍摄的景物与照相机镜头之间距离距离基本不变,但仍可以使底片上所成的像变大。

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焦距变大,像距也变大 B.焦距变小,像距也变小C.焦距变大,像距变小 D.焦距变小,像距变大30、用普通照相机拍照时,要按被照物体距相机镜头的远近进行“调焦”,使用起来不太便捷。

有一种“傻瓜”相机,只要把想拍摄的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器内,不论远处还是近处的物体,在照片上都比较清晰,从而使拍照的过程变得十分快捷。

这种“傻瓜”相机不用“调焦”的奥秘是[]A.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B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C.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D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31、如图 15 (a)所示,平面镜OM与ON夹角为θ,光线AB经过平面镜的两次反射后出射光线为CD。

现将平面镜OM与ON同时绕垂直纸面过0点的轴转过一个较小的角度β,而入射光线不变,如图 15(b)所示。

此时经过平面镜的两次反射后的出射光线将()(A)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平行(B)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重合(C)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之间的夹角为2β(D)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之间的夹角为β32、王勇同学在宾馆饭店看到一种自动门,当有人靠近时,门会实现自动开闭。

王勇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很想知道自动门是如何实现自动控制的。

为此他反复做了几次试验:当他轻轻地靠近自动门时,门自动打开;当把一个足球滚向自动门时,门自动打开;当把一面底部装有滚珠的无色透明大玻璃板,直立着滑向自动门时,门不打开。

王勇同学根据探究试验的结果,对自动门的自控原理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你认为其中最合理的猜想是[]A.自动门“听”到来者的声音时,通过声控装置实现自动开闭B.自动门探测到靠近的物体发射出的红外线,通过光控装置实现自动开闭C.自动门本身能发射出一种红外线信号,当此种信号被靠近的物体反射时,就会实现自动开闭D.靠近门的物体通过空气能产生一种压力传给自动门,实现自动开闭33、检查视力时,要求眼睛与视力表相距5 m。

医院里常按图1所示的方式检查视力,让被检查者面对平面镜而坐,身后是视力表。

已知人距平面镜2 m,那么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是A.5m B.2m C.3m D.4m3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红直不明白:在光纤通信中,光信号是怎样经过漫长而又曲折的线路,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呢?后来通过“探究光纤怎样传输光信号”的活动中,她终于明白了:光信号在光纤中A.是靠光纤壁不断地反射而向前传播B.就像电流沿弯曲导线那样传播C.就像水流沿弯曲水管流动那样传播D.是靠光纤壁不断地折射而向前传播35、小明在用可变焦的光学照相机(一种镜头焦距大小可根据需要发生改变的光学照相机)给小兰拍了一张半身照之后,保持相机和小兰的位置不变,又给小兰拍了一张全身照。

关于这个过程对相机的调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焦距变大,像距也变大B.焦距变小,像距也变小C.焦距变大,像距变小D.焦距变小,像距变大36、物理小组的同学想利用闪电和雷声的时间间隔计算闪电发生位置到他们的距离,以下是因位同学提出的不同方案,其中计算结果误差最小的应该是 ( )A.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再乘以声速B.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贵再乘以声速C.由两位同学分别按选项A、B两种方法测量时间,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D.由一位同学按照选项A的方法,多测几次对应不同闪电与雷声的时间间隔,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37、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