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6课《诗情画意》教学设计案例
教案《诗情画意》

教案《诗情画意》教学内容:浙教版美术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6课教学目标:1、为熟悉并喜欢的古诗或古诗中的某一句配画。
2、运用已学过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绘画技巧表达古诗的意境。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
法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
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改变而改变。
下列可移动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一)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队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等收藏、保管的文物;(三)国家征集、购买的文物;(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给国家的文物;(五)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文物。
属于国家所有的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保管、收藏单位的终止或者变更而改变。
国有文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重点:通过诗配画的创作,让学生感受诗情画意的独特魅力,提高绘画创作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学具准备:学生准备一到三首喜欢的、能够背诵、理解的古诗及绘画工具。
师收集了解学生学过的古诗,并收集绘制相关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导入师:请学生看一段视频,这段在视频和我们平时看视频一样吗?视频中你看见它是有什么组成(画和诗),同学们喜不喜欢古诗?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能不能用我们的画笔把古诗中蕴藏的美好图画画出来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情画意。
(师板书课题)二、新授1、诗情画意是我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有很多大画家都喜欢用画来表达诗的意境,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名画,你能联想到哪首古诗呢?(出示马远《寒江独钓图》)生猜测……师:南宋画家马远素有“马一角”之称,他常在画面留出许多空白给观赏者以自由想象的余地。
2024年《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围绕诗歌和画作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 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 出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14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2024/2/29
15
学生表现评价方式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小组 讨论、展示等环节,评估其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024/2/29
22
06
教师团队建设与培训
2024/2/29
23
教师团队组建及分工协作
2024/2/29
组建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
包括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的专任教师,共同进行《诗情画意 》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明确团队成员分工
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特长,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如课程设计、课 堂教学、学生指导等。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培养爱国情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 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以艺术为手 段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 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 习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2024/2/29
5
教材分析与选用
2024/2/29
教材特点
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通过定期会议、在线交流等方式,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4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培训措施
01
组织专题培训
针对《诗情画意》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组织相关学科的专题培训,提高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02
开展教学观摩与研讨
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方法,促进教师之
初中美术浙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诗情画意》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美术浙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诗情画意》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2、学习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大自然、画家和山水画之间的关系。
3、通过比较、欣赏、分析,使学生理解山水画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2学情分析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再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景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
为此,传统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透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好艺术美上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得到基本因素,但意境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的景观,同时也包括着能够触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好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展示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好感情上的共鸣。
本课为浙美版七年级下第四课《诗情画意》(山水画)的教学内容,属造型表现领域。
通过七年级上册花鸟画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中国画的运笔方法和墨色变化,对中国画的特点也有一定认识。
山水画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单纯的技法学习,而是通过山水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山水画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传统的承袭,要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认识作品,体会山水画的“情与景汇,意与象通”。
本课以欣赏山水画的意境为切入口,转到学习山水画的创作技法。
山水画的欣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知进行体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山水画之意境美。
浙美版初中美术6.诗情画意教学设计(2)

6.诗情画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本堂课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教会儿童学习,教会儿童欣赏,教会儿童创造”这一教育理论来设计教学思路。
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和创造,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现以生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一教育思想。
运用到是教学方法有讲述法、提问法、对比分析法、引导法、演示法。
学习方法有聆听法、讨论法、对比分析法、实践法。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较高,积极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较好,但学生视野狭窄,对美术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学生的审美意识较浅,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
对传统山水画艺术更没有深入系统了解,只停留在小学阶段。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以及构筑意境的要素。
教学难点:创作具有意境美的山水画作品。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对比导入,情感体验。
1对比导入,情感体验。
(2分钟)出示一幅摄影作品,和一幅山水作品师:这两张作品同样是表现山水为主题,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张,为什么?生:更喜欢第二张作品,因为它的画面有虚有实,把山水的美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师:是的。
中国画,尤其是中国画中的山水画,特别善于表现虚实相生的意境,此刻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充满诗意的境界,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
引出课堂:《诗情画意》——感受山水画意境之美活动2【讲授】诗画欣赏感受意境师: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诗情画意》,那我们就从一个著名的诗人入手,同学们知道王维吗? 生:知道。
他是唐朝著名诗人。
师:王维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有名的画家,苏东坡就赞誉过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王维的画,找找看是不是有这样的特点。
出示王维的作品:《山居秋暝》附上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师:我们可以把诗和画结合在一起谈谈感受,思考一下。
师:谁来试试看?生1:。
生2:。
师:很好,两位同学都能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师:老师这里有个概念不太懂,想请教一下同学们,你认为什么是意境?生1:。
浙美版初中美术6.诗情画意教学设计(2)

6.诗情画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本堂课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教会儿童学习,教会儿童欣赏,教会儿童创造”这一教育理论来设计教学思路。
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和创造,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现以生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一教育思想。
运用到是教学方法有讲述法、提问法、对比分析法、引导法、演示法。
学习方法有聆听法、讨论法、对比分析法、实践法。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较高,积极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较好,但学生视野狭窄,对美术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学生的审美意识较浅,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
对传统山水画艺术更没有深入系统了解,只停留在小学阶段。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以及构筑意境的要素。
教学难点:创作具有意境美的山水画作品。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对比导入,情感体验。
1对比导入,情感体验。
(2分钟)出示一幅摄影作品,和一幅山水作品师:这两张作品同样是表现山水为主题,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张,为什么?生:更喜欢第二张作品,因为它的画面有虚有实,把山水的美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师:是的。
中国画,尤其是中国画中的山水画,特别善于表现虚实相生的意境,此刻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充满诗意的境界,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
引出课堂:《诗情画意》——感受山水画意境之美活动2【讲授】诗画欣赏感受意境师: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诗情画意》,那我们就从一个著名的诗人入手,同学们知道王维吗? 生:知道。
他是唐朝著名诗人。
师:王维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有名的画家,苏东坡就赞誉过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王维的画,找找看是不是有这样的特点。
出示王维的作品:《山居秋暝》附上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师:我们可以把诗和画结合在一起谈谈感受,思考一下。
师:谁来试试看?生1:。
生2:。
师:很好,两位同学都能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师:老师这里有个概念不太懂,想请教一下同学们,你认为什么是意境?生1:。
浙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 6诗情画意 教案设计

诗情画意一、教材:浙人美七下二、二、教学课时:二课时三、学习领域:欣赏·评述四、学生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
这一时期的学生知识面已有所拓展,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初步的技能技巧表现能力。
通过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学习,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自然之美,认识到了表现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已经成为了艺术家普遍的永恒主题。
本课主题是围绕春天展开畅想,同时也是对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的认识与体会。
在这样的主题中,学生们有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如:过春节、迎新春、春游、植树等,在其它学科中也学过许多有关春的诗词、散文、春联、歌舞、音曲等等,每个学生从这些经历中所获得的和要释放的是不同的感想与收获,对春天的特点也有着不同的领会与理解。
但大多数学生知识形成了抽象思维,还不能把这些对春天的感受与文学、音乐作品有机的结合起来,表现春天的形式与手法也较为单一,在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时,往往知识一翻而过,很少去思考、体会其中的意境和传达的信息及其表达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理念基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要考虑,本课教学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尽可能地使课堂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主体性。
课堂设计以师生双边活动和自我感悟、发现为主,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为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评价美和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尊重每位学生的感受,赞赏每位学生欣赏作品时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他们创设一个能够抒发自己对春天、生活、大自然无限热爱的舞台。
本课教学充分借助和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结合、借鉴大量有关春天的艺术作品图片、flash动画、文学、音乐作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延伸、拓宽和重组,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贴近生活、富有趣味。
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参加探索发现,从而体验过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享受快乐。
6.诗情画意-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6.诗情画意-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情画意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素描基本技法;3.通过线条、明暗、质感的描绘,表现不同材质和物体的丰富性。
教学重点1.掌握素描的基本技法;2.通过线条、明暗、质感的描绘,表现不同材质和物体的丰富性。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线条、明暗和质感来表现不同材质和物体的丰富性;2.如何在绘画中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特点。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色铅笔、素描纸、橡皮擦、毛笔、宣纸;2.学生准备:黑色铅笔、素描纸、橡皮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和小视频介绍“诗情画意”的概念和特点;2.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样的绘画作品才是诗情画意的作品?二、素描基础技法(20分钟)1.教师讲解素描的概念及基础技法,如直线、曲线、平行线、交叉线、阴影等;2.学生跟随教师练习素描基础技法。
三、表现不同材质和物体的丰富性(25分钟)1.教师以茶杯和水果为例,展示素描表现不同材质和物体的方法,如线条和明暗的表现;2.学生跟随教师练习表现不同材质和物体的丰富性。
四、绘画作品的创作(25分钟)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素描来表现一件物品;2.学生进行互评,欣赏和品评不同学生的作品。
五、总结(5分钟)1.分享:请学生展示自己最满意的一幅作品,并谈谈自己的创作心得;2.教师点评和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七年级美术下册的第六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诗情画意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教授素描基础技法,帮助学生学会用线条、明暗、质感来表现不同材质和物体的丰富性。
本节课采取了讲解、示范和互动等多个形式,让学生在不同角度来学习和体会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素描基础技法的练习不够认真,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督促和指导。
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诗情画意”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我们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践来拓宽他们的思路。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素描基础技法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项技能,并通过更多的实践来不断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和创作能力。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用水墨画形式表现古诗大意;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作能力;3、通过诗情画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艺术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如何用水墨画形式描绘古诗大意。
通过分析、讨论古诗大意及分析范作的方法解决。
难点:古诗意境的表现。
通过分析范作和以一首诗为例,先讨论分析再示范的方法解决。
课前准备:教师:水墨诗意挂图数幅,水墨画示范工具、录音机、古诗朗诵录音带。
学生:生宣纸、毛笔、调色盘、水瓶、垫纸、墨汁。
教学过程:一、引导播放《望庐山瀑布》的古诗朗诵带,并展示为此诗配画的水墨诗意图。
请看老师为《望庐山瀑布》配的画,是用什么形式画的?(水墨画)我们今天就来用水墨画表现古诗大意。
板书课题:诗情画意二、讲授新课审美体验:用水墨画表现的《望庐山瀑布》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讨论)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书上范作:谁能说说《寻隐者不遇》的诗词大意?读了以后给人什么样的感受?那么范作上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意境的?(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水墨画法表现隐者生活环境的清幽的)《蓬头稚子》用了什么笔墨技法表现诗词内容的?《泊船烟渚》表现了什么意境?如果都用“勾”的方法好不好?这些诗意图很好地运用了水墨画中的勾、皴、点、染技法来表现诗的意境,使人看了以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要用水墨画古诗大意,要挑选意境深远,层次较多的诗,像《望庐山瀑布》之类写景的及一些抒情的诗。
三、深入探究我们学过的哪些诗适合用水墨法画?(请两、三名学生各以一首诗为例分析)诗里写了什么?有什么情节?表现了什么意境?读了诗,你会产生什么感情?以刚学过的《鹿柴》为例,示范如何用水墨技法表现诗意。
放诗朗诵录音,并请学生说说诗的大意?(有哪些人物、景物)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如果要表现出这种意境,诗中哪些人物或景物可简化或省略?以上我们做的这一步叫“构思”。
(板书)想好后在草稿上画画各部分的位置、大小,使重点突出,这一步叫什么?(板书:构图)现在老师要用水墨法将这幅画画在宣纸上了,在绘画前还要考虑哪里要画得虚些,哪里可画得实些,需重点表现的可用勾、皴法,要让它虚淡些可用什么方法?(晕染法)示范画法:示范中注意提问,老师为什么用这种技法来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特点。
2、体会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二、教材分析。
《诗情画意》这课山水画教学是通过山水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山水画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传统的承袭,要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认识作品,体会山水画的意境。
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表达出一种寂寥的意境,而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更是表达出对祖国大地繁荣景象的赞美之情。
欣赏这些作品,一定要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体会它们的意境。
正确对待山水画的创新发展,学术界会有不同见解,但有一点是明了的:传统是基础,创新是发展,只讲传统没有创新,就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而只讲创新,丢弃传统,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山水画的欣赏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知中进行体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中国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
难点:教学时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山水画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节奏感不同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播放一段古琴音乐,组织课堂教学。
(2)出示《寒江独钓图》请学生谈感受。
(引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诗情画意。
)
(3)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山水画的诗情画意里吧。
2.深入教学。
(1)演示古今中国山水名家的精品范画,教师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历马文化背景、作者生平,教师再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的意识。
(可以分别从绘画角度、历史背景角度、文化角度、作者的生平或创作心理角度进行欣赏。
)
①、教师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音乐,配上诗朗诵,朗诵内容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然后让学生感受诗词中有什么气势?(山河雄伟),由此引出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李可染,江苏徐州人。
1929年考入西湖国立艺术院西画系,此间得林风眠院长教益,并受法国教师克罗多教授素描、油画,具坚实西画基础。
因参加一八艺社被勒令退学后辗转南北。
抗战期间流寓重庆,任教于国立艺专,从事山水、人物创作,画风潇洒超逸。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所作。
李可染喜读毛主席诗词,
并从那激越豪迈的诗里领略山水画的境界。
此画是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句意再造了一个艺术世界,在黑红对比中写南国深秋景色,带有理想化的诗意色彩。
②、《寒江独钓图》作者马远,是南宋四大画家之一,其主要成就在山水画上,特点是:简约的布局,遒劲的线条,苍劲的水墨和深远的意境,善用斧披皴。
此画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但突出的表现了江面上一种空旷飘渺的、寒意萧条的气氛,从而更加衬托出渔翁凝神贯注于垂钓的神气。
这种运用大片的空白来衬托气氛,突出主题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山水画的一大创造。
③、《潇湘图》作者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
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
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
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
此画画的是江南景色。
画中山峦连绵, 云雾暗晦,水山树石都笼罩于空灵朦胧之中, 显得平淡而幽深, 苍茫而深厚。
岸边船上有几组人物, 远处坡下有张网的渔人和船只。
此画以花青运以水墨, 清淡湿润, 山石用笔点染, 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 显得浑厚滋润, 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 郁郁葱葱俱得以表现。
④、《巴船出峡图》作者陆俨少,上海嘉定人。
擅长中国画。
1926年肄业于无锡美术专门学校,次年从冯超然习中国画。
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成都工作。
多次举办个人展览会。
解放后曾画过连环画,
1956年后为上海画院画师,1980年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院长。
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
出版有《陆俨少画辑》、《陆俨少画集》等画册。
(2)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山水画。
(从线条、色彩、构图方面入手,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3)提示学生思考然后提问:现代山水画与古代山水画有哪些不同?分别表达出怎样的意境?(古代山水崇尚自然与心灵的意境,现代山水画结合了西方的色彩理念更注重对于一种精神和感情的表达)(4)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并提问:现代山水画的着色与古代山水画相比有哪些较大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画虽多水墨画,但是也并不是厌恶和排斥色彩,反倒有水墨淡色与重着色的画法。
在墨与色的关系上,一种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另一种是墨不碍色,色不碍墨。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画家们对光的认识逐渐深入,以及光与色彩关系也了解的较为深刻,色彩表现的也细致和美丽。
)(5)教师归纳总结。
(山水画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智慧和情感,体现了东方艺术的崇高审美理想,画家借写自然景物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情景交融中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
(6)布置作业。
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山水画并写出一个山水画家的主要生平及作品,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3.课堂延伸。
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山水画作品,体会不同的作品所表达
的不同意境。
五、板书设计
《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中国山水画不是风景画,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2、中国山水画的核心是创造意境,与中国古诗常交融在一起出现。
教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