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兰花
古代名士爱花的故事

自古以来,花卉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它们被视为美丽、优雅和繁荣的象征,与人们的生活、文化和艺术紧密相连。
古代的名士们,更是以花为题材,赋予了它们深厚的情感和寓意。
一、屈原与兰屈原,这位古代的伟大诗人,对兰花有着特别的钟爱。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兰花的身影,他将兰花视为高雅、纯洁的象征。
在《离骚》中,他写道:“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这里的“兰”便是兰花,代表了高尚的德行和纯洁的品质。
二、陶渊明与菊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诗人,独爱菊花。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菊花的身影,他视菊花为隐逸、清高的象征。
他在《饮酒》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描绘了他隐居生活的恬静与悠然,菊花的清雅更凸显了他的高洁。
三、李白与莲李白,唐代的大诗人,对莲花情有独钟。
在他的诗歌中,莲花常常作为纯洁、高尚的象征出现。
他在《静夜思》中写道:“低头思故乡,露湿莲江寒。
”这里的莲江,即是指莲花盛开的江水,象征了他的故乡和童年记忆。
四、郑板桥与竹郑板桥,清朝时期的书画家,尤爱竹子。
他将竹子视为坚韧、顽强和有节制的象征。
他在《竹石》一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里的竹子象征了他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这些古代名士对花卉的热爱,赋予了花卉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们的诗歌和故事也成为了我们今天欣赏和理解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每一种花都代表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媒介。
这些名士与花的美丽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花卉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兰花的诗词赏析

兰花的诗词赏析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兰花。
对于兰花一直有一种莫名的情愫。
可能在兰花的馨香环境中长大的人,更简单喜欢上它。
人们对于兰花的评价从古至今一直都很高,兰花一直被说为是空谷幽兰;因为兰花是喜阴的植物,常被说来是隐士来道出作者归隐的想法。
兰花最早的含义是爱的桔祥物。
屈原在诗歌中将兰喻为君子,故后人又把兰理解为君子高洁、有德泽的象征。
如兰桂齐芳(兰花、桂花)喻德泽长留,经久不衰,也就是把恩惠留给后代子孙,亦用来称颂别人的子孙兴盛。
兰后来又引申出多层含义,如美好的文章称“兰章〞,对别人子弟的美称叫“兰玉〞,对友谊契合而结拜成兄弟称“金兰之好〞等。
以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兰花象征高尚。
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X,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
对于中国人来说,兰花还有民族上的深沉意义。
在中国传统四君子梅、兰、竹、菊中,和梅的孤绝、菊的风霜、竹的气节不同,兰花象征了一个知识份子的气质,以及一个民族的内敛风华。
因此对于兰花,中国人可以说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与性格认同。
兰花,那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的花朵;纯粹幽远、沁人肺腑的香味自古以来受人喜欢。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兰、赏兰、绘兰、写兰,一直是人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被誉为"国香"、"王者香"的中国兰花成了高雅文化的代表。
古今名人对它品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
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
所以兰花在古人眼中是很高贵的,也就有很多古诗词是描写兰花的,或借兰花抒发自己的归隐之志,或表现自己对兰花的喜欢,或借兰花蓝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下面是对我最喜欢的两首首写兰花的诗词的赏析:孔丘《猗兰操》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悠悠兰草香,谦谦君子心

Vision视界 - 自然传奇45悠悠兰草香,谦谦君子心令人着迷的兰花公元353年4月的一天,王羲之与友人在山林翠竹间,快意畅谈,即兴赋诗,并引发对自然山水、天地万物的思考与感慨,这一切在千古名帖《兰亭集序》里得以生动再现。
故事的发生地,位于浙江省绍兴城郊的兰亭,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汉时设驿亭,由此得名。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以南的广袤大地是我国野生兰花的主要分布区,温润的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吹拂下,植被茂密、流水潺潺的森林幽谷之间,是兰花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的兰花在此繁衍生息。
我国是兰科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南到北,从热带到温带,雨林里、森林里、高山里,自然分布着不同种类的兰花。
兰花品种繁多,姿态万千,枝叶或婀娜垂落,或刚劲直立,皆有刚柔并济的气度。
花朵或团团紧簇,或闲闲几朵,色彩明丽而不妖艳。
更难能可贵的是,香而不浊,清幽高远。
达尔文曾说:“兰花是我这辈子遇见最好玩的东西。
”兰花,以奇特的花型、精巧的结构、极高的物种多样性,让古今中外无数的研究学者、艺术家、植物猎人和植物爱好者为之深深着迷。
兰花由3枚萼片、3枚花瓣,以及雌雄蕊合生的蕊柱构成,其中1枚花瓣特化为唇瓣,变幻多姿的唇瓣增加了传粉的准确性,合生的蕊柱则体现了高度经济的原则,是兰科植物最为独特的地方,也是自然进化的一大奇迹。
国兰美在哪里国兰主要包括兰属植物里的春兰、蕙兰、寒兰、建兰、墨兰、莲瓣兰和春剑。
其中,春兰和蕙兰是我国分布最广、栽培历史最早、品种最多的国兰,建兰、墨兰和寒兰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国兰大多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文|魏妮娜 兰花生于深山幽谷、疏石败叶之中,其叶四季常青,花四时开放,清香四溢,古今不少名人都赞叹兰花幽香素洁、无人亦自芳的品格,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不慕名利、忠贞不渝的精神象征。
兰花被人们誉之为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与梅、竹、菊并称“四君子”。
颇有几分神秘感,再加上历代文人的描述,更是给国兰蒙上一层传奇色彩。
兰花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精粹
目 录
前言 兰花文化起源 名人与兰花文化 兰花诗词 当代兰花精神
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言
中国兰花,亦称为蕙兰。 一般认为 “一叶一花为兰,一叶数 花为蕙,” 蕙与兰皆朴实无华,常绿的 叶色以及香味袭人的花朵使它成为四君 子中的风韵飘渺者,其清香淡雅的花香, 使它成为中国四雅——兰、菊、水仙、 菖蒲之首。
名人与兰花文化
爱国诗人屈原养兰、赞兰,表达自己不随 波逐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浊我 独清的气节。
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从小钟爱兰花,他与 兰花的深厚情缘,为兰文化增添了风采。
政治家周恩来酷爱兰花,即使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也忘不了兰 花。
羲之摹兰
王羲之在精研书法体势时, 更得益于爱兰。兰叶清翠 欲滴、素静整洁、疏密相 宜、流畅飘逸。王羲之将 兰叶的各种姿态运用到书 法中,使他的书法结构、 笔法、章法的技巧达到精 熟的高度。
当代兰花精神
中国人爱兰是爱她的纯真和质朴
美好、高洁、贤德、质朴、坚韧、自信
中国人已将兰花和文学、艺术、 道德、情操结合在一起,成为中 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 就是兰花文化!
人为万物之灵.兰为百花之英, 愿兰蕙自然进入我们的心灵,共 同将兰文化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 的国粹发扬光大,以兰会友,共 同进步。
爱 兰 不是生来偏爱兰, 缘于神姿自天然。 心逐碧草摇清风, 嗅得幽香沁心田。
谢 谢 观 看
兰花诗词
读 兰 始自子称王者香, 空谷幽兰天下芳。 莳养数盆显神韵, 引我诗情读华章。
咏 兰 碧草生在幽谷中, 沐日浴露姿从容。 天赐神香自悠远, 引来蝴蝶弄清风。
兰薰桂馥 兰因絮果 如兰之馨 采兰赠药 蕙质兰心 十蕙一兰
名人故事:达尔文的兰花

名人故事:达尔文的兰花1862年,在《物种起源》发表3年后,达尔文出版了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
达尔文研究兰花的目的,是要证明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为《物种起源》提供补充材料。
野生兰花有两万多种,花的形状、大小、颜色、香味千奇百怪,但是目的只有一个:用花香吸引昆虫(或蜂鸟)来采蜜,花粉沾到了它们的身上,就为兰花完成了传粉。
因此兰花的繁衍离不开这些授粉者,不管它有着什么样奇怪的形状、构造,也都是为了适应授粉者。
授粉者为了能采到花蜜,也要适应兰花。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兰花和授粉者之间会一起进化。
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兰花构造的由来,这是达尔文研究兰花一书的主旨。
但是有一种原产马达加斯加的彗星兰却让达尔文感到为难。
这种彗星兰拉丁文学名的意思是一尺半,其名称源自它那令人惊骇(达尔文语)的花的形状:它有又长又细的花距,从花的开口到底部是一条长达29.2公分的细管,只有底部3.8公分处才有花蜜。
什么样的昆虫能够吸到它的花蜜?达尔文大胆地预测:在马达加斯加必定生活着一种蛾,它们的喙能够伸到彗星兰底部!但是有谁见过嘴巴如此细长的昆虫呢?荒唐!当时有些昆虫学家这么认为。
不过达尔文的盟友、曾经独立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华莱士则坚定地站在达尔文一边。
他写道:可以很安全地预测在马达加斯加存在这样的蛾:访问那个岛屿的博物学家应该抱着和天文学家寻找海王星一样的信心去寻找它,我斗胆预测他们将会同样成功!1873年,著名博物学家赫曼·缪勒在《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的哥哥曾经在巴西抓到过喙长达25公分的天蛾,说明达尔文的预测并不那么荒唐。
1903年,这种蛾终于在马达加斯加被找到了一种长着25公分长的喙、像小鸟一般大小(展翅·13~15公分)的大型天蛾。
它被命名为预测。
这时候距离达尔文做出预测已过了41年。
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正在举办《达尔文:其生平和时代》的展览,最后一个展品就是成功地证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预测能力的彗星兰和天蛾的标本。
名人关于花的故事

名人关于花的故事摘要:一、引言:名人与花的渊源二、著名诗人白居易与牡丹的故事三、著名画家徐悲鸿与梅花的传说四、文化名人郭沫若与兰花的奇缘五、结论:从名人故事中汲取养料,丰富我们的生活正文:【引言】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许多名人都与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或赞美花的美丽,或以花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品格。
本文将介绍几位著名人物与花的动人故事,带大家一起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
【著名诗人白居易与牡丹的故事】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他钟爱牡丹,称其为“花中之王”。
他的《赏牡丹》诗写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诗句传颂千古,成为牡丹的代名词。
白居易不仅赞美牡丹的美丽,还关心百姓生活。
他在任上曾推动牡丹的种植,让洛阳的牡丹盛名远扬。
【著名画家徐悲鸿与梅花的传说】徐悲鸿,近现代著名画家,以画马、画梅著称。
他的梅花图寓意着坚韧不拔、奋发向前的精神。
徐悲鸿画梅,注重枝干、花朵的布局,展现出梅花傲骨清香的特点。
他的梅花图不仅是艺术的体现,更传递了一种民族精神。
【文化名人郭沫若与兰花的奇缘】郭沫若,现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他酷爱兰花,亲自种植、研究兰花。
在他的眼中,兰花象征着高洁、典雅的品质。
郭沫若曾写道:“兰花不是花,是我心中的诗。
”这句话道出了他对兰花的深情厚谊。
他还积极参与兰花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为我国兰花事业做出了贡献。
【结论】从这些名人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花的热爱和追求。
白居易的牡丹、徐悲鸿的梅花、郭沫若的兰花,都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精神支柱。
花,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象征,更是一种人生哲理的体现。
通过学习这些名人故事,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汲取前行的力量。
名人与兰花

•古田兰协成立纪念册11----名人与兰花•五、名人与兰花•●孔子咏兰•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
为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
其时正当“礼崩乐坏”奴隶制末期,他周游列国,想用自已的学说说动人们,改革政冶,挽救危亡,但到处碰壁,最后只好返回鲁国,设馆授徒终其一生。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主要学说集中于孔门弟子编纂成书的《论语》中。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日:‘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日‘何谓也?’子日:‘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六本》卷四)文中的商,即孔子的学生子夏,赐即子贡,都是孔子有名的门徒。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
原因何在呢?于是孔子举了一系列比喻,说明交友和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作用,最后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和“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两个对比例子,得出结伦“君子必慎其所处”。
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
•《孔子家语》中还节录了孔子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
不为困穷而改节。
”这是孔子答子路的一段话。
当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应聘而出于陈蔡。
“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
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
”于是派兵包围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绝食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
兰之语

改”,意思为别的人都已经“改”了,只有他矢志不改,坚守其志。郑思肖于这一年(1306年)完成了他的传世名作《墨兰图》,“老眼空阔,清风古今”四句钤文正来自于此幅画卷,表明了诗人晚年(65岁)时的胸怀与气节。在该图上,诗人还自题了一首诗:
兰花,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花卉,特别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它株形典雅,花姿优美,叶态脱俗,幽香四溢,人们既从外形鉴赏它的天生丽质,又从气质上寄寓高洁、独秀、气节等人文之思,这样“兰意象”就具有了多重涵义。而名人总是与兰、兰花、兰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于是名人效应下的“兰意象”就更加显示复杂多元。这里,我们拟从纵、横两个角度对“兰意象”作一些评述、剖析。
这种感情、操节,一直延续到宋亡之后的大德五年(1306年)。此时,距南宋灭亡已达27年,许多由宋入元的人已经淡化了怀宋情绪,悄悄地断断续续地“少数服从多数”,踏上元代仕途,享受新时代的“承平”氛围。但郑所南与众不同,决不随波逐流,一以贯之,而且如陈酿美酒,弥久愈烈,丝毫没有任何亏损减少。所以倪瓒盛称:“只有所同心不
一处不畅快。这便是寒兰香味的妙处吧。
★寒兰叶态美★
古人云:赏叶胜看花。一语道出了兰花欣赏的神髓。在盈盈碧叶间,摇曳着中国人特有的浪漫主义人生情调,在兰叶的舒展间,透露着不着任何修饰的自然美。那幽幽的兰香已在兰叶间弥漫,让人心醉、神弛、忘忧、解愁。美好的人生便在其间。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赵孟坚、郑思肖、郑板桥等,他们画的兰花表现出了兰的幽雅气质、高洁的灵魂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令人赏心悦目,荡涤心胸、陶治情操,成为优秀的名作而千古流传;而更多文化名人如孔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政治家周恩来、朱德、陈毅、张学良等,他们爱兰、植兰、咏兰之举,使兰文化成为一种独悠久的传统文化、优秀文化,成为高洁、独秀的人格象征。所有赏兰、植兰、爱兰、咏兰的人都从兰花身上汲取道德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塑造提升自身的人格与胸怀,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兰文化蕴育、支撑、推动着一代代的人们爱兰、养兰。而且在植兰、艺兰、品兰、写兰、画兰、开发选取育兰花新品、精品的过程中,继承、拓宽、发展着兰文化。每年频繁举办的各种兰事活动、大量兰花书籍的出版等,更是有力地推动了兰花事业和兰文化的发达。而全国各地评选兰花为市花、建盖兰花村、兰花专业市场、兰花主题公园、博物馆等,更加深了兰文化的氛围,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与兰花
兰花以其独特的形态、优雅的风姿,以及四溢的幽香,从而赢得“天下第一香”、“花中君子”称号,历代不少名人仁士养兰爱兰,留下不少趣事。
《乐府》上说,孔子见山谷之中的兰花,不禁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于是作了《漪兰妇》。
孔于把兰花的品格用到处世上来:“与善人处,如人芝兰之室”。
屈原种兰,佩兰,且以兰自比。
他的诗歌《离骚》多次提到兰花,并广为传播,使“兰”成为君子、佳人的代称,从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陶渊明爱兰,并弃官归故,采菊养兰,并写有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消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
宋代诗人苏轼爱兰,他的咏兰诗别具一格:“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篷艾深不见”,诗人把兰花比喻成美人,散发清香。
宋代朱熹也写过不少咏兰诗,对兰花极有研究,有诗云:“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
元初诗圣郑思肖,画兰名家,画的兰无根无土,以抗议元朝入侵。
传世画《春兰图》有诗:“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
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
名人与花草
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钟情花草,各有所爱,寓情于物,借物言志,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
陶渊明爱菊,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屈原爱兰,他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陆游爱梅,他说“零落成泥碱作尘,只有香如故”;白居易爱桃花,他说“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