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猪实验动物化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合集下载

实验动物学 小型猪

实验动物学 小型猪

小型猪在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老年病学、血液学、营养学、内分泌系统、皮肤、牙科、眼科、放射生物及免疫学研究中常猪和人在解剖学、生理学方面极其相似。

用猪作为实验动物。

近年来异种组织器官移植已受到医学界广泛重视,猪作为组织器官供体已显示出诱人的美好前景。

因此,实验猪越来越受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关注。

但是普通猪体型大,饲育费用高,不便于实验操作和术后管理。

小型猪体型小,饲料消耗低,操作管理方便,成为更理想的实验动物材料。

在国外,二次大战以后已将猪作为实验动物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并且已培育出多种品系实验用小型猪。

我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开发小型猪资源,开展了小型猪实验动物化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初步培育出几个品系,有些品系仍在纯化培育过程中。

重庆建"世界最好的猪圈" ( 2010-03-10)重庆市有一群为了科研献身的小猪,它们住在堪称“世界上最好的猪圈”里,每天生活费近50元。

日前笔者从重庆市科委获悉,国家小型猪医学生物学应用技术平台近日在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区建成,不久后,小型猪的生物学应用将形成产业化。

小型猪生物实验基地负责人,三医大实验动物学教研室主任、医学博士魏泓说,这个耗资8000万元的小型猪科研基地堪称“全世界最好的猪圈”。

为科研献身的小猪们住在恒温恒湿的“豪华猪圈”里,喝的是纯净水,用红外线取暖器,有自动喂食系统,一到时间,消毒过的标准化食物如鱼肝油、维生素C、矿物质就会送上来。

照顾它们的都是大学生和研究生。

据魏泓介绍,这里的母猪产子都是剖腹产,因为顺产会增加感染的几率。

据悉,这样的小香猪长不大,体重最多只有10千克~20千克。

为了表示对这些为科研“献身”的小猪的尊重,按照规定,在做实验需要杀死某一只小猪时,必须先将其麻醉,同时,他们还做出了需要杀死小猪时不能在其同伴面前进行等人性化规定。

据魏泓称,经过实验发现,小猪与人的相似度比小白鼠、猴更接近,于是,一些心血管疾病等实验都会用到它们,烧伤等创面敷面可用它们的皮代替。

实验动物学发展概况与展望

实验动物学发展概况与展望

2、现状
目前,实验动物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医 学、生物学、药学、农学等。在医学领域,实验动物被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 发展、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在生物学领域,实验动物被用于研究生物体的基本生 命活动和演化规律;在药学领域,实验动物被用于研究新药的开发、药效和安全 性评价等;在农学领域,实验动物被用于研究农业害虫的防治、作物育种等方面。
二、实验动物学的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实验动物学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未来 实验动物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进步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动物学将更加依赖于高科技手段进行研究。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对实验动物的基因进行精确改造,从而 建立更加理想的疾病模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 地进行数据分析和管理。未来,我们需要不断地引进和应用新技术,以提高实验 动物学的研究水平和效率。
5、标准化
为了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和管理,各国政府和学术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 和标准。例如,国际实验动物委员会(ICLAS)于1985年制定了《关于善待和使 用实验动物的伦理准则》,该准则已成为许多国家制定本国标准的参考。此外, 各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使用规范。
3、研究方法
实验动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指将实验 动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干预和观察,探讨其生物学特性、疾病发生机 制和治疗方案等。体外实验是指利用组织器官、细胞系、微生物等代替实验动物 进行实验研究,以避免动物伦理和成本等方面的问题。
4、教育
随着实验动物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重视实验动物 学的教育。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实验动物学相关课程,包括实验动物解剖、 生理生化、疾病模型建立等。此外,一些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也经常举办, 以促进实验动物学的交流和学习。

2023年实验动物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实验动物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实验动物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实验动物行业是指通过对动物进行实验,获取科学研究和医药学研究所需数据的行业。

实验动物通常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猪等多种动物种类。

实验动物行业的市场分析现状具体如下:1.市场规模庞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药研究的需要,实验动物行业市场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实验动物市场规模在近几年的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估计到2025年将达到180亿美元。

2.需求结构多样化:实验动物不仅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还广泛应用于农业、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领域。

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和研究对象的多样化,对实验动物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3.市场竞争激烈:实验动物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由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垄断。

全球实验动物市场主要由美国、中国、欧洲等地区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企业在实验动物的饲养、繁殖、运输等环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4.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实验动物行业在经历了技术创新和市场调整后,正在朝着高质量、高标准和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为实验动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5.政策监管加强:随着人道主义和伦理意识的增强,实验动物行业也受到了更加严格的政策法规监管。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采取了措施限制实验动物的使用,鼓励替代方法和非动物实验的发展。

这对实验动物行业提出了挑战,但也为行业带来了机遇。

6.技术创新促进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实验动物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尤其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使得实验动物的基因组编辑和定点突变成为可能,为实验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和精确的工具。

总的来说,实验动物行业市场规模庞大,需求结构多样化,市场竞争激烈,发展态势良好。

在政策法规和伦理道德的引导下,实验动物行业将朝着更加科学、高效和人道的方向发展。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验动物行业有望取得更大的发展。

实验动物学 小型猪

实验动物学 小型猪

小型猪在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老年病学、血液学、营养学、内分泌系统、皮肤、牙科、眼科、放射生物及免疫学研究中常猪和人在解剖学、生理学方面极其相似。

用猪作为实验动物。

近年来异种组织器官移植已受到医学界广泛重视,猪作为组织器官供体已显示出诱人的美好前景。

因此,实验猪越来越受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关注。

但是普通猪体型大,饲育费用高,不便于实验操作和术后管理。

小型猪体型小,饲料消耗低,操作管理方便,成为更理想的实验动物材料。

在国外,二次大战以后已将猪作为实验动物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并且已培育出多种品系实验用小型猪。

我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开发小型猪资源,开展了小型猪实验动物化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初步培育出几个品系,有些品系仍在纯化培育过程中。

重庆建"世界最好的猪圈" ( 2010-03-10)重庆市有一群为了科研献身的小猪,它们住在堪称“世界上最好的猪圈”里,每天生活费近50元。

日前笔者从重庆市科委获悉,国家小型猪医学生物学应用技术平台近日在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区建成,不久后,小型猪的生物学应用将形成产业化。

小型猪生物实验基地负责人,三医大实验动物学教研室主任、医学博士魏泓说,这个耗资8000万元的小型猪科研基地堪称“全世界最好的猪圈”。

为科研献身的小猪们住在恒温恒湿的“豪华猪圈”里,喝的是纯净水,用红外线取暖器,有自动喂食系统,一到时间,消毒过的标准化食物如鱼肝油、维生素C、矿物质就会送上来。

照顾它们的都是大学生和研究生。

据魏泓介绍,这里的母猪产子都是剖腹产,因为顺产会增加感染的几率。

据悉,这样的小香猪长不大,体重最多只有10千克~20千克。

为了表示对这些为科研“献身”的小猪的尊重,按照规定,在做实验需要杀死某一只小猪时,必须先将其麻醉,同时,他们还做出了需要杀死小猪时不能在其同伴面前进行等人性化规定。

据魏泓称,经过实验发现,小猪与人的相似度比小白鼠、猴更接近,于是,一些心血管疾病等实验都会用到它们,烧伤等创面敷面可用它们的皮代替。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小型猪的饲养管理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小型猪的饲养管理
实验动物学
国外小型猪的主要品系
➢ 明尼苏达小型猪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Homel研究所从1949年用亚拉巴
马州的几内亚猪,加塔里那岛的卡塔利猪和路易斯安那州 的皮纳森林猪等四种猪杂交培育而成。
毛色有黑白斑。成年猪体重平均80kg,遗传性质较稳 定。
实验动物学
➢ 海福特小型猪:海福特研究所用白色帕洛斯猪和毕特曼一 摩尔系小型猪,再导入墨西哥产的拉勃可种育成,成年体 重70~90kg。被毛稀少,白皮肤,作为供给化妆品的实验 猪而受到重视。
实验动物学
பைடு நூலகம்
小型猪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一)皮肤烧伤研究:
由于猪皮肤和人相似,用于烧伤的敷料比液体石蜡纱布 效果好,可缩短愈合时间,减少疼痛和感染,免疫排斥反应 小,血管联合好。
(二)人类黑色素瘤动物模型
猪是肿瘤研究较好的模型。美洲辛克莱小
型猪有80%可发生自发性皮肤黑色素瘤,有典
型的皮肤自发性退行性变,这些黑色素瘤的瘤
中国实验用小型猪有Ⅰ、Ⅱ、Ⅲ3个品系 – Ⅰ系小型猪体型小,6月龄后生长缓慢,12月龄体重只有45~50kg ,适用于长期实验: – Ⅱ系小型猪耐受寒冷,适于北方寒冷地区选用: – Ⅲ系小型猪毛色为白色,适用于皮肤试验研究。近年来在实验动物 化和SPF化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实验动物学
➢ 五指山小型猪: 又称老鼠猪,产于海南省。1987年引种至北京扩群繁育,
➢ 一日饲料量:根据体重计算,一般为体重的2%~3%,仔 猪要给予按体重计7%的牛奶或特制人工乳。
➢ 饲料中不得加入抗生素和激素类添加剂。
实验动物学
小型猪的管理
➢ 小型猪的环境:生长适宜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为40% ~70%。
➢ 猪舍要求冬季暖和,无过堂风,夏天凉爽通风并有遮阴处。 ➢ 饲养人员每天认真换铺垫物,清扫洗刷猪舍。 ➢ 平时应观察猪的饮食情况以及粪便有无异常。如出现便秘、

小型猪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小型猪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型猪 , 中 , 廷根小 型猪 的培育 工作起 始 于 16 , 白色 系 的遗 传 组成 来 源 于 明尼 苏 达小 型 猪 、 其 哥 9 2年 其 越南 大 腹 猪和 德 国长 白猪 , 目前商 品化推 广最 成功 的品 种 。哥廷 根 小型 猪可 以作 为 药 理学 和毒 理 学研 究 中 非啮 是
的外 科技 术 、 醉 、 养管 理和操 作技 术 也得 以发展 , 麻 饲 这些 技 术 的 发展 已经 使 猪 的实 验 应 用变 得 比较 便利 ,
也促 进 了研究 者在应 用猪 的研 究 中更 加符 合动物 福利 和伦 理 的原 则 。 所有 的家猪 、 型猪 和分布 于世界 各地 的野 猪在分 类 上都 隶 属于 猪属 , 们 的差 别 主要 表 现在 外 观 、 小 它 行 为 和体 型大小方 面 。在 医学 研究 中, 猪 也 得 以广 泛 应用 , 家 但是 , 在慢 性 实 验 研究 中 , 猪 的 快速 生 长 成 为 家 问题 , 而小 型猪却具 有 明显 的优 势 。家猪 在 6月龄 时体重 超过 10k 很 常见 , 于小 型猪的体 重范 围 目前 还 0 g 对 没有 明确界定 , 从发 表 的文献看 , 6月龄体 重大 多处 于 l ~4 范 围内 。 2 5 西 方国家 实验用 小 型猪 的培育 主要在 上世 纪 5 ~7 0 0年代 , 本 上 都是 由多 种血 源 杂交 后 育成 , 传 构 基 遗 成 复杂 。尽管 在科学 文献 中报 道应用 的小 型猪 有 几 十种 , 是 应 用 数量 主 要 集 中于 几个 品种 , 但 国际 上著 名 的品种包 括哥 廷根 (  ̄ i e ) 型猪 、 卡 坦 ( ua n 小 型猪 、 G tn n 小 tg 尤 Y ct ) a 汉福 德 ( af d 小 型 猪 和辛 克 莱 (ic i 小 H n r) o S lr n a)

实验动物学科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实验动物学科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实验动物学科的现状与发展建议一、引言实验动物学科是一门涉及生物学、医学、药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实验动物的饲养、繁殖、管理、质量控制以及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动物学科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二、实验动物学科的现状(一)实验动物的种类不断丰富目前,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兔、犬、猴等。

同时,一些新型的实验动物模型,如基因编辑动物、免疫缺陷动物等也在不断涌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实验动物的质量控制得到加强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实验动物的质量控制越来越严格。

这包括对实验动物的遗传背景、微生物学质量、环境设施等方面的控制。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以保障实验动物的质量。

(三)实验动物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实验动物在医学、药学、生物学、农业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被用于疾病模型的建立、药物筛选和疗效评价等;在药学研究中,实验动物被用于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等;在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被用于基因功能研究、发育生物学研究等;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实验动物被用于畜禽疫病的防治研究等。

(四)实验动物的福利受到关注随着社会的进步,实验动物的福利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人们逐渐认识到,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要保障实验动物的基本权益,为其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和人道的实验操作。

三、实验动物学科面临的问题(一)实验动物资源的不足虽然实验动物的种类不断丰富,但一些特殊品种和品系的实验动物仍然供应不足,无法满足科研的需求。

(二)实验动物质量的参差不齐尽管质量控制得到加强,但仍存在部分实验动物质量不达标的情况,这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实验动物的替代方法有待进一步发展虽然减少、优化和替代实验动物的“3R 原则”已被广泛接受,但目前替代方法的发展还相对滞后,无法完全替代实验动物在某些研究中的作用。

小型猪动物模型在医学领域的研究应用

小型猪动物模型在医学领域的研究应用
点。
18 97年开 始从 原 产 地 引 入 广 西地 方 猪 种 巴马 香
猪 , 用基 础群 内闭 锁 纯繁 选 育 及 半 同 胞 为 主的 采
近交 方式 进行 选育 , 形成 遗传 相似 性高 、 遗传 稳定
的封 闭群 , 达 到 了一 定 程 度 的 近交 。巴 马小 型 并 猪特 点是 遗传 特性 一致 稳定 , 毛色 表 型一致 , 白毛
动脉 左 旋 支 放 置 收 缩 环 , 时 给 予 塞 来 考 昔 同
《 部 沈队 阳


29・ 4
(0 mgd 。7周 后 , 析 局 部 缺 血 和 非 局 部 缺 20 / ) 分
血 心肌 血 栓 的形 成情 况 , 测 总 氧化 性 应 激 蛋 白 检 量 和前 列环 素 合 酶 、 血 烷 合 酶 、 过 氧化 物 凝 髓 酶 、 氧化 物 歧 化 酶 的表 达 量 。 结 果 表 明 , X 超 HC
皮生 物力 学性 能 。结 果表 明 , 与人皮 肤 比较 , 镜 光
下可 见 巴 马小 型猪 皮 肤 的 真 皮 胶 原 纤 维束 更 粗 [ 3 . 9±1. 7 m 比( 7 2 5 2 ) (92 01) 1 . 1± . 0 m) ( ]P

差 异 不显 著 , 同样 , 毛细血 管 和微 动脉 中差 异不 在 显 著 。HC 组 左 冠 收 缩 力 比 C 组 强 , 是 , X X 但 心
0 0 1 。结 论 : .0 ) 巴马 小 型 猪 的真 皮 与 人 真皮 差 异
糖水 平 显 著 高 于 对 照 组 和 HC V组 。 H C组 血 R C
较 大 , 组织 形态 学 的角 度 提示 猪 脱 细 胞 真皮 基 从 质 不是修 复人 体真 皮缺 损 的最佳生 物材 料 。 K m kw 等 利用 小 型猪 研 究 多硫 酸 粘 多 u oa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型猪实验动物化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1 、小型猪实验动物化研究的意义1.1 小型猪作为实验动物应用十分广泛猪在解剖学、生理学、疾病发生机理等方面与人极其相似,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目前已用于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外科、牙科、皮肤烧伤、血液病、遗传病、营养代谢病、新药评价等多个方面。

l982年、l985年曾先后2次分别在中国台湾和美国举行了“小型猪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的国际研讨会,比较系统地反映了猪作为动物模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小型猪的应用数量逐年大幅度递增。

同时,由于动物保护等因素,小型猪有望取代实验猴、犬成为被大量使用的新型实验动物。

1.2小型猪作为生物医学材料呈现良好的应用前景小型猪作为异种移植的供体具有许多优点,其诱人前景吸引着众多的生物医学工作者和战略投资家。

猪在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系统、骨骼发育、营养代谢等方面与人类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既能解决人源器官严重不足、提供源源不断的供体器官、组织、细胞,也可克服灵长类动物异种带来的伦理、烈性病毒传染病等问题,一直是人类异种移植的首选供体和研究开发的热点。

转基因猪的研究一方面可为人类异种器官移植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人类的重要蛋白。

通过猪细胞人源化改造,用于人类疑难疾病的治疗,如猪红细胞抗原的化学修饰、猪血红蛋白与血液代用品、猪胚细胞与脑血栓的治疗等。

转基因猪皮也即将实现产业化。

许多猪源性人用生物制品和功能食品如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移因子、抗人白细胞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Ⅷ、卟啉铁等已经被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也有部分收载。

制约上述制品产业化的主要因素是缺乏标准化的实验用猪和系统的病毒安全性检测体系。

1.3我国小型猪研究具有源头创新、资源独特等特点我国具有独特而又丰富的小型猪资源,它们在原产地均为长期近亲交配形成的封闭群体,具有体型小、遗传稳定等特点,与国外的多品种杂交小型猪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以特有小型猪资源为基础,进行闭锁繁育,不仅保存了珍贵的品种资源,而且使品种遗传及表型特征更加稳定,更加符合生命科学研究的要求,达到了保种与选育的双重目的。

这是我国具有独特的小型猪资源所带来的无可比拟的优势。

经过选育的小型猪品系各具特色,使我国小型猪品系呈现高水准、独特、多样、适应生命科学研究多种需求,为其研究提供比较完善的参照系统、丰富基因类型的格局。

版纳微型猪的高度近交及其近交系形成、亚系分化,五指山小型猪的近交,贵州小型猪趋于微型化,广西巴马小型猪“两头乌”独特毛色、微型化,均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

1.4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对标准化实验用小型猪需求迫切我国生物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使实验用小型猪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我国在人的血型改造、实验用小型猪接种人的血液干细胞研究及猪皮的改造等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猪用于人类疾病模型的培育,人类异种器官移植等研究开发工作也对标准化的实验用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开展我国特有实验用小型猪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培育我国实验用小型猪近交系和封闭群,提出我国实验用小型猪遗传学、微生物学、环境、营养标准,形成我国实验用小型猪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满足生物医学研究对高质量实验用小型猪的需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国外小型猪实验动物化研究发展现状2.1 国外培育的小型猪品种较多,但缺乏资源优势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小型猪的培育开发研究。

至80年代,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培育的小型猪品系主要有美国小型猪品系(包括Minnesota Hormel小型猪、Pitman—Moor小型猪、Essex小型猪、Hanford小型猪、Yucatan小型猪、Nebraska小型猪)、日本小型猪品系(包括Oh mini Buda小型猪、Clawn mini小型猪、Huei-Jin小型猪)、德国Gottingen小型猪等,并陆续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

小型猪是珍稀猪种,原产地主要在中国和越南,发达国家大多缺乏优质原始的小型猪资源。

国外小型猪培育多采用世界各地小体型猪种或野猪进行多品种杂交选育而成。

因多品种作亲本,遗传基础不一,加之培育历史短,目前培育的小型猪体型普遍较大,毛色类型参差不齐,遗传背景及其表型尚待稳定。

至于其近交系培育则开展更少,仅见美国Yucatan小型猪作过一定程度的近交培育,近交系数仅达到0.25~0.37,可见近交培育是相当困难的。

2.2 国外小型猪实验动物化研究与产业化同步推进,成效显著发达国家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整体优势和先进程度,加速了小型猪实验动物化的开发研究。

l)从遗传资源的角度,集中攻关,缩短了小型猪的基础研究进程2)从微生物、环境、营养控制的角度,全面开展小型猪实验动物标准化研究,及早培育出SPF小型猪;3)从开发研究伊始就十分注重小型猪的商品化与产业化,一方面扩大了小型猪的研究范围及其品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使小型猪的开发研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如德国Gottingen小型猪,l984年已畅销到多个国家和地区:随后又成立了Ellegaader跨国公司,拥有2个SPF育种场,专业从事实验用小型猪研究、开发和供应。

2.3 国外小型猪应用广泛小型猪作为实验动物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外科、牙科、皮肤烧伤、血液病、遗传病、营养代谢病、新药安全性评价等生物医学研究的多个方面,已成为人类的“替难者”。

随着动物保护运动的兴起,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对实验动物的限制愈加严格,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均制定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实验动物管理法律法规,“3R”原则(Reduce,Replace,Refine)逐渐推广,非人灵长类及犬等高等动物使用受到限制,逐渐被猪等食用动物所替代。

以加拿大为例,1994年与l989年相比,在常规实验动物使用量下降25%的同时,实验用猪的使用量增加了55%。

小型猪作为人用生物医学材料的供体,一直是人类异种器官移植的首选动物。

以器官的形态、功能匹配为原则,培育用于器官移植的小型猪;建立猪胚胎干细胞系用于基因改造,敲除与排异反应有关的基因;通过核移植技术或囊胚注射技术生产器官供体猪,为人类提供适当的供体器官,已为世人所公认,并付诸于实践。

转基因猪的研究一方面可为人类异种器官移植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作为生物反应器参与人类重要蛋白的生产。

如用于制备人血红蛋白的转基因猪培育成功,且转基因猪健康状况良好;利用小型猪生产猪源性人用生物制品,如凝血酶、纤维蛋白原、抗人白细胞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Ⅷ、人造皮肤等。

其中有的产品已实现产业化生产、有的已进入临床前研究、有的取得重大研究进展,呈现良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3、国内小型猪实验动物化研究发展现状我国是养猪大国,具有培育小型猪得天独厚的资源及条件。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始对小型猪资源进行调查和实验动物化研究。

其主要品系或资源有版纳微型猪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近交系、广西巴马小型猪、贵州小型猪、甘肃蕨麻小型猪、藏猪等。

3.1 版纳微型猪近交系云南农业大学以版纳微型猪为种源,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近交实验。

由于采取了不同于美英等国已采用过的设计方案和一系列重要措施,克服了近交衰退,使早期世代的近交系得以存活继代,分离和重组而纯合的有利或合意基因逐代增加而达到稳定。

至2001年,近交系已顺利进入l9世代,近交系数将高达0.983,培育成功两个体型大小不同、基因型各异的近交系和6个家系,在不同的家系内又进一步分化出具有不同表型和遗传标记的l8个亚系,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于1995年自原产地引进版纳微型猪,系统地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目前保持有一定规模的核心群。

3.2五指山小型猪(WZSP)近交系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培育的WZSP原分布于海南岛五指山区。

l987年从原产地迁地北京保种获得成功。

原种猪其DNA指纹图相似系数已达0.698,在原近交的基础上又继续进行全同胞或亲子近交繁育,目前理论群体近交系数最高达0.965以上,而且遗传稳定,未发现有严重的遗传分离现象。

已广泛应用于药学、比较医学、畜牧兽医学等生命科学领域,形成了其开发利用网络,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3.3广西巴马小型猪广西农业大学王爱德教授课题组从1 987年开始,从原产地引入广西地方猪种巴马香猪,采用基础群内闭锁纯繁选育及半同胞为主的近交方式进行选育,形成遗传相似性高、遗传性稳定的封闭群,并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近交。

其特点是遗传特性一致、稳定;白毛占体表面积大;体型趋于微型;早熟多产,耐粗饲。

3.4贵州小型猪贵阳中医学院从1985年开始,以丛江香猪为基础种群,以小型化为育种目标进行定向选育,成为我国较早正式报道的小型猪。

上世纪9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华修国教授自原产地引进贵州香猪(包括黑香猪和白化香猪),系统地进行了贵州小型猪的实验动物化的开发和培育,完成了组织与解剖,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净化技术,实验医学应用,从各个侧面全方位地对香猪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生物医学实验用清洁级猪的培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又建成了一个微生物净化的SPF级的小型猪核心群。

3.5甘肃蕨麻小型猪甘肃蕨麻小型猪又称合作猪、山地猪,产于我国青藏高原,是典型的高原型小型猪种之一。

由于长期生存在恶劣高寒气候(海拔2000~3000 m,最高气温27.7℃,最低气温28℃,年平均温度l~7℃,温差较大)和低劣的饲养条件(终年以放牧为主,采食蕨麻等牧草的根、茎、籽及农作物的落叶等)下,具有许多适应高原环境的特点,长期以来自繁自养封闭繁殖,未受外来血缘的影响,形成一个稳定的小型原始地方猪种。

贵州小型猪、广西巴马小型猪、版纳微型猪等均生长在海拔较低,温度、湿度较高的地区,而甘肃蕨麻小型猪则生长在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因此甘肃蕨麻小型猪将丰富我国小型猪资源库与基因库,可望为医学生物学研究提供独特的品系。

3.6藏猪藏猪产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区,为典型的高原型猪种。

体型较小。

产区于青藏高原气候恶劣的广大地区。

藏猪长期在高寒气候和低劣的饲养条件下,终年放牧形成了适应高原环境的特点。

而且产区交通闭塞,商业不发达,藏猪多在一定范围内自繁自养。

在这一特定的生态条件下,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一个特有的高原小型猪种。

3.7上海实验用小型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自2000年从广西引入3对猪种,进行闭锁繁育,保持较高的近交系数,目前保持有一定规模的核心群;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以该品种猪成纤维细胞为核供体细胞获得体细胞克隆猪。

该品种背部呈黑色,下腹部呈白色,近年来受到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各大医院等医学研究机构的欢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