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模式
课程设计有几种模式

课程设计有几种模式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章节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点,包括XXX、XXX、XXX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本课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章节:第一章《XXX》2.教学内容:第一节《XXX》、第二节《XXX》、第三节《XXX》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4.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XXX教材,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参考书:提供一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课程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2.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安排定期考试,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和大纲,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2.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章节有足够的课时进行讲解和讨论。
3.教学地点:选择适宜的教室或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七、差异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我们将采取以下差异化教学措施:1.教学活动: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课程设计的18个实用模式

学校课程设计的18个实用模式关于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取向的,如Pratt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从事的一切活动,这包含他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另一类则为理性主义取向,如有学者认为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的研究并拟订出课程学习方案,为决策部门服务,拟订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选材范围和教学科目,编写教材等都属于课程设计活动。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的定义: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
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
其中,所谓广义的层次大致相当于理性主义的课程设计取向定义,而具体的层次则相当于技术取向的课程设计定义。
但也有学者认为除了这两个层次的课程设计外,还存在一个更微观的课程设计层次,并且不同层次的课程设计要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第01个】泰勒课程设计模式泰勒是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的主流模式。
泰勒基于对课程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以确定教育目标为核心的课程理论。
泰勒课程设计的原理如下:1.形成课程目标在课程设计之初,首先需要回答“达成什么教育目的”的问题,即要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决定需要考虑学生、社会以及学科等的需求,并综合这些需求形成暂时的课程目标。
针对暂时的课程目标从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两个方面进行过滤,进而形成精确的课程目标。
精确的课程目标应当数量少而重要。
2.选择学习经验选择学习经验,即确定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或活动,才能达到之前确定的课程目标。
3.组织学习经验在选择了众多的内容或活动后,需要回答“怎样将这些学习经验有效组织起来”的问题,即组织学习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的过程就是要对选择的内容或活动进行适当的分配、整合,并安排合理的学习顺序,形成指导学习活动的教材。
4.指导学习经验指导学习经验阶段涉及到了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即将课程通过教材内容或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开展学习。
课程设计的模式

课程设计模式是根据课程理论或规律形成的、相对结构化和稳定化的课程设计操作程序及其策略体系,它是对课程设计思路的一种概括性和简约性描述,是连接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桥梁"。
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者以确定教育目标为始点,展开课程设计工作的一种操作程序和策略体系。
这种模式又被称为技术性模式或工学模式。
最早提出目标模式的学者是博比特,经拉尔夫·泰勒的系统化后形成了泰勒模式。
其后,塔巴、惠勒和索托等学者针对泰勒模式的缺陷进行了补充和发展,逐渐成了课程设计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经典模式。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一、目标模式来源 学生来源 社会来源 学科筛 子 教育哲学暂时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精确的具体的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筛 子 学习理论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经验惠勒(Wheeler )的课程设计模式(重庆市北碚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详见本单元案例)目标模式的特征:第一,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围绕着预先设定的行为目标进行。
第二,它强调目标的行为导向,要求确立明确而具体的外显性行为目标。
诊断需要 陈述目标 选择内容 组织内容选择学习经验(或活动) 组织学习经验(或活动)确定评价的对象和方法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步骤五 步骤六 步骤七塔巴(H.Taba )的课程设计模式1.目的与目标2.选择学习经验3.选择学习内容4.组织与整合学习经验和内容5.评价第三,它重视目标的结构性,要求按不同的层次水平将各项目标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第四,它主张目标的价值中立,认为教育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课程设计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就像工程技术理论一样不受社会价值标准的约束,它只是为某一既定目标的实现提供手段,其本身可以单独由经验方法来确定,因而也拒绝对目标进行价值判断。
第五,它以社会为出发点,强调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因而特别注重教师的作用。
目标模式也存在诸多的片面性或局限性:第一,它忽视了课程结构的整体性,把由多种成分或多种要素组成的课程结构整体分割开来,片面强调目标的特殊性,将目标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凌驾于其他各要素之上。
课程设计模式对比分析——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

浅析课程设计两种模式——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对比肖雨晨教育经济与管理0912********摘要:所谓课程设计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在拟定过程中,有许多设计模式供我们选择。
在此,我们将对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进行比对分析,进一步了解这两种模式的优势与缺陷。
关键词:课程设计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如何更好的对课程的组织形式与组织结构进行设计,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理论框架作指导,以下,我们围绕课程设计来分别讨论目标模式与课程模式的几个方面,将二者进行一个对比。
以便更好的掌握这两种不同的课程设计模式。
一、课程设计的两种模式1.1、目标模式目标模式由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得出,所以,目标模式也被称作泰勒模式。
目标模式旨在课程运转之初,便明确教育目标,以此为指导设计课程,并在课程结束后利用已有目标为依据进行反馈。
目标模式中,“目标”是整个课程设计过程的基础与核心。
而什么是目标模式的目标呢,即目标模式中的目标有哪些。
学校在课程设计中需要达到的那些教育目标便是目标模式中强调的目标。
既然教育是培养人,使其人格得到完美发展的活动,那教育目标的产生自然要以受教育者,即学生做为中心。
而学生同样是社会人,受社会生活的影响,所以,教育目标的来源也要考虑所在时代社会生活的特征。
在目标模式中,课程被各种目标限定,在明确了需要达到的各类目标之后,则要考虑如何实现这些教育目标。
对于这个问题,就要结合教育经验来谈。
所谓教育经验,是说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得出的行之有效的授课技能、认知、反馈等。
所选择的教育经验,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性,能够使学生理解接受,教育者也能够掌握并熟练应用这些经验。
比如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将知识进行迁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1+1等于几?”的问题可以用数火柴棍的办法教授,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将这些教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连续的教学过程。
最终,通过确定目标的实现情况,来评价课程。
并利用评价得出的结果,纠正偏差,不断完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三种模式

课程设计的三种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设计模式也应运而生,为不同学习者提供了不同学习经验。
本文着重论述近年来流行的三种课程设计模式:原型模式,基本模式和框架模式。
首先,原型模式是一种现代课程设计模式,它的特点是不断迭代,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
原型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有能力迅速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多次迭代调整教学内容,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它融合了考试、竞赛、演出等各种形式,可以按照各种特定需求,完善课程设计,使学生在更紧张的环境中学习,以发挥最高的学习效果。
其次,基本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它侧重于基本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
基本模式主要应用于基础性课程,例如英语、数学和物理等,注重基本概念的讲授和理论的讨论,以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所掌握和能力提升。
与原型模式不同,基本模式强调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不是教师的反复迭代精细调整。
最后,框架模式是一种融合的课程设计模式,它融合了原型模式和基本模式的优点,以提供更全面的教学。
框架模式主要应用于传统和现代课程之间的结合,既强调基础的概念、理论和技能的训练,又注重实践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见解,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总而言之,近年来流行的课程设计模式有三种:原型模式,基本模式和框架模式。
这三种课程设计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各有优劣,应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最合适的课程设计模式,以保证学生受益最大化。
- 1 -。
设计模式课程设计5种

设计模式课程设计5种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模式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包括单例模式、工厂模式、观察者模式、策略模式和装饰器模式);了解设计模式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分析并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进行软件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设计模式在软件工程中的重要性,培养软件设计和编程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提高软件质量和可维护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
具体安排如下:第1-2课时: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什么是设计模式,设计模式的作用和分类。
第3-4课时:单例模式,包括单例模式的定义、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
第5-6课时:工厂模式,包括工厂模式的定义、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
第7-8课时:观察者模式,包括观察者模式的定义、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
第9-10课时:策略模式,包括策略模式的定义、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
第11-12课时:装饰器模式,包括装饰器模式的定义、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讲解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设计模式。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模式的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分享心得体会。
4.实验法:学生动手编写代码,实践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
2.参考书:《大话设计模式》、《深入理解设计模式》。
3.多媒体资料:PPT课件、设计模式相关视频教程。
课程设计模式

课程设计模式课程设计模式简介课程设计模式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设计出适合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一种模式。
课程设计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并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程设计模式的分类1. 传统课程设计模式传统课程设计模式是指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讲授知识、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知识,学生通过听讲、实验等方式来学习知识。
传统课程设计模式的特点:•教师主导:教师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过程由教师控制。
•学生被动: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缺乏主动性。
•教学内容固定: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讲授知识,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学习。
2. 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课程设计模式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课程设计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学习的主体。
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课程设计模式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式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多元评价: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项目等。
实施课程设计模式的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基础,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实际性。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等因素。
2. 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
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针对性。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适当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展示,同时可以引入一些辅助教材和教具,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3. 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手段和教学策略。
学校课程设计的18个实用模式

学校课程设计的18个实用模式关于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取向的,如Pratt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从事的一切活动,这包含他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另一类则为理性主义取向,如有学者认为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的研究并拟订出课程学习方案,为决策部门服务,拟订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选材范围和教学科目,编写教材等都属于课程设计活动。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的定义: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
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
其中,所谓广义的层次大致相当于理性主义的课程设计取向定义,而具体的层次则相当于技术取向的课程设计定义。
但也有学者认为除了这两个层次的课程设计外,还存在一个更微观的课程设计层次,并且不同层次的课程设计要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第01个】泰勒课程设计模式泰勒是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的主流模式。
泰勒基于对课程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以确定教育目标为核心的课程理论。
泰勒课程设计的原理如下:1.形成课程目标在课程设计之初,首先需要回答“达成什么教育目的”的问题,即要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决定需要考虑学生、社会以及学科等的需求,并综合这些需求形成暂时的课程目标。
针对暂时的课程目标从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两个方面进行过滤,进而形成精确的课程目标。
精确的课程目标应当数量少而重要。
2.选择学习经验选择学习经验,即确定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或活动,才能达到之前确定的课程目标。
3.组织学习经验在选择了众多的内容或活动后,需要回答“怎样将这些学习经验有效组织起来”的问题,即组织学习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的过程就是要对选择的内容或活动进行适当的分配、整合,并安排合理的学习顺序,形成指导学习活动的教材。
4.指导学习经验指导学习经验阶段涉及到了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即将课程通过教材内容或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开展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对泰勒原理的批判
文章研读
孔企平 :对西方学者课程目标模式讨论的述评。 载《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8年4月。
分组讨论
1、孔企平对泰勒模式提出了哪些方面的批评? 2、泰勒模式作为一种操作技术,总体上反映 了什么理念取向?违背了什么理念取向? 3、孔企平论文的文献基础是否扎实?有何启 迪?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生命世界 四、物质世界 五、地球与宇宙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五、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六、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区分课程设计的技术和取向
迄今为止,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属于课程设计 技术,最为常用。 选读 施良方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 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实践模式 和批判模式的章节。该书也把实践模式、批判模 式也视为课程设计。 实践模式与过程模式一样,强调了灵活性、教师 的参与性,实践模式其实还包括整个课程研究上 的实践取向。 批判模式则是课程设计的取向和视角,当然,它 也会影响整个设计的技术。也倾向于采用过程模 式。
本章主要内容:
1
课程设计含义 泰勒的目标模式 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 方法论漫谈:关于文献综述
2
3 4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一节 课程设计含义
早期,curriculum mak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目前curriculum design,curriculum planning,也有 curriculum development 波斯纳(Posner,G. J., 1998)认为,课程设计模式 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程序性问题 人们应该遵从什么步骤和环节去设计 课程? 2、描述性问题 人们实际上是如何设计课程的? 3、要素性问题 课程设计涉及哪些要素、它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为何? 在形式上,课程设计模式往往以、并能够用图示的方式 展现出来。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泰勒生平和原理
泰勒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一是于1934年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 提出评价活动的原理,被公认为当代教育 评价之父; 二是在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 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开创了 目标课程设计之先河,被誉为现代课程理 论之父。 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起, 该书在1981年被美国的《卡潘》(Phi Delta Kappan)杂志评为1906年以来对学校课程 领域影响最大的2本著作之一,是现代课程 理论之经典著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斯滕豪斯在课程领域的贡献 一是提出了过程模式, 二是提出了教师行动研究的思想。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斯滕豪斯 的名言,道出了过程课程设计模式与教师发展之 间的紧密关系。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节 泰勒的目标模式
精读 瞿葆奎、施良方:“泰勒的《课程与教 学的基本原理》――兼述美国课程理论的兴起 与发展”。载泰勒原著,施良方翻译:《课程 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 泛读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译本。 泛读 吕立杰“大规模课程设计的程式与特征: 我国新课程设计过程与西方课程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设计的对象,是对课程各要素,包括目标、内容选择、 内容组织、方法和学业评价的计划,是对课程总纲(或称课 程方案)、各科课程标准(原先称教学大纲)、各科教材等 的计划。课程设计的时间,止于课程产物的诞生。课程产物 一旦得到采用、付诸实施,则进入了课程实施的阶段。 在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情况下,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设计; 当校本课程引入学校之后,教师就必须设计校本课程,国家 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需教师设计。 对于学校领导而言,他们需要总体上设计、规划全校的校 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设计的4 要素实施了 吗?为何? 设计混 同实施,因 为:设计均 实施了;没 有书面化的 设计;不重 视设计或实 施。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举例: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 设计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 标 一、总目标 二、分目标 三、各部分目标的 相互关系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来源:学生
来源:社会
来源:学科
暂时的、一般性的课程目标 筛子:教育哲学 筛子:学习心理学
精确具体的课程目标
选择学习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
评价学习结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二、泰勒原理对于课程体系建构的影响
泰勒原则之后,课程体系、课程教科书的章节安排包括: 课程论的社会基础、社会学基础,社会取向的课程理论; 课程论的心理学基础,学生中心的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的课程理论; 课程设计中的的目标设计; 课程设计中的内容选择和组织; (课程设计中的教法设计); 课程设计中的学业评价设计。 如果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课程,则课程设计的要素可以 为: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或者教法、学评四 个方面的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三节 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
斯滕豪斯(Stenhouse, Lawrence.1926?)是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75年,他发表 了代表作《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1966年,英 国学校委员会(Schools Council)和纳菲尔德基 金会(Nuffield Foundation)发起制定新的“人 文学科课程项目”(Humanities Curriculum Project),邀请斯滕豪斯参与领导工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设计的四要素、六层次
4要素 6层次 1、总纲设计(还包括对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的规定) 2、基教和高中课程方案设计 3、全校性课程总设计(与校领导 有关) 目 内 教 学 标 容 法 评 备注
4、各科课标设计,重目标、内容 设计
5、各科教科书、课程资源之设计 (要重视课程资源) 6、各课之教学设计(重教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