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美学》自考资料

《美学》自考资料
2.5.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2.6.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2.7.游戏说:席勒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着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1.7.审美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3.5.《论崇高》是朗吉弩斯的美学着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3.6.利奥塔德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其将自己的整个关学建立在对崇高的论述上,对崇高进行了崭新的阐发。
3.7.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是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4.2.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自考《美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美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美学》试题及答案
答案
正确答案:B
解析
中国古人认为,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育",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

美育通过怡情养性、化性起伪,使主体在审美中得到精神的陶冶、人格的完善,最终通向人的全面发展。

P248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D、美育是人格教育,德育是情感教育
E、美育是艺术教育,德育是趣味教育
答案
正确答案:ABC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39、简述审美经验超越性的主要体现。

答案
(1)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

(2)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

(3)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40、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答案
(1)呈现阶段。

审美主体从审美态度出发,通过感知使对象的特征在主体的意识中呈现出来。

(2)构成阶段。

审美主体通过想象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并且形成关于对象的格式塔。

(3)评价阶段。

审美主体通过与对象的精神交流进行交感思考,并对对象的审美价值做出评价。

41、简述席勒美育思想的重要性。

答案
(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了审美教育的独特目的,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
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起来。

(2)揭示了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实现完满人性。

(3)回答了走向完满人性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统一的根据。

四、论述题:本题10分。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审美活动。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2。

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美学的学科性质答:说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不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由是:第一,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第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3。

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答: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的。

它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4。

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答: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是: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这是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论的内在本性之一;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因此,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基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存在概念是内在融通的,是用实践范畴来揭示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的基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人的存在过程,就是人通过实践开显自身的存在意义和周围世界的存在意义的历史过程.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也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达到.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作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完整版)自考美学复习资料汇总

(完整版)自考美学复习资料汇总

柏拉图1,柏拉图《大希庀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的论著。

2,理念论(柏拉图)回忆说、迷狂说(柏拉图)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和优美并举的西方美学家;, 4,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5,柏拉图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劳动先于艺术是普列汉诺夫提出的;杜威《艺术即经验》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学代表作。

蒋孔阳先生《美学新论》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尼采《悲剧的诞生》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尼采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明确的区别开来的美学家。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绝对精神论(黑格尔)先验主体论(康德)基本本体论(海德格尔)时间存在论(马克思)解释学理论(狄尔泰)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是的哲学是理性怀疑论的代表。

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康德提出“反思判断力”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认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艺术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德拉克洛瓦;焦虑说是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观点;焦虑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

展示了自由的可能性。

(罪孽说)西方存在主义之父的丹麦著名哲学家克尔凯戈尔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关系:中方西方思维方式象数思维抽象思维表现特点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逻辑分析思维单位物象与数的结合体概念思维方法触类旁通、神与物游逻辑、归纳、演绎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认为诗人凭借其生花妙笔“能将最惨的对象变成有趣的东西”;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荷加兹、哈奇生、休谟新自然主义派人物:托马斯.门罗传统思想家:克罗齐法国美学家阿尔贝.加托从艺术审美特征出发把艺术分为三类即:美的艺术、机械艺术、既有实用目的又使人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自我意识-人自身-现实的人;亚里士多德是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自考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自考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自考美学原理复习资料1. 美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750)年,其标志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

2.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

3.俄国的著名文学家、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学是艺术观或艺术的一般规律,非常强调美学对现实、生活美的研究。

4.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5.(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西方具有奠基作用。

6.构成审美现象的三个要素是(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关系)。

7.审美对象的结构层次有(形式层和意蕴层)。

8.审美关系的层次有(静观对话存在关系)9.审美关系只存在具体的(审美现象中)才能建立发展起来。

10.审美研究的核心方法应该是(哲学方法)。

11.中国当代美学的四大流派是(主观论美学、客观论美学、主客统一论美学和实践美学)。

12.人生在世的三种构成要素是(世界、人、人和世界的关系)。

13.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

14.审美主体三个主要的存在环节是(惊异、体验和澄明)。

15.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

16.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指构成对象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和音响)等可以本人直接感受到的感性属性。

17.(多样统一)是审美对象最基本普遍的性质。

18.关于审美发生的理论主要有(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和劳动说)。

19.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有(悲剧喜剧优美崇高丑荒诞)。

20.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主有(中和、神妙、气韵和意境)。

21.构成审美经验的基本要素有(感知、想像、情感和理解)。

22.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有(雕刻、绘画和音乐舞蹈)。

23.审美主客体间的关系可分为(静观、对话和存在关系)。

24.移情说的主代表人物是(立普斯)。

25.想像的高级形式包括(再创造性想像和创造性想像)。

26.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

27.《判断力的批判》作者(康德)。

28.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席勒)。

00037 美学复习资料(全)自考复习学习资料重点笔记

00037 美学复习资料(全)自考复习学习资料重点笔记

① 审美理想并不仅仅是审美活动本身的产物,而是主俺金部厶生尖践的结晶。 ② 审美理想所反映的不仅是主体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同时也是圭鎧厶
③ 审美理想也不是纯粹的个性特征,而是反映着一定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 MJt。 3.审美趣味 (1) 【单选】定义: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 .壬观爱 妊和倾.包。 (2) 【选择、简答】审美趣味的特征:(两重性) ① 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仝姓差妄。 ② 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主体所面临的卮丟因素感狂会条在。
(2)以更麦坐理通遡为美学主要研完对象 ①费希纳:著有《实验美学》《美学入门》,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感, 认为美学是“快与不快的学说
②弗洛伊德:发现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③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 4.著名美学家甚在其《美学新论》中,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和出发点是
差异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人文学科
研究 对象
自然现象总显现为 物质 社会现象总呈现 为客审美现象始终与人的 生存
实存,完全与 人生脱节 观物化形态 的社会关实践、活动等相 关,更关
不同
系、组 织、制度等 注非物化形态 的社会现象
研 究追求 对客观事物 属 性 力求判断的客观 性和更关注人的精神想象, 而
4. 【选择、简答】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1) 自律性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 接的就是 旦的圣进。 (2) 【简答】他律性指审美活动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与其 他实 践活动之间有着剪不断的复杂关系。 ① 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 ② 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 之冋 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 体内容中。 ③ 各种审美形态,如崇高、悲剧等实质上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 想追 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 【选择、简答】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1) 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2) 人除了追求物质生产活动以外,也有各种各样.追求精神价值的活动。 (3) 审美活动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的精神价值的范动。 2. 【选择、简答】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1) 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主客体关系亠 (2) 都必然要受到牡金裏践适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全国自考《美学》简答题押题题库(附答案)

全国自考《美学》简答题押题题库(附答案)

《美学》简答题押题题库(附答案)简述审美境界的主要特点.答:审美境界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趣.它具体表达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和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种情境的有机统一表现在接受效果上乂是有限与无限的超越,从而到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审美经验有哪些特点?答: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它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经验.审美经验中当然也包含理性认识的因素,但它不是主要的,这些理性的、认识的因素不是与感性并列的,而是被感性整合着、渗透于感性经验中,不露痕迹.(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经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审美经验有其自己的结构和动态展开的过程.简述判断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因素.答: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关犍是要把握两个因素.(1)我们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个人的审美趣味无论具有多大的分歧,它总是要在审美对象当中进行选择,它所做出的评价也必须符合对象的审美价值.(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局部,必须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因此,好的审美趣味必须不会完全局限F对象的具体特征,而是积极地把对象与主体的审美理想联系起来,由此做出的选择和评价才是真正具有普遍性的.简述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答:⑴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是审美活动的特征之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就是bl的本身.(2)所谓他律性,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它与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并受其影响,因此,审美活动具有他律性.所以说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简述席勒的游戏说理论的意义与缺乏.答:意义:(1)他试图从人的生命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提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这种思路及其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肯定的.(2)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了两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物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缺乏:把游戏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它显然存在着严重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确实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同时,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可以看成是同义词,这样,说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简述悲剧的主要特征.答: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认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2)悲剧的审美冲突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和对立状态.简述柏拉图的美育观.答:①在西方,柏拉图是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哲学家.②柏拉图认为必须从幼年起就对人施行严格的教育,而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就是美育.他认为用故事形成儿童的心灵,比用手形成他们的身体还要费更多的心血,因此,必须用高尚的文艺作品陶冶青少年的心灵.③柏拉图非常重视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简述审美实践是一种人生实践.答:①审美实践是人的生存和开展需要,审美活动极大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开展和文明的进化.②审美实践以人生实践为源泉,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简述艺术品的形式符号层.答:①指艺术品中的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②是艺术品直接性的物质存在.③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简述意象的结构.答:①作为一种心理存在的审美表象系统.②“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感情、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意”借“象”而成形.③“象” 由想象创造出来,能表达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象”以“意”为自己的灵魂.简述审美情趣的标准.答:(1)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你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审美情趣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响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局部,必然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要提高我们的审美趣味,就要提高我们的审美理想.简述悲剧的特征.答:(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认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2)悲剧的审美冲突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简述艺术品的鉴赏过程.答:艺术品的鉴赏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观、品、悟.①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②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开展想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③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简述蔡元培的美育观.答:①蔡元培是率先把“美育” 一词引入中国的美学家,也是中国近代以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②他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③ 他十分推崇美育的价值,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 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他把没有看成是提升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激发创造力的动力.简述自由是美学与实践存在论之间的中介.答:①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②自由也是从人的实践- --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③人生在世一旦到达自由状态,审美情景就会应运而生.简述巫术活动对审美原始发生的重要意义.答:①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②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③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简述梁启超的美育观.答:①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倡导美育的先驱之一,他的美育思想因他本人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影响力而颇受时人重视.②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拿趣味当手段,是教育的• 种方法;拿趣味当目的,才是真正的教育.③他认为,美育是通过情感去感化别人的.他把小说对人的感化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种力,强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他趣味教育观的补充.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答:(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2)艺术在开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简述独特的艺术意象与客观对象的原型的区别.答:①客观对■象的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②表象上渗透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③表象与表象的关系依主体自身的规律发生转变.④表象本身作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型完全不同.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丑这一审美形态的研究贡献.答:1853年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出版,不仅是第一步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其主要贡献有:(1)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来,指出“丑不在美的范围以内”,但其与美一样同属美学理论的范围.(2)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3)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必须使之服从于美的一般法那么.(4)顾及了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即有可能削弱、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简述决定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的因素.答:审美经验之所以具有非功利性,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①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亳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②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可防止地会损害或者减弱人们的审美愉悦.简述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答:①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②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③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简述审美经验中理解的特点.①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审美经验中理性的活动规律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而不是从普遍性的概念、规律出发去判断特殊事实,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烦死判断力”.在反思判断中主体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必须直接从特殊的审美对象出发去发现其普遍性,因而主体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对象分解为抽象的概念,而必须保持其完整的感性形象. 这样,在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中,理解因为必然表现为既超乎感性又始终不脱离感性,而是积淀在感性之中,与想象和情感水乳交融,无法分解.②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这与审美对■象自身的特性和理解活动自身的特点相关,审美对象中包含的理性因素是以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所以必须通过渗透着理性因素的直观活动来理解,这种直观活动更加具体,但也更加模糊和含蓄,能把握到的意义也显得不够确定.审美理解运用的是反思判断力,这就决定了在审美经验中主体自身要更深地参与进来,因此,审美主体所获得的是对于对象带有个体色彩的审美体验,理解也就带有多义性的特点.简述意象和和意境的关系.①二者的联系: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它要求的是主客一体、物我合一的境界.意境和意象是相通的,两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②二者的区别:首先,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那么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所谓“境生于象外”,就是说意象是“意”紧紧依托着“象”,虽包含着超越性,但只有当“意”突破了“象”的束缚,向哲理性、终极性升华时才逼近了“意境” .再次, 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那么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 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为什么说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答:①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同时,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也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②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表达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局部,艺术的多元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艺术接受过程中,欣赏者如何实现意象的重建?答:①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②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重建的,因为艺术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为接受者感知,艺术作品本身也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只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和物态化③接受者意象的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术品,接受者在解读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美育与德育的区别是什么?答:①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指归;而美育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境界;②美育是建立在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基础上的,而德育带有强制性;③美育是由内而外,从人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而德育是从外在形态,对人们进行道德规范,通过理智的约束,是一种制止的方法.简述审美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答:①境界是心灵的一种存在状态,人们在心灵上有不同样式的生存状态,在社会实践中生成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②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拟高层次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通过审美,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因此,审美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审美教育使人生境界提升到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简述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答:审美价值具有一般的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在这种价值关系在,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那么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肉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开展而开展.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FI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答:审美经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作为结果的审美感觉与前者对象不同,前者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后者所把握的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义;另外,它们的区别还在于后者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到达了一种体验的深度.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答:艺术的存在方式就是艺术的存在论.(1)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艺术的本质表达于意象世界,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2)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是•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结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 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由此可见,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3)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一艺术品一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艺术品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开放性.在现实中,自我封闭的艺术品是不存在的,就其本质而言,艺术品只有在向艺术家与接受者两头开放时才能成为现实的艺术品.即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一艺术品一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艺术意象是如何生成的?答: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分为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D意象的孕育是这一过程的开端.它来自于主体对对象世界的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的激荡,同时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即排除功利杂念,使口常自我暂时退隐,能在审美状态下以虚空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2)意象孕育成熟后,就进入意象的生产阶段.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使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得以产生.首先,把酝酿中的意象明晰化,感觉整体化;其次,使意象获得外在形式符号;再次,使之获得物态化和物化的实在形式;最后,从艺术意象的孕育到艺术品的物态化和物化,需要通过种种技巧与操作来完成,这就属于生产范围.简述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区别.答: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内涵的三种主要观点,即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而实际上美育与其有明显的区别:①首先,人格教育主要还是一种道德教育,它与美育相关,但不能等同•把美育看成是人格教育也只是指出了美育的间接效应和终极指向,而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内涵;②其次,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也只是把握J'美育的中介形式及其直接效应,却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目标;③再次,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它们的目的和方法却不同.美育是艺术教育的规定只是揭示了美育的主要形式,但它看不到除艺术外,还有很多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艺术教育要培养艺术人才,而美感教育那么是要到达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审美境界的特点是什么?答:①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到达相对自由的状态.②从接受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到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简述劳动说的意义和缺憾.答:劳动说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比拟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普列汉诺夫, 他对劳动与艺术和审美的关系做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劳动先于艺术,并且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的一定开展水平相•致.劳动说在••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的决定性作用.缺乏之处在于,它只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不能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也忽视了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所需要的一些中间环节.简述审美形态的基本特征.答:(1)生产性,审美形态并非生而有之、一成不变的.其一是指真猛形态的历史生成,其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3)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就结局而言,中西古代悲剧大相异趣,但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而言,那么中西又有相通之处.简述皮亚杰的发生认识原理.答:他认为人类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种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造成一种认知心理图式,遇到外界新事物就用这种图式去同化它,把它纳入现成的图式去解释,但当这种图式无法同化外界事物时,认知机制就设法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图式.简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线索.答:中国古代美育思想:(1)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到达天人和谐.(2)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3)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意于道德教化,三美具擅.中国现代美育思想:(1)蔡元培率先引入“美育”一词, 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2)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3)王国维那么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简述审美对象的特征.答:审美对象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所谓非实体性,指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性实体,而且不是精神性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关照与体验之中;开放性,是指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与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任何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物”;另一方面真正的审美对象又决非仅仅表现为一种有限的单纯的物.任何物质,如果它们缺乏内涵,了无余韵,不能使人从中看到更多、更深、更远的东西,他们也就很难转化为真正有价值的审美对象.简述黑格尔的崇高观.答:(1)黑格尔认为崇高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乂找不到一个恰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2)崇高应当存在于艺术之中,具体来说就是存在于他所说的“象征艺术” Z 中.他认为崇高是内容大于形式,形式只是内容的象征.(3)他把崇高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到的意义与有别于意义的具体显现之间的分裂,一是这两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不适应.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答:①审美经验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与对象所形成的审美关系,是审美对象在具体的审美活动过程中被构建并得到的感受和评价的动态过程.②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艺术活动本身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它是与艺术家探求人生真谛,追求艺术真理的人生实践相统一的.因此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具有人生实践的性质.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随着艺术作品为人们接受和欣赏,审美经验能帮助人们净化自身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从而对他们的人生实践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艺术品包括哪些层次结构?它们的功能和关系如何?答:艺术品的结构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舞台、铅字、银幕、交卷、录像带等.它是艺术品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前提,同时也有助于审美意象的创造与传达.(2)形式符号层,指艺术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他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它有时独立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指示、负载艺术意象的功能.(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它潜在于形式符号层中,在鉴赏中生成审美对象,是艺术品审美价值的集中表达.(4)意境超验层,印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品的终极和归宿.它是以意象世界层为中介的,没有意象的导引,意境根本无从谈起.从物质实在层到形式符号层,到意象世界层,再到意境超验层,艺术品一层层走向了纵深.艺术品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各自的地位,离开了整体,每一单个层次都亳无意义.艺术敏感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答: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

自考美学复习笔记大全备考资料

自考美学复习笔记大全备考资料

10.巫术说:是20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的依据来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弗雷泽认为原始巫术可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相似律”为基础的“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弗雷泽把上述两种巫术统称为“交感巫术”,因为它们都建立在这样的信念基础上,即认为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就可以使物体不受时空限制而相互作用。
15.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的审美对象。
16.艺术活动:是指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的动态流程,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的。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造出来的。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5.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6.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7.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第一章 绪论
1.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

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5、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6、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

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7、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 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8、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

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9、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10、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答:①生成性——一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②贯通性一一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

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③兼容性——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④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12、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答:①广泛性或普适性一一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使用,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②统摄性一一即集杂多于统一。

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且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括和统摄。

按照这种统摄性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基本脉络;③历史性一一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答:①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②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③ 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④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⑤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14、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答:①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②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

15、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答: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

首先,中国文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法;其次,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中国文字长于抒情,具有诗性;西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具有逻辑性16、优美的特征是什么?答:①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②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③是和谐化一的内容;④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17、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答:内涵:①人与自然的对立与超越;②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③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

特征:①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②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③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④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18、悲剧的特征是什么?答:①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②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③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19、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答: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悲剧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他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

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20、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丑这有一审美形态的研究的贡献。

答:1853 年他的《丑的美学》出版,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

主要贡献:①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来,指出“丑不在美的范围以内”,但其与美一样同属美学理论的范围;②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③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必须使之服从于美的一般法则;④ 顾及了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即有可能削弱、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

21、简述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的特点。

答:①它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交织;② 它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③它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特点。

22、丑的特点是什么?答:①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是一种审美情感;②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23、喜剧的特征是什么?答:①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②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③喜剧的情感形式是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24、荒诞的特征是什么?答: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是对于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特点:①它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义状态的体悟;②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③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25、简述人变成“非人”的含义。

答:①是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特征;②是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③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自由只是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的结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自由,而非现实的人生的自由。

26、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是什么?答:①感性直观性——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②本质直观性一一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所以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27、为什么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答:①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实际事物的存在毫无关系,是直接将事物的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②其次,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要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

28、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答:①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 ②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