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2-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件 人民版选修4.pptx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89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89人民版PPT课件

随堂练习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私学成为中国教育的另一个传统;孔子成为“万世师表” ……
2.文化: 整理和修订“六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3.政治: 提出理想贤人的标准“内圣外王”,成为古代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
中国古代政治理想人才的标准……
4.思想: 创立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础,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
(2)具体要求(即尊周礼的修养方法) ①个人层面:克己复礼 ②社会层面:正名 (目的:恢复以前的社会等级化、秩序化) (3)主要目的:维护西周贵贱有别的(伦理纲常)等级秩序
2.“仁”
(1)含义: 仁者,爱人(但爱有差等)
(2)实现途径 ①对普通人: 行“忠恕”之道 (推己及人) ②对统治者:“为政以德”(即推行“德治” )
的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世界文化产生影响(欧洲启蒙思想家曾吸收其思想)……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一、树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基本标准有:是否完成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进步;是否调整了 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否采取了促进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 的措施,是否反击了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民族利益;是否促进了 科技文化的发展;是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等。 二、遵循历史人物评价原则 1.一分为二的原则 2.时代性原则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贵贱有序)(社会角度)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69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69人民版PPT课件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李贽《藏书卷》
问:材料三中朱熹与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各是什么? 各反映了怎样的思想特征?
朱熹:推崇,反映了重振儒学正统的思想特征。
李贽:挑战正统,反映了儒家正统受到质疑的思 想特征。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 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 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 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 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之残骸枯 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王政治之 偶像”。由于不合事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
六、教师精讲: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 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1)时代: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
阶级关系上: 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 崛起,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 (2)“周礼尽在鲁”
(2)影响: (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的反 孔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 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 教育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 响
儒 家 学 派 创 始 人 │ 孔 子
盈江一高
历史组
张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一、课前导学:阅读教材 P24-26页
1、了解孔子的生平:在鲁从政、周游列国、晚 年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2、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二、课前回顾:
齐读课本第7页(历史的余音),用辩证的眼光 看待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1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10人民版PPT课件

孔子任鲁国司寇像
孔子标准像
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荀子》
你更哪一个喜欢?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 《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 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经》 《周礼》书影
《诗经》书影
自学礼乐
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
献身文教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筚路蓝缕——追求礼乐的一生
1.孔子生平介绍
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前 479年(春秋末年) 鲁国人 今山 东曲阜。经历丰富,生活惨淡。
孔子生平简要介绍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 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 十分惨淡,自学成才。
1.对中国: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 系列教育理念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 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2.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
组成部分(日本、朝鲜、越南)
B、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推动 教育的发展。
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2、政治方面:
强调德治、反对苛政 主张“内圣外王”,成为古代开明君主的理想标 准“。内圣”-----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
“外王”----------施行仁政,建立事功者。 儒家把能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视为古代 社会理想的政治人才。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第一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课件 (共23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第一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课件 (共23张PPT)

1、政治思想: 2、教育思想: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教学内容:“六经”; (成为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等; (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深远)
(4)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 最终成为“君子”; (注意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
2、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1)理想国由统治者、武士、劳动者三个等级的公民构成,
国家的统治者应由哲学家来担任或接受哲学训练。 (2)理想国的实现办法:
①为统治者提供教育,直到他们掌握哲学的知识; ②废除统治者的私有财产与家庭,使权力和财产、家庭 分离。 第二步,根据上述主要思想分析其影响。
第二步,根据上述主要思想分析其影响。
1、政治思想: 2、教育思想:
含义:周礼,强调等级、秩序和规范;
(1)礼:
内容:①尊尊; ②亲亲; ③提出“正名”思想;
影响: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
④“克己复礼”; (P25学习思考)
含义:仁爱,自我的道德自觉;
(2)仁: 内容:①“爱人”,仁爱应有差别;
②行“忠恕之道”;
③“为政以德”;
影响: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内圣外王”)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社会)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周礼有哪些规定?
[结合课文,解决问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学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06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06人民版PPT课件

2、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
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他提倡( C )
A.启发诱导,反对注入式的教育方式 B.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C.因材施教,主张依据对象而进行教学 D.为国举贤,宣传“仁”为核心的思想
感谢聆听!
思考: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材料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思考:教育目标? (成人,君子)
收徒授课 创办私学
材料三 学生子路问他:“听到一个主张很好,是不 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你有父兄在,应该先 向你的父兄请教,为什么要马上做呢?”冉有问他同 样的问题,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马上去做。”孔 子的另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却回答不同 呢?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 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孔子出生 丧父
丧母
精通六艺,首创私学 避内乱,离开鲁国赴齐国 任中都宰
任司空、司寇,出席夹谷之会 离开鲁国开始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
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整理文献 逝世
献身文教 整编典籍
思考:孔子晚年整理了哪些古籍?记载他生平言行的《论 语》是不是他所著?
一、悲喜交加人生路——孔子的生平经历
结合教材内容,编制孔子的年表
对世界: 传入韩国、日本等国,成为其传统文化组成部分。 传入西方被欧洲启蒙思想家借鉴。 当今世界仍有很多学者推崇儒学。
课堂巩固
1、孔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但他当年周游列国 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却一直被各国统治
者拒绝,其原因包括( D )
①春秋时期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②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③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 需要 ④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目的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83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83人民版PPT课件

• 合作探究.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自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 材料二 网络时代的解读:众说纷纭 网民1:孔子的儒教是统治中国劳动人民两千年的封建意 识形态。孔子本人也是个学术庸才,所创立的儒学不过是当时 社会中一系列道德习俗的大杂烩,其著述毫无逻辑可言。 网民2:孔子思想的精华极具普世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代 表,也获世界认同应尊敬他。盲目反孔其实是不懂孔,是无知 的表现。声嘶力竭,不怕被笑话吗? ⑵ 请任选一位网民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概括其对孔子的评 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严密,260字左右。
“中庸”: 合适 恰到好处
达到中庸的做法: “和而不同” 评价: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要不 偏不倚,恰到好处,也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问题探究:材料一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
不和。” 礼,仁,中庸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互为表里”
礼:等级规范; 仁:人际关系
礼 √ 仁 Χ ——矛盾激化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孔子希望通过仁和礼建立一个怎样的理想 社会?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有等级之分但不过分对立,有仁 爱但仍有差别的温情社会
11
3.中庸思想 ------协调礼和仁的方法 (哲学范畴)
个体的美德 请回答:
仁的作用:缓和矛盾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2)据材料二,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53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53人民版PPT课件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M:思考“仁”、“礼”、“中庸”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 为什么说“仁”是核心?
二、教育思想
1.创办私学 2.教育思想 (1).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2).教育目的: “成人”、成“君子” (3).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 “六经”
•臣弑君,子杀父,少凌长,庶废嫡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二、思想主张(儒家思想+教育思想)
•苛政猛于虎?!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仁者爱人
儒家思想
• 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论语·子路》 • 子为父隐,父为子隐; 亲亲为大。
二、思想主张(儒家思想+教育思想)
3.教育成就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 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三、评述孔子(地位、影响)
• 方法:从思想成就出发思考,可得地位影响
作业布置: ①完成《新学案》相关作业; ②用自己的话,概述孔子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③预习《亚里士多德》
•家境贫寒 •3岁丧父 •17岁丧母 •委吏(仓库保管员) •乘田(畜牧场场长)
•吹鼓手 学思之窗 p21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 罕》
Q:“卑”、“贱”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资料回放p21
•生平事迹
自学礼乐 创办私学,收徒讲学 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 献身文教
二、思想主张(儒家思想+教育思想)
2·1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孔子
主要问题:
重要概念
•从孔子的生平看他的思想追求。
•儒家学派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9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90人民版PPT课件
(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 目的
(1)重视礼,强调仁,主张以德和礼治理国家, 以中庸思想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 完美。
(2)原因: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 转变的时期,“礼崩乐坏”,新旧势力矛盾激化, 人际关系紧张。 目的:恢复周礼,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是人类 文明出现巨变的时期,在这个光辉灿 烂的文化创新时代,出现了大量世界 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以自己的 思考主张和探索精神影响着世界,在 文化创造与传承方面引导着世界的走 向。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古代中 国的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 亚里士多德。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民族,不 信神,却敬仰一个人。就靠着这份信 仰,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成为世界 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历史的民族,并 且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创造出辉煌的 文化。
——孔子
孔子从小勤奋好学,刻苦读书,还经常向不同 的人请教。他曾到宋国考察殷礼,到鲁国太庙考察 周、鲁的礼仪和典章制度,还向齐国乐官学习音乐。
3、孔子的教学:杏坛授业,万世师表
(创办私学) 孔子30岁左
右时,已博学
多才,成为当
地较有名气的
学者。他收徒
授业,开创了
私人办学的先
河。相传有弟
子三千,贤者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夹谷之




司寇Biblioteka 从政失败孔子在鲁国的活动
孔子五十一岁时,被任命为中 都宰(王室总管)。第二年,他被升 为司空,专管全国建设。不久调任司 寇,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院长,摄 相事。
中都宰
摄相事
大司寇
由于齐人的离间,鲁 定公对孔子的态度逐渐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
“克己复 目的是改变春秋时期的混乱,匡正社会秩序,
礼”
但社会变革是不可阻挡的
“仁者爱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有利
人”
于缓和社会矛盾,维谐完美,有利于个

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13
2.教育理念及贡献 (1)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2)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使 文化教育下移。 (3)教学实践: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 的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教学方法:善于“因材施教”。 (5)学习方法: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培养目标:强调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学而优则仕”。
6
知识点二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地位
西周以来随着私人讲学风气的发展,春秋晚期,孔子创 办私学,创立 儒家 学派。 2.儒学主张 (1)礼,即 周礼 ,主张尊尊、亲亲、贵贱有序,还提出 “ 正名”思想以规范人的行为。 (2)仁:首先是“爱人”,其次是行“ 忠”恕之道。 (3)中庸:认为只有礼与 仁 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 想社会。
1
第1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2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观
点和政治主张。
1.重点: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
2.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 2.难点:对孔子思想的评价。
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知识点一 孔子其人 1.青年时期
(1)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 人。 (2)30岁时已精通六艺,35岁时收徒授课,首创 私学 。 2.在鲁从政 (1)管理内政,任中都宰,后为大司寇,执掌治安、司法 事务。 (2) 夹谷之会 收回被齐国强占的土地,为鲁国赢得了外交 胜利。 (3)出任 代理宰相 职务,这是其政治生涯的顶峰。
9
3.思想 (1)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在 汉武帝 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 意识形态。 (2)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 派。
10
主题一 孔子的思想主张 【史料探究】 史料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游说列国,受 到各国君主的一次又一次面试与接待。 思考 下列面试题目中孔子的答案及面试结果可能是什么? 为何会出现如此结果?
16
【史论归纳】 1.辩证评价
(1)积极 ①“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 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②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 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有很大价值。 ③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2)消极: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 对人民的思想、科学的发展等,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14
主题二 孔子思想的影响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 “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 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 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思考 (1)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史料在评价孔子时,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 (1)开创私学;有教无类;提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2)方法:阶级分析法,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7
[图解历史] 礼、仁、中庸的相互关系
8
知识点三 孔子的历史影响 1.教育
(1)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创办 私学,主张“有教无 类”。 (2)促使文化教育下移,“学在民间”对 中华民族文化的 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政治 (1)要求施行仁政和“举贤人”,并提出“内圣外王”的 理想贤人标准。 (2)其人才主张成为中国古代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一个 人治 社会中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18
11
面试试题 题1:您的工作动机和愿望是什么? 题2:你准备用何方法治理国家? …… 答案 题1:恢复周礼,建立礼乐文明的国度。 题2:礼、乐、仁、中庸之道。 结果:面试失败,不得重用。 根源:仁、礼主张实质是维护奴隶制旧制度,不适合建立封 建新秩序的需要。
12
【史论归纳】 1.政治主张及评价
主张
15
史料二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 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 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诸子百家》 思考 (3)综合史料,探究“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 位。 答案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 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4
3.周游列国 (1)原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 (2)目的:游说各国君主实施他的政治主张。 (3)结果:主张未被采纳。
4.献身文教 68岁回到鲁国,放弃为官,专心从教,整理古典文献, 其言论辑录在《 论语 》一书中。
5.因病逝世 公元前 479 年,孔子病逝。
5
[深化拓展] 孔子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原因 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思想, 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17
2.现实意义 (1)孔子思想中的“礼”,主张长幼有序,有助于中国尊老 爱幼传统美德的传承。 (2)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体现了一种民 本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3)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和而不同”,主张对立因素 的统一与和谐,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