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course of linguistics课程编号:总学时:32先修课程:英语精读、英语泛读、现代汉语、英美概况等适用专业: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学习完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英语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和功能,以及它们与外语教学的关系,从而加强英语语言的学习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提高英语语言水平和英语语言教学能力。
了解语言在时空中的变异及其与社会、文化、语境、思维等外部因素的关系,同时了解部分主要语言学流派。
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既能借助语言学理论整理和吸收语言知识,又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评价语言。
二、课程教学内容、形式和结业标准1. 教学内容:本课程由7章构成(1)导论:语言学的概念和意义,语言的区别性特征和语言学里一些重要区别性概念。
(2)语音学:语音学的概念和范畴,辅音的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
了解发音器官和国际音标。
(3)音系学:音位学的定义,音素的区别性特征以及跟音素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
超语段特征:音节、重音、音高等。
(4)形态学:形态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词素的类型,构词法种类。
(5)句法学: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生成规则;直接成分分析法,句法功能和范畴。
(6)语义学:语义学的研究范畴吗,各种意义关系以及意义分析的方法,历史上不同的意义观和研究语义学的方法。
(7)语用学:语用学的概念,意义和语境的关系、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了解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8)语言和文化:语言、文化和社会的关系,语言的变体,Sapir-Whorf假说。
2. 教学形式: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 结业标准: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按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比例计算,总评成绩60分(含)以上为合格。
三、课程教学学时分配四、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新编语言学教程》,刘润清,文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参考书:《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戴炜、何兆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双语
外国语学院
先修课程(Prerequisite)
语言学概论
后续课程
post
课程负责人(Instructor)
课程网址
(CourseWebpage)
*课程简介(中文)(Description)
(中文300-500字,含课程性质、主要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目标等)
该课程分三个部分介绍语言智能,即语音技术、人工智能在自动评分及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涵盖了的语音、外语测试、和外语教学的应用。
3,4
第十六章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现状与趋势
2
讲授
(江妍)
阅读相关专业文献、并总结思考
学习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3,4,5
注1:建议按照教学周学时编排。
注2:相应章节的课程思政融入点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描述
《语言学概论》是语言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语言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掌握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和解决语言相关问题。
二、课程目标
1.理解语言的定义、功能、结构以及涉及的各个层面;
2.掌握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它们进行语言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3.了解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流派,理解各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4.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语言问题。
三、教学内容
1.语言学概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3.语言的结构和层次(音韵、形态、句法、语义和语用);
4.语言变异和语言变化;
5.语言与思维、文化的关系;
6.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
7.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生成语法学等主要流派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等。
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五、考核方式
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参与等;
2.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其进行评分;。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180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分:3学分学时:54学时(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开设学期:第6学期一、教学目的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语言观,获得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语言事实的能力,为进行语言学习和研究提供方法、拓展视野,打下比较坚实的语言学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语言的本质和结构2.语音、语义、语汇、语法、语用、文字系统概述3.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二)难点1.语言和文字的关系2.音素、音位和音节的关系3.语法范畴三、教学方法建议(一)讲授法:教师讲授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二)讨论法:师生共同讨论语言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
(三)探究法:师生共同探究语言现象中暗含着的语言机制。
为全面、深入研究相关问题,可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有代表性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14学时)教学要求:本章主要学习语言学的性质、任务、研究方法和历史,学习语言、言语之间的关系,应本着继承与发展的精神重新认识索绪尔关于语言和言语的论述,并对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分别进行宏观的分析。
第一节语言学的性质、任务、研究方法和历史一、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二、语言学研究的方法和分类三、语言研究的分类和历史第二节语言和言语的对立统一一、语言和言语的定义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三、区分语言和言语的意义第三节语言的社会功能一、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二、语言是思维工具第四节语言的内部结构一、语言符号的特点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第五节对言语的研究——言语的语言学一、言语的交际过程二、语用分析三、篇章分析四、言语规律第六节语言在言语中的发展一、语言是个既稳定又发展的体系二、语言发展规律三、语言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结果第二章语音(10学时)教学要求:本章主要学习语音的性质和音素、音位、音节等基本概念以及语流音变、语音的历史演变等知识,应认真培养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比较熟练地分析汉语语音现象的能力。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科学,它探讨语言的结构、语音、语法、语义以及语用等方面的规律和现象。
在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中,学生将会了解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语言的起源、发展和变化等内容。
本文将探讨语言学概论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部分: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这一部分,学生将会学习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如语言、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学生将会接触到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如结构主义、生成语法、认知语言学等,从而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部分: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在这一部分,学生将会学习语言的起源和发展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他们将会了解到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沟通工具,它的起源和发展与人类的进化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学生将会了解到人类语言的起源可能与人类大脑的发展和语言习得的能力有关,并了解到语言的变化和演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第三部分:语言的结构和语音在这一部分,学生将会学习语言的结构和语音的基本知识。
他们将会了解到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和音位,以及语音的产生和感知机制。
同时,学生还将会学习到语言的音系、音节、音变等结构组成部分,以及语音的调、重音等语音现象。
通过学习语言的结构和语音,学生将会对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四部分:语言的语法和句法在这一部分,学生将会学习语言的语法和句法的基本概念和规则。
他们将会了解到语言的句子结构、短语结构、词类和句法关系等内容。
同时,学生还将会学习到不同语言的语法特点和差异,以及语法的变化和演化。
通过学习语言的语法和句法,学生将会对语言的结构和规则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五部分:语言的语义和语用在这一部分,学生将会学习语言的语义和语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他们将会了解到语言的意义和信息传递的规律,以及语言的使用和交际的原则。
同时,学生还将会学习到语言的语义关系、语义角色和语用推理等内容。
通过学习语言的语义和语用,学生将会对语言的意义和使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导论第一节语言和语言学一、什么是语言二、什么是语言学1.语言研究的历史2.语言学的研究对象3.语言学的确立和发展概况三、语言学的功用1.指导语言学习和语言研究2.促进语言文学建设3.作为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第二节语言学的分类一、按研究对象分类1.专语语言学2.普通语言学二、按研究课题分类1.语音学2.词汇学3.语法学4.语义学三、按研究方法分类1.共时语言学2.历时语言学3.比较语言学4.数理语言学5.社会语言学6.应用语言学第三节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人文科学中的领先学科二、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诸学科的交叉第一章语言的本质第一节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什么是社会现象1.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不直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二、语言属于社会现象1.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2.受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受自然规律的支配3.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第二节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一、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属性和功能1.语言是应交际的需要产生的2.失去交际功用的语言会在社会生活中消亡二、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人类可使用的交际工具多种多样2.非语言交际工具是建立在语言工具基础之上的3.语言工具在交际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非语言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三、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1.人类的自然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是人区别于其他动力动物的标志 2.动物模仿人类语言并不意谓着掌握人类语言第三节语言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工具一、逻辑思维概说1.几种思维类型2.逻辑思维的特点3.逻辑思维与其他思维类型的相互作用二、逻辑思维与语言的密不可分的关系1.语言是逻辑思维的载体2.逻辑思维赋予语言意义内容三、正确理解语言与逻辑思维关系的实践意义第四节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一、什么是符号1.符号的定义2.符号的特点3.符号的常见类型二、语言符号1.语言的符号性2.语言符号的特点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区别三、关于语言符号理论简介1.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及观点述评2.皮尔士的符号理论及分类特色3.现代语言学中的符号理论四、语言符号的结构与系统1.音义结合体2.线条性和层级性3.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第五节语言与言语一、语言的定义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由语音、语义、词汇、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2、课程性质:本科专业必修课3、周学时/学分:2/24、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5、使用教材:《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二、课程简介《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介绍有关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发展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语言学概论》是《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基础课,它注重考察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特征,而不是学习研究某一具体语言。
这是它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等具体语言课程的重要区别。
它所介绍的是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普遍的系统的理论和规律,并用这个理论指导各个具体语言的学习研究。
它是一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教学目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阐释,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考察语言现象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学生学习其它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为他们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语言学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语言现象比较多。
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涉及到语料分析的实例,以汉语、英语的语料分析为主;其它语言的实例,只在必要的时候作适当的引用,重在理解。
教学中要讲清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性质特点、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以及它与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语言学理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具体语言知识为基础,这样才能便于理解有关问题。
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专题研究》、《英语》等。
四、教学进度表五、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方法1、考试方式:期末闭卷笔试2、成绩评定方法: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 80%,平时作业占 20%六、正文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认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初步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分类和主要流派,以及语言学的学科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代码:101012191。
2.课程中文名称:语言学概论。
3.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4.课程总学时数: 36 ,其中理论环节学时数: 28 ,实验实践环节学时数: 8 。
5.课程学分数: 2 。
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讲授关于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发展、分类以及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目标:通过学习,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掌握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为此,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1.在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拓宽知识面,同时进一步论证、阐述基础理论,并加以延伸、扩展。
2.要多用实例传授现代语言的分析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
阐述概念和理论时要避免抽象的演绎。
3.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语言实际,多分析,多做思考练习题,以求透彻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三、学时分配四、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动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的区别;二、正确认识语言的性质;三、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本章教学重点、难点】: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联系二、语言的性质(符号性、系统性)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第一节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的区别1.功能开放2.构造灵巧3.习得二、关于语言产生的假说第二节语言是符号系统一、语言与言语二、语言的符号性三、语言的系统性第三节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第四节语言学的任务一、社会的需要推动语言学的发展二、语言的基础研究三、语言的应用研究和交叉研究【本章节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跟动物的“语言”相比,人类的语言有什么特点?2.语言与言语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区分它们的意义何在?3.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4.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5.中国古代的“小学”指的是什么?【本章节阅读书目】:1.《普通语言学教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封宗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趣味实用语言学讲话》,岑运强著,北京师范大学1998年版。
第二章语言的构造与机制【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语言的构造,正确认识语言单位的切分与归并原理;二、正确认识语言单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三、了解语言起作用过程中的七种机制;【本章教学重点、难点】: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联系二、语言单位的切分和归并原理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第一节语言的构造一、语言的构造二、语言单位的切分和归并三、语言单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1.组合关系2.聚合关系3.两种关系的相互作用第二节语言的机制一、预设机制二、排除机制三、补偿机制四、多余机制五、类推机制六、对称机制七、经济机制【本章节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跟动物的“语言”相比,人类的语言有什么特点?2.语言与言语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区分它们的意义何在?3.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4.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5.中国古代的“小学”指的是什么?【本章节阅读书目】:1.《普通语言学教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封宗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三章语音【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语音的性质;二、熟练掌握语言的基本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三、了解语流音变的各种类型。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一、语音的物理性质和生理基础二、音素和音素的类别三、主要的元音和辅音四、音位和音位变体五、音质音位和超音质音位六、六种语流音变类型【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第一节语音的性质和分类一、语音的物理性质(声音的四要素)1.音高2.音强3.音长4.音质二、语音的生理基础(发音器官图)三、音素和音标1.音素和它的分类2.国际音标四、元音(舌面元音图)五、辅音1.发音部位2.发音方法第二节音位一、什么是音位二、音位变体1.自由变体2.条件变体三、音位的区别性特征四、音质音位和超音质音位第三节音位的组合一、音节二、音位的组合第四节语流音变一、什么是语流音变二、语流音变的类型1.同化2.异化3.弱化4.加音5.脱落6.换位【本章节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声音的四要素指的是哪四个方面的内容?2.什么是音素、音节、音位?它们之间有何联系?3.元音和辅音主要可以从哪些方面加以区分?4.元音和元音之间主要靠什么来区分?5.怎样给辅音进行分类?6.什么是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有哪几种类型?7.什么是超音质音位?它有哪些表现形式?8.什么是语流音变?有哪些类型?【本章节阅读书目】:《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四章语法【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语法的四级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等的构成;二、熟练掌握常见的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以及词类划分的依据;三、掌握句子的结构分析法以及隐性结构和显性结构;四、掌握语言的形态和句法类型。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一、语素、词、短语、句子等的构成二、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的类型三、句子的结构分析【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第一节语素和词一、语素和语素的变体1.什么是语素2.语素的类别二、词和词的构成1.什么是词2.词的结构类型第二节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词类一、语法手段1.什么是语法手段2.10种常见的语法手段类型?二、语法范畴1.什么是语法范畴2.几种常见的语法范畴三、词的五种基本组合类型四、词类第三节句子一、句子和成句的条件二、句子的结构分析1.直接成分的分析2.分析直接成分要注意的问题三、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1.什么是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2.分析句子的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第四节语法结构类型一、形态类型1.词根语2.粘着语3.屈折语4.编插语二、句法结构【本章节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什么是语素?什么是词?它们有什么关系?2.举例说明词的轻重音的作用。
3.什么是语法手段?什么是语法范畴?它们有什么关系?4.举例说明谓词属性的语法手段。
5.以汉语为例说明词的重叠的作用。
6.划分词类有哪些标准?7.举例说明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的区别。
8.语言的形态类型有哪些?【本章节阅读书目】:《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五章语义【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词义的构成和性质;二、熟练掌握义素分析的步骤,能运用义素分析法分析比较词汇的异同;三、了解句义的构成以及句子歧义的类型;四、了解预设的概念及其在句中的作用。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一、词义的构成和性质二、义素分析法的运用三、句子歧义的类型【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第一节词义一、词义的构成和性质二、词义的层次三、词义的概念内容和联想内容四、词义的关系五、义素分析1.什么是义素分析2.义素分析的步骤3.义素分析的作用和局限第二节句义一、句子和句义二、句子中词义的选择和限制三、歧义1.什么是歧义2.歧义的类型3.歧义的消除和利用【本章节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为什么说词义的模糊性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2.用义素分析法分析“爷爷、奶奶、伯伯、叔叔、姨妈、舅舅、姨夫”这组概念。
3.简述义素分析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4.举例说明歧义的类型。
【本章节阅读书目】:《语义学概论(修订版)》,李福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六章语言的变异【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语言变异的一般情况;二、掌握地域变异及其成因;三、掌握语言社会变异的多个方面内容;四、了解语言的功能变异。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一、语言的地域变异二、语言的社会变异三、语言的功能变异【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第一节变异概说一、变异的类型:地域变异、社会变异、功能变异二、变异产生的一般原因第二节地域变异一、地域方言1.什么是地域方言2.方言变异的表现3.方言变异的成因二、次方言三、语言地理学第三节社会变异一、社会方言与地域方言的差异二、社会方言的类型1.阶层和行业变异2.性别和年龄变异3.种族和民族变异第四节功能变异一、什么叫语言的功能变异二、书面语体三、谈话语体【本章节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什么是语言的地域变异?它有哪些方面的表现?2.语言的社会变异和地域变异有异同?3.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的阶层变异?4.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的行业变异?5.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的性别变异?6.什么是语言的功能变异?【本章节阅读书目】:1.《社会语言学教程》,游汝杰、邹嘉彦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社会语言学》,赵蓉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七章语言的使用【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言语行为的一般理论;二、会用言语理论知识分析具体例句的言语过程;三、了解“合作原则”,并能用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分析例句;四、了解语用推理;五、了解语境对语用使用的影响。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一、言语行为理论二、“合作原则”三、语用推理四、语境的诸多方面作用【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第一节言语行为一、言语行为的含义及言语行为的提出二、言语行为的理论的内容1.陈述句和施为句2.三种言语行为3.命题意义和施为意义4.间接言语行为和直接言语行为第二节言语过程一、什么是言语过程二、直接言语过程和间接言语过程第三节合作原则一、“合作原则”的含义二、关于四项原则三、语用推理1.语用推理与逻辑推理的区别2.语用推理的三个步骤第四节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一、语境的各种因素1.主观因素2.客观因素: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二、语境的作用1.语境的限定作用2.语境的调节作用3.语境的生成作用4.语境的确定作用5.语境的补足作用【本章节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什么是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是谁提出来的?2.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这汤真淡”这句话。
3.什么是“合作原则”?用“合作原则”分析以下句子:(1)甲-约翰哪里去了?乙-我刚才看见一辆红色的轿车停在女生宿舍旁边。
(2)甲-我这篇小说写得怎么样?乙-我觉得字迹挺工整的。
4.用语用推理分析下面的句子:甲-我觉得小李和小张都表现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