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电影发展史共28页
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马路天使》
1937年,由袁牧 之拍摄。
是左翼电影的代表 作,被认为是30年代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高 峰的标志。
荣获一九八三年葡 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 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 委奖。
主演:赵丹、周旋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抗战电影
1.国统区电影:《保卫我们的土地》《 热血忠魂》
《中华儿 女》《风雪太行山》等。
阮玲玉深感压力而自杀,留下遗言:“人言可畏。”出殡时
,沿途默哀送灵者达10万之众。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1931年,《歌 女红牡丹》和《雨 过天青》的拍摄, 标志着中国电影进 入了有声的时代。
这时距美国有 声电影《爵士歌王 》问世仅4年。
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故事片
NEXT
《黄土地》1984
如果说《一个和八个》是中国第五代导 演们的开山之作,那么《黄土地》则是标 志着第五代导演真正崛起的电影作品。中 国电影在经历了谢晋第四代导演反思文革 的伤痕电影之后,一批在文革中成长的导 演们开始执导电影。《一个和八个》只是 在试探着迈出了一步之后,陈凯歌的《黄 土地》却在电影风格和语言强烈了形成一 种新的影像,并深深影响了整个第五代导 演早期的叙事倾向和风格基调。大色块和 色觉强烈的摄影、西北黄土地的民俗以及 《荆坷刺秦王》1998 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性叙事,让中国电影呈 现了另一番不同的风貌,也标志着第五代
识创造未来
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新中国电影
(1949~至今)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片》 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中国电影文化的历史沿革与经典作品

中国电影文化的历史沿革与经典作品电影发源于西方,但在中国,电影也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和发展轨迹。
中国电影的文化沿革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初期“影像先驱”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期。
下面将从这五个阶段入手,为大家介绍中国电影文化的历史沿革与经典作品。
一、初期“影像先驱”时期(1896-1919)二十世纪初,电影技术在欧美诞生并逐渐发展,几年后传入中国。
1905年,中国就出现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之后,又陆续有了《义侠泪》、《春梦痕》等电影问世,但都只是一些杂剧戏班子在演戏中加入了电影。
1913年,中国第一家电影院——京都康乐影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步入商业化时代。
1916年至1919年间,分别出现了《牛鬼蛇神》、《女驸马》等早期电影作品,他们被誉为中国电影的影像先驱。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电影也随着战争的引起而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转折。
在这个时期,电影行业实行了统制并成立了国立电影工业公司,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抗日主题电影,包括《飞机图》、《南海十三郎》等。
当然,在这个阶段还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电影——《孔雀》。
这是一部表现北京夜生活的影片,其主题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相当前卫,并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社会主义新中国时期(1949-1976)新中国成立后,电影行业被纳入了国家计划的文化建设之中,由此开启了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
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一批经典艺术电影,如《烈火中永生》、《大路》等,还有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主旋律电影,如《武训传》、《刘胡兰》等。
此外,中国电影创立了自己的类型片,包括武侠片、动画片和革命历史片等,这些片子不仅广泛地传播了革命传统和优秀文化,而且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新高度。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与其说是一种工具性的文化产品,不如说是一种包容丰富、生动鲜明的艺术形式。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0)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不再是高效率、低成本的文化建设工具,而是逐渐转化为集商业价值与艺术性于一体的产业。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自此中国的电影史开始铺开。
早期的电影,由从英国获得或借用的电影机、投影机而制作成的6分钟至9分钟的短片。
主要表演特色是以宋元布衣戏为基础,然后再通过剪辑的方式组织影片。
早期的南派电影都是经典古装剧和武打片,因为两种电影类型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1920年,中国电影发展有了突破性进展,受到欧洲动画和新闻短片的影响,中国在该时期加入了动物影片、彩色影片、实况新闻短片以及其他样式的电影,中国的电影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30年,由于政治上的稳定,以及由政府鼓励的电影发展环境,中国电影有了长足发展。
此时出现了著名的电影导演魏淑芬、李樵、李秉文等,他们引领着当时的电影行业,形成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中国电影文化。
1949年,中国大陆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开始建设中央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发行公司,统一了影片的制作与发行。
随着新中国政权的初步稳定,中国电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始着重讲述祖国红色的历史,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主义电影风格”,为中国电影子增添了许多新意。
抗战影片是此时最为流行的,此时出现了著名的导演和影片,如孟克、黄建新等。
1960年,中国电影在政治层面有了重大发展,由中央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发行公司组织的文学影片拍摄任务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此时的电影出现了如关于小镇生活的《我们的故事》、关于忠贞坚定的《放牛班的春天》、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新娘》等电影。
从1970年正式推出“新中国电影运动”开始,中国电影正式进入了“新时期”。
中国电影从此向着新思想、新生活方式迈进,中国电影如《金陵十三钗》、《甲方乙方》、《高楼大厦》等电影深入反映了主旋律时代的新思想、新生活。
中国于1978年正式开放,中国的电影发展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由陈可辛、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导演发表的影片如《甲方乙方》、《放牛班的春天》、《摆渡人》、《创业环游记》等展示了新中国时代不同的生活方式,颇具可观的艺术成果,中国电影也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支持。
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综述: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诞生于1905年,仅比世界电影诞生晚十年,本应风光无限,但却历经沧桑。
1896-1909:起步发展阶段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这标志这中国电影的真正诞生。
1922-1926:尝试探索阶段1923年,由于1922-1926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开办的电影公司有175家,单上海一地就有145家。
这些公司当中,虽然许多都是1927-1931:危机阶段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
1927年发生的4.12政变,北伐战争失败,国共合作破裂。
时局骤变的情况之下,中国电影界的方向亦发生改变, 陷入危机。
为了抵制外片的控制,统治国内市场,沟通海外贸易。
上海六间规模较大的电影机构,包括1928年明星公司摄制《火烧红莲寺》在商业上获得成功。
1928-1931年,上海约五十多家公司,共拍摄了近四百部电影,当中的神怪武侠片就占了二百五十部左右。
1930年,几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包括当时的1932-1937:左翼电影运动中国左翼电影运动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延伸和发展。
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之后,包括以鲁迅、郭沫若、茅盾为首的大批进步文化工作者汇集到上海。
1930年,这批文艺工作者成立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9月1932年5月,1933年底,艺华公司遭1935年,12.9运动在北平爆发,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高潮。
上海电影界救国会成立并发表声明声援12.9运动。
在全国爱国情绪高涨下,以明星为首的各大电影公司又重新邀请左翼人士进行创作,制作出一批中国电影的经典佳作。
整个左翼电影运动的时期的电影,是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鼓励了抗日运动,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延续。
中国电影发展史

电影发展史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电影事业日益腾飞。
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电影虽然在时间维度上与世界保持一致,但也有着自身独特之处。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影人辛勤耕耘,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崭新又充满困难的事业中,为广大人民带来了无数优秀的电影作品。
从简陋的技术到精准的设备,从银幕上的黑白人影到彩色灵动的人物展现,中国近现代的电影事业经历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楚和奋斗历程。
本文将阐述这百年来中国电影事业的成长过程,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电影的诞生、发展与腾飞。
中国电影事业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探究。
一、发展初期1896年,电影在世界上崭露头角还不到八个月,上海的“又一村”便开始了最初的影像放映,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放映记录。
之后,“电影”这个名词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虽然电影首先在上海登陆,但真正开启中国电影事业的是北京人。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买了一套法国手摇摄影设备,后成功邀请到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了数个拿手片段,由此电影《定军山》诞生。
在此之后,片子在人民群众中放映,深受大家的喜爱。
《定军山》的出现也产生了北京城的第一批影迷,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改变,由原来去茶馆戏园听戏发展成去电影院看最新的电影。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电影的需求,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电影票价为一角或两角。
有的地区甚至会在电影结束后为人们提供电车方便回家,慢慢看电影成为了生活的时尚。
《定军山》一问世便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将最初西方的电影艺术和中国的国粹京剧相融合,它不仅让谭鑫培先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发展电影事业的表演艺术家,也将京剧更大范围地推向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其他国家。
由此可见,任庆泰的这部手摇摄像机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国电影此时还在发展初期,虽并未构成完整的体系,但中国电影人一直走在探索的创作道路上,从一开始简单模仿国外影片到从自身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方法,在制片拍摄中加以运用。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中外电影史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篇一、绪论中国电影史与世界电影史有某些共同的发展规律,但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其一,中国电影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斗争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点它比外国电影史显得更加突出。
其二,中国电影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习惯的影响,它与传统的戏剧、文学、绘画等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国电影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外来技术手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其三,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电影,各个艺术部门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与中国工业技术落后和电影家的电影观念不同有关。
开创期的中国电影(1896——1931)一、早期电影发展1、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2、1905年,任景丰请谭鑫培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影片,我国最早的戏曲片《定军山》3、张石川“处处为兴是尚”《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掷果缘》是中国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他的一部分片子是宣传改良的社会片,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有一定暴露意义;而相当一部分则是以迎合小市民口味,投机牟利为目的的言情、滑稽故事片,如《滑稽大王游华记》等;他还编导了《火烧红莲寺》连集片,点燃了20年代后期武侠神怪片之火。
郑正秋主张戏剧是改革社会,教化观众的工具是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
1913年应张石川之邀编导了《难夫难妻》,因主张教化社会,编写了《孤儿救祖记》,获得成功。
九一八事变后,认识到“电影是负着时代前驱的责任”,希望电影界叫出“反帝、反封、反资”的口号来。
这时期他编导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自由之花》、《春水秋波》、《姊妹花》等片,其中1933年摄制的〈姊妹花〉成绩最佳,标志了他思想、艺术发展的高峰,成为他后期代表作。
二、左翼电影运动(一)1930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此后,又提出了领导电影工作的纲领〈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区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有关电影的条款。
中国电影史发展

中国电影史发展中国电影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无声电影时期。
最早的中国电影,主要是纪录片和新闻片,表现实际事件和社会问题。
在1920年代,一些新兴的电影公司开始制作故事片,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大班》。
1930年代,中国电影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导演和演员。
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许多电影公司在那里设立。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经典作品,如《神女》、《假面舞会》和《路边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工业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管理。
中国电影开始倾向于宣传和教育功能,许多电影都是为了表达社会主义价值观而制作的。
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以纪实、宣传为主,如《司马青衫泪渐干》和《红色娘子军》。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电影工业遭到严重打击,大部分电影制片人被迫离职或受到迫害。
只有一些政治宣传片被制作和放映。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电影工业开始重新复苏。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逐渐摆脱了政治思想的束缚,开始创作更加多样化和自由的电影作品。
一些新兴导演开始崭露头角,如陈凯歌、张艺谋和刘伟强。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变革和人性困境,如《黄土地》、《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
21世纪初,中国电影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电影票房逐年增长,中国电影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些突破。
有些电影也获得了国际奖项的认可,如《卧虎藏龙》和《芳华》。
如今,中国电影工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开始在国际电影节和奥斯卡等国际舞台上获奖和获得认可。
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一个多样化和富有创造力的领域,涵盖了各种类型的电影作品,包括商业片、艺术片和纪录片等。
史料研读: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电影中国电影诞生于1895年,次年即被输入。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
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重申执行双百方针。
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早期(1931年以前)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
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
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
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
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
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
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
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