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汉代)
古建筑名词

古建筑名词解释二画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
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
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九脊屋顶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
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三画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
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
又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
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
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
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
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
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古建筑特点

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
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
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
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
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5)发展时期:元朝;特点: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及伊斯兰教礼拜寺。
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
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
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2、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代表及特点。
1)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建成于唐代;特点: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
2)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浙江宁波保国寺:建成于宋代;特点: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3)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华严寺:建成于辽;特点:接近于唐代风格,创造了“减柱法”。
4)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建成于元代;特点:普遍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
5)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建于明清时期;特点: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在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
3、三本建筑文献;宋朝的《营造法式》、明朝的《园冶》、清工部《工程做法》。
4、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件;台基: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台基、最高级台基;作用: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弥补中国古代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传的欠缺。
屋身:木头圆柱、开间、梁、斗拱;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古建筑被毁的例子

古建筑被毁的例子古建筑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建筑技艺和文化风貌。
然而,由于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原因,许多古建筑在历史长河中被毁。
下面是十个古建筑被毁的例子。
1. 汉代宫殿——昭陵:昭陵是西汉时期著名的皇家陵墓,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昭陵的宫殿建筑已经完全毁灭,只剩下一些墓葬和石刻。
2. 唐代佛教寺庙——大興善寺:大興善寺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
然而,在唐朝末年,大興善寺遭到了火灾的毁坏,寺庙建筑几乎全部烧毁。
3. 宋代园林——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建于明代,但在清朝时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拙政园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和破坏。
4. 明代皇宫——紫禁城:紫禁城是明代和清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
虽然紫禁城至今保存完好,但在清朝末年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紫禁城的许多建筑被严重破坏。
5. 清代皇陵——十三陵:十三陵是清代的皇家陵墓,位于北京市。
在清朝末年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十三陵的一些墓葬和陵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6. 明代古城墙——南京城墙:南京城墙是明代南京古城的防御工事,但在太平天国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南京城墙的许多部分被拆除或破坏。
7. 唐代宫殿——洛阳宫:洛阳宫是唐代的皇家宫殿,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然而,在唐朝末年,洛阳宫遭到了火灾的毁坏,宫殿建筑几乎全部烧毁。
8. 明代佛教寺庙——万佛禅寺:万佛禅寺是明代的佛教寺庙,位于今天的浙江省宁波市。
然而,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万佛禅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毁坏。
9. 唐代古塔——大慈恩塔:大慈恩塔是唐代的佛教塔,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然而,在唐朝末年和明清时期,大慈恩塔多次遭到火灾和战乱的破坏,如今只剩下石塔的基址。
10. 明代宫殿——故宫:故宫是明代和清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市。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建筑被烧毁或损坏。
古建筑构件——柱础

古建筑构件——柱础柱础柱础 - 名称起源 承柱的础⽯;柱下的基础。
墨⼦书中记载:「⼭云蒸,柱础润」。
据宋营造法式第三卷所载:「柱础,其名有六,⼀⽈础,⼆⽈礩,三⽈舄,四⽈踬,五⽈磩,六⽈磉,今谓之⽯碇」。
⽽在本省则称之为「柱仔珠」、「⽯珠」、「柱珠」等。
最早的柱⼦应是直接「种」于地下,但为了防⽌柱⼦的移动下沉,便在柱脚的部位置⼀块⼤⽯头,使柱⾝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积上。
后来发现埋在地下的⽊柱容易潮溼腐烂,因此便把⽯块提升⾄地⾯上,可免除柱础的腐蚀或碰损。
在柱⼦底下承受压⼒的部分叫「础」,⽽在础与柱⼦之间常有「踬」的放置,以隔断⽑细现象向柱⼦渗⼊的溼⽓,并且能于损坏时随时抽换。
但我们⼀般所通称的「柱础」即包括以上两者。
柱础 - 历史沿⾰发展阶段 柱础⼤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在柱下铺垫卵⽯,不露明;⼆、让础⽯上升到地⾯来,成为整个⽴柱的外观形象部分,但没有装饰;三、在础⽯上再安装柱座,础⽯周围加以精雕细刻进⾏装饰。
历朝造型 先秦时期⼤多⽤卵⽯做柱础。
秦代已有⽅达1.4⽶整⽯巨柱础。
到了汉代柱础有类似覆盆式,也有反⽃式,但样式极为简朴。
⾄六朝佛教⼤昌艺术上增加了新动⼒,覆盆式已普遍,⼜有了⼈物、狮兽、莲瓣样式的柱础。
从⼤同出⼟的北魏太和⼋年司马⾦龙墓中的柱础看,当时⽯雕⼯艺已达到很⾼的⽔平。
其雕刻⼿法⼀改秦汉粗犷的风格,显现的是精美细致、玲珑清新。
唐代雕有莲瓣的覆盆式柱础最为流⾏。
宋代对柱础形制已有具体规定,《营造法式》中这样写道:“造柱础之制,其⽅倍柱之径,谓柱径⼆尺即础⽅四尺之类。
⽅⼀尺四⼨以下者,每⽅⼀尺厚⼋⼨,⽅三尺以上者,厚减⽅之半;⽅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
”关于柱础的雕饰,宋《营造法式》也有说明:“其所造花纹制度有⼗⼀品:⼀⽈海⽯棉花;⼆⽈宝相花;三⽈牡丹花;四⽈蕙草;五⽈⽅⽂;六⽈⽔浪;七⽈宝⼭;⼋⽈宝阶;九⽈铺地莲花;⼗⽈仰覆莲花;⼗⼀⽈宝装莲花。
或于花纹之间,间以龙、凤、狮兽以及化⽣之类者,随其所宜分布⽤之”。
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

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汉代陶明器,是指汉代时期的陶瓷器物,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建筑特征。
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的特点,成为研究汉代建筑特征的重要资料之一。
在汉代陶明器文物中,可以看到建筑的各种特征,包括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就从这些方面展开,详细介绍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
一、建筑形制在汉代陶明器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制,包括宫殿、庙宇、城墙、陵墓等。
这些建筑形制在陶明器上被制作成各种器物,如壶、罐、碗、盘等。
通过这些器物,可以看出当时建筑的形制特征。
首先是宫殿建筑。
在汉代陶明器中,可以看到很多描绘宫殿建筑的器物,这些器物形制丰富,规模宏大,有的器物上还描绘了宫殿的雕梁画栋、琉璃瓦、栏杆、亭台楼阁等建筑特征,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
这些宫殿建筑反映了当时建筑风格的雄伟与豪华。
其次是庙宇建筑。
汉代陶明器中描绘庙宇建筑的器物也很常见,这些器物形制优美,装饰华丽,有的还刻有神兽、龙凤等图案,显示出当时庙宇建筑的神圣和庄严。
再次是城墙建筑。
在汉代陶明器中,也可以看到描绘城墙的器物,这些器物形制简洁,线条流畅,装饰图案多样,表现出城墙建筑的坚固和稳重。
最后是陵墓建筑。
汉代陶明器中还有很多描绘陵墓建筑的器物,这些器物形制多样,有的是圆形的陶俑,有的是方形的灶俑,还有的是各种陶制的陪葬品,这些器物反映了当时陵墓建筑的形制和风俗习惯。
二、建筑结构汉代陶明器中还可以看到建筑的结构特征,包括建筑的梁柱、门窗、屋顶、院落等方面的内容。
再次是建筑的屋顶。
在汉代陶明器中,也可以看到很多描绘建筑屋顶的器物,这些器物形制独特,有的是单檐歇山顶,有的是重檐拱券顶,有的是攒尖顶,表现出当时建筑屋顶的形制特征。
最后是建筑的院落。
在汉代陶明器中,还可以看到很多描绘建筑院落的器物,这些器物形制丰富,有的描绘了宽阔的庭院,有的描绘了精致的花园,有的描绘了宁静的池塘,显示出当时建筑院落的格局特征。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建的八个典型类别: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园林、民居、桥梁。
宫殿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家政权和家族皇权的象征。
为了突出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虽风格各异,却都显示出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质。
目前中国发现或保存下来的宫殿建筑或遗址,年代较早的有商代时的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晚近的有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坛庙坛——即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
坛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均形体规整,色调简单庄重,周以壝墙,环以柏树,以造成远隔尘嚣的环境。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
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
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天坛内的祈年殿,原本琉璃瓦的颜色上檐是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
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
庙的建筑形制要求肃穆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1)祭祀祖先的庙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
帝王的宗庙称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庙制历代不同。
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其中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北京太庙前殿(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
汉代建筑-歇山式

歇山式歇山式建筑歇山式-常见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
由前后两个大坡檐,两侧两个小坡檐及两个垂直的等腰三角形墙面组成。
建筑形式歇山式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歇山建筑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
即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
建筑特点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歇山式,气势非凡,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
无论帝王宫阙、王公府邸、城垣敌楼、坛壝寺庙、古典园林及商埠铺面等各类建筑,都大量采用歇山这种建筑形式,就连古今最有名的复合式建筑,诸如黄鹤楼、滕王阁、故宫角楼等,也都是以歇山为主要形式组合而成的,足见歇山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在外部形象看,歇山建筑是庑殿(或四角攒尖)建筑与悬山建筑的有机结合,仿佛一座悬山屋顶歇栖在一座庑殿顶上。
因之,它兼有悬山和庑殿建筑的某些特征。
如果以建筑物的下金檩为界将屋面分为上下两段,那么上段具有悬山式建筑形象和特征,如屋面分为前后两坡,梢间檩子向山面挑出,檩木外端安装博缝板等;下段则有庑殿建筑的形象和特征。
无论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即三重檐)歇山、大屋脊歇山、卷棚歇山,都具有这些基本特征。
建筑功能尽管歇山式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征,但对构成这种外形的内部构架却有许多特殊的处理方法,因而形成了多种构造形式。
这些不同的构造与建筑物自身的柱网分布有直接关系,也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及檩架分配有一定关系。
建筑分类可分十字歇山式即两个歇山顶正交所形成的屋顶和单檐歇山式。
戗脊戗脊qiàng jǐ在有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顶中,其两个斜屋面交接处所形成的外角。
又称岔脊,是中国古代歇山顶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和垂脊成45度,对垂脊起支戗作用。
重檐屋顶的下层檐(如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的檐角屋脊也是戗脊,称重檐戗脊。
中国汉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中国汉代建筑的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便不得不提起汉代的建筑。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历史最为长久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和东汉(公元25年-220年)两个时期,不仅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高峰,也是经济贸易繁荣发展的时代。
周朝东有齐鲁文化,西有秦文化,南有楚文化,北有燕赵文化,还有东南的吴越文化以及中原的周文化,中华文化百花齐放,各有特色,建筑形式也各有千秋。
汉代继承了商周以来的传统,又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
春秋战国至秦汉,由于需求,建筑工程技术、建筑材料有了一定的发展,生产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提升。
随着陶制建筑材料:砖、瓦、下水道等工艺的流行,品种开始呈现多样化,人们开始广泛使用铁具,石料的使用率也得到提升。
战国至西汉,已经有了石础、石阶;到了东汉,全石制的建筑也开始出现,如石祠、石阙、石墓等等。
汉代时期,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各地域文化开始融合。
据记载,佛教是于汉代传入中国,又因中国本土的儒教道教壮大,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势,对当时汉代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中国特色建筑于汉基本形成。
西汉国家统一,国力兴盛,为了显示帝皇威望,都城、宫殿、陵墓、苑囿、礼制建筑等建筑大力兴建,各种主要的建筑类型在汉代都已出现。
汉代经历了从雄壮庄严的高台建筑到优雅而不失气派的楼阁建筑演变、从夯土与木构结合的形式向脱离依附夯土的木构形式转变,期间也证明了汉代营造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台建筑:先以夯土筑成平台,再分数层呈阶梯状向上逐层收小,以此为核心,在阶梯各面分层建造可能为一面坡屋顶的围屋,台顶再耸起中心建筑,外观十分宏伟,有如多层楼阁,而木结构本身并不复杂。
高台建筑的大量兴建体现了人们对建筑巨大体量的追求。
人们从自然的壮美中体验到了超大体量所蕴含的崇高,并把这种体验移情到建筑之中,从而把巨大体量转成庄严和尊严。
西汉仍流行高台建筑,到了东汉高台逐渐淡出舞台,多层楼阁兴盛,且其每层都是一个独立的结构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央宫,汉代新创之第一宫,《汉书?高帝纪》中记载:高 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萧何受命修建央宫,上见其壮丽, 甚怒。何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 后世有以加也。”上说,自栎阳徙都长安。
未央宫位于长安城内之西南 部,根据现存门阙记载可以 考证出名目的宫殿就有八十 多座。未央宫后宫分为八区, 其中皇后居住的椒房殿“以 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芬芳 也”。温室殿“墙壁被之文 绣,香桂为柱。设火齐屏风, 鸿羽帐,尽显冬处之温暖。” 清凉殿则是“以画石为床, 文如锦,紫琉璃帐,又以玉 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 与冰相洁。中夏含霜,夏居 之则清凉也。”
汉代建筑特点
历史进入汉代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 各地文化的交流,使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 期。这时期的建筑群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局特点有这样几个。
首先是开始运用中轴线的手法对宫殿建筑群、 运用中轴线的手法对宫殿建筑群、 运用中轴线的手法对宫殿建筑群 礼制建筑群以及院落空间的组合进行布局, 礼制建筑群以及院落空间的组合进行布局 这种手法由于可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 权势,一直被其后的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直 至明清两代以北京城为代表达到颠峰。 其次是重要建筑入口前均设阙 建筑入口前均设阙 而后是建筑的形式、结构、型制都较前代成 建筑的形式、 建筑的形式 结构、 熟与完备,建筑组群的轮廓线生动而丰富, 熟与完备,建筑组群的轮廓线生动而丰富, 组合形式多样,既有高台建筑群,又有廊院、 组合形式多样 三合院、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