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之“木头的历史”
中国古建筑3

戗脊:上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角脊:下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博脊:1.歇山山花下的屋脊 2.重檐屋顶,下层檐围,绕屋身 的屋脊(也叫做围脊)
单檐歇山顶(蓬莱院后院三清殿)
(5)古建筑之攒尖顶
用于正多边形或圆形建筑,顶部有一个集中点, 即宝顶。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 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故宫中和殿、 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
军机处值房
(7)古建筑之卷棚顶
屋面双坡,屋顶最上方没有 突出的正脊。从梁架结构看,梁 架最上方没有正中的脊檩,而是 在上方两侧并列两个脊檩,上加 弧形罗锅椽,使两坡相接处呈圆 弧形。硬山式、悬山式和歇山式 都可以做成卷棚顶。此种建筑园 林中居多。
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 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
西安钟鼓楼(明)
北京故宫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 架为主要结构方式
抬 梁 式
穿 斗 式
“墙倒屋不塌”
2、完整的院落组织,多样的平面布局
3、建筑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彩 • • • • 造形:屋顶 装饰:彩绘、雕饰 北方建筑:画栋为多 南方建筑:木雕精细
4、注重和周围环境的协调
中 国 古 建 篇
Principle of Public Building Design
分段式歇山顶(敦煌壁画) 它是歇山顶的最初形态,为 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
人字拱 日本四天王寺山门,南北朝 风格
南北朝绘画《洛神赋图》中的楼船,反映出当时建筑 的真实特征,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建 筑 设 计 原 理
巢居
干阑式建筑
木构架建筑
干阑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 、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 的地区非常适用。它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 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多用木材做材料

岁月流传变迁,那些精巧的木建筑,成为了过去的代言物,向我们倾诉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美好。
中国古代木制建筑结构,精巧的纹饰和朴实的形貌结合于一体,让木头都变得有灵魂。
那么,木结构建筑为何能历经沧桑流传至今呢?古人是如何想到用木材的呢?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优点有这几个: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首先取材方便。
木材易于加工,利用石器即可完成砍伐、开料、平整、作榫卯等工序。
后来青铜工具以及后来的铁制斧、斤、锯、凿、钻、刨等工具的使用,使得木结构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古代建筑,尤其是保留时间较长的宫殿、宗教寺庙人员的住宅、庭园等,由于业主的地位、权势、威望很高,财力充沛,所选木材皆是上好的木材,硬度大、强度高、耐腐性和抗蛀性好。
适应性强。
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倒”之谚。
房屋内部可较自由地分隔空间,门窗也可任意开设。
使用的灵活空间大、适用性强,无论是水乡、山区、寒带、热带,都能满足使用要求。
古代房屋下有石头基座,避免木材与富含腐朽菌和害虫的土壤接触;上有屋盖,避免木材长时间与水接触,使木材处于生物危害等级较低的使用环境。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
施工速度快。
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唐宋以后使用了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制的方法(宋代—材;清代—斗口),各式木构件的式样也已定型化,因此可对各种木构件同时加工,制成后再组合拼装。
便于修缮、搬迁。
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
但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也有缺点,比如:严重破坏了环境,使得木料日趋匮乏;易遭受火灾;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森林的大量砍伐,使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化,也使木架建筑失去了发展的前提。
中国传统榫卯工艺设计,古建精髓,惊艳世界2

中国传统榫卯工艺,古建精华,惊艳世界2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蕴含了我国多地地方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集中表达。
而在家具制造领域,同样有与其媲美的木匠艺术,那就是——榫卯工艺。
(斗拱,榫卯工艺的颠峰之作)榫卯〔sǔn mǎo〕,一种充满中国智慧的传统木匠工艺,也有人说榫卯工艺是我国传统家具工艺的灵魂。
凸出来的局部称为“榫〞,凹进去的局部叫做“卯〞,榫卯相契合,从而使木头与木头完美衔接。
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
以下一组动态图片,带你领略惊艳千年的中国木匠艺术之美。
楔钉榫挖烟袋锅榫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扇形插肩榫传统粽角榫双榫粽角榫带板粽角榫高束腰抱肩榫挂肩四面平榫圆柱丁字结合榫圆方结合裹腿圆柱二维直角穿插榫圆香几攒边打槽攒边打槽装板一腿三牙方桌构造抄手榫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三根直材穿插加云子无束腰裹腿杌凳腿足与凳面结合插肩榫变形平板明榫角结合柜子底枨方材丁字结合〔榫卯大进小出〕厚板闷榫角结合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头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构造直材穿插结合弧形直材十字穿插弧形面直材角结合走马销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还记得设计癖之前发过名为?没用一根钉子,只用榫卯,36动图看老伯如何做出迷你天坛??的文章吗?53 岁的王振华没用一根钉子就设计出一款81 倍微缩版的天坛祈年殿,他利用的就是中国传统的纯手工榫卯工艺。
不记得了?没关系4 动图简单帮你回忆一下。
提到榫卯工艺还要追溯到中国古代,它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机械的主要构造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的局部叫做榫,凹进局部叫做卯,这种连接方式不需要任何钉子。
其实在公元7 世纪的日本,也有一种和我国榫卯工艺有着异曲同工的工艺,它被称为日本细木工工艺。
日本细木工工艺涉及到复杂、互锁的木制卯接,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不会使用到任何的钉子、螺钉或是其他粘合剂就可以连接两个构件。
古建筑的基本构件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梁
梁即大梁或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以形成屋脊,是最主要的一根木头。通常以榆 木、杉木或松木等制成,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要构件之一。
屋梁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承上启下的独特构件。
斗拱构成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开间与进深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
封火山墙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藻井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一般位于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 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
藻井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脊兽
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角脊上常常排列着若干“仙人走兽”。
仙人走兽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建筑物的开间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彩画
在建筑物梁枋上饰以鲜明的色彩图案,以达到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并相应地表现 该建筑物主人的等级身份。
彩画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屋顶
“飞檐翘角”的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筑外形最显著的特征。常见的屋顶有:庑殿、 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基本形式。
小式建筑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山墙
山墙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
古建筑的基本构件
课件提纲
一、台基 三、梁 五、榫卯组合 七、彩画 九、山墙 十一、脊兽
二、木头圆柱 四、斗拱 六、开间与进深 八、屋顶 十、藻井
台基
即古代建筑高出地面的基座,用来承托建筑物。
普通条石台基中国古Fra bibliotek建筑概述木头圆柱
一般以松木或楠木制做而成,形状为圆柱形木头。常置于石头(或铜器) 为底的台上。通常采用多根木头圆柱来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5449158.jpg(41.39 KB)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5449159.jpg(58.95 KB)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
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
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
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详解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木构架——庑殿式建筑
有单檐和重檐两大形式 木构架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正身部分、
山面及转角部分 正身部分与硬山建筑正身相同 山面及转角部分包括山面柱子构件、山面 横梁构件、檩木、构架连接件 屋面基层与硬、悬山的屋面基层相同
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山面)。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穿斗式的基本构件:
柱:每根柱都落地——多见于川、滇等地。 有些柱落地,有些不落地,而插于下层穿枋
之上——多见于湘、鄂等地。 穿枋:穿过横向柱间将柱联成排架式屋架
的构件。 挑檐:用挑枋穿过柱子,承托挑檐(檐 檩),其尾穿入内柱,或是置于穿枋之下,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木构架——攒尖顶
攒尖顶木构架大量用于亭子建筑,分多角形 和圆形两大类,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在重檐亭
中又有单围柱和双围柱。 以单檐四角亭木构架构造为例: 柱子围圈构件:应根据面阔和进深大小,可设为4、 6、8、12根等檐柱,柱头安装檐枋,形成第一道 封闭圈梁以组成柱子围圈结构。 檐檩围圈构件:是第二道封闭圈梁。 横梁构件:在檐檩之上形成构架的第三个封闭圈。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石头与木头 浅析古代中西方建筑材料的不同

石头和木头浅析古代中西方建筑材料的不同建筑大师梁思成说,“建筑这本石头和木头的史书,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
古代东西方建筑的差异恰恰可以从石头和木头来谈起。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韩非子•五蠹》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 木构架建筑从来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
浙江余姚河姆渡、西安半坡村、河南偃师西南的二里头遗址,到处都可见到成片的木头遗迹。
商周时期,主要以木梁架构的结构体系,建筑主体一般都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春秋时期,出现了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南北朝末期约一千余年,木头继续在建筑中一步一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但木构架体系已基本不动,细部上,如直棂窗、人字拱等也已广泛使用,建筑型制的审美上,则已有庑殿、悬山、歇山、攒尖、囤顶等基本形制。
西方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
虽然欧洲的史前建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树枝棚。
其形制很像一把半开之后伞尖冲上竖立在地上的油布伞。
建筑方法是把差不多长的树枝按圆形栽一圈,然后把树枝顶聚拢在一起,扎起来,形成棚的骨架。
再在骨架上铺满由小树枝密密地编成的网,最后用植物树叶和动物毛皮铺成屋顶。
但是很快古埃及技术和古希腊主要的建筑材料对西方后期的建筑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埃及的技术体现在其建筑从一开始就是砖石混用的,金字塔上面的巨石被证明不是天然的,而是用碎石,石灰岩,贝壳等人工合成的混凝土;希腊人同样也给西方建筑也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这点可以从从米诺斯和迈锡尼遗址可以看得出来,早期希腊建筑的房间都不大,宫殿中的庭院很像埃及神庙的内院,是由柱廊围起来的,在建筑的时候大量地使用了当地盛产的石头。
所以在西方的古建筑中,由于技术和材料的原因,石头被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一直被延续下去出。
中国古建筑常用木材分类有哪些

中国古建筑常用木材分类有哪些作为一名建筑学专家,我要介绍中国古建筑常用的木材分类。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中,木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木材是古代建筑中重要的结构材料。
在选择木材时,需要考虑到木材的密度、硬度和防腐性等特性。
以下是中国古建筑中常用的木材。
1. 松木松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常用的木材之一。
松木是一种软质木材,比较柔韧,不容易裂开,使用寿命比较长。
由于松木纹理清晰,且具有自然的美观效果,所以在古代建筑中常用于梁柱、门窗等构件的制作中。
2. 楠木楠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上等材料之一,由于楠木的木质细腻坚硬,且不含树脂和木浆,所以使用寿命非常长。
楠木可以重复使用数百年而不会变质,因此,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被用于制作梁柱、门窗、屋顶和地板。
3. 硬木硬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广泛的材料之一。
硬木通常指栎木、黄杨木、桂木等木材。
硬木的密度大、硬度高,使用寿命比较长,也比较坚硬,因此常常被用于建筑的地板和结构。
4. 榆木榆木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由于榆木的纹理均匀且不容易变形,因此广泛用于建筑的门窗和家具。
同时,榆木具有一定的防腐性能,不仅可以提高家具的使用寿命,还能够保持家具的原本的色泽和光泽。
5. 油松油松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比较重要的材料之一。
它具有良好的韧性、耐久性和细密的纹路,因此可以用于建筑中的结构和家具等产品的制造。
油松不仅坚韧不易断裂,而且使用寿命相对较长,涂上油漆后还可以防腐防晒。
以上即是中国古代建筑常用的木材分类,每种木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的建筑需要。
在选择木材时,需要考虑到木材的密度、硬度和防腐性等特性。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选择恰当的材料是十分重要的。
在使用前要先对木材进行处理,如防腐、防虫、防火等,这样可以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
另外,选择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成本和环保问题,查询木材来源,采用可持续性材料,控制成本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了可持续的建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之“木头的历史”
古建筑涵盖的内容比较宽泛,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表述为:古代的一切建筑物。
历史学家将1840年以前的建筑归属古建筑的范畴,但1840年以后的建筑不因这一界限致使结构突然变化。
事实上清末与民国时期,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仍为建筑的主流,所以建筑史学上将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建筑也归为古建筑之列。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在英军旗舰「汗华」(亦译康华丽)号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美《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因其实质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由于根本目的相同而得名,亦称英法联军之役也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起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
由于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
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尼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却不受青睐,乾隆皇帝甚至认为中国什么都不缺乏,没必要与英国进行贸易,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入超)。
而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
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使英国大为不满。
现存建筑所包容的结构特征与样式特征可以上溯到唐代,使人们对现存建筑状况有可能得到一个明晰的认识。
但是唐代以前的建筑状况,只有通过考古资料得到证实。
建筑构件的演化轨迹,也只有通过考古资料与现存建筑的结合得到证实。
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为古建筑特征研究提供了详实
的资料。
在南禅寺被发现以前,佛光寺是国内仅存的、已经调查过的唯一唐代木构建筑。
佛光寺有四绝:东大殿内唐木构、泥塑、壁画、墨迹,具有无法估量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东大殿面宽7间,进深4间,八架橼,单檐五脊顶。
前檐五间设门板,两尽间砌砍墙安直棂窗。
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柱子粗壮,屋顶平缓,整体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唐代建筑。
斗拱断面尺寸为210厘米×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10倍;殿檐探出达3.96米,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是找不到的。
同时,大殿梁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使用时间之久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
东大殿筑了巨大的佛坛,坛上有唐代彩塑30余尊。
其中,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侍胁菩萨、金刚等塑像33尊,高1.95米至5.3米不等。
此外,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296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绝无“千人一面”之嫌。
古建筑属性可以分为“社会”和“自然”两大类。
就自然属性而言,古建筑分为木结构和砖石结构;就社会属性和作用而言,古建筑可分为宗教建筑、衙署建筑、园林建筑凉亭、民居建筑、军事建筑、商业建筑等等。
不论建筑的文化意义如何,中国的古建筑总体架构是相同的,尤其是木结构更是如此。
由于中国古建筑结构特征最终取决于建筑材料的使用,从建筑的自然属性入手研究古建筑特征,还是更符合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规律的。
当然不少构件在突出了时代建筑特征的同时,又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说到古建筑构件就不得不说一说中国古建筑学会的会徽“斗拱”。
斗拱是中国木构结构古建筑的特有构件,是抬梁式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关于斗拱的起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斗拱产生于井干式的结构(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
层层相叠的方木将出檐挑出,随着抬梁式建筑的出现和发展,井干结构逐渐变成了斗拱。
另一种说法是(按照杨鸿勋先生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的解释);高大的宫殿要求出檐要深远,以保护夯土台基、木柱以及土墙免遭雨淋,然而要解决出檐深远,就必须有悬挑构件,这样适应结构发展的斗拱的雏形——斜撑出现了。
第三种说法认为,“山节藻棁(zhuo),复庙重檐,天子之庙饰也”《礼记·明堂位》中所讲的“山节”就是指的斗拱。
“如跂(qi)斯翼,如矢斯棘(ji),如鸟斯革,如翚(hui)斯飞”《诗经·小雅》——《斯干》所描写的古建筑,“如矢斯棘”指的就是“戟”柱头上的“山字形”,故理解为斗拱来源于古代兵器“戟”。
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橐橐。
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
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
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斗拱出现在西周,斗和拱原来是两个不相干的构件,严格的说西周时建筑上有了斗的构件,战国时期完成了斗与拱的结合,到了东汉时期各类木构建筑普遍使用斗拱,斗拱也成了其住宅等级礼制的标志。
斗拱的使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使用制度,说明斗拱确有等级礼制意义。
木材的大量使用为古代建筑的结构特征与样式特征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就地取材,易于加工,是木材的最大特点。
几千年来,木构建筑始终是“凡屋有三分(三个组成部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屋顶),地以上为中分(屋身),阶以下为下分(台基)”这样的一种建筑模式,但反映在这种模式的每一个或每一组构件上时,其变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足以给建筑的发展甚至历代的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做出合理的注释。
古建筑砖石结构和石窟艺术中有许多的仿木结构形式,虽然是仿,但它的真实性为揭开未知的建筑之迷,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同时也说明了木材在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墙倒屋不塌”是北方地区仍流行的对木构建筑的赞赏之语,那么,为什么欧洲国家的建筑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却是“木头的历史”呢?中国在历史上也曾经使用过石头作为建筑材料,但是最终为木头所代替;而古希腊早在公元前十几世纪也使用过木头,但最终被石头所代替。
关于中国为什么是“木头的历史”,这一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悬案,各种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中原地区是古代建筑的最早发祥地,但是此地区属于黄土高原,木材多于石材,所以木材建筑多于石材建筑。
(2)石头与砖制作困难,不宜加工,不适应民间的发展,而且用砖石建造的拱券技术成熟的比较晚,当拱券技术成熟时,木构建筑技术已具有很高的水平,所以石头最终没能取代木头。
(拱券技术就是利用块料之间的侧压力建成跨空的承重结构的砌筑方法,比较典型的例如古罗马建筑)
(3)中国的奴隶社会缺乏大量的劳动力,去建造巨大的石头建筑,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秦始皇驱使大量的劳动者,建造巨大的万里长城的时代,但此时木构建筑以成定式。
(4)石质构件在建造重大建筑物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局限,而木结构能满足重大建筑的技术要求。
(5)中国历史上新朝推翻旧朝,似乎形成了烧毁宫殿的习惯,以表示旧政权的丧失与新政权的存在。
(周取代殷商是一把火烧毁了商纣王的宫殿,相遇占领咸阳后将阿房宫付之一炬,类似的例子在以后的各代屡有发生。
)木结构的房屋,烧起来容易、建起来容易。
为了迅速的建立政权,象征政权的建筑“宫殿”就必须迅速建立,而木材是最理想的建筑材料。
(6)师法自然,符合五行学说,使中国的传统建筑,自始至终是木与木的构合。
阴阳五行揭示了水生木这一古人虚拟的自然现象,在五行法则中,木属春属青,象征着生命,在富有生命的木头营造的房屋中生活,肯定是最理想的居所。